侬家正住莲花地 甘远来

零零后,毕业于中文系。曾获文学奖若干。

侬家正住莲花地

最陌生的往往是我们最熟悉的。

《侬家正住莲花地:澳门歷史建筑文化解码》题目源自郑观应《题澳门新居》诗句:“三面云山一面楼,帆樯出没绕青洲。侬家正住莲花地,倒泻波光接斗牛。”百多年前郑观应在郑家大屋内俯仰盘桓,彷彿将天地轻轻拾起,纳入胸中,吞吐着莲花地的波光盛景。百多年后,黄文辉在莲花宝地鈎隐探赜,发现这片莲花宝地隐藏着的许多“玄机”,鑑古知今,拼凑出一幅幅完整的文物面貌。前人今人隔着悠久时光遥遥相望。

黄文辉在代序中写到澳门这座“天主圣名之城”的荣耀来自祖国,是“与祖国母体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块“折射四百多年中国歷史变迁的反光板”。在急遽变化的时代里,找到洪流当中的锚点尤为重要,而四百多年深厚的本土歷史文化底蕴正正能给予我们锚定自身的人文力量。我们要多了解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找到我们的起点,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妈阁庙洋船石、郑家大屋牌匾、东望洋炮台壁画、圣奥斯定堂(龙嵩庙)苦难耶稣像、路环圣方济各圣堂纪念碑……许多我们习焉不察的事物都成为了本书考察的对象,黄文辉爬梳第一手中外文献,包括史书碑铭、报章杂志、政府宪报等不同文本,追寻澳门各歷史建筑的鼎革变迁、宗教文化、节庆活动,重现那些文物背后隐藏的荣光。澳门人早已习惯了这种奇观——从紫烟缭绕的庙宇檐边望去,对面就是一座庄严的西式教堂。然而人们仅知道这里有着一座建筑物、一块石头、一幅画,却忽略了中西文化和谐共生的不易。黄文辉以其独到的文史视野深度解码这些相互辉映的文化遗产,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澳门诸多歷史建筑背后的文化,解读澳门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

比如澳门标志性的建筑物——大三巴牌坊,澳门人可能只会知道这里以前是一间教堂,后经大火焚烧,最后留下这块石质“牌坊”,其英语名为The Ruins of St. Paul’s,“三巴”是葡文São Paulo(圣保禄)的汉语音译,其余一概不知。读了此书,才知晓大三巴牌坊前身的这座教堂本名为“圣保禄学院天主之母教堂”,教堂立面左侧墙脚下的奠基石以拉丁文写着:“献于童贞圣母,澳门社区以其自由意志奠基,公元1602年。”牌坊各层分别刻有不同的雕刻,各有不同的象徵意义。带着这些隐秘而伟大的知识寻访熟悉之地,发现他人未曾觉察的奥秘,这个过程如同探险家寻访不为人知的文明古蹟,箇中成就和喜悦远超单纯的“打卡留念”,当我们拥抱知识后所焕发的智性光辉比所有宝石、霓虹灯都要绚丽璀璨。

“你会在澳门博彩业霓虹灯外,发现一片西方文明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珍贵遗产。”静下来看看澳门吧,美就在身边,就在那些熟悉的角落里。

侬家正住莲花地: 澳门歷史建筑文化解码

▸ 侬家正住莲花地: 澳门歷史建筑文化解码

编著者:黄文辉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

望向世界的“ 天下人” 劳加裕

从事歷史文化的写作和研究工作,着有《澳门平民房屋:建筑与歷史(1900–1980)》、《澳门街市建筑:1750–1950》、《澳门总督官邸》、《澳门歷史读本:小城的时光之旅》等。

望向世界的“ 天下人”

日本的“战国时代”相信是其中一个大家对日本较熟悉的时期,在这一个多世纪的乱世中,出现不少广为人知的歷史人物,他们在战场上的事蹟及平常的逸事,被人们创作为小说、电视剧、电子游戏等,为后世所津津乐道。不过,歷史不只是一段段英雄事蹟,当他们推动时代的进程时,又为社会带来怎样的变化和影响?这是歷史带给人们思考的问题。

