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長者facebook電子郵件

從做中學習:何東藏書樓的古籍數碼化工作

黃潔碧*

 

澳門公共圖書館近年開展了數項數碼化工作,包括:館藏珍貴中文古籍 (電子書) 、抗戰時期澳門新聞剪報資料 (資料庫) 、館藏外文報刊 (資料庫) 及館藏海報 (資料庫) 。其中“館藏珍貴中文古籍 (電子書) ”是將何東藏書樓的十六套嘉業堂藏書及一套《香山縣誌》經外判掃描,再製作成古籍電子書。兹將其背景、過程及進展,概述如下:

 

背景

何東圖書館大樓建於1894年前,原為官也夫人大宅,經多次轉讓,何東爵士在1918年購入。至其1956年逝世,家人遵囑將該物業贈予澳門政府,並捐款二萬五千港元購置中文圖書,建立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命名為何東圖書館。1958年8月1日對外開放。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新大樓投入服務,成了兼具藏書樓和現代圖書館功能的人文閱讀空間。

何東藏書樓位於何東圖書館舊大樓二樓,收藏中文書籍約二萬冊。何東藏書樓現藏有線裝書及精、平裝書各約一萬冊,其中1912年前的中文古籍約5,000多冊。館藏主要有以下七類型:嘉業堂藏書、西方傳教士的宗教著作、傳統蒙學著作及近代新式教科書、漢洋合璧漢語教科書、地方史料、洋務運動時期的線裝軍事教科書及重要贈書。


位於澳門崗頂前地3號的何東圖書館

 


何東藏書樓線裝書室

 

何東藏書樓現藏的中文古籍,以近代著名藏書家劉承幹“嘉業堂”舊藏的十六種善本最為珍貴。這十六套書為:《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篇》、《太平御覽》、《桯史》、《三朝要典》、《雍大記》、《中興綱目》、《皇明大政記》(明鈔本)、《聖政記》、《皇明大政記》(明崇禎刊《皇明史概》本)、《皇明大訓記》、《皇明大事記》、《罪惟錄》、《江南野史》、《國朝典故》及《資治通鑒大事錄》。

劉承幹,浙江吳興人,字翰怡,號貞一,晚年自稱嘉業老人。劉家經營繅絲,富甲一方。劉承幹喜愛收藏古籍圖書,清光緒帝死後,捐款在崇陵植樹,宣統帝頒賜九龍金匾“欽若嘉業”。1920-1924,劉承幹在浙江南潯鎮建成藏書樓,命名為嘉業堂。自1933年後,劉氏家道中落,不得不變賣藏書,輾轉流傳,其中十六種在1950年代由澳葡政府購得,成為當年何東藏書樓,也是現今的文化局澳門公共圖書館,最重要的館藏。

在這十六種善本古籍中,以《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最為珍貴。翁方綱(1733-1818),歷任廣東、江西、山東等地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翁氏勤於著述,尤以書法馳譽於世,位居清代四大家之首。翁方綱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庫全書館參與修書,先後斷續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近二十年。《四庫提要稿》爲翁氏手書稿箋。此稿是翁氏在四庫館中擔任“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負責校閱採進圖書之時所撰的札記及提要稿,涉及經史子集四部和叢書,共著錄經眼圖書1,000餘種,數量龐大。此稿是現存内容最豐富的《四庫全書》以及《四庫全書總目》編纂原始記錄,對於研究《四庫全書》這部曠世鉅編,具有重大意義。鑑於《四庫提要稿》是《四庫全書》編纂史上的重要文獻,又是著名學者、書法家翁方綱的親筆真跡,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學術價值以及藝術價值,2010年被收錄於中國文化部評定公佈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三批)之內。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

 


2010年《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明末清初人張星曜的《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篇》稿本也甚為珍貴,近年也成為了海峽兩岸一些學者的研究對象。此稿內容主要從史事和義理兩個方面來闢駁佛道二教,補正儒學,書後又附有《家學源流》。對於了解張星曜這位重要的中國天主教教徒的思想,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除稿本外,“嘉業堂”舊藏十六種中還有數種重要的明清抄本,其中明抄本《太平御覽》,今存99冊,僅缺一冊10卷。宋四大書,以《太平御覽》最先,次為《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御覽》的宋刻本有數種,可惜國內皆已湮滅不存,今傳世者皆為殘本。因此,何東圖書館所藏此本甚為珍稀,而且上有近代著名學者、藏書家繆荃孫的校語,增添了它的學術價值。

《桯史》為《四庫全書》文瀾閣抄本的零種,由岳飛的孫兒岳珂所撰。“桯”是“床前几”的意思,此書為宋代著名筆記,載錄北宋與南宋雜事共一百四十餘條。《四庫全書》先後共抄寫七部,分別藏於文源閣、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文匯閣、文宗閣和文瀾閣。文瀾閣本在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二次攻入杭州時損失大半,散逸的《四庫全書》中包括《桯史》一冊,後為劉承幹所得。文瀾閣本《桯史》,卷一至卷三合為一冊。鈐有“古稀天子之寶”白文印及“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印。

