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做中學習:何東藏書樓的古籍數碼化工作
黃潔碧*
澳門公共圖書館近年開展了數項數碼化工作,包括:館藏珍貴中文古籍 (電子書) 、抗戰時期澳門新聞剪報資料 (資料庫) 、館藏外文報刊 (資料庫) 及館藏海報 (資料庫) 。其中“館藏珍貴中文古籍 (電子書) ”是將何東藏書樓的十六套嘉業堂藏書及一套《香山縣誌》經外判掃描,再製作成古籍電子書。兹將其背景、過程及進展,概述如下:
背景
何東圖書館大樓建於1894年前,原為官也夫人大宅,經多次轉讓,何東爵士在1918年購入。至其1956年逝世,家人遵囑將該物業贈予澳門政府,並捐款二萬五千港元購置中文圖書,建立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命名為何東圖書館。1958年8月1日對外開放。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2005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2006年新大樓投入服務,成了兼具藏書樓和現代圖書館功能的人文閱讀空間。
何東藏書樓位於何東圖書館舊大樓二樓,收藏中文書籍約二萬冊。何東藏書樓現藏有線裝書及精、平裝書各約一萬冊,其中1912年前的中文古籍約5,000多冊。館藏主要有以下七類型:嘉業堂藏書、西方傳教士的宗教著作、傳統蒙學著作及近代新式教科書、漢洋合璧漢語教科書、地方史料、洋務運動時期的線裝軍事教科書及重要贈書。

位於澳門崗頂前地3號的何東圖書館

何東藏書樓線裝書室
何東藏書樓現藏的中文古籍,以近代著名藏書家劉承幹“嘉業堂”舊藏的十六種善本最為珍貴。這十六套書為:《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篇》、《太平御覽》、《桯史》、《三朝要典》、《雍大記》、《中興綱目》、《皇明大政記》(明鈔本)、《聖政記》、《皇明大政記》(明崇禎刊《皇明史概》本)、《皇明大訓記》、《皇明大事記》、《罪惟錄》、《江南野史》、《國朝典故》及《資治通鑒大事錄》。
劉承幹,浙江吳興人,字翰怡,號貞一,晚年自稱嘉業老人。劉家經營繅絲,富甲一方。劉承幹喜愛收藏古籍圖書,清光緒帝死後,捐款在崇陵植樹,宣統帝頒賜九龍金匾“欽若嘉業”。1920-1924,劉承幹在浙江南潯鎮建成藏書樓,命名為嘉業堂。自1933年後,劉氏家道中落,不得不變賣藏書,輾轉流傳,其中十六種在1950年代由澳葡政府購得,成為當年何東藏書樓,也是現今的文化局澳門公共圖書館,最重要的館藏。
在這十六種善本古籍中,以《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最為珍貴。翁方綱(1733-1818),歷任廣東、江西、山東等地學政,官至內閣學士。翁氏勤於著述,尤以書法馳譽於世,位居清代四大家之首。翁方綱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入四庫全書館參與修書,先後斷續參與《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近二十年。《四庫提要稿》爲翁氏手書稿箋。此稿是翁氏在四庫館中擔任“校辦各省送到遺書纂修官”,負責校閱採進圖書之時所撰的札記及提要稿,涉及經史子集四部和叢書,共著錄經眼圖書1,000餘種,數量龐大。此稿是現存内容最豐富的《四庫全書》以及《四庫全書總目》編纂原始記錄,對於研究《四庫全書》這部曠世鉅編,具有重大意義。鑑於《四庫提要稿》是《四庫全書》編纂史上的重要文獻,又是著名學者、書法家翁方綱的親筆真跡,具有極高的史料價值、學術價值以及藝術價值,2010年被收錄於中國文化部評定公佈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第三批)之內。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