《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战国时代》是日本成蹊大学名誉教授池上裕子的着作,从1568年织田信长上洛至1615年大坂夏之阵的时间,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描述在近五十年间统一天下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织田信长是最早实践以天下统一为目标的大名(日本领主的称呼),在他因叛变而亡后,统一大业的目标和政策由丰臣秀吉继承,而最终实现统一的是德川家康,把前两位霸者的统治改良为江户的政治体制,使日本进入两百年的和平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军事胜利是有赖物资的流通和经济基础,作者指出织田信长格外重视贸易和都市建设,一方面是控制多个重要港口,与当地的商人合作,另一方面是他修建的安土城,推动政策鼓励城镇的商业发展,透过掌握流通和都市来逐步实现天下统一的目标。信长的继承者丰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先后在京都之外大兴土木兴建自己的“都城”,即大坂城(大坂旧称)和江户城。兴建新都不仅只是统治者彰显权力,也把武士、僧侣、公家、商人和工匠等从村落吸引到城市生活,这种城乡分离成为江户时代实现两百年太平的因素,改造日本的社会和文化。

值得一提,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重商的政策亦于他们所处的特殊时代有关。战国时代不仅是国内动荡的时代,也是国际的涟漪触及日本,把岛国带入名为“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大量新事物和文化随商船进入日本。在1575年的长篠之战中,织田信长的军队使用大量火枪击败对方,这种新武器在1541年(另一说是1542年)首批登陆日本的葡萄牙人引进,渐渐地改变当地的战争形态。除此之外,天主教亦随商船传入日本,在九州和近畿等地的百姓间传播,影响当地的歷史和文化。自16世纪以来,日本由国际贸易网络而推上全球的舞台,作为具有远见和野心的霸者,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的目光已不再只有国内的“天下”,更望向海外的“世界”。

几百年后的今天,“全球化”已经深入众人的生活里,我们不再只是望向世界,更是走向世界的世代。澳门作为其中一处东西文化交流最早的桥头堡,至今仍然保留大量歷史建筑和独有的文化遗产,适逢澳门获选为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大家应藉此机会走出去,认识和了解睦邻的歷史和文化。

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 : 战国时代

▸ 织丰政权与江户幕府 : 战国时代

编著者:池上裕子

译者:何晓毅

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

在舌尖中寻归属 ——读《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有感 陈雅莉

澳门编剧、导演、报章专栏作家、大学电影系兼职讲师。 2022 年获授勋澳门特别行政区文化功绩勋章。代表作为电影《马达莲娜》。

在舌尖中寻归属 ——读《老派少女购物路线》有感

成为母亲以后,我发现原来厨房是多数女人由少女走到成熟的证明。

女儿今年五岁,据观察,她会踏进厨房的次数寥寥可数,多数是饿了问我或工人姐姐饭煮好没;看着女儿天真无忧的脸蛋,我想起了五年前,仍未成为母亲的我以外卖饱腹,厨房仅是家中的摆设而已,而如今厨艺再不济的我也能撸起袖子煮出属于小家的家常味,我最满意之作便是红烧排骨以及咸饭,前者是在北京生活时友人教会的,后者则是源于家乡福建。餐桌上的菜式有南有北,偶尔中西合璧,看似不起眼的家庭厨房、餐桌、饮食其实都能反映家庭的文化与情感。

洪爱珠的《老派少女购物路线》就是一本书写厨房、饮食与家庭回忆的好书,作者因母亲病逝而提笔书写,以三代女性的饮食记忆为地图,透过台湾的大稻埕、芦洲等老城区的传统市场与巷弄食肆,串连起家族饮食的技艺传承与情感羁绊。细阅时,会发现它不仅是饮食地志,更是透过厨房旧物与烹饪仪式,折射出台湾的文化与丰厚底蕴。

我喜欢《老派少女购物路线》的原因在于,书中的文字淡淡然却拼凑出十分浓郁的情感,行文节制如慢火炖煮,以厨房为中心向外延伸至市场採买、跨国饮食观察,最终回到与母亲、外婆的家族记忆,形成虚实交织的记忆地图。如她笔下所写的滷汁“香气流泻时,就回去和儿时那个完整无缺的家族团圆”,在克制与流淌间取得微妙平衡。