至於刻本,顧秉謙、徐紹言等纂修的《三朝要典》為明天啟六年的內府本。開本闊大,字大行疏,墨色潤澤,與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藏本不同,是難得一見的明代皇家刻印之書。明嘉靖本《雍大記》是古代雍州(今陝西、甘肅及青海額濟納地區)的地方誌,此書傳世僅三、四部,何東藏本雖屬後印,亦為少有之物。

此外,明朝天啟年間首輔朱國禎《皇明史概》六種中的《皇明大政記》、《皇明大訓記》、《皇明大事記》,是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的刻本,記載了明朝掌故、朝章典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社會風俗、中外交通、倭禍邊患、人物傳記以及農民起義、市民暴動等內容 。因曾被清朝列為禁書,所以流傳不多,於今頗為可貴。

何東圖書館古籍藏書中有一定數量的澳門地方文獻。明清時期,澳門隸屬香山縣管轄,所以《香山縣志》中有不少關於澳門的史料。中國古代有續修方誌的傳統,由明代至民國,《香山縣志》先後至少纂修了九次,其中明代三次、清代五次、民國一次。何東圖書館所藏《香山縣志》計有三種,分別是清乾隆年間知縣暴煜修、李卓揆輯《香山縣志》十卷,乾隆年間刻本;清道光年間知縣祝淮修、黃培芳等輯《香山縣志》八卷,道光七年(1827)刻本;民國年間知事厲式金修、汪文炳等纂《香山縣志續編》十六卷,民國十二年(1923)刻本。其中以清乾隆年間刻本最為珍貴。

2015年4月本館對館藏較為珍貴的文獻古籍作評估,按照其歷史文化價值訂定處理的優先次序,甄選出何東藏書樓最珍貴的十六套清劉承幹嘉業堂藏書及清乾隆版《香山縣志》,共17種,654冊,共計35,000葉。

序號

書名

版本

冊數

約每冊葉數

約總葉數

半葉版面
(厘米)

長x寬

半葉版框
(厘米)
長x寬

1

皇明大事記

明崇禎刊

《皇明史概》本

47

70

3,290

26.5x15.0

21.9x14.6

2

資治通鑒大事錄

稿本

48

85

4,080

27.6x13.6

---

3

國朝典故

明鈔本

32

85

2,720

27.9x14.6

19.3x12.7

4

皇明大政記

明崇禎刊

《皇明史概》本

33

40

1,320

26.6x15.4

21.6x14.8

5

三朝要典

明天啟六年

內府刊本

22

45

990

31.2x18.1

26.8x18.1

6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

稿本

150

---

1,600

31.2x19.0

20.7x14.0

7

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

稿本

40

40

1,600

24.0x13.0

---

8

聖政記

明鈔本

10

65

650

26.5x15.0

20.5x14.2

9

皇明大政記

明鈔本

18

100

1,800

32.1x19.7

25.2x19.1

10

皇明大訓記

明崇禎刊

《皇明史概》本

16

40

640

26.5x15.5

21.4x15.2

11

太平御覽

明鈔本

99

100

9,900

26.6x15.6

22.1x15.3

12

桯史

四庫全書本

1

50

50

27.4x15.3

20.5x13.8

13

雍大記

明嘉靖刊本

20

30

600

25.7x15.2

20.0x15.0

14

江南野史

清鈔本

4

25

100

29.0x16.0

---

15

中興綱目

清鈔本

10

42

420

26.1x15.0

---

16

罪惟錄

清鈔本

100

43

4,300

29.2x15.7

---

17

香山縣誌

清乾隆年間刻本

4

---

700

23.7x14.5

19.3x14.5

本館邀請專業公司進行掃描外判工作。格式分三個等級:400 dpi,24bit彩色TIFF輸出 (供儲存及出版); 400 dpi,24bit彩色PDF輸出 (供館內閱覽); 150 dpi,24bit彩色JPEG輸出 (供網路利用), 並於影像的右下方加設識別防偽浮水印。


TIFF檔加了24校色版(ColorChecker),方便印刷時核對調色。

 


JPEG檔的右下方加設識別防偽浮水印

 

在工作開展前,為避免對古籍造成傷害,本館修復人員為數位化工作人員,包括外判人員及兼職人員,舉辦了一場工作坊,講解注意事項,包括:

工作的注意事項:

  1. 進入庫房前要用清潔劑洗手,保持手部清潔與乾爽; 建議配帶口罩;
  2. 手部及身上不可配戴飾物,以避免勾住或直接、間接傷害文物,包括:戒指、手錶、手鏈等;
  3. 適當修整手指甲,不塗指甲油或指甲飾物;
  4. 配戴乾淨手套,不可用手直接碰觸文物;
  5. 手套最佳每天下班前用清潔劑清洗,涼乾後翌日使用;假若使用到一定殘破時,更換新的手套;
  6. 衣服穿著簡潔,或可穿著工作服;冬季注意厚衣造成的不便 (特別注意容易產生靜電 的毛衣) ;
  7. 保持工作環境清潔、淨空與通道順暢,不可將飲料食物攜入工作區;
  8. 工作期間應避免古籍受陽光直接照射;
  9. 工作期間不可用手機,有需要時,即暫停工作,並離開工作區間。


