儂家正住蓮花地 甘遠來

零零後,畢業於中文系。曾獲文學獎若干。

儂家正住蓮花地

最陌生的往往是我們最熟悉的。

《儂家正住蓮花地:澳門歷史建築文化解碼》題目源自鄭觀應《題澳門新居》詩句:“三面雲山一面樓,帆檣出沒繞青洲。儂家正住蓮花地,倒瀉波光接斗牛。”百多年前鄭觀應在鄭家大屋內俯仰盤桓,彷彿將天地輕輕拾起,納入胸中,吞吐着蓮花地的波光盛景。百多年後,黃文輝在蓮花寶地鈎隱探賾,發現這片蓮花寶地隱藏着的許多“玄機”,鑑古知今,拼湊出一幅幅完整的文物面貌。前人今人隔着悠久時光遙遙相望。

黃文輝在代序中寫到澳門這座“天主聖名之城”的榮耀來自祖國,是“與祖國母體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也是一塊“折射四百多年中國歷史變遷的反光板”。在急遽變化的時代裡,找到洪流當中的錨點尤為重要,而四百多年深厚的本土歷史文化底蘊正正能給予我們錨定自身的人文力量。我們要多了解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找到我們的起點,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遠。

媽閣廟洋船石、鄭家大屋牌匾、東望洋炮台壁畫、聖奧斯定堂(龍嵩廟)苦難耶穌像、路環聖方濟各聖堂紀念碑……許多我們習焉不察的事物都成為了本書考察的對象,黃文輝爬梳第一手中外文獻,包括史書碑銘、報章雜誌、政府憲報等不同文本,追尋澳門各歷史建築的鼎革變遷、宗教文化、節慶活動,重現那些文物背後隱藏的榮光。澳門人早已習慣了這種奇觀——從紫煙繚繞的廟宇檐邊望去,對面就是一座莊嚴的西式教堂。然而人們僅知道這裡有着一座建築物、一塊石頭、一幅畫,卻忽略了中西文化和諧共生的不易。黃文輝以其獨到的文史視野深度解碼這些相互輝映的文化遺產,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澳門諸多歷史建築背後的文化,解讀澳門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

比如澳門標誌性的建築物——大三巴牌坊,澳門人可能只會知道這裡以前是一間教堂,後經大火焚燒,最後留下這塊石質“牌坊”,其英語名為The Ruins of St. Paul’s,“三巴”是葡文São Paulo(聖保祿)的漢語音譯,其餘一概不知。讀了此書,才知曉大三巴牌坊前身的這座教堂本名為“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教堂立面左側牆腳下的奠基石以拉丁文寫着:“獻於童貞聖母,澳門社區以其自由意志奠基,公元1602年。”牌坊各層分別刻有不同的雕刻,各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帶着這些隱秘而偉大的知識尋訪熟悉之地,發現他人未曾覺察的奧秘,這個過程如同探險家尋訪不為人知的文明古蹟,箇中成就和喜悅遠超單純的“打卡留念”,當我們擁抱知識後所煥發的智性光輝比所有寶石、霓虹燈都要絢麗璀璨。

“你會在澳門博彩業霓虹燈外,發現一片西方文明在古老中國大地上的珍貴遺產。”靜下來看看澳門吧,美就在身邊,就在那些熟悉的角落裡。

儂家正住蓮花地: 澳門歷史建築文化解碼

▸ 儂家正住蓮花地: 澳門歷史建築文化解碼

編著者:黃文輝

出版社:花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

望向世界的“ 天下人” 勞加裕

從事歷史文化的寫作和研究工作,著有《澳門平民房屋:建築與歷史(1900–1980)》、《澳門街市建築:1750–1950》、《澳門總督官邸》、《澳門歷史讀本:小城的時光之旅》等。

望向世界的“ 天下人”