2010年《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明末清初人張星曜的《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篇》稿本也甚為珍貴,近年也成為了海峽兩岸一些學者的研究對象。此稿內容主要從史事和義理兩個方面來闢駁佛道二教,補正儒學,書後又附有《家學源流》。對於了解張星曜這位重要的中國天主教教徒的思想,具有不可忽視的作用。
除稿本外,“嘉業堂”舊藏十六種中還有數種重要的明清抄本,其中明抄本《太平御覽》,今存99冊,僅缺一冊10卷。宋四大書,以《太平御覽》最先,次為《太平廣記》、《冊府元龜》、《文苑英華》。《太平御覽》的宋刻本有數種,可惜國內皆已湮滅不存,今傳世者皆為殘本。因此,何東圖書館所藏此本甚為珍稀,而且上有近代著名學者、藏書家繆荃孫的校語,增添了它的學術價值。
《桯史》為《四庫全書》文瀾閣抄本的零種,由岳飛的孫兒岳珂所撰。“桯”是“床前几”的意思,此書為宋代著名筆記,載錄北宋與南宋雜事共一百四十餘條。《四庫全書》先後共抄寫七部,分別藏於文源閣、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文匯閣、文宗閣和文瀾閣。文瀾閣本在咸豐十一年(1861)太平軍二次攻入杭州時損失大半,散逸的《四庫全書》中包括《桯史》一冊,後為劉承幹所得。文瀾閣本《桯史》,卷一至卷三合為一冊。鈐有“古稀天子之寶”白文印及“乾隆御覽之寶”朱文印。
至於刻本,顧秉謙、徐紹言等纂修的《三朝要典》為明天啟六年的內府本。開本闊大,字大行疏,墨色潤澤,與中國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藏本不同,是難得一見的明代皇家刻印之書。明嘉靖本《雍大記》是古代雍州(今陝西、甘肅及青海額濟納地區)的地方誌,此書傳世僅三、四部,何東藏本雖屬後印,亦為少有之物。
此外,明朝天啟年間首輔朱國禎《皇明史概》六種中的《皇明大政記》、《皇明大訓記》、《皇明大事記》,是明代崇禎年間(1628-1644)的刻本,記載了明朝掌故、朝章典制、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社會風俗、中外交通、倭禍邊患、人物傳記以及農民起義、市民暴動等內容 。因曾被清朝列為禁書,所以流傳不多,於今頗為可貴。
何東圖書館古籍藏書中有一定數量的澳門地方文獻。明清時期,澳門隸屬香山縣管轄,所以《香山縣志》中有不少關於澳門的史料。中國古代有續修方誌的傳統,由明代至民國,《香山縣志》先後至少纂修了九次,其中明代三次、清代五次、民國一次。何東圖書館所藏《香山縣志》計有三種,分別是清乾隆年間知縣暴煜修、李卓揆輯《香山縣志》十卷,乾隆年間刻本;清道光年間知縣祝淮修、黃培芳等輯《香山縣志》八卷,道光七年(1827)刻本;民國年間知事厲式金修、汪文炳等纂《香山縣志續編》十六卷,民國十二年(1923)刻本。其中以清乾隆年間刻本最為珍貴。
2015年4月本館對館藏較為珍貴的文獻古籍作評估,按照其歷史文化價值訂定處理的優先次序,甄選出何東藏書樓最珍貴的十六套清劉承幹嘉業堂藏書及清乾隆版《香山縣志》,共17種,654冊,共計35,000葉。
| 
			 序號  | 
			