“需有旧物相伴,回忆才能轻轻附着其上”。味蕾牵引着的是人的记忆,而煮饭、吃饭则可因旧物而有了仪式感,洪爱珠笔下的“老派”,是对传统生活仪式的执着,于我而言更像一种抵抗遗忘的姿态。在跟随着书中轻盈的文字,从迪化街的永泰食品行购买蛋酥花生走到芦洲庙宇旁的切仔面摊,感受着润饼皮如何在铁板上“抹出一张丝白薄饼……重叠成分分秒秒时时刻刻”,或滷肉如何“在直火上将生米煮成熟饭”的技艺细节,无不像亲临其境重游一次熟悉的台北街头,但却多了几分对于当地文化的认知,这种对旧物的描写并非怀旧的感伤,更多是对在地文化的认同与归属。

我不禁思考,在澳门的老旧街巷中原来亦能随处可见这种老派的购物路线,如百家昌凉茶铺用了数十载的药壶仍熬煮着解暑良方,又如开了五十多年的肥仔记手作花生糖,它们至今仍是福隆新街的中坚分子。藏于三盏灯一档又一档的南洋风味面档是不是又有属于他们那一代人与澳门这座城的羁绊?正如澳门土生葡菜融合葡式香料与粤式工法和洪爱珠家族餐桌上的咖哩粉润饼,都见证了澳门与台湾独特的饮食混血本质,恰是东亚港口城市共有的文化属性。原来,我们生活的城市有足够的旧物与旧情,让我们在烟火尘埃中,认出自己的模样。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 老派少女购物路线

编著者:洪爱珠

出版社:远流出版事业股份 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21

《牡丹亭》:穿越时空的浪漫传奇 马莹莹

澳门文学社团会长,作家专委会委员,《澳门作家文集》主编。作品《致贾梅士》被中国现代文学馆、葡萄牙卡蒙斯学院及多所图书馆收藏。

《牡丹亭》:穿越时空的浪漫传奇

澳门荣获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称号,这一殊荣让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将澳门融入文学作品的巨匠——汤显祖(1550-1616),以及他的戏剧巅峰之作《牡丹亭》。这部作品歷经400多年,依然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无数人阅读、研究和演绎。汤显祖因与莎士比亚同年逝世,常被称作“东方莎士比亚”,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也在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

近日,我觅得周育德先生解读的《牡丹亭》版本。周先生是戏剧研究领域的权威,曾担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戏曲学院院长等职位。他的解读让我对《牡丹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昆曲在明中期至清代初期达到鼎盛,近年来又在年轻人中重新焕发生机。2024年,上海昆剧团将《牡丹亭》带到澳门演出,让我亲身感受到昆曲的独特魅力,剧中那段经典唱词至今令人难忘:“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

汤显祖,字义仍,号海若,出生于江西临川的书香门第。他自幼接受私塾教育,1583年考中进士,官至浙江遂昌知县。他一生秉持高尚的气节与操守,1591年因上疏抨击朝政,被贬为广东徐闻县典史。尽管汤显祖是否游歷过澳门,学术界还存争议,但《牡丹亭》中确实有两处情节隐含着澳门的影子。在第六齣〈怅眺〉中,才子在赵陀王台对柳梦梅提及香山岙多宝寺(圣保禄教堂,即大三巴牌坊前身)的赛宝盛会:“老兄可知,有个钦差议宝中郎苗老先生,倒是个知趣人。今秋任满,例于香山岙多宝寺中赛宝,那时一往如何?”又如第二十一齣〈谒遇〉,描绘了钦差苗老爷在多宝寺祭宝的情景。〈谒遇〉是剧情的重要转捩点,为作品增添了奇幻的浪漫色彩。剧中寺僧的开场白“一领破袈裟,香山岙襄巴,多生多宝多菩萨,多多照证光光乍”,生动展现了澳门的独特风貌。[1]

澳门这座中西文化交相辉映的美丽小城,早在400多年前就已被汤显祖记录在《牡丹亭》中,成为文学史上的一段佳话。阅读周育德解读之《牡丹亭》,能助读者更好地读懂汤显祖文字中的“至情”之美。

 

[1] 澳门记忆.戏剧家汤显祖在澳门的见闻[EB/OL]. [2019-115].https://www.macaumemory.mo/entries_b74a44a89c624e01b95c35cb22d32b06.

