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长者facebook电子邮件

澳门:中国铅活字印刷业的摇篮

李淑仪*

 

昔日的澳门,除了转运世界各地的货物外,还扮演着一个客运的中转站角色。从西方来的传教士、使节、商人,以至从日本、朝鲜、东南亚、印度、阿拉伯及非洲来的客商,凡来往于中国的,大多要通过或旅居澳门。而中国由于海禁,大部分港口不开放,大多数华人都要通过澳门从海路去到世界各地。就这样,澳门不但成爲当时中国与欧、亚、非、美四大洲的国际贸易中心和客运中转站,而且也成爲近代中国与西方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桥樑。

约500年前,欧洲大批传教士来华传教,在中国学习汉语,研究中国文化,着书立说,再向欧洲传播中国文化。期间曾经在澳门刋印出版了不少书籍。本报告试以澳门公共图书馆所藏的外文古籍,以及在澳门出版的外文报纸等史料,去考察19世纪时推动澳门铅活字印刷业发展的人物和歷史,印证澳门曾经成为中国铅活字印刷业的摇篮,且有着不可忽视的桥樑作用,也是西方印刷术东传的里程碑之一。

 

(一)耶稣会

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 1539-1606)

意大利籍的范礼安(Alessandro Valignano, 1539-1606)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的基耶蒂(Chieti)。1566年加入耶稣会;1573年,被任命为「耶稣会远东观察员」视察澳门教会。1578年偕同38位耶稣会会士,由葡国里斯本,经印度果亚抵达澳门。他在澳门考察后,又转到日本视察。1582年范礼安组织日本「天正遣欧使节团」前往罗马觐见教宗。

1588年「天正遣欧使节团」回航,他们从欧洲带来了当时最先进的古腾堡印刷机和西洋活字模,准备带回日本。可是,由于得悉丰臣秀吉已于1587 年开始迫害日本的天主教会,使节团为了慎重起见,不敢马上回日本,被逼停留澳门。范神父便利用这个机会,在他们居留澳门的两年时间,率先使用这批字模,组机印制了Christiani Pueri Institutio(意译:天主教青年教义)。这本于1588年在澳门印行的书籍成为中国国土歷史上第一本以西方活字印刷术印制而成的外文古籍。该印刷机在澳门博物馆藏有一复制品。根据第十四任英国驻大清国公使萨道义 (Ernest Mason Satow,1843-1929,日本名字为“佐藤爱之助”)在其1905出版的着作 The Jesuit mission press in Japan, 1591-1610多次提到日本的铅活字印刷是由澳门启动。【1】

根据澳门文化司署出版 、由Manuel Cadafaz de Matos 为Christiani Pueri Institutio 一书所写的前言可知,用来印刷以上两本书的活字模在 1590 年被带去日本使用后,在1611 年又被带回到澳门,并藏于André Botto 的家中直到1620 年 。同年,耶稣会天主之母教堂 ( Colegio da Madre de Deus da Companhia de IESV ) 使用了这些活字模在澳门印刷了“Arte Breue da Lingoa Iapoa”( 日本语小文典)。这是第一本有註录澳门出版机构的书(“天主之母教堂”出版),以前的都只用“澳门港”出版

自德川幕府推行锁国政策,耶稣会会士被逐出日本后,耶稣会的“日语研究”以《日本语小文典》的出版告终。1620 年后该批活字模下落不明,Manuel Cadafaz de Matos 文中提到,Rodeles 神父认为已转卖到马尼拉的圣奥古斯定堂 (Ordem de Santo Agostinho de Manila ),但 Shiling 神父则不认同。故到现在为止,这批活字模离开澳门后究竟去了哪里,没有进一步线索。

Christiani Pueri Institutio
Christiani Pueri Institutio

 

(二)若瑟堂书院

耶稣会于1594年创办的圣保禄学院 (Colégio de S. Paulo) 及1728年创办的若瑟堂书院 (Seminario S. José),原是西方教会培训远东和本澳传教人才的基地。1818年2月29日,澳门判事官亚利鸦架 (Miguel de Arriaga Brum da Silveria) 去信葡国王廷,要求在若瑟堂书院设立印字馆。信中引述歷届若瑟堂书院负责人因为教学需要,急需将已翻译好的中文书籍梓印出来,以便在学的传教士使用。翌年(1819年)收到来自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葡国秘书长Joze Joaquim da Silva Freitas伯爵(Conde dos Arcos at the Palace of Rio de Janeiro)回信,代表葡王批准若瑟堂书院设立书塾印字馆 (Typographia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 【2】。1829年政府印字馆(Tipografia do governo)将印刷器材借给若瑟堂书院(Superior do Colégio de S. José)。当时的遣使会江沙维神父(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1781-1841)最能胜任出版工作。在1828至1841年间,江沙维编撰了多部中、葡、拉丁语教科书和字典,这些字典都是由若瑟堂书塾印字馆所印刷的。

