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長者facebook電子郵件

延伸閱讀的聯想

勞建業*

 

1.延伸閱讀

「延伸閱讀」原是指出版商印刷在書本最後幾頁的書訊,近年借用到網路上,逐漸演變成網路術語,應用在不同範疇定義不一。維基百科英文網頁以Further reading表示[註1],所以亦有人寫成「進一步閱讀」。對於技術人員來說有時候會聯想到超連結(Hyperlink)。網路可以輕易地把兩點聯繫起來互傳數據,在這個基礎上發展出各種服務,包括電郵、行動應用程式及串流媒體等。雖然已經普遍使用了這些工具,但網路環境常見的「延伸閱讀」是否能夠帶來一些有用的信息(Information)?它是用什麼條件把信息聯繫起來?可以離線嗎?

先回到線上,「延伸閱讀」通常出現在網頁或討論區文章的末端,快要讀完一個篇章時,它會告訴你,如果對這個話題感興趣的話,還可以讀到的文章有哪些;當你興致勃勃,不禁地又追看下去,有時還會指引你去到先前看過的文章,共讀到多少個篇章就要視乎你追看的是不是熱議的話題?有多少人參與討論?「延伸」的條件通常是由編寫網頁或參與討論的人設定的。

另一種「延伸閱讀」的方式常見在購書網。網上商店當然想盡辦法吸引顧客多買些商品,所以網站會在適當的位置告訴顧客這些信息:

「瀏覽此商品的顧客也同時瀏覽……」

「喜歡讀『這本書』 的人也喜歡讀 『哪本書』……」

「在哪兒看這部影片」

《這本書》的書評……

「經常一起購買的商品……」

可以想像,瀏覽旅遊書的顧客也同時瀏覽介紹美食的書;喜歡讀金庸小說的人也喜歡讀梁羽生的小說;喜歡讀劉慈欣小說的人也想知道「在哪兒看『流浪地球』這部影片......」。購書網根據顧客的行為設計出各種優惠方案,以達到最佳的促銷效果。有趣的是,這些信息都是顧客在購書網選購時的瀏覽記錄,是顧客把圖書、網頁、討論區、影音或串流媒體聯繫起來。

 

2. 閱讀信息與閱讀圖書

閱讀是獲取信息的過程,描述「信息」並不容易,它可以有多種表現形式,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圖表、符號、影像、聲音甚至各種感官知覺:失明人士可以讀「有聲書」或「凸字書」;學習語言要能夠聽與講、讀與寫;觀賞4D電影時,除了感受到立體的視覺和聽覺以外,隨着劇情起伏更運用了清風、濺水、冷熱、煙霧、氣味及搖動等觸覺和嗅覺的特殊效果,營造出與影片內容一致的場景,令觀眾如同親臨其中,這些都是獲取信息的體驗,與閱讀圖書截然不同:圖書是按着主題內容經過編輯的文字配合圖像,用紙張印刷裝訂起來而成,它具備高廣、册數、頁數及字數計量單位的實體,所以描述圖書時,它是信息載體的單位,現時流行稱為「實體書」(Physical book)。

數字化的信息已經全部放進閱讀器裏!拿起手機就可讀,圖書、報章、雜誌與媒體亦不例外,像圖書這個載體容易在數字化的環境被分拆成片段,這些片段夾雜着每天發生的大大小小時事八卦,隨着網路的擴張通通匯進傳遞信息的洪流中,各種應用平台提供閱讀、討論,還可以跨平台分享、轉載。不知不覺間,我們都習慣了接收來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片段。

圖書被分拆了,對於學術著作來說,顧不及前文後理,引用、立論時容易造成斷章取義;對於戲劇小說,故事情節亦變得支離破碎。時事新聞來不及等到明早的報章報道,偶爾發生嚴重交通事故,行動應用程式數小時甚至數十分鐘已傳出快訊,是機件故障?是人為疏忽?到底未知事故因由。網傳、轉發,像光速般一下子鋪天蓋地,有時候信息顯得片面,未能了解事件的全貌。

 

3. 信息的性質

無論任何載體形態,某程度上信息和圖書都同樣具備可測量、可感知的物理性質,數字化的信息可用位元量度文字的字符數或字數,圖像的像素、長度和寛度,影音可再加上時間的長短,所以「實體書」這個稱呼相信是相對於「電子書」(E-book)而言,而電子書需要依靠閱讀器將信息呈現。信息和圖書既然可以因應大小長短的性質被分拆,也可以被剪裁,如能掌握重點剪裁得當,保存內容精要,亦能提升其應用的價值。

信息有時又可比喻為化學元素,例如:「水」是氫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處理內容分析時會嘗試把信息分解成若干元素,信息的元素包括:主題、地域、人物、團體、事件、時間範圍、體裁及語種。當信息內容只圍繞着單一主題,它如同單一化學元素,像前述的「氫」或「氧」,當信息包含多個主題,橫跨地域,涉及人物、團體、事件時,它就像包含複雜元素的化合物,這些元素便可作為聯繫信息的條件。

 

4, 不久的以前、不久的將來

不久以前,圖書是信息的主要來源。

電視給了我們圖文以外的選擇,但消閒多於學習,且樂此不疲。

電腦未連線前像一座孤島,所以拼了命把磁碟放進快裝滿的硬碟去。

電話連接電腦,寄出第一封電郵時還撥長途電話詢問對方收到了沒有?

電腦連接電視經歷了漫長歲月,紅白黃、類比、數字,左轉右轉!

電視連上盒子,電視頻道由幾個變成幾十個,不久盒子也放進了電視。

電腦放進手機,變得無所不能!

手機放大變成平板前,電視已放進了手機。

平板模仿圖書,仿真度越來越高,在不久的將來……

科技進步,咄咄逼人,大概上世紀80年代,開始聽聞「家用電腦」,當時簡直無法想像電腦可以像電飯煲那樣每個家庭都擁有一部,這是門多大的生意!後來又聽聞「個人電腦」,一個家庭有四位成員,這門生意要再乘大四倍。除了螢幕變大以外,桌上型(Desktop)、膝上型(Laptop)、筆記本(Notebook)、個人助理(PDA)及手機(Mobile)都一直縮小,直至平板(Tablet)又變回圖書的大小,就這樣每天從早到晚都離不開一大堆科技產品,不斷催促着你留意各種各樣的信息--能否下定決心,至少每天預留三幾十分鐘,關掉不必要的設備,專注地閱讀,自在地思考,我想這是必要的。

 

(完)

 

*勞建業,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高級技術員

-----------------------------------------------------------------------------------------------

註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C_standards 網頁末端Furthe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