日本的“戰國時代”相信是其中一個大家對日本較熟悉的時期,在這一個多世紀的亂世中,出現不少廣為人知的歷史人物,他們在戰場上的事蹟及平常的逸事,被人們創作為小說、電視劇、電子遊戲等,為後世所津津樂道。不過,歷史不只是一段段英雄事蹟,當他們推動時代的進程時,又為社會帶來怎樣的變化和影響?這是歷史帶給人們思考的問題。

《織豐政權與江戶幕府:戰國時代》是日本成蹊大學名譽教授池上裕子的著作,從1568年織田信長上洛至1615年大坂夏之陣的時間,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描述在近五十年間統一天下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織田信長是最早實踐以天下統一為目標的大名(日本領主的稱呼),在他因叛變而亡後,統一大業的目標和政策由豐臣秀吉繼承,而最終實現統一的是德川家康,把前兩位霸者的統治改良為江戶的政治體制,使日本進入兩百年的和平時期。

在這個過程中,軍事勝利是有賴物資的流通和經濟基礎,作者指出織田信長格外重視貿易和都市建設,一方面是控制多個重要港口,與當地的商人合作,另一方面是他修建的安土城,推動政策鼓勵城鎮的商業發展,透過掌握流通和都市來逐步實現天下統一的目標。信長的繼承者豐臣秀吉和德川家康,先後在京都之外大興土木興建自己的“都城”,即大坂城(大阪舊稱)和江戶城。興建新都不僅只是統治者彰顯權力,也把武士、僧侶、公家、商人和工匠等從村落吸引到城市生活,這種城鄉分離成為江戶時代實現兩百年太平的因素,改造日本的社會和文化。

值得一提,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重商的政策亦於他們所處的特殊時代有關。戰國時代不僅是國內動蕩的時代,也是國際的漣漪觸及日本,把島國帶入名為“全球化”的洪流之中,大量新事物和文化隨商船進入日本。在1575年的長篠之戰中,織田信長的軍隊使用大量火槍擊敗對方,這種新武器在1541年(另一說是1542年)首批登陸日本的葡萄牙人引進,漸漸地改變當地的戰爭形態。除此之外,天主教亦隨商船傳入日本,在九州和近畿等地的百姓間傳播,影響當地的歷史和文化。自16世紀以來,日本由國際貿易網絡而推上全球的舞台,作為具有遠見和野心的霸者,織田信長和豐臣秀吉的目光已不再只有國內的“天下”,更望向海外的“世界”。

幾百年後的今天,“全球化”已經深入眾人的生活裡,我們不再只是望向世界,更是走向世界的世代。澳門作為其中一處東西文化交流最早的橋頭堡,至今仍然保留大量歷史建築和獨有的文化遺產,適逢澳門獲選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大家應藉此機會走出去,認識和了解睦鄰的歷史和文化。

織豐政權與江戶幕府 : 戰國時代

▸ 織豐政權與江戶幕府 : 戰國時代

編著者:池上裕子

譯者:何曉毅

出版社:文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

在舌尖中尋歸屬 ——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有感 陳雅莉

澳門編劇、導演、報章專欄作家、大學電影系兼職講師。 2022 年獲授勳澳門特別行政區文化功績勳章。代表作為電影《馬達蓮娜》。

在舌尖中尋歸屬 ——讀《老派少女購物路線》有感

成為母親以後,我發現原來廚房是多數女人由少女走到成熟的證明。

女兒今年五歲,據觀察,她會踏進廚房的次數寥寥可數,多數是餓了問我或工人姐姐飯煮好沒;看着女兒天真無憂的臉蛋,我想起了五年前,仍未成為母親的我以外賣飽腹,廚房僅是家中的擺設而已,而如今廚藝再不濟的我也能擼起袖子煮出屬於小家的家常味,我最滿意之作便是紅燒排骨以及鹹飯,前者是在北京生活時友人教會的,後者則是源於家鄉福建。餐桌上的菜式有南有北,偶爾中西合璧,看似不起眼的家庭廚房、餐桌、飲食其實都能反映家庭的文化與情感。