 

A. 江沙维神父(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1781-1841)

江沙维(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 1781-1841)可以说是其中最具影响力的一位汉学家。他在1781年3月23日出生于葡萄牙北部的一个小镇Tojal,1799年加入遣使会,并于1813年来到澳门。江沙维在澳期间,除了推广天主教教义之外,还专心钻研汉学,因而日久成师,向他学习中文的学生越来越多,当中有不少翻译家如澳督亚马留(João Maria Ferreira do Amaral, 1803-1849)的私人翻译João Rodrigues Gonçalves,还有1836 年来华的意大利传教士加略利(Joseph-Marie Callery, 1810-1862)等。随着教学需要,他编纂了中葡、葡中及拉中等字典,以及汉语教材。

书塾印字馆以印刷若瑟堂书院的教学用书为主,但在1887年起,教区定期的报刊都由书塾印字馆负责梓印。葡文宗教週报A Voz do Crente(意译“信徒之声”)是书塾印字馆梓印。

A Voz do Crente
A Voz do Crente

 

下表是本人根据1879、1885及1890年不同时期的《澳门指南》(Directório de Macau)资料中整理出来,大约可见到若瑟堂书院因应印刷方面的需求,由一名印工发展到三名,他们是Marcello da Luz 、João Vicente Pereira、João Victor Pereira、Pedro Paulo Placé Jr.、Beltrão L. de Carvalho及Antonio Gonsalves。而若瑟堂书院后期更增设立了一间书塾印字馆 (Typographia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

若瑟堂书院印工人数变化:

年份

机构

职务

人名

1879

若瑟堂书院

(Seminário de S. José)

印工

Marcello da Luz

装订部主管

阿金 (Paulo)

1885

若瑟堂书院

(Seminário de S. José)

印刷及装订部主管

Marcello J. da Luz

印工

João Vicente Pereira Jr.

装订

Thomaz J. Leitão

1890

若瑟堂书院 

书塾印字馆

(Typographia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

印字馆负责人

João Victor Pereira (1868 - ?)

1.印工

Pedro Paulo Placé Jr.

2.印工

Beltrão L. de Carvalho

3.印工

Antonio Gonsalves

装订部主管

Thomas J. Leitão

 

若瑟堂书院 书塾印字馆 Typographia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 (图片取自1890 Directório de Macau)
若瑟堂书院 书塾印字馆 Typographia do Seminário de S. José (图片取自1890 Directório de Macau)

 

B. João Victor Pereira(1868 - ?)

João Victor Pereira (1868- ?) 在家中排行第八,22岁已当上若瑟堂书院书塾印字馆负责人,他自1902至1920年任第三任澳门官印局局长,任期长达18年。他的三哥Alfredo Heleno da Silva Pereira (1857- ?) 【3】也是在议事公局(Camara Municipal)从事印刷工作。

Pereira 家族在澳门落户始见于1720年,其中Boaventura Lourenço Pereira (1786 - ?)是比较有影响力的一位,他拥有双桅帆船,娶了当时澳门影响力很大的阿美尼亚裔商人卡西克Johannes Cacheck 的女儿 Angela Regina Cacheck(其母亲为Maria Teresa Pereira)为妻【4】。1800年已见有卡西克在澳门长居的记录,他住在外国人居住的圣安东尼区,是十八世纪澳门葡籍穆斯林教阿美尼亚裔富商马休斯(Matheus Johannes)的弟弟。

 

C. Pedro Paulo Placé (1820-1899)

Pedro Paulo Placé (1820-1899) 是官印局-印刷及订装学校(Escolas de Tipografia e Encadernação)的印刷导师。其次子 Plácido Lino Placé (1857-1937), 自1900年起也在官印局担任印刷工作,属官印局第一批编制内技术员。其四子 Pedro Paulo Placé Jr., (1865-1936) 也像Pedro Paulo Placé 【5】 一样任教于官印局-印刷学校。

很明显,19世纪澳门教会与澳门政府部门关系非常密切,由于当时资源短缺,同时澳门人口不多,大家都乐意以「共建共享」的精神,一起推展铅活字印刷业。澳门教会担当摇蓝角色,以培养印刷技师、装订师傅为主,培养出来的人才,相对比较容易入职到相关行业。

 

D. Tomás Joaquim dos Reis Leitão(1866-1940)

Tomás Joaquim dos Reis Leitão(1866-1940)是若瑟堂书院书塾印字馆-装订部主管,他同时于官印局-印刷及装订学校任教。父亲为印度果阿人 Constantino Eustáquio Leitão(1835 -?),母亲为华人Carolina Senhorinha das Dôres。他在家中排行第七;其三哥Francisco Filipe Leitão(1855-1922)【6】为澳葡政府重要官员,曾担任:「民务房」主管(Repartição Civil)、「民兵管」队长(Batalhão Nacional de Macau);「管理大西洋在中国传教物业会」秘书(Administração dos Bens das Missoões Portuguesas na China),为此曾获颁「骑士十字勋章」(Cavaleiro da Ordem de Cristo)。

