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電子郵件

【主題圖書館系列】“真人圖書共讀”

日 期:第一場:2020年9月27日 (星期日) ;第二場:2020年10月10日(星期六)

地 點:下環圖書館

對 象:有興趣人士

名 額:每場 20人

費 用:全免

報名日期 :第一場:即日起至9月16日 第二場:即日起至9月29日

取錄方式:先報先得,獲錄取人士將收到短訊以確認。

網上報名: https://www5.icm.gov.mo/eform2/event/c/5/

《關於衰老這件事》, 河合隼雄, 著  /  葉冰婷, 譯

館藏預約|https://bit.ly/3bXuldj

面對“衰老”這個日益受到關切的議題,河合隼雄如是說:「正因老人什麼也不做,所以才顯出他們的存在價值。」

本書是由廣受日本人敬愛的心理學家──河合隼雄先生撰寫關於“衰老”這個主題的專欄文章集結、修潤而成。透過書中的110篇短文,看似簡單的文字深入探討“衰老”這個任何人都會面臨關乎自己或身邊之人的迫切課題;打破過去以往的老年觀,他不談對策也不談方法,而是從自身的生命經驗和日常觀察出發,讓讀者對於自身的“衰老”去開展出各自的想法。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老後快適生活術:精神科醫師教你75個壓力全消的熟齡生活練習》, 保坂隆, 著  /  章蓓蕾, 譯

館藏預約|https://bit.ly/3kivkaH

日本精神科醫生保坂隆對如何取悅自己,安度餘生,有許多積極的提議。本書分“心境的”、“腦力的”、“人際關係的”、“經濟的”及“身體的”,分別用實例和醫學常識,鼓勵老人積極活出自己。例如:無需過分客套、不累積怨恨、每天都把感動記下來、自己掌握收支,甚至是悠閒品嚐早餐。

此外,最重要的就是發掘“自己想做的事”。這種實踐“自己想做的事”而採取的行動,比其他任何方法都更能有效地避免老化。行動的真實意義,更是要一直保持自己內在的光輝,擺脫煩躁與壓力,開心地度過每一天。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人生下半場 你要好好待自己》, 區祥江, 著

館藏預約|https://bit.ly/3hwJi74

人到中年,踏入人生下半場,看似必然要面對失落,最明顯的,可能是身體的敗壞、親友的離去等等,但其實在“失去”中,也會有所“得著”。書中以七章來與讀者一起放慢腳步,學習以積極的態度去看既有哀又有樂的下半場。書中第一章加入了簡單的MBTI(Myers-Briggs Type Indicator)性格測驗,讓讀者在回望上半場,展望下半場時,對自己有更深的了解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但願40歲前就知道怎樣造就豐盛的下半場人生》, 區祥江 著

館藏預約|https://bit.ly/3mlFk4L

下半場人生,不是由下半場開始。人生下半場的到臨都是來得突然,我們彷彿被拋進比賽場,上半場還未作檢討,就要開始下半場的賽事,有時難免手忙腳亂,沒有部署、沒有細心思考過策略。要打好下半場的賽事,我們要先作好準備:預先了解這階段的挑戰和心理狀態,要在40歲前就知道怎樣造就豐盛的下半場人生。作者作為一個過來人和資深心理輔導員,將經歷及觀察中年關口常面對一些狀況及現狀,與讀者分享個人的體會,讓讀者能夠有足夠的準備踏入充滿變化和挑戰的下半場。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人生下半場的幸福劇本》, 王乾任, 著

館藏預約|https://bit.ly/2Fwgdvs

本書從家庭、親情、友情與愛情的角度切入,探討熟年世代的人際關係發展需求與經營技巧,帶您認識不同的熟年生活型態。

從與伴侶和子女的溝通相處,親朋好友之間的關係維護,或者一個人的熟年歲月規劃,到成功打造理想的熟年生活,可作為即將邁入或已邁入熟年生活者的參考指南。透過這本書,能夠協助即將進入或已進入熟年世代的朋友,開拓愉快而美好的熟年親密關係,經歷豐富且精采的老後社交生活,活得更健康、更自信。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40歲,好日子才開始:享受人生下半場,50件該做的事》, 大塚壽, 著  /  李豪軒, 譯

館藏預約|https://bit.ly/2ZCOe4h

如果將人生以每十年來區分,20幾歲是“播種期”,30幾歲是“養成期”,40幾歲是“收穫期”。作者從10,000名退休前輩訪談中,愕然發現,大家的後悔期間都集中在40代!

40代時沒有培養興趣、沒有及時換跑道、沒有好好陪孩子、照顧父母、沒有更看重自己……他由此歸納出50項“不做會後悔”清單,幫助你推開中年的迷惘,充滿熱情的迎向更精采的下一個40年!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離職後的自由》, 稻垣惠美子 著  /  江宓蓁 譯

館藏預約|https://bit.ly/3kjSzRF

不是“得到”才會感到幸福

說不定“捨棄”才是真正通往幸福的路

對於人生,我們總是害怕着什麼,絕對不能輸、一定要努力,如果做得不夠好,也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但,越是認真努力,就會得到等值的回報嗎?能夠在公司上班才是有意義的事嗎?被外在的慾望和內心的恐慌左右的人生裏,幸福到底在哪?