開展前,本館舉辦了一場工作坊,向所有工作人員講解注意事項。

 


兼職人員聽完講解後,進行練習。

 

持拿古籍注意事項:

  1. 持拿文物時注意平衡,持拿中心點,手掌心向上;
  2. 古籍最好雙手持拿;
  3. 交收古籍時,最好以托盤下墊不織布形式來承運;
  4. 移動古籍時,應把古籍放在桌上,然後另一人在桌上拿走;
  5. 移動原件時,盡量以整套為原則,原件的附屬物應隨原件移動,以免 散失;
  6. 文物古籍不可放於電腦主機、屏幕等熱源旁邊。

由於館藏中文古籍的部分紙張,屬於紙質較脆和較薄的竹紙,因此,在掃描過程中,紙張另一面的文字內容容易映到影像上。

為改善影像效果,本館採用墊紙的方法並取得滿意的掃描效果,具體操作簡述如下:

  1. 用稀漿糊把單宣托為夾宣,並上牆繃乾;
  2. 夾宣下牆,雙面塗蠟再砑光;
  3. 用水筆把夾宣「裁切」成適當的大小及毛邊;
  4. 打開古籍檢查以瞭解古籍的保存狀況,若發現有髒物,用長鋒羊毛排掃輕力掃走;
  5. 用鐵氟龍骨刀穿過紙葉之間,測試有否黏連;


用水筆把夾宣「裁切」成適當大小及毛邊

 


用鐵氟龍骨刀穿過紙葉之間,測試有否黏連。

 

  1. 用厚無紡布穿入紙葉之間,使其留有距離,讓塗蠟砑光後的夾宣更易墊入;
  2. 因墊紙太厚,影響操作,所以每次只能墊紙十 多葉,掃描完畢,將原墊紙抽出,再往後墊十多葉,如此動作重複數次,直至一本古籍完成 掃描為止;
  3. 在墊紙及抽回墊紙的過程中,要極度小心謹慎,動作不能太快,否則很易破壞古籍。


工作人員細心地為每頁古籍進行墊紙

 


極度小心地抽回墊紙

 


墊紙後,可避免紙張另一面的文字內容映到影像上。

 

掃描後的校對過程,也遇到頗多問題,如:影像缺漏、模糊、有不正常彩光、左右倒轉、文字錯位、缺字、紙屑蓋字、書葉粘連、折角、夾有紙條等。雖然掃描只花三個月時間,但影像反覆校對和古籍修復等,則花了兩年時間 ......。


本館的嘉業堂藏書

點算古籍

核對古籍

講解問題及注意事項

古籍掃描

核對已掃描的古籍影像

 

圖像修正的前後對比,舉例如下:

 

1.文字錯位

《大平御覽》明鈔本  第三十九冊063 (第63張放大)

修正前 修正後
修正前 修正後

 

2. 不正常彩光

《大平御覽》明鈔本  第六十一冊015 (第15張放大)

修正前 修正後
修正前 修正後

 

3. 紙條蓋字

《三朝要典》明天啟六年內府刊本   第一冊011 (第11張)

修正前 修正後
修正前 修正後

 

4.紙條蓋字

《罪惟錄》清鈔本   第十九冊(志) 006 (第6張)

修正前 修正後
修正前 修正後

 

5.補回部首的小紙張

《中興綱目》清鈔本   第八冊018 (第18張)

修正前 修正後
修正前 修正後

 

6.補回缺字

《聖政記》明鈔本   第五冊019 (第19張)

修正前 修正後
修正前 修正後

 

7.修復摺角

《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稿本   第十九冊011 (第11張放大)

修正前 修正後
修正前 修正後

 

2017年,本館已完成所有掃描檔的反覆核對及修正工作。

2019年,將這批古籍的部分影像進行了古籍電子書製作的測試 :


測試畫面一


測試畫面二


測試畫面三

 

公共圖書館管理廳計劃於2021年開展《館藏珍貴中、西文古籍數碼化計劃》,包括將上述已掃描的十六套清劉承幹嘉業堂藏書及清乾隆版《香山縣志》,合共17套654冊中文古籍的掃描檔,製作成電子書並建設古籍電子書平台。

預計2022年,讀者可透過網上平台免費查閱本館珍貴的古籍館藏。

 

<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澳門古籍藏書 / 鄧駿捷  . – 香港:三聯書店, 2012, 頁21-33。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輾轉澳門”.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0年07月26日, 第08 版

“書藏濠江 翰墨飄香:何東藏書樓古藉珍藏與數碼化”. 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2016

 

*黃潔碧,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高級技術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