「订」就是将印好的书页订成本,是书芯的加工;「装」是书籍封面的加工,就是装帧。「装订」是指将印好的书页、书帖加工成册,或把单据、票据等整理配套,订成册本等「印后加工」。根据不同时期的《澳门指南》,若瑟堂书院的装订工作,很巧合地都由华人或有华人血统的人负责。在1879年的《澳门指南》记录,笔者看到阿金是当时若瑟堂书院装订负责人,这可能是因为这工作要求装订师傅有一对「巧手」多于要求师傅「懂得葡文」,而华人自古对线装书装订都很讲究,为此,「印刷后加工」多由华人跟进。看来,澳门印刷业可以说是「中葡合作」最佳的例证。

Leitão 家族不是来自纯葡裔,是印度果阿人来澳门后,与本地华人女子通婚,在澳门落地生根,以澳门为家,繁衍后代,变成现今我们熟悉的「土生」族群。

 

(三)澳门孤儿院

「导人向善」是每个宗教的主要宗旨,而教育亦是「至善」的途径之一。教会寓传教于教育,让教友学到一技之长,生活安定,他们就会专心信仰。在20世纪初,澳门的经济环境还不太理想,孤儿很多。澳门教区和仁慈堂都相继设立孤儿院,抚养他们的同时,也培养儿童记者,教授他们印刷和钉装工艺。印刷工艺是当时很多男孩孤儿希望学到的手艺之一,这样的「一条龙」教学形式间接地推动了澳门铅活字印刷的工业化发展。

1900年4月14日第15号《澳门宪报》颁佈澳门孤儿院由育婴堂设立
1900年4月14日第15号《澳门宪报》颁佈澳门孤儿院由育婴堂设立

 

澳门孤儿院在1900年由育婴堂(即今仁慈堂,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de Macau)劝捐值理伯多禄(Pedro Nolasco da Silva, 1842-1912)提倡设立。根据1900年4月14日第15号《澳门宪报》所载,该孤儿院是由育婴堂管理,特别照顾在澳门出世而被遗弃的5至15岁葡萄牙籍白种男孩。他们接受葡文官立学校部分基础教育,也可接受学徒式工业训练,闲时则有体育课、音乐课及厨艺课等,以期孤儿得到全面培育。10年间共抚养了200多名孤儿。1918年,由于经济原因,无法继续支付营运费,曾一度被逼停办。1931年,Pedro Paulo da Purificação Ângelo向大众筹得一万元,得以重办孤儿院(Portaria 936, 14 Jul de 1932 )。 孤儿院的管理权在 1941 年 7月24 日由育婴堂转到澳门教区。澳门高若瑟主教 D. José da Costa Nunes (1920-1940) 先将孤儿安置到俾利喇街方济各安老院(Asilo de Mendicidade),然后再将他们合併到慈幼会无原罪孤儿院。【7】

为筹募兴建新孤儿院而在1936 年出版的《澳门孤儿院》特刊
为筹募兴建新孤儿院而在1936 年出版的《澳门孤儿院》特刊

 

O Asilo dos Orfãos passou em 24 de Julho de 1941, da administração da Santa Casa da Misericórdia para directa responsabilidade da diocese. O então, bispo D. José da Costa Nunes confiou os rapazes aos Salesianos, tendo sido instalados em 28 de Agosto de 1941, no antigo Asilo de Mendicidade sito na Rua Francisco Xavier Pereira e depois no Orfanato da Imaculada Conceição.


澳门第一份葡文儿童报 O Tio Tareco(俏皮叔叔)

 

在澳门公共图书馆的古籍当中,独藏有一份由澳门孤儿院(Asilo dos Orfãos) 印制,经 Oriente Comercial 书局发售的葡文儿童报:O Tio Tareco(俏皮叔叔)。它是澳门第一份葡文儿童报, 1936年 1月15日创刊,由D João Carlos da Costa de Sousa de Macedo Mesquitela(1889-?)担任社长和主编,财务为Pedro Paulo da Purificação Ângelo(1892-1946)。议事亭藏书楼只藏有自1936年 1月15日至1939年 1月1日出版的期号。该报每两个星期出版一次,销售和广告收入归作孤儿院的部分经费,所以发行该报,除了培养孤儿有一技之长之外,也可同时为孤儿院赚取经费作补贴。该报的财务Pedro Paulo da Purificação Ângelo【8】任职于辅政司署(Secretaria do Governo de Macau),也是一位重要邮票收藏家,澳门第一间邮社由他创立,并出版第一份澳门邮刊 Macau Filatelica (1933-1935),其弟弟 Arthur Francisco Tomás Ângelo正是负责销售该报的Oriente Comercial 书局的东主。

 