牡丹亭

▸ 牡丹亭

编著者:汤显祖

出版社:国家图书馆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

解读:周育德

 

点击借阅

爱与相信是最棒的魔法 沙沙

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博士生,文学社团理事。作品散见于《童一枝笔》、《澳门作家文集》及本澳报章等。近获第四届骆宾王国际儿童诗歌大赛成人组提名奖。

爱与相信是最棒的魔法

谈及日本动画,宫崎骏是无法绕开的名字。这位髮髯皆白的动画匠人从业至今,已为世人奉献了13部动画电影作品(由他亲自执导)。大家亲切地称他为“老爷子”。即便不是痴迷动画的人,也一定对《天空之城》(1986)、《龙猫》(1988)、《魔女宅急便》(1989)、《千与千寻》(2001)等经典作品有所耳闻。宫崎骏用绮丽大胆的想像造梦,将自己对世界无限的思考、深情与爱都埋植在作品里。观影者的心在他巧心编织的梦里肆意奔跑,追随屏幕里无垠的青绿色田野,山坡上欢快奔跑的胖白云,一不小心,又跌进久石让的动人配乐里。谁不曾在他的梦里变回天真无忧的孩童?谁不曾在失落无助时,因为这些故事收穫重新出发的勇气?

《龙猫》诞生于日本泡沫经济鼎盛时期,其以返璞归真的姿态勾勒东亚乡土文明纯真朴素的美好图景。影像中,未被“繁华”浸染的乡野愈轻盈质朴,作者回望从前的姿态便愈感伤。身处物欲横流的社会,故事牵起你,一同寻找生命中最可贵的珍宝——爱与相信。

故事讲述年轻的母亲生病住院,父亲带着两个女儿(姐姐小月和妹妹小梅)搬到靠近医院的乡间居住。老旧可怖的房子在无邪的孩子眼中俨然是一座宝藏乐园。天青青,水蓝蓝,白云悠悠,乡间无尽的美景似乎暂时平復了母亲患病的哀伤。小月和小梅交了新朋友,平凡生活缓缓流动,像一首静谧的散文诗。在一个雨夜,姊妹俩结识了体型庞大、拥有超能力的龙猫。有一天,小月接到医院来信,说母亲病情加重,年仅四岁的小梅得知后,决定独自跑去医院探望母亲,不料途中迷了路。小月焦急万分,全村的乡民都出动了,所有人一起寻找小梅。幸运的是,在大龙猫的帮助下,姊妹俩安全抵达医院,她们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母亲!

行文至此,耳边响起久石让的配乐,轻盈的音符像是被施了魔法的鞦韆,我们只要随着摇摆,便能穿行回故事里。“爱”贯穿《龙猫》始终,有亲子之爱、手足之爱、邻里之爱、人与自然之爱以及精灵与人之间的爱。或许,爱无需定义类型,那一团团暖热的情愫涌动着,我们只管做好“接棒者”的角色,在感恩之余,亦不忘将它们传递给自己身边的人、事、物。影片中,我们听不到一个“爱”字,却能从孩子担心生病的母亲焦灼的深情,父母挂念孩子时写的家书,乡民们对新邻居和善的笑,龙猫对孩童慷慨的帮助中读出许许多多的爱。而“相信”亦是作品里重要的情感锚点。孩子相信一家人终会团聚,父亲相信孩子真的看见了龙猫精灵,在遇到紧急状况时,小月相信龙猫一定可以帮助自己。在每个人心里,都种着不同颜色的相信之花,它们摇曳多姿,使生命焕发不一样的神采。影片中,我们除了可以一览昭和后期日本郁郁葱葱的乡野美景,还可以一窥当时日本饮食(梅子便当、味噌汤、烤小鱼)、民居(和式住宅)、民俗(乡间随处可见的宅地神、稻荷神石像)等旖旎之景。

《龙猫》不仅是送给小朋友的礼物,亦是成年人的强心剂。让我们在繁忙的日常,藏进宫崎骏的梦里喘一口气。拍拍胸脯,确保自己早已拥有爱与相信,这世间最棒的魔法。然后,继续勇敢地往前走吧!

