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陌生的往往是我们最熟悉的。
《侬家正住莲花地:澳门歷史建筑文化解码》题目源自郑观应《题澳门新居》诗句:“三面云山一面楼,帆樯出没绕青洲。侬家正住莲花地,倒泻波光接斗牛。”百多年前郑观应在郑家大屋内俯仰盘桓,彷彿将天地轻轻拾起,纳入胸中,吞吐着莲花地的波光盛景。百多年后,黄文辉在莲花宝地鈎隐探赜,发现这片莲花宝地隐藏着的许多“玄机”,鑑古知今,拼凑出一幅幅完整的文物面貌。前人今人隔着悠久时光遥遥相望。
黄文辉在代序中写到澳门这座“天主圣名之城”的荣耀来自祖国,是“与祖国母体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也是一块“折射四百多年中国歷史变迁的反光板”。在急遽变化的时代里,找到洪流当中的锚点尤为重要,而四百多年深厚的本土歷史文化底蕴正正能给予我们锚定自身的人文力量。我们要多了解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找到我们的起点,才能走得更稳、更快、更远。
妈阁庙洋船石、郑家大屋牌匾、东望洋炮台壁画、圣奥斯定堂(龙嵩庙)苦难耶稣像、路环圣方济各圣堂纪念碑……许多我们习焉不察的事物都成为了本书考察的对象,黄文辉爬梳第一手中外文献,包括史书碑铭、报章杂志、政府宪报等不同文本,追寻澳门各歷史建筑的鼎革变迁、宗教文化、节庆活动,重现那些文物背后隐藏的荣光。澳门人早已习惯了这种奇观——从紫烟缭绕的庙宇檐边望去,对面就是一座庄严的西式教堂。然而人们仅知道这里有着一座建筑物、一块石头、一幅画,却忽略了中西文化和谐共生的不易。黄文辉以其独到的文史视野深度解码这些相互辉映的文化遗产,深入浅出地向读者介绍澳门诸多歷史建筑背后的文化,解读澳门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
比如澳门标志性的建筑物——大三巴牌坊,澳门人可能只会知道这里以前是一间教堂,后经大火焚烧,最后留下这块石质“牌坊”,其英语名为The Ruins of St. Paul’s,“三巴”是葡文São Paulo(圣保禄)的汉语音译,其余一概不知。读了此书,才知晓大三巴牌坊前身的这座教堂本名为“圣保禄学院天主之母教堂”,教堂立面左侧墙脚下的奠基石以拉丁文写着:“献于童贞圣母,澳门社区以其自由意志奠基,公元1602年。”牌坊各层分别刻有不同的雕刻,各有不同的象徵意义。带着这些隐秘而伟大的知识寻访熟悉之地,发现他人未曾觉察的奥秘,这个过程如同探险家寻访不为人知的文明古蹟,箇中成就和喜悦远超单纯的“打卡留念”,当我们拥抱知识后所焕发的智性光辉比所有宝石、霓虹灯都要绚丽璀璨。
“你会在澳门博彩业霓虹灯外,发现一片西方文明在古老中国大地上的珍贵遗产。”静下来看看澳门吧,美就在身边,就在那些熟悉的角落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