長者長者facebook電子郵件

圖書館「資料庫」

梁日輝*

 

2017年,筆者加入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成為其資訊科技團隊一分子。初期獲安排走訪了各分館各部門了解其運作,其間遇上了主力負責拍攝報刊影像微縮膠卷的同事胡煒強。若單純看我們的專業背景,似乎雙方便立即要展開一場「哪個方式比較好」的主題辯論:眾所周知,「縮微拍攝」是一種簡單並行之有效的長期保存資料方式,而筆者身為資訊人員,其中一個主要的工作課題便是如何保存及應用資料,而網盤儲存的資料,理論上更可無失真地永久存續-當然,這也並非我們必須做選擇的事情,實際上兩種方式更像是互補的關係:因為以電腦數碼化儲存的資料,不單必需透過專門軟硬件設備存取,維護成本也不菲,萬一發生類似「切爾諾貝爾核事故」那樣需全體緊急撤離的災難,一個電腦硬盤在閒置超過10年已難保證是否仍能運作,相反,膠卷的使用壽命卻可達百年以上。

而此後不久,我們之間也得到了實際的合作機會:因入職初期的重點工作之一,便是整理數個圖書館館藏資料庫,當中「外文報刊資料庫」系統為自行開發,此前已掃描處理大量外文報刊微縮膠卷,而我則負責編寫匯入資料庫及展示界面的程式。在這裡需說明一下「資料庫」的含意,一般人或會誤解那些網頁或是EXE檔案的程式就是資料庫,但其實那僅是一個外殼;也有可能聽說過MS-SQL, MySQL或Oracle等知名品牌,而它們實際是資料庫管理軟件(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而非資料庫本身。實質意義上的資料庫,應是透過上述軟件管理,看起來很像Excel表單形式的資料表內容,並且透過一些識別碼(Id)互相體現其實際關聯。而當中最具價值的還是資料本身,例如「外文報刊資料庫」實際內容就是出自當年記者手筆的文章,而影像於逐一拍攝及掃描等過程中也需耗費大量人力,相對之下,我所負責的顯示界面製作就只是水到渠成的最後一步而已。

 


「外文報刊資料庫」背後之資料內容

 

而管理資料庫,也並非必定要透過該些軟件,比如說很多人就使用Access資料檔,一些Excel檔案甚至規範格式的純文字檔案(如csv)也可以當作資料庫使用,以此延伸,其實紙本甚至手抄的記錄也可以算是廣義上的資料庫,當中例如家譜文獻及編年史等,雖或是數百年前產物,但實際已很接近現代資料庫的設計概念。這與圖書館的功能息息相關,例如上海圖書館中,因特殊歷史原因就收藏了很多瀕臨散失的全國各地家譜孤本,不單成為無數尋根者的「朝聖」熱點,也起著守護資料的作用。澳門地方雖小,但公共圖書館由於肩負「法定收藏」的職責,原則上,所有本地出版物,包括圖書、期刊,甚至一些印刷品都需送交作永久保存及供公眾查閱,實際是滿載小城的各種回憶,若干年後,後人想了解現時發生的事,以及我們的看法,很自然便首先想到來這裡翻閱資料。

 

這令人聯想到早年的單機版角色扮演遊戲(RPG)中經常都會出現這樣的一些小角色--他們主要是負責保護一些祖傳文獻或訊息,一直等待主角前來協助,於故事中所佔分量雖小,但往往卻是劇情推進中不可或缺,並且本身形象也一般比較正面。所以作為公共圖書館的一分子,我很高興也能參與類似的工作。活在當下,對於大至家國大事,小至公園內某黑熊的出生年份這些「歷史」,我們永遠都有著好奇心及實際需要想去了解,但實際我們也正在創造歷史,而無數歷史資料也正在我們手上保護著,當我們為歷史資料散失而感到惋惜時,就更需要保持謙卑的心,做好一個歷史資料的守護及服務者。在保存資料方面,目前一眾圖書館同事在各盡其職,而在資料應用,尤其資訊科技及互聯網普及,這方面的發展空間則很大。例如近年館內舉辦的展覽,其展板檔案都會上傳至圖書館網站,這不單可起「線上展覽」作用,提升展示效益,亦可作為長期保存。期待將來圖書館對於守護這些各種軟硬性的資料/澳門回憶中可起更大作用。

 


圖書館網站中「書籍的史前史」展板展示

 

 *梁日輝,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技術員(資訊範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