となりのトトロ 龙猫

▸ となりのトトロ 龙猫

出版年份:2002

导演:宫崎骏

出版机构: 洲立影片发行(香港)有限公司

 

点击借阅

民族的伤痕 刘景松

文学博士,副教授。出版专着3部,主编、参编着作5部,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主要从事中国现当代文学、澳门文学文化等领域的教学与研究。

民族的伤痕

优秀文艺作品应视为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如莎士比亚剧作之于东方读者,《红楼梦》、《红高粱》之于西方受众。对韩国作家金英夏的小说《黑色花》,也应作如是观。

金英夏乃韩国当代最具国际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以“笔墨冷峻”,惯用“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着称,擅长通过书写人性的复杂与生存的荒诞感,重构并唤醒被遗忘的集体记忆。

金英夏出生于1968年,2004年在韩国出版《黑色花》时,年未届不惑。庾信文章老更成之类说法,形象地揭示了文学创作中阅歷积淀与风格成熟的因果关系。金英夏36岁完成《黑色花》的“早慧”现象,实乃源于个体禀赋与时代语境的妙合共振,传递出文学创作的多元可能性讯号——早慧型作家大多具备将个体经验昇华为创造普世价值的天赋。

《黑色花》的故事并不复杂,时空对应在1905年日治下的朝鲜半岛和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小偷、太监、巫师、神父、军人、没落贵族、王室贵胄等1033名朝鲜人从济物浦港登船,前往“想象的异邦”墨西哥,最终等来“反乌托邦”式的遭遇。这段“卖猪仔”歷史,不同阶层者被巧妙地浓缩在封闭逼仄的船舱,阶级制度在飢饿与疾病中分崩离析。还未登岸,途中就有人死于非命,抛尸大海。当倖存者歷尽艰辛抵达墨西哥时,却发现等来的不是乌托邦黄金国。薪酬低,住处恶劣,狰狞的监工,高强度的劳作,农场工地四周高不可攀、不可逃遁的铁丝网,合砌成朝鲜人生活的冰冷囚牢。

金英夏精心勾勒呈现了一幅“猪仔”如何从“文明人”退化为“野蛮人”的堕落图景。从叙事策略和技巧看,他打破歷史小说惯用的线性结构,易之以多元视角交叉叙事,让巫师的预言、神父的忏悔、劳工的日记在同一时空纠缠碰撞。这种复调写作,鲜活地还原了歷史的复杂性,收到了“众声喧哗”的文学效能。如货船航行遭遇风暴时,不同阶层者的反应形成强烈对比:贵族在甲板吟诵古诗,下人在船舱诅咒神明。小说中随处可见的朝鲜巫师的咒语与墨西哥原住民的神话相互交织,形成跨文化魔幻网络。语言的杂糅,跨文化的叙事,形塑了“活蹦乱跳”的人物群像,作者以笔墨携领读者重返歷史现场,掩卷令人拍案称奇。

小说前半部关注“毁家”和“出走”,后半部分则落重笔于家园重建和身份确认。安土重迁思想影响下心心念念的是成家立室,繁衍生息。朝鲜人来到墨西哥不几年,即便合约期满即将“跳出火坑”,女性如王室贵胄母女,都宿命般嫁作他人妇,并不在乎夫君是仇人、昔日烂人、毫无情感交集的异邦人。齐家,成了朝鲜人安营异邦的生存动力、生活追求。

《黑色花》是一部优秀作品,结构恢弘,可惜结尾流于仓促。文本涉及民俗、宗教、劳力者、劳心者、东亚文化、玛雅文化、西方文化及其错综关系,融入写实虚幻的歷史元素和神秘色彩的宗教元素,却没有深入演绎。当然,全书17万字的篇幅,很难容纳如此“宏大叙事”。金英夏拥有创作史诗的雄心,也似乎具备了书写史诗的笔力,但却没能将《黑色花》写成史诗般的经典巨制。

黑色花

▸ 黑色花

编著者:金英夏

译者:卢鸿金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

百舸争流中的“天朝赤子”:晚清的澳门华商和华人社会 卢嘉诺

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歷史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社会经济史、澳门史、新文化史及公共史学等领域研究。曾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文化杂志》、《澳门研究》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着有学术专着一部。