(四)澳门无原罪孤儿院

由澳门教会发展起来的印刷业,除了若瑟堂书院的书塾印字馆之外,也有澳门慈幼孤儿院印刷馆(Tipografia do Orfanato Salesiano)。澳门慈幼孤儿院印刷馆是本地天主教印刷所,1919年起主要承印教会的报纸和刊物,它的创立是为了让澳门的男性孤儿学得一技之长以作谋生,专门培训排字、印刷、钉装等技术,为日后澳门官印局培育了很多印刷技工。议事亭藏书楼也收藏了这所印刷馆主要的出版物。


澳门无原罪孤儿院 Orfanato da Imaculada Conceição (图片取自《慈幼中学建校百周年特刊》)

 

澳门慈幼会孤儿院印刷所(Imprimerie de l'Orphelinat Salesien),又名慈幼印书馆(Tipografia Salesiana),在1906年由意大利籍的雷鸣道神父(St. Luigi Versiglia)在澳门设立。其后,慈幼会在1910年将之提升为无原罪工艺学校,开办了排版、印刷、钉装等与印刷业有关的工艺课程,为日后澳门官印局培育了很多印刷技工。

澳门无原罪孤儿院 Orfanato da Imaculada Conceição (图片取自《慈幼中学建校百周年特刊》)

 


澳门慈幼孤儿院印刷馆 Tipografia do Orfanato Salesiano (图片取自《慈幼中学建校百周年特刊》)

 

1906年,澳门教区鲍理诺主教 (Bispo João Paulino de Azevedo e Castro) 在风顺堂上街3号(Rua da Prata No. 3)为澳门当地中国儿童设立无原罪孤儿院(Orfanato da Imaculada Conceição ),并委派三位来自意大利的慈幼会会士(Salesianos):雷鸣道神父(St. Luigi Versiglia)、Ludovice Olive和João Fergnani 和三位工艺师傅来澳门,为孤儿们教授一门手艺,培养他门自食其力。后至1910年,无原罪孤儿院搬到风顺堂街(Rua de S. Lourenço)圣老楞佐圣堂对面的英国东印度公司的原建筑物上开办无原罪工艺学校。除了孤儿之外,也增收当地9至14岁的穷苦小男孩,教授他们六种工艺课程包括木工、缝纫、革履、排版、印刷、钉装等。所开的工艺课程歷时5年,学费每月6元澳门币,他们也要留校寄宿,除了特定长假,要经家长或监护人同意才可离校回家。印刷一直是当年很多男童希望学到的一门手艺,无原罪工艺学校为澳门印刷业担当了一个重要摇蓝的角色。

1937年,无原罪工艺学校改名为鲍思高纪念中学,1952年再改为现时的慈幼中学,1976-1978陈日君神父任校长,在1976-77学年,将职业部课程改革,关闭印刷、缝纫、革履、木工等工艺科,取而代之为机械电子等工业学科。

 

(五)澳门官印局

1789年,法国大革命牵动了葡萄牙人的自由思想,立宪派与保皇派的角逐,促使了报刊捲入政治斗争之中。保皇派当政时,出版的审查就较严谨,而立宪派当政时,检查就比较宽松。1820年,波尔图的革命导致巴西独立。1821年佛朗西斯科(Francisco Soares Franco)提交的新闻自由法案获通过,庞培首相 (Marques de Pombal) 在1768年制定的新闻检查制度也被废除。澳门议事公局 (Leal Senado da Camara) 遂于1822年撤销出版检查。从这个时期 (1822) 开始,澳门的报纸、书刊发行便迅速地兴盛起来。

执政的澳门议事公局希望印报,但鑑于当时澳门唯一拥有印刷设备的只有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于是议事公局秘书 Carlos José Pereira 致函英国东印度公司大班商借印刷机,印出第一期的A Abelha da China (蜜蜂华报) 【9】,并以 Typographia do Governo名义 (政府印字馆)梓印。自由派出版 A Abelha da China两年后,专制主义者復辟,改以 Gazeta de Macau (《澳门钞报》1824 - 1826) 取代,但依然以 Typographia do Governo梓印为刊语。

1829年,政府印字馆将所有印刷设备(铅字与印刷机)赠予若瑟堂书院,由若瑟堂书院院长白朗古接收(D. Nicolau Rodrigues Pereira de Borja)【10】。葡萄牙政府于1836年12月7日批准澳葡政府自己出版《澳门宪报》,而编辑工作交由辅政司(Secretário do Governo)负责【11】;印刷工作则交由私人印字馆代印。第一份《宪报》开印的年份是1838年9月5日,笔者透过 Boletim Oficiais de Timor官网 【12】,以《宪报》副本为准,证实该《宪报》长期以来都交到土生葡人开办的印刷所梓印:

1838:              Typographia Macaense (镜湖新报馆)

1839-1845 :     不详

1846:              Imprensa do Boletim

1847- 1850 :    Typographia de Silva e Sousa

1851 :              Typographia Albion de Jno  Smith

1852 -1853 :    Typographia Manuel Cordova

1854 -1869 :    Typographia de José da Silva

1870 -1882:     Typographia Mercantil(镜海印务总局)

