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长者facebook电子邮件

图书馆「资料库」

梁日辉*

 

2017年,笔者加入文化局公共图书馆管理厅,成为其资讯科技团队一分子。初期获安排走访了各分馆各部门了解其运作,其间遇上了主力负责拍摄报刊影像微缩胶卷的同事胡炜强。若单纯看我们的专业背景,似乎双方便立即要展开一场「哪个方式比较好」的主题辩论:众所周知,「缩微拍摄」是一种简单并行之有效的长期保存资料方式,而笔者身为资讯人员,其中一个主要的工作课题便是如何保存及应用资料,而网盘储存的资料,理论上更可无失真地永久存续-当然,这也并非我们必须做选择的事情,实际上两种方式更像是互补的关系:因为以电脑数码化储存的资料,不单必需透过专门软硬件设备存取,维护成本也不菲,万一发生类似「切尔诺贝尔核事故」那样需全体紧急撤离的灾难,一个电脑硬盘在闲置超过10年已难保证是否仍能运作,相反,胶卷的使用寿命却可达百年以上。

而此后不久,我们之间也得到了实际的合作机会:因入职初期的重点工作之一,便是整理数个图书馆馆藏资料库,当中「外文报刊资料库」系统为自行开发,此前已扫描处理大量外文报刊微缩胶卷,而我则负责编写汇入资料库及展示界面的程式。在这里需说明一下「资料库」的含意,一般人或会误解那些网页或是EXE档案的程式就是资料库,但其实那仅是一个外壳;也有可能听说过MS-SQL, MySQL或Oracle等知名品牌,而它们实际是资料库管理软件(DBMS-Database Management System),而非资料库本身。实质意义上的资料库,应是透过上述软件管理,看起来很像Excel表单形式的资料表内容,并且透过一些识别码(Id)互相体现其实际关联。而当中最具价值的还是资料本身,例如「外文报刊资料库」实际内容就是出自当年记者手笔的文章,而影像于逐一拍摄及扫描等过程中也需耗费大量人力,相对之下,我所负责的显示界面制作就只是水到渠成的最后一步而已。

 


「外文报刊资料库」背后之资料内容

 

而管理资料库,也并非必定要透过该些软件,比如说很多人就使用Access资料档,一些Excel档案甚至规范格式的纯文字档案(如csv)也可以当作资料库使用,以此延伸,其实纸本甚至手抄的记录也可以算是广义上的资料库,当中例如家谱文献及编年史等,虽或是数百年前产物,但实际已很接近现代资料库的设计概念。这与图书馆的功能息息相关,例如上海图书馆中,因特殊歷史原因就收藏了很多濒临散失的全国各地家谱孤本,不单成为无数寻根者的「朝圣」热点,也起着守护资料的作用。澳门地方虽小,但公共图书馆由于肩负「法定收藏」的职责,原则上,所有本地出版物,包括图书、期刊,甚至一些印刷品都需送交作永久保存及供公众查阅,实际是满载小城的各种回忆,若干年后,后人想了解现时发生的事,以及我们的看法,很自然便首先想到来这里翻阅资料。

 

这令人联想到早年的单机版角色扮演游戏(RPG)中经常都会出现这样的一些小角色--他们主要是负责保护一些祖传文献或讯息,一直等待主角前来协助,于故事中所佔分量虽小,但往往却是剧情推进中不可或缺,并且本身形象也一般比较正面。所以作为公共图书馆的一分子,我很高兴也能参与类似的工作。活在当下,对于大至家国大事,小至公园内某黑熊的出生年份这些「歷史」,我们永远都有着好奇心及实际需要想去了解,但实际我们也正在创造歷史,而无数歷史资料也正在我们手上保护着,当我们为歷史资料散失而感到惋惜时,就更需要保持谦卑的心,做好一个歷史资料的守护及服务者。在保存资料方面,目前一众图书馆同事在各尽其职,而在资料应用,尤其资讯科技及互联网普及,这方面的发展空间则很大。例如近年馆内举办的展览,其展板档案都会上传至图书馆网站,这不单可起「线上展览」作用,提升展示效益,亦可作为长期保存。期待将来图书馆对于守护这些各种软硬性的资料/澳门回忆中可起更大作用。

 


图书馆网站中「书籍的史前史」展板展示

 

 *梁日辉,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公共图书馆管理厅技术员(资讯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