百舸争流中的“天朝赤子”:晚清的澳门华商和华人社会

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的中国,乃风云变幻的年代。西方列强凭藉船坚炮利撬开清朝的大门,来自欧美的新式科技、知识霎时如潮水般涌入,对天朝大国产生巨大影响。澳门作为中国南部对外开放的桥头堡,自16世纪中叶以来就是西方文化“走进来”、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节点。19世纪下半业开始,由于内地连年的战乱,澳门这座南国小城因其特殊的政治和经济地位引来大量的广东、福建商人、手工业者、渔民乃至难民。由此华人人口比例跃升至逾九成,成为澳门社会人口结构的最主要部分——来自五湖四海的华人居民、定居繁衍澳门数百年的“土生葡人”以及来自世界各地的商贾政要共同描绘了澳门“以中华文化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底色。

林广志教授所着的《澳门之魂: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正是以此歷史背景为经纬,勾勒出晚清澳门华商群体的崛起与转型。该书六十余万字、八个章节的篇幅,堪称为不可多得的澳门史巨作。以澳门华商以及华人社会作为切入点,该书深入探讨晚清时期澳门华商如何在各行各业发挥重要作用——有别于澳门是“葡萄牙经营”的国际港口这一刻板印象,其敏锐地发现“华商”应为澳门社会的中流砥柱。换言之,19世纪中叶起在澳门崛起的华商,在澳门经济、政治、社会民生等领域都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他们不仅掌握城市的经济命脉,还应被视为澳门社会治理的定海神针。

该书认为“晚清澳门经济实际上就是华人的经济”,此乃19世纪下半叶澳门的社会真实面貌的重要判断。该书是首本系统性地研究晚清澳门华商崛起的背景、路径与贡献的澳门史着作。林教授透过翔实的文献与档案资料,对华商在各行各业的参与和主导地位进行细致描绘,深度剖析晚清华人社会的运作模式以及19世纪下半叶澳门的社会经济转型。

作为一本社会经济史的读物,该书系统性讨论了华商如何承接澳葡当局的“承充制度”并积累大量财富,分析华商参与的澳门各行各业及其影响。从歷史角度来看,华商崛起后赢得了澳葡当局的重视,不仅撼动了澳门葡人的政治地位并跻身要位,还在华人社会治理上扮演着日渐重要的角色,更因华商组织规模日渐规范而完成其近代化的转型。

值得一提的是,该书并未仅止于经济层面的探讨,而是将研究视野延伸至华人社会结构、文化传承与群体认同建构。该书不仅为我们展示了多个澳门本土商业家族的发展脉络,也不乏论及中华文化在澳门的传承。其中最令人触动的莫过于隐藏在书中的细节:干隆嘉庆时期澳门赵氏“父子登科”的故事——赵元辂、赵允菁父子世居望厦村,以坚持、传播儒家礼教为己任。父子因双双中举而成为佳话:赵元辂赴京应春官试,卒于京邸,卒年仅四十二。在弥留之际,他告诫儿子“人可死而书不可死也”,成为澳门华人坚守中华文化的时代最强音。最后该书亦对华商的伦理观及其参与国内政治的情感进行深度探讨,对澳门华商在中葡之间扮演的特殊角色进行创新性解读。

简而言之,本书以丰富的史料首次对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进行全景式研究,不仅对澳门多个着名的华商家族进行深度分析,还深入分析华商游走中葡之间的处世之道、华商组织的近现代化,以及华商在晚清中葡关系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作为澳门学的重要奠基人及推手,林广志教授的这本巨作,为澳门学研究翻开了重要一页。该书填补了澳门近代社会经济史、人口史、华人研究的诸多空白,对澳门晚清时期的社会经济研究具有极为重要的贡献。此书当为澳门近代史、社会经济史、华人研究,以及中葡关系研究领域之必读经典。

澳门之魂: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

▸ 澳门之魂: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

编著者:林广志

出版社:文化公所、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

韩服鬼怪的“零食大作战” ——浅析《奇怪的客人》的韩国文化密码 土皮

中国文学硕士,澳门文学社团副理事长,深圳学校诗社指导教师,曾在《少男少女》、《童一枝笔》、《澳门奇趣门》、《澳门作家文集2021》、《中国流派(诗刊)》等发表多篇儿童小说与诗歌。