1883 – 1900:   Typographia Mercantil de N. T. Fernandes e Filhos

1891年,财政部监察委员Artur Tamagnini de Abreu da Mota Barbosa (1918年澳督Artur Tamagnini de Sousa Barbosa的父亲)建议创办官印局 (Imprensa Nacional)。这建议到1900年11月才落实,澳门官印局成立,同时批准设立印刷及装订学校(Escolas de Tipografia e Encadernação)。翌年11月学校开始运作,到1920年因为缺乏学生报读以及两名教师已经转入官印局工作,所以职业学校停办。自成立日至1954年间官印局曾多次搬迁,以现今白鸽巢前地东方基金会会址最为长久。1954年1月28日澳督 Joaquim Marques Esparteiro将风顺上街(Rua dos Prazeres) 改名为官印局街 Rua da Imprensa Nacional,标志上址的官印局大楼开幕。【13】当时任官印局局长是Jaime Robarts (1908 -1974),他更新了用过百年的旧印刷设备,购置了现代化的印刷机、装订机;所购的铸字机,除了可以为官印局铸造所需要的铅字之外,还可以出售给本地区的私人印刷公司所缺的字款,为政府库房赚取收入。官印局的员工也要求更专业化,为印务局全面实现机械化迈进。

笔者试从下表所列歷届官印局局长的渊源,去探讨澳门印刷公司、报业与官印局的关系:【14】

任期

第一至第六届官印局局长

1901-1901

José Maria Lopes(生卒年不详)

1901- 1901

Constâncio José da Silva (1864 -1947)

1902 -1919

João Victor Pereira (1868- ?)

1920 -1926

Rodrigo Marim Chaves (生卒年不详)

1926 – 1947

Alexandre Maria de Noronha (1881-1967)

1947 - 1973

Jaime Robarts (1908 -1974)

 

A. Constâncio José da Silva (1864 -1947)

Constâncio José da Silva是第二任官印局局长,任期不过一年(任期1901 -1901),他是一名律师。其父José Maria da Purificação da Silva (1824 - 1910) 也是律师,在1868年设立 “José da Silva 报馆”。在风顺上街3号(Rua das Prazeres)设立「直报馆」(Typografia do Independente)并僱用Epygemio do Rosario 和 Athanasio da Luz 两位印工负责印刷 O Independente。这时期的《直报》已用中葡铅活字体印刷,中文字体多出现于华政衙门发出的官方告示。Constâncio José da Silva接管了父亲的报业工作也是多份葡文报Echo Macaense 《镜海丛报》, A Verdade, O Combate , Porvir ( 香港出版) 的主编和出版人。

 

B. João Victor Pereira (1868- ?)

João Victor Pereira (1868- ?) 在家中排行第八,22岁已当上若瑟堂书院书塾印字馆负责人,他自1902至1919年任第三任澳门官印局局长,任期长达17年。他的三哥Alfredo Heleno da Silva Pereira (1857- ?) 也是在议事公局(Camara Municipal)从事印刷工作。

官印局头两任的局长任期不超过一年,可以理解他门的主要工作是落实该机构的组织架构和法律法规,是一个筹办期。从第三任局长的出身背景和任期长短,就可以说明,它已进入运作期。

 

C. Alexandre Maria de Noronha (1881-1967)

Alexandre Maria de Noronha为第五任局长,任期长达21年(1926 -1947)。Noronha 家族可以说是印刷巨子,所经营的引刷业务遍及澳门、香港、上海和新加坡。局长是 Noronha 家族的第三代,始创人是 Delfino Joaquim Noronha(1824 -1900)。

1841 年香港开埠后,澳门经济下滑,有部分澳门葡萄牙裔选择迁往香港发展,Delfino Joaquim Noronha ( 1824 生于澳门,1900 殁于香港) 便是其中之一。他们凭着多年在澳门办报的资歷优势,逐渐掌控香港的印刷业,成为香港开埠后印刷业的主要力量。其中影响最大而开业最早的是由Delfino Joaquim Noronha创办的啰郎也印字馆 (Tipografia de Noronha)。它不仅印刷出版葡文报纸刊物,而且也承印港英政府的公报 (The Hong Kong Government Gazette) 和实用性的法律工具书和字典。

1843年上海开埠后,Delfino Joaquim Noronha 意识到该地商机无限,配合英商对印刷业的需求,遂到上海设立Tipografia de Noronha & Sons印字馆(见《上海文理学会会报》Journal of the Shanghai Literary and Scientific Society)。澳门公共图书馆藏有三本由其出版的古籍,当中一本就是《大清国大西洋国和好通商条约》,此条约1887年12月1日在北京签订,而印字馆随即于翌年用中葡英三语出版。由于此书的重要性,澳葡政府特意订造印有浮水印的手抄纸去印刷此书。