洪愛珠的《老派少女購物路線》就是一本書寫廚房、飲食與家庭回憶的好書,作者因母親病逝而提筆書寫,以三代女性的飲食記憶為地圖,透過台灣的大稻埕、蘆洲等老城區的傳統市場與巷弄食肆,串連起家族飲食的技藝傳承與情感羈絆。細閱時,會發現它不僅是飲食地誌,更是透過廚房舊物與烹飪儀式,折射出台灣的文化與豐厚底蘊。

我喜歡《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的原因在於,書中的文字淡淡然卻拼湊出十分濃郁的情感,行文節制如慢火燉煮,以廚房為中心向外延伸至市場採買、跨國飲食觀察,最終回到與母親、外婆的家族記憶,形成虛實交織的記憶地圖。如她筆下所寫的滷汁“香氣流瀉時,就回去和兒時那個完整無缺的家族團圓”,在克制與流淌間取得微妙平衡。

“需有舊物相伴,回憶才能輕輕附着其上”。味蕾牽引着的是人的記憶,而煮飯、吃飯則可因舊物而有了儀式感,洪愛珠筆下的“老派”,是對傳統生活儀式的執着,於我而言更像一種抵抗遺忘的姿態。在跟隨着書中輕盈的文字,從迪化街的永泰食品行購買蛋酥花生走到蘆洲廟宇旁的切仔麵攤,感受着潤餅皮如何在鐵板上“抹出一張絲白薄餅……重疊成分分秒秒時時刻刻”,或滷肉如何“在直火上將生米煮成熟飯”的技藝細節,無不像親臨其境重遊一次熟悉的台北街頭,但卻多了幾分對於當地文化的認知,這種對舊物的描寫並非懷舊的感傷,更多是對在地文化的認同與歸屬。

我不禁思考,在澳門的老舊街巷中原來亦能隨處可見這種老派的購物路線,如百家昌涼茶舖用了數十載的藥壺仍熬煮着解暑良方,又如開了五十多年的肥仔記手作花生糖,它們至今仍是福隆新街的中堅分子。藏於三盞燈一檔又一檔的南洋風味麵檔是不是又有屬於他們那一代人與澳門這座城的羈絆?正如澳門土生葡菜融合葡式香料與粵式工法和洪愛珠家族餐桌上的咖哩粉潤餅,都見證了澳門與台灣獨特的飲食混血本質,恰是東亞港口城市共有的文化屬性。原來,我們生活的城市有足夠的舊物與舊情,讓我們在煙火塵埃中,認出自己的模樣。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 老派少女購物路線

編著者:洪愛珠

出版社:遠流出版事業股份 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21

《牡丹亭》:穿越時空的浪漫傳奇 馬瑩瑩

澳門文學社團會長,作家專委會委員,《澳門作家文集》主編。作品《致賈梅士》被中國現代文學館、葡萄牙卡蒙斯學院及多所圖書館收藏。

《牡丹亭》:穿越時空的浪漫傳奇

澳門榮獲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稱號,這一殊榮讓我情不自禁地想起將澳門融入文學作品的巨匠——湯顯祖(1550-1616),以及他的戲劇巔峰之作《牡丹亭》。這部作品歷經400多年,依然散發着迷人的魅力,吸引着無數人閱讀、研究和演繹。湯顯祖因與莎士比亞同年逝世,常被稱作“東方莎士比亞”,他的作品不僅在中國,也在世界範圍內備受關注。

近日,我覓得周育德先生解讀的《牡丹亭》版本。周先生是戲劇研究領域的權威,曾擔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中國戲曲學院院長等職位。他的解讀讓我對《牡丹亭》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昆曲在明中期至清代初期達到鼎盛,近年來又在年輕人中重新煥發生機。2024年,上海昆劇團將《牡丹亭》帶到澳門演出,讓我親身感受到昆曲的獨特魅力,劇中那段經典唱詞至今令人難忘:“原來姹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