本書作者決定以人生的下半場為賭注,在最低的物質需求中,挑戰就算沒什麼錢也能滿足的生活方式!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坦然:面對生死的21堂課》, 馮家柏、陸亮 主編

館藏預約|https://bit.ly/3huC8jW

面對死亡時,每個人都會經歷不一樣的故事與體驗。死是肉體旅程的終結,對於死者而言,是句號;對於生者而言,是問號。介乎問號與句號之間,存放着各種做人的道理。

本書由20多位不同專業、信仰、背景及風格的人士從正面角度撰寫而成,是一本有關生死教育的專書。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關於死亡,我現在所想的是⋯⋯》椎名誠 著  /  王華懋 譯

館藏預約|https://bit.ly/33ry4Mo

沒錯,一生縱浪天涯、上山下海的日本紀實報導作家,即使多次與死神擦肩而過、飽受35年憂鬱症之苦,死亡仍是距離遙遠。直到67歲,第一次被主治醫師一語道中:差不多該來想像一下遲早會來臨的“那一刻”了⋯⋯

關於死亡,作者椎名誠現在想到的是,人類與動物最大的不同,就是知道自身的有限(一定會死),長大成人,就是一步步接近死亡,如果忘了這一點、害怕這一點,也不能算是“活着”了。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當我老去:迎接平靜覺醒的晚年》Kathleen Dowling Singh 著  /  傅馨芳 譯

館藏預約|https://bit.ly/2ZEC4bi

作者凱思林‧辛認為,覺醒的渴望一直在每個人心中,只是我們都太汲汲營營於世俗生活而忽略了這份渴望。因此,當容貌、體力、成就都從中年顛峰衰退之際,正是我們轉向內在生命的絕佳時機。在步入老年時投入靈性修持,可以幫助我們因應衰弱、病痛與失落,進而增長愛與智慧。

本書結合深刻的臨床觀察與深厚的佛學素養,以最淺白的語彙,提出了每個人、不分宗教派別、隨時隨地都可以操練的修持方法。我們將發現,相對於過去所拚命追求、守護的外在事物,內在生命才是世上最可靠的庇護,能讓我們超脫我執,不再受苦,沐浴於歲月的恩寵中。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Hyread 電子書/雜誌

《空巢的勇氣:人生下半場的35個必修學分》, 李雪雯 著

線上閱讀/借閱電子書|https://bit.ly/2RsDLE0

“熬了大半輩子,每個月還是只能乾等老公發薪水!”

“孩子雖然大了,但驚覺他們養不活自己,怎麼辦?”

“退休後開始連絡老同學,卻發現死的死,離的離,想想自己……心真慌!”

年屆50了,發現自己除了守着“空巢”,身邊竟甚麼也抓不着……

下半場的人生漫漫長路,如何過得比上半場更優雅!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熟前練習:開啟人生下半場的整理術》古堅純子 著  /  郭子菱 譯

線上閱讀/借閱電子書|https://bit.ly/3hB4kRX

你發現了嗎?如今,購物越來越容易,整理卻越來越難。如今,你我都活在過度消費、過度囤積的不安時代。

收了又亂,亂了再收,曾幾何時,舒適放鬆的家,竟成為永無止盡的整理修羅場?

“熟前整理”,是讓“此刻”到“未來”都能舒適生活的整理術。熟齡前的減法練習,決定人生下半場的自由輕盈。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Ānkě安可人生雜誌 [第18期]:翻轉人生下半場》, 邱詩琁 主編

線上閱讀/借閱電子雜誌|https://bit.ly/3iBv4mQ

人生下半場為什麼是翻轉的契機?從職場退休之後,少了工作的羈絆,多了自己的時間可以規劃安排出遊、進修、培養興趣,或投入志工服務。超高齡社會即將來臨,當生命延長,生活也應該過得有意義。快樂的熟齡生活不是退休金存款的數字超過幾個零,而是保有健康體力、學習熱忱以及社會回饋。

這一期的封面故事以“翻轉人生下半場”為主題,分享了一系列精采的退休案例。藉由人物回顧,整理出他們實現自我的心路歷程。年過七旬的古競祥挑戰各種運動、鐵人比賽,更靠着熟齡優勢當選吉貝島主行銷觀光,扭轉大眾對銀髮族的刻板印象。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


 

 

《熟年誌 [第84期]:生命故事》, 賴秋麗 總編輯

線上閱讀/借閱電子雜誌|https://bit.ly/33BRY7c

生命會逝去、歲月如流水,然而透過生命故事的紀錄,您可以讓這些珍貴回憶與無價資產,一代傳一代。美國心理學家薩賓也說過,“我們永遠被故事所圍繞,因而敘說之於人,就如大海之於魚。”人們在聽、說故事的過程中,得以了解自己、他人,以及這個世界。若沒有了故事,終將難以窺見人生的面貌,也無法從中得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不少人以為,所謂的“生命故事”可能只與銀髮族有關、或對他們才有意義,殊不知生命故事並非銀髮族的專利,而是與每一個世代、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的事。對於長者來說,生命故事不只讓他們有機會對自己的生命做一個回顧、盤點及沉澱;至於中壯年及年輕人,也能藉此了解前人的人生歷程、學習如何與長者溝通相處,甚至去思考如何為未來的生活做規劃。

(部份內容撰自網上資源之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