鑑于Delfino Joaquim Noronha有不少后人从事报业,其家族事业得以延续。Noronha公司的外文名字因而加入了“& Sons (父子)”, “& Co. (伙伴)”这些字眼。随着印字馆的业务扩充,Delfino Joaquim Noronha先后带领两个儿子加入其印刷王国,当中Henrique Lourenço de Noronha (1841-1905) 负责去新加坡建立印字馆;Secundo António de Noronha (1850-1936) 负责去香港建立印字馆。此外其孙子Alexandre Maria de Noronha曾在1926 至1947年期间任官印局局长【15】。José Pedro Braga 是Delfino Noronha 的外孙,曾为外公在港管理其印刷厂。José Pedro Braga(1871-1944)是香港传媒工作者及政治家,曾任立法局首位葡籍非官守议员、洁净局非官守局绅,以及中华电力主席等职。他于1919年获港英政府颁发骑士勋章,1929年更获港督金文泰颁发OBE 勋衔。其儿子 José Maria (Jack) Braga, 1897-1988) 将其父的遗作 The Portuguese in Hongkong and China整理出版,全书以英文完成。布力架本在香港有一图书馆,收藏大量东方文艺精品,有关藏品已于1966年送由澳洲国家图书馆妥善管理。【16】

 

D. Jaime Robarts (1908 -1974)

自1947至1973年间出任第六任官印局(Imprensa Nacional)局长的Jaime Robarts (1908-1974) 是一名孤儿,在澳门孤儿院(Asilo dos Orfãos)学习。 12岁就担任官印局排版植字员,39岁起就担任官印局局长长达26年。根据土生人族谱以Robarts姓氏查到他的弟弟是: George Sylvester Edwards (1914 – 1980), 他的父亲是 Francisco de Paula Danenberg ( 1871出生香港 -1917卒于上海 ) ,在香港做音乐老师。然而,根据他父亲、弟弟和他三人的姓氏来推论,父亲姓 Danenberg、弟弟姓Edwards和他姓Robarts,为此推断他们应该没有血缘关系,Francisco de Paula Danenberg应该是他们的养父或教父。【17】

Danenberg 的家族出自荷兰,Francisco de Paula Danenberg 的高祖父Henrique Caetano Danenberg ( ?1770 - ? ) 是一名旅居澳门的荷兰籍医生,其后落户澳门,儿子António Carlos Danenberg(生于澳门1805-1848卒于香港) ,拥有船只《S. Francisco Xavier》;Francisco de Paula Danenberg 的父亲Vicente Sebastião  Danenberg 【18】也是一名生于澳门的医生 ( 1841 -1904生卒于上海 )。Danenberg家族是非葡裔的「澳门土生」。自18世纪起有来自欧洲各地的洋人(传教士、商人、专业人士等)都会先来到澳门,以它为根据地,游走中国开放的港口,传教的传教,营商的营商。后期有些就落户于澳门,世代在澳门、香港、上海生活直至中日战争爆发后,他们才离开中国,遗徙到欧洲、美加、澳洲等地定居。

1920年,Jaime Robarts到官印局担任排版植字员。1954年,澳督Joaquim Marques Esparteiro落实为官印局兴建一栋独立大楼,并更新所有铸字、印刷、钉装的设备。这些歷史时刻Jaime Robarts都一一亲身经歷,是见证澳门官印局的发展歷程的关键人物。


官印局局长 Jaime Robarts,(图片取自 Noticias de Macau, 11 Novembro 1951)

 

(六)伦敦传道会

伦敦传道会(London Missionary)在汉字的铸造上有很大贡献,他们以马礼逊为首在1814年以英国东印度公司(British East India Company)名义在澳门设立印刷所,僱请了英国专业印工汤姆斯(Peter Perring Thoms),带同一部印刷机和一副外文金属活字等设备到澳门,再僱用中国刻工在铸好的铅坯上雕成中文活字,印制了马礼逊 (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所编纂的一套《华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1815 - 1822)。

 

A. G. J. Steyn and Brother

根据1816年至1817年的Canton Consultation 所载,英国东印度公司印刷所开始僱用第一位土生葡人斯汀 (G. J. Steyn) 协助刻字【19】。澳门公共图书馆所藏的1834年《汉文诗解》(On the Poetry of Chinese) 的书名页上印有 G. J. Steyn and Brother 作刊语 (colophon)。根据土生葡人族谱,Joahnnes Steyn 【20】的第一代是来自南非开普顿,其第二代后人 Elbert Lucas Steyn 娶了Ana Araújo Rosa de Magalhães。此女子的前夫是Homen de Carvalho 的望族。其第三代的António José Homen de Carvalho Jr. 娶了澳门印刷业巨子的后人Rosa Maria de Noronha。António José Homen de Carvalho Jr.曾担任驻上海葡国领事,开办上海望益纸馆(A. H. de Carvalho)【21】。从以上可看到,澳门土生葡人透过通婚的关系,造就了他们成为传承澳门印刷业的歷史人物。