湯顯祖,字義仍,號海若,出生於江西臨川的書香門第。他自幼接受私塾教育,1583年考中進士,官至浙江遂昌知縣。他一生秉持高尚的氣節與操守,1591年因上疏抨擊朝政,被貶為廣東徐聞縣典史。儘管湯顯祖是否遊歷過澳門,學術界還存爭議,但《牡丹亭》中確實有兩處情節隱含着澳門的影子。在第六齣〈悵眺〉中,才子在趙陀王台對柳夢梅提及香山嶴多寶寺(聖保祿教堂,即大三巴牌坊前身)的賽寶盛會:“老兄可知,有個欽差議寶中郎苗老先生,倒是個知趣人。今秋任滿,例於香山嶴多寶寺中賽寶,那時一往如何?”又如第二十一齣〈謁遇〉,描繪了欽差苗老爺在多寶寺祭寶的情景。〈謁遇〉是劇情的重要轉捩點,為作品增添了奇幻的浪漫色彩。劇中寺僧的開場白“一領破袈裟,香山嶴襄巴,多生多寶多菩薩,多多照證光光乍”,生動展現了澳門的獨特風貌。[1]

澳門這座中西文化交相輝映的美麗小城,早在400多年前就已被湯顯祖記錄在《牡丹亭》中,成為文學史上的一段佳話。閱讀周育德解讀之《牡丹亭》,能助讀者更好地讀懂湯顯祖文字中的“至情”之美。

 

[1] 澳門記憶.戲劇家湯顯祖在澳門的見聞[EB/OL]. [2019-115].https://www.macaumemory.mo/entries_b74a44a89c624e01b95c35cb22d32b06.

牡丹亭

▸ 牡丹亭

編著者:湯顯祖

出版社: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1

解讀:周育德

 

點擊借閱

愛與相信是最棒的魔法 沙沙

文學與跨文化研究博士生,文學社團理事。作品散見於《童一枝筆》、《澳門作家文集》及本澳報章等。近獲第四屆駱賓王國際兒童詩歌大賽成人組提名獎。

愛與相信是最棒的魔法

談及日本動畫,宮崎駿是無法繞開的名字。這位髮髯皆白的動畫匠人從業至今,已為世人奉獻了13部動畫電影作品(由他親自執導)。大家親切地稱他為“老爺子”。即便不是癡迷動畫的人,也一定對《天空之城》(1986)、《龍貓》(1988)、《魔女宅急便》(1989)、《千與千尋》(2001)等經典作品有所耳聞。宮崎駿用綺麗大膽的想像造夢,將自己對世界無限的思考、深情與愛都埋植在作品裡。觀影者的心在他巧心編織的夢裡肆意奔跑,追隨屏幕裡無垠的青綠色田野,山坡上歡快奔跑的胖白雲,一不小心,又跌進久石讓的動人配樂裡。誰不曾在他的夢裡變回天真無憂的孩童?誰不曾在失落無助時,因為這些故事收穫重新出發的勇氣?

《龍貓》誕生於日本泡沫經濟鼎盛時期,其以返璞歸真的姿態勾勒東亞鄉土文明純真樸素的美好圖景。影像中,未被“繁華”浸染的鄉野愈輕盈質樸,作者回望從前的姿態便愈感傷。身處物欲橫流的社會,故事牽起你,一同尋找生命中最可貴的珍寶——愛與相信。

故事講述年輕的母親生病住院,父親帶着兩個女兒(姐姐小月和妹妹小梅)搬到靠近醫院的鄉間居住。老舊可怖的房子在無邪的孩子眼中儼然是一座寶藏樂園。天青青,水藍藍,白雲悠悠,鄉間無盡的美景似乎暫時平復了母親患病的哀傷。小月和小梅交了新朋友,平凡生活緩緩流動,像一首靜謐的散文詩。在一個雨夜,姊妹倆結識了體型龐大、擁有超能力的龍貓。有一天,小月接到醫院來信,說母親病情加重,年僅四歲的小梅得知後,決定獨自跑去醫院探望母親,不料途中迷了路。小月焦急萬分,全村的鄉民都出動了,所有人一起尋找小梅。幸運的是,在大龍貓的幫助下,姊妹倆安全抵達醫院,她們終於見到了日思夜想的母親!