			 書名  | 
			
			 版本  | 
			
			 冊數  | 
			
			 約每冊葉數  | 
			
			 約總葉數  | 
			
			 半葉版面  | 
			
			 半葉版框  | 
		
| 
			 1  | 
			
			 皇明大事記  | 
			
			 明崇禎刊 《皇明史概》本  | 
			
			 47  | 
			
			 70  | 
			
			 3,290  | 
			
			 26.5x15.0  | 
			
			 21.9x14.6  | 
		
| 
			 2  | 
			
			 資治通鑒大事錄  | 
			
			 稿本  | 
			
			 48  | 
			
			 85  | 
			
			 4,080  | 
			
			 27.6x13.6  | 
			
			 ---  | 
		
| 
			 3  | 
			
			 國朝典故  | 
			
			 明鈔本  | 
			
			 32  | 
			
			 85  | 
			
			 2,720  | 
			
			 27.9x14.6  | 
			
			 19.3x12.7  | 
		
| 
			 4  | 
			
			 皇明大政記  | 
			
			 明崇禎刊 《皇明史概》本  | 
			
			 33  | 
			
			 40  | 
			
			 1,320  | 
			
			 26.6x15.4  | 
			
			 21.6x14.8  | 
		
| 
			 5  | 
			
			 三朝要典  | 
			
			 明天啟六年 內府刊本  | 
			
			 22  | 
			
			 45  | 
			
			 990  | 
			
			 31.2x18.1  | 
			
			 26.8x18.1  | 
		
| 
			 6  |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  | 
			
			 稿本  | 
			
			 150  | 
			
			 ---  | 
			
			 1,600  | 
			
			 31.2x19.0  | 
			
			 20.7x14.0  | 
		
| 
			 7  | 
			
			 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  | 
			
			 稿本  | 
			
			 40  | 
			
			 40  | 
			
			 1,600  | 
			
			 24.0x13.0  | 
			
			 ---  | 
		
| 
			 8  | 
			
			 聖政記  | 
			
			 明鈔本  | 
			
			 10  | 
			
			 65  | 
			
			 650  | 
			
			 26.5x15.0  | 
			
			 20.5x14.2  | 
		
| 
			 9  | 
			
			 皇明大政記  | 
			
			 明鈔本  | 
			
			 18  | 
			
			 100  | 
			
			 1,800  | 
			
			 32.1x19.7  | 
			
			 25.2x19.1  | 
		
| 
			 10  | 
			
			 皇明大訓記  | 
			
			 明崇禎刊 《皇明史概》本  | 
			
			 16  | 
			
			 40  | 
			
			 640  | 
			
			 26.5x15.5  | 
			
			 21.4x15.2  | 
		
| 
			 11  | 
			
			 太平御覽  | 
			
			 明鈔本  | 
			
			 99  | 
			
			 100  | 
			
			 9,900  | 
			
			 26.6x15.6  | 
			
			 22.1x15.3  | 
		
| 
			 12  | 
			
			 桯史  | 
			
			 四庫全書本  | 
			
			 1  | 
			
			 50  | 
			
			 50  | 
			
			 27.4x15.3  | 
			
			 20.5x13.8  | 
		
| 
			 13  | 
			
			 雍大記  | 
			
			 明嘉靖刊本  | 
			
			 20  | 
			
			 30  | 
			
			 600  | 
			
			 25.7x15.2  | 
			
			 20.0x15.0  | 
		
| 
			 14  | 
			
			 江南野史  | 
			
			 清鈔本  | 
			
			 4  | 
			
			 25  | 
			
			 100  | 
			
			 29.0x16.0  | 
			
			 ---  | 
		
| 
			 15  | 
			
			 中興綱目  | 
			
			 清鈔本  | 
			
			 10  | 
			
			 42  | 
			
			 420  | 
			
			 26.1x15.0  | 
			
			 ---  | 
		
| 
			 16  | 
			
			 罪惟錄  | 
			
			 清鈔本  | 
			
			 100  | 
			
			 43  | 
			
			 4,300  | 
			
			 29.2x15.7  | 
			
			 ---  | 
		
| 
			 17  | 
			
			 香山縣誌  | 
			
			 清乾隆年間刻本  | 
			
			 4  | 
			
			 ---  | 
			
			 700  | 
			
			 23.7x14.5  | 
			
			 19.3x14.5  | 
		
本館邀請專業公司進行掃描外判工作。格式分三個等級:400 dpi,24bit彩色TIFF輸出 (供儲存及出版); 400 dpi,24bit彩色PDF輸出 (供館內閱覽); 150 dpi,24bit彩色JPEG輸出 (供網路利用), 並於影像的右下方加設識別防偽浮水印。

TIFF檔加了24校色版(ColorChecker),方便印刷時核對調色。

JPEG檔的右下方加設識別防偽浮水印
在工作開展前,為避免對古籍造成傷害,本館修復人員為數位化工作人員,包括外判人員及兼職人員,舉辦了一場工作坊,講解注意事項,包括:
工作的注意事項:
- 進入庫房前要用清潔劑洗手,保持手部清潔與乾爽; 建議配帶口罩;
 - 手部及身上不可配戴飾物,以避免勾住或直接、間接傷害文物,包括:戒指、手錶、手鏈等;
 - 適當修整手指甲,不塗指甲油或指甲飾物;
 - 配戴乾淨手套,不可用手直接碰觸文物;
 - 手套最佳每天下班前用清潔劑清洗,涼乾後翌日使用;假若使用到一定殘破時,更換新的手套;
 - 衣服穿著簡潔,或可穿著工作服;冬季注意厚衣造成的不便 (特別注意容易產生靜電 的毛衣) ;
 - 保持工作環境清潔、淨空與通道順暢,不可將飲料食物攜入工作區;
 - 工作期間應避免古籍受陽光直接照射;
 - 工作期間不可用手機,有需要時,即暫停工作,並離開工作區間。
 

開展前,本館舉辦了一場工作坊,向所有工作人員講解注意事項。

兼職人員聽完講解後,進行練習。
持拿古籍注意事項:
- 持拿文物時注意平衡,持拿中心點,手掌心向上;
 - 古籍最好雙手持拿;
 - 交收古籍時,最好以托盤下墊不織布形式來承運;
 - 移動古籍時,應把古籍放在桌上,然後另一人在桌上拿走;
 - 移動原件時,盡量以整套為原則,原件的附屬物應隨原件移動,以免 散失;
 - 文物古籍不可放於電腦主機、屏幕等熱源旁邊。
 