《汉文诗解》On the Poetry of Chinese

 

B. 戴尔 (Samuel Dyer , 1804 -1843)

在中英签署《南京条约》(1842)前,基督教只有数名英美传教士在澳门进行一些准备工作。澳门天主教不欢迎他们,又适逢中国禁教,他们既不能在广州居留,也不能公开传教,所以只好改去南洋如马六甲(Malacca)、雅加达(Batavia )、槟城(Penang)等地,向当地的华人宣教。

1818年马礼逊的传教团队在马六甲设立“英华书院”并交由米怜(William Milne , 1785 -1822)主持。负责铸版造汉字的是马礼逊女壻戴尔(Samuel Dyer , 1804-1843),他先请中文老师写好字样,在马六甲刻字后,再送到伦敦铸版,并将每字锯成活字。戴尔离开马六甲,于1842年到新加坡与他们合力铸造大小不同字号的中文字,同时还为当地政府和民间机构代印多样印刷品。1843年戴尔和施敦力兄弟(Alexander and John Stronach )本计划离开新加坡,到福州建立新的佈道站,但由于戴尔生病,同年8月抵达香港求医,10月病死香港,葬于澳门基督教墓园马礼逊坟旁。施敦力兄弟遂返回新加坡,继续戴尔的遗志,到1846年再度调往福州时,已完成了3,891个字范。伦敦传道会将新加坡印刷所的印刷机和字范都转到香港。1847年美籍印工柯理(Richard Cole)主理香港英华书院的印刷所,为各地的出版印刷机构供应戴尔的中文活字,将戴尔的字更普及化,取名为香港字【22】。议事亭藏书楼藏有由香港英华书院院长理雅各(James Legge, 1815-1897)所着的 The Chinese Classics : with a Translation,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Notes, Prolegomena, and Copious Indexes,这本书的字体应该是用戴尔的大字、中、小字等字号于1861-1865年印成的,美观匀称,没有拼合字的生硬不平衡的感觉。

 

C. 蔡高 (1788-1818)

1808年,蔡高因业务关系认识了马礼逊。1814年在澳门受洗,1817年1月,发生广东地方官员搜查英国东印度公司澳门印刷所事件,容三德、蔡兴和蔡高等人偷渡往马来半岛上的马六甲,成为宣教站的写书手。蔡高于1814年在澳门受洗,是第一位华人基督新教徒。他和该宣教站的印刷工梁发(1789-1855; 1816年受洗)是当时仅有的两名华人基督新教徒。

 

D. 梁发(1789-1855)

梁发(1789-1855)在马六甲被僱为“英华书院”印刷所的印工。他28岁时接受米怜为他洗礼,取号为「学善者」,成为中国第二位基督新教徒。梁发1823年被马礼逊封为牧师,1855年病逝于广州;梁发的墓碑现立于广州中山大学南校区的图书馆。他从1819年至1833年所翻译的传教书籍大约有10多种,书中内容及神学观念为多。

 

E. 麦都思(Walter Henry Medhurst, 1796-1857)

1823年伦敦传道会在巴达维亚创立印刷所,由麦都思主持,他以西洋铅活字配上石版印刷:用外文活字排好部份版面,留空部份版面给中文字,用压印方法将外文字印到转写纸上,再由当地人用转写墨填入中文字,并将整页转写纸过到石板上,最后用石版技术印出。

1845年由麦都思主持的上海墨海书馆成立,雒颉(William Lockhart)、 王韬和李善兰等人协助,用戴尔铸版造汉字,销售给上海各大印刷厂。1866年8月墨海书馆结束,转售予中国报业大王王韬。

 

(七)总结

1588年,中国国土歷史上第一本以西方活字印刷术印制而成的外文古籍Christiani Pueri Institutio在澳门印行,奠定了澳门在中国铅活字印刷业史上始创的地位。在此后的400多年里,因宣教、慈善、教育、文化、政治等需要,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印刷机构和专业技术人才,而印刷事业更逐步推广至中国五个口岸和内地,让铅活字印刷业在中国开花结果,从议事亭藏书楼所收藏的葡文报纸和西文古籍之中,足以见证了澳门在铅活字印刷业史上的摇篮和推动角色。澳门同时也是一个对外通商通航和客运的港口,这也造就了澳门成为国内外科学技术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樑。可以说,「粤港澳大湾区」之「共商、共建、共享」理念,其实早在数百年前已通过澳门印刷业的发展体现出来。今后,我们应乘搭「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顺风车,为印刷业提供更多机遇,致力促进大湾区内印刷业的传承和创新,在无纸化的挑战下,为印刷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继续努力奋斗。

 

<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註】

【1】João de Freitas, A imprensa de tipos móveis em Macau e no Japão nos fins do século XVI , Coimbra: Imprensa da Universidade 1916, P. 6

【2】J. M. (José Maria) Braga , The Beginning of Printing at Macao, "Separata de Stvdia, revista semestral, no. 12, julho 1963. Lisboa , Portugal : Centro de Estudos Históricos Ultramarinos. p. 136 - 137.