行文至此,耳邊響起久石讓的配樂,輕盈的音符像是被施了魔法的鞦韆,我們只要隨着搖擺,便能穿行回故事裡。“愛”貫穿《龍貓》始終,有親子之愛、手足之愛、鄰里之愛、人與自然之愛以及精靈與人之間的愛。或許,愛無需定義類型,那一團團暖熱的情愫湧動着,我們只管做好“接棒者”的角色,在感恩之餘,亦不忘將它們傳遞給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影片中,我們聽不到一個“愛”字,卻能從孩子擔心生病的母親焦灼的深情,父母掛念孩子時寫的家書,鄉民們對新鄰居和善的笑,龍貓對孩童慷慨的幫助中讀出許許多多的愛。而“相信”亦是作品裡重要的情感錨點。孩子相信一家人終會團聚,父親相信孩子真的看見了龍貓精靈,在遇到緊急狀況時,小月相信龍貓一定可以幫助自己。在每個人心裡,都種着不同顏色的相信之花,它們搖曳多姿,使生命煥發不一樣的神采。影片中,我們除了可以一覽昭和後期日本鬱鬱蔥蔥的鄉野美景,還可以一窺當時日本飲食(梅子便當、味噌湯、烤小魚)、民居(和式住宅)、民俗(鄉間隨處可見的宅地神、稻荷神石像)等旖旎之景。

《龍貓》不僅是送給小朋友的禮物,亦是成年人的強心劑。讓我們在繁忙的日常,藏進宮崎駿的夢裡喘一口氣。拍拍胸脯,確保自己早已擁有愛與相信,這世間最棒的魔法。然後,繼續勇敢地往前走吧!

となりのトトロ 龍貓

▸ となりのトトロ 龍貓

出版年份:2002

導演:宮崎駿

出版機構: 洲立影片發行(香港)有限公司

 

點擊借閱

民族的傷痕 劉景松

文學博士,副教授。出版專著3部,主編、參編著作5部,發表學術論文40餘篇。主要從事中國現當代文學、澳門文學文化等領域的教學與研究。

民族的傷痕

優秀文藝作品應視為全人類的共同財富,如莎士比亞劇作之於東方讀者,《紅樓夢》、《紅高粱》之於西方受眾。對韓國作家金英夏的小說《黑色花》,也應作如是觀。

金英夏乃韓國當代最具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之一。以“筆墨冷峻”,慣用“魔幻現實主義”創作手法著稱,擅長通過書寫人性的複雜與生存的荒誕感,重構並喚醒被遺忘的集體記憶。

金英夏出生於1968年,2004年在韓國出版《黑色花》時,年未屆不惑。庾信文章老更成之類說法,形象地揭示了文學創作中閱歷積澱與風格成熟的因果關係。金英夏36歲完成《黑色花》的“早慧”現象,實乃源於個體稟賦與時代語境的妙合共振,傳遞出文學創作的多元可能性訊號——早慧型作家大多具備將個體經驗昇華為創造普世價值的天賦。

《黑色花》的故事並不複雜,時空對應在1905年日治下的朝鮮半島和大洋彼岸的墨西哥。小偷、太監、巫師、神父、軍人、沒落貴族、王室貴胄等1033名朝鮮人從濟物浦港登船,前往“想象的異邦”墨西哥,最終等來“反烏托邦”式的遭遇。這段“賣豬仔”歷史,不同階層者被巧妙地濃縮在封閉逼仄的船艙,階級制度在飢餓與疾病中分崩離析。還未登岸,途中就有人死於非命,拋屍大海。當倖存者歷盡艱辛抵達墨西哥時,卻發現等來的不是烏托邦黃金國。薪酬低,住處惡劣,猙獰的監工,高強度的勞作,農場工地四周高不可攀、不可逃遁的鐵絲網,合砌成朝鮮人生活的冰冷囚牢。