韩服鬼怪的“零食大作战” ——浅析《奇怪的客人》的韩国文化密码

白希那,韩国着名绘本作家,曾获2020年国际阿斯特丽德.林格伦文学奖、2005年的博洛尼亚国际童书展“年度文学类最佳插图奖”等奖项,享誉国际。在《奇怪的客人》中,白希那用布艺、泥塑与微缩模型搭建了一场厨房里的奇幻风暴[1]。让我们翻开这本被雷雨淋湿的童话,看看捣蛋鬼千月露如何用“面包屁”和“冰淇淋雪”,炸出韩国文化的童趣密码。

 

1. 千月露的“超能力菜单”:传统符号的零食化表达

这个顶着乱糟糟头髮的韩服小子,可不是普通客人!他吃下姐姐烤的面包会“噗噗”放屁,偷吃冰淇淋会召唤暴风雪,大哭大闹能引来雷雨交加。这些看似无厘头的设定,实则是韩国人自然崇拜的童趣转化。白希那通过独特的人物设定,将传统文化符号装进了零食包装袋。

在绘本中,千月露的韩服用粗麻布缝制,袖口还粘着面包屑,这正是白希那标志性的混合媒材技法[2]。她将日常布料与食物残渣融入角色设计,让传统韩服从庄严仪式走向零食大战的战场。这种“去神圣化”的处理,恰似把韩服改良成日常穿搭的韩国潮流青年——文化传承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3]

 

2. 厨房里的“儒家兵法”:冰淇淋外交手册

当千月露把客厅变成灾难现场时,姐弟俩的应对堪称儿童版的“东亚智慧”:没有说教训斥,而是掏出一盒冰淇淋。绘本画面中,暴风雪中的千月露捧着冰淇淋傻笑,裙摆上还沾着化掉的奶油,活脱脱是个被零食收买的“熊孩子”。

白希那总能用食物打通情感隧道,增进人物之间的关系。在《奇怪的客人》中,她把儒家“以柔克刚”的哲学做成了甜点——与其用规矩束缚捣蛋鬼,不如用甜蜜攻势融化隔阂。这种“零食外交”在韩国文化中随处可见:便利店阿姨给考生塞糖球,邻居奶奶送泡菜给独居老人,都是用食物传递“情”文化的温暖[4]

 

3. 微缩模型的魔法:泡面盒搭出的童话宇宙

白希那的绝招不仅体现在人物设定和情感表达上,也藏在她灵巧的手指缝里。她用泡面盒搭建公寓楼,锡纸捏成闪电,甚至把真正的冰淇淋放在场景里融化拍摄。这种“破烂变宝藏”的创作,简直是在向数码时代宣战——在首尔仁寺洞的韩纸工坊,匠人们至今还用古法煳灯笼[5];就像千月露的麻布韩服虽然皱巴巴,但褶皱里传递着手工的温度。

在绘本中,墙上显示“2:50”的时钟和弟弟衣服的“乌云”印花清晰可见。这些细节看似不太重要,但正是这些微妙之处,体现了“小绘本有大世界”的艺术魅力。当千月露乘着雨云离开时,他不仅带走了雷暴,更留下了手工童话对抗速食文化的宣言。

 

结语:零食袋里的文化密码

《奇怪的客人》就像一包会爆炸的“文化跳跳糖”。当千月露用“面包屁”炸开传统与现代的边界,当“冰淇淋雪”流露出邻里互助的温情,我们突然发现,最动人的文化传承,原来藏在孩子们争夺零食的笑闹声中。当我们互相关爱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才会更加亲密,生活才会更加美好。

 


[1] (韩)白希那.奇怪的客人[M].林玗洁译. 台北: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20.

[2] 张雅晴.白希那儿童绘本的多材质与手工艺术形态研究[D]. 四川大学,2023:35.

[3] 燕勐、袁勃.韩服踏上復兴之路 “风的衣裳”装点街头[EB/OL]. [2016-10-21].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1021/c1002-28798473.html.

[4] 刘儒鹏.论韩国文化及对其外交的影响[D]. 山东师范大学,2012:20.

[5] 陈笑倩.韩国纸工艺传统[J].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05):107-117.

奇怪的客人

▸ 奇怪的客人

编著者:白希那

译者:林玗洁

出版社:小鲁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