【3】Jorge 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2, Macau: Instituto Cultural de Macau, 1996, p.982

【4】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2, p.980

【5】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2, p. 1087

【6】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2, p.302

【7】“Nascimento de D. Bosco”nota 5, nenotavaiconta, Notícia de 16 de Agosto de 1815 (16/08/2015 ).下载自〈https://nenotavaiconta.wordpress.com/tag/asilo-dos-orfaos/〉

【8】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1, p.221

【9】苏精:《铸以代刻:传教士与中文印刷变局》,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4,页 61。

【10】Padre Manuel Teixeira, A imprensa Periódica Portuguesa no Extremo-Oriente, Macau: Noticias de Macau, 1965. p. 13.

【11】“Breve História do Boletim Oficial”. Imprensa Oficial. 下载自〈https://bo.io.gov.mo/galeria/pt/histio/boletim.asp〉

【12】“Boletim Oficial de Timor 1838-09-12/1975-07-05”Arquivo Histórico Ultramarino . 下载自〈https://digitarq.ahu.arquivos.pt/details?id=1119650〉

【13】“Imprensa Nacional de Macau,”Noticias de Macau , 4 (Nov. 1951): p.11-13.

【14】“Os Directores da Imprensa” . Imprensa Oficial. 下载自〈https://bo.io.gov.mo/galeria/pt/histio/directores.asp〉

【15】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2, pps 814, 816, 820, 823, 836-837.

【16】“Braga collection (Portuguese in Asia)”. National Library of Australia 下载自〈https://www.nla.gov.au/asian/braga-collection〉

【17】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3, p.204

【18】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1, p.996

【19】苏精:《铸以代刻:传教士与中文印刷变局》,臺北市:臺大出版中心,2014,页50。

【20】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3, p.907

【21】Forjaz, Famílias Macaenses, vol 2, p.217

【22】苏精:《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臺北市:臺湾学生书局,2000,页201。

 

【参考书目及网址】

李明着,郭强、龙云、李伟译,《中国近事报导》,北京:大象出版社, 2004

李长森着,《近代澳门外报史稿》,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 年。

曲德森主编,《中国印刷发展史图监》,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13 年。

杜语着,《开埠史话》,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年。

珠海市委宣传部、澳门基金会、中山大学近代研究中心:《珠海、澳门与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年。

陈昌文着,《都市化进程中的上海出版业 1843 - 1949》,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万启盈编着,《中国近代印刷工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 年。

伟烈亚力着、倪文君译,《1867 年以前来华基督教传教士列传及着作目录》,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年。

汤森着、王振华译,《马礼逊:在华传教士的先驱》,郑州:大象出版社,20062年。

张秀民着、韩琦增订,《中国出版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 年。

张秀民及韩琦合着,《中国活字印刷史》,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1998 年。

张奉箴着,〈利玛窦来华前驱〉,载《神学论集》1983 年第56 期,第157-166 页。

张树栋、庞多益、郑如斯等着,《中华印刷通史》.兴才文教基金会.2012.4.24 下载自〈http://cgan.net/book/books/print/g-history/big5_9/content.htm〉

乐艾伦 ( Alain le Pichon)着,《伯大尼与纳匝肋,伯大尼与纳匝肋:英国殖民地上的法国遗珍》,香港:香港演艺学院,2006年

钱存训着,刘拓、汪刘次昕合译,《造纸与印刷》,臺北市:臺湾商务印书馆,1995年。

苏精着,《马礼逊与中文印刷出版》,臺北市:台湾学生书局,2000年。

韩琦、米盖拉(Michela Bussotti)合编,《中国和欧洲:印刷术与书籍史》,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

Lam, D. Domingos,  A Diocese de Macau durante os anos de 1967 a 1997, Macao: Publicação do Paço Episcopal, 2000.

“Leading Events” (教区大事记).  Hong Kong Catholic Diocesan Archives (香港天主教教区档案). 4 Mar. 2014 〈http://archives.catholic.org.hk/Leading%20Events/LE-Index-Chi.htm〉.

Reed, Christopher A., Gutenberg in Shanghai: Chinese Print Capitalism, 1876 – 1937, Honolulu: 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 2004.

Santa Casa da Misericordia, O Asilo dos Orfãos Macau : [s.n.], Abril 1936, Junho 1936

Santos, Domingos Maurício Gomes dos S. J., Macau Primeira Universida de Ocidental do Extremo - Oriente , Reimpressão em português acrescentada de versão em chinês e ingles, Macao: Fundação Macau, Universidade de Macau, 1994.

 

*李淑仪,广州暨南大学文艺学博士,澳门特区政府文化局公共图书馆管理厅顾问高级技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