金英夏精心勾勒呈現了一幅“豬仔”如何從“文明人”退化為“野蠻人”的墮落圖景。從敘事策略和技巧看,他打破歷史小說慣用的線性結構,易之以多元視角交叉敘事,讓巫師的預言、神父的懺悔、勞工的日記在同一時空糾纏碰撞。這種複調寫作,鮮活地還原了歷史的複雜性,收到了“眾聲喧嘩”的文學效能。如貨船航行遭遇風暴時,不同階層者的反應形成強烈對比:貴族在甲板吟誦古詩,下人在船艙詛咒神明。小說中隨處可見的朝鮮巫師的咒語與墨西哥原住民的神話相互交織,形成跨文化魔幻網絡。語言的雜糅,跨文化的敘事,形塑了“活蹦亂跳”的人物群像,作者以筆墨攜領讀者重返歷史現場,掩卷令人拍案稱奇。

小說前半部關注“毀家”和“出走”,後半部分則落重筆於家園重建和身份確認。安土重遷思想影響下心心念念的是成家立室,繁衍生息。朝鮮人來到墨西哥不幾年,即便合約期滿即將“跳出火坑”,女性如王室貴胄母女,都宿命般嫁作他人婦,並不在乎夫君是仇人、昔日爛人、毫無情感交集的異邦人。齊家,成了朝鮮人安營異邦的生存動力、生活追求。

《黑色花》是一部優秀作品,結構恢弘,可惜結尾流於倉促。文本涉及民俗、宗教、勞力者、勞心者、東亞文化、瑪雅文化、西方文化及其錯綜關係,融入寫實虛幻的歷史元素和神秘色彩的宗教元素,卻沒有深入演繹。當然,全書17萬字的篇幅,很難容納如此“宏大敘事”。金英夏擁有創作史詩的雄心,也似乎具備了書寫史詩的筆力,但卻沒能將《黑色花》寫成史詩般的經典巨製。

黑色花

▸ 黑色花

編著者:金英夏

譯者:盧鴻金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

百舸爭流中的“天朝赤子”:晚清的澳門華商和華人社會 盧嘉諾

歷史系研究助理教授,歷史學博士。主要從事中國社會經濟史、澳門史、新文化史及公共史學等領域研究。曾於《中國經濟史研究》、《文化雜誌》、《澳門研究》等期刊發表論文十餘篇,著有學術專著一部。

百舸爭流中的“天朝赤子”:晚清的澳門華商和華人社會

19世紀中葉至20世紀初的中國,乃風雲變幻的年代。西方列強憑藉船堅炮利撬開清朝的大門,來自歐美的新式科技、知識霎時如潮水般湧入,對天朝大國產生巨大影響。澳門作為中國南部對外開放的橋頭堡,自16世紀中葉以來就是西方文化“走進來”、中華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節點。19世紀下半業開始,由於內地連年的戰亂,澳門這座南國小城因其特殊的政治和經濟地位引來大量的廣東、福建商人、手工業者、漁民乃至難民。由此華人人口比例躍升至逾九成,成為澳門社會人口結構的最主要部分——來自五湖四海的華人居民、定居繁衍澳門數百年的“土生葡人”以及來自世界各地的商賈政要共同描繪了澳門“以中華文化為主流、多元文化共存”的文化底色。

林廣志教授所著的《澳門之魂: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正是以此歷史背景為經緯,勾勒出晚清澳門華商群體的崛起與轉型。該書六十餘萬字、八個章節的篇幅,堪稱為不可多得的澳門史巨作。以澳門華商以及華人社會作為切入點,該書深入探討晚清時期澳門華商如何在各行各業發揮重要作用——有別於澳門是“葡萄牙經營”的國際港口這一刻板印象,其敏銳地發現“華商”應為澳門社會的中流砥柱。換言之,19世紀中葉起在澳門崛起的華商,在澳門經濟、政治、社會民生等領域都扮演着極為重要的角色,他們不僅掌握城市的經濟命脈,還應被視為澳門社會治理的定海神針。