由於館藏中文古籍的部分紙張,屬於紙質較脆和較薄的竹紙,因此,在掃描過程中,紙張另一面的文字內容容易映到影像上。
為改善影像效果,本館採用墊紙的方法並取得滿意的掃描效果,具體操作簡述如下:
- 用稀漿糊把單宣托為夾宣,並上牆繃乾;
 - 夾宣下牆,雙面塗蠟再砑光;
 - 用水筆把夾宣「裁切」成適當的大小及毛邊;
 - 打開古籍檢查以瞭解古籍的保存狀況,若發現有髒物,用長鋒羊毛排掃輕力掃走;
 - 用鐵氟龍骨刀穿過紙葉之間,測試有否黏連;
 

用水筆把夾宣「裁切」成適當大小及毛邊

用鐵氟龍骨刀穿過紙葉之間,測試有否黏連。
- 用厚無紡布穿入紙葉之間,使其留有距離,讓塗蠟砑光後的夾宣更易墊入;
 - 因墊紙太厚,影響操作,所以每次只能墊紙十 多葉,掃描完畢,將原墊紙抽出,再往後墊十多葉,如此動作重複數次,直至一本古籍完成 掃描為止;
 - 在墊紙及抽回墊紙的過程中,要極度小心謹慎,動作不能太快,否則很易破壞古籍。
 

工作人員細心地為每頁古籍進行墊紙

極度小心地抽回墊紙


墊紙後,可避免紙張另一面的文字內容映到影像上。
掃描後的校對過程,也遇到頗多問題,如:影像缺漏、模糊、有不正常彩光、左右倒轉、文字錯位、缺字、紙屑蓋字、書葉粘連、折角、夾有紙條等。雖然掃描只花三個月時間,但影像反覆校對和古籍修復等,則花了兩年時間 ......。
![]() 本館的嘉業堂藏書  | 
			![]() 點算古籍  | 
			![]() 核對古籍  | 
		
![]() 講解問題及注意事項  | 
			![]() 古籍掃描  | 
			![]() 核對已掃描的古籍影像  | 
		
圖像修正的前後對比,舉例如下:
1.文字錯位
《大平御覽》明鈔本 第三十九冊063 (第63張放大)
![]()  | 
			![]()  | 
		
| 修正前 | 修正後 | 
2. 不正常彩光
《大平御覽》明鈔本 第六十一冊015 (第15張放大)
![]()  | 
			![]()  | 
		
| 修正前 | 修正後 | 
3. 紙條蓋字
《三朝要典》明天啟六年內府刊本 第一冊011 (第11張)
![]()  | 
			![]()  | 
		
| 修正前 | 修正後 | 
4.紙條蓋字
《罪惟錄》清鈔本 第十九冊(志) 006 (第6張)
![]()  | 
			![]()  | 
		
| 修正前 | 修正後 | 
5.補回部首的小紙張
《中興綱目》清鈔本 第八冊018 (第18張)
![]()  | 
			![]()  | 
		
| 修正前 | 修正後 | 
6.補回缺字
《聖政記》明鈔本 第五冊019 (第19張)
![]()  | 
			![]()  | 
		
| 修正前 | 修正後 | 
7.修復摺角
《通鑒紀事本末補後編》稿本 第十九冊011 (第11張放大)
![]()  | 
			![]()  | 
		
| 修正前 | 修正後 | 
2017年,本館已完成所有掃描檔的反覆核對及修正工作。
2019年,將這批古籍的部分影像進行了古籍電子書製作的測試 :

測試畫面一

測試畫面二

測試畫面三
公共圖書館管理廳計劃於2021年開展《館藏珍貴中、西文古籍數碼化計劃》,包括將上述已掃描的十六套清劉承幹嘉業堂藏書及清乾隆版《香山縣志》,合共17套654冊中文古籍的掃描檔,製作成電子書並建設古籍電子書平台。
預計2022年,讀者可透過網上平台免費查閱本館珍貴的古籍館藏。
<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參考文獻:
澳門古籍藏書 / 鄧駿捷 . – 香港:三聯書店, 2012, 頁21-33。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輾轉澳門”.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10年07月26日, 第08 版
“書藏濠江 翰墨飄香:何東藏書樓古藉珍藏與數碼化”. 中文古籍整理與版本目錄學國際學術研討會 (論文集), 2016
*黃潔碧,澳門特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高級技術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