該書認為“晚清澳門經濟實際上就是華人的經濟”,此乃19世紀下半葉澳門的社會真實面貌的重要判斷。該書是首本系統性地研究晚清澳門華商崛起的背景、路徑與貢獻的澳門史著作。林教授透過翔實的文獻與檔案資料,對華商在各行各業的參與和主導地位進行細緻描繪,深度剖析晚清華人社會的運作模式以及19世紀下半葉澳門的社會經濟轉型。

作為一本社會經濟史的讀物,該書系統性討論了華商如何承接澳葡當局的“承充制度”並積累大量財富,分析華商參與的澳門各行各業及其影響。從歷史角度來看,華商崛起後贏得了澳葡當局的重視,不僅撼動了澳門葡人的政治地位並躋身要位,還在華人社會治理上扮演着日漸重要的角色,更因華商組織規模日漸規範而完成其近代化的轉型。

值得一提的是,該書並未僅止於經濟層面的探討,而是將研究視野延伸至華人社會結構、文化傳承與群體認同建構。該書不僅為我們展示了多個澳門本土商業家族的發展脈絡,也不乏論及中華文化在澳門的傳承。其中最令人觸動的莫過於隱藏在書中的細節:乾隆嘉慶時期澳門趙氏“父子登科”的故事——趙元輅、趙允菁父子世居望廈村,以堅持、傳播儒家禮教為己任。父子因雙雙中舉而成為佳話:趙元輅赴京應春官試,卒於京邸,卒年僅四十二。在彌留之際,他告誡兒子“人可死而書不可死也”,成為澳門華人堅守中華文化的時代最強音。最後該書亦對華商的倫理觀及其參與國內政治的情感進行深度探討,對澳門華商在中葡之間扮演的特殊角色進行創新性解讀。

簡而言之,本書以豐富的史料首次對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進行全景式研究,不僅對澳門多個著名的華商家族進行深度分析,還深入分析華商遊走中葡之間的處世之道、華商組織的近現代化,以及華商在晚清中葡關係所扮演的政治角色。作為澳門學的重要奠基人及推手,林廣志教授的這本巨作,為澳門學研究翻開了重要一頁。該書填補了澳門近代社會經濟史、人口史、華人研究的諸多空白,對澳門晚清時期的社會經濟研究具有極為重要的貢獻。此書當為澳門近代史、社會經濟史、華人研究,以及中葡關係研究領域之必讀經典。

澳門之魂: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

▸ 澳門之魂:晚清澳門華商與華人社會研究

編著者:林廣志

出版社:文化公所、廣東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0

韓服鬼怪的“零食大作戰” ——淺析《奇怪的客人》的韓國文化密碼 土皮

中國文學碩士,澳門文學社團副理事長,深圳學校詩社指導教師,曾在《少男少女》、《童一枝筆》、《澳門奇趣門》、《澳門作家文集2021》、《中國流派(詩刊)》等發表多篇兒童小說與詩歌。

韓服鬼怪的“零食大作戰” ——淺析《奇怪的客人》的韓國文化密碼

白希那,韓國著名繪本作家,曾獲2020年國際阿斯特麗德.林格倫文學獎、2005年的博洛尼亞國際童書展“年度文學類最佳插圖獎”等獎項,享譽國際。在《奇怪的客人》中,白希那用布藝、泥塑與微縮模型搭建了一場廚房裡的奇幻風暴[1]。讓我們翻開這本被雷雨淋濕的童話,看看搗蛋鬼千月露如何用“麵包屁”和“冰淇淋雪”,炸出韓國文化的童趣密碼。

1. 千月露的“超能力菜單”:傳統符號的零食化表達

這個頂着亂糟糟頭髮的韓服小子,可不是普通客人!他吃下姐姐烤的麵包會“噗噗”放屁,偷吃冰淇淋會召喚暴風雪,大哭大鬧能引來雷雨交加。這些看似無厘頭的設定,實則是韓國人自然崇拜的童趣轉化。白希那通過獨特的人物設定,將傳統文化符號裝進了零食包裝袋。

在繪本中,千月露的韓服用粗麻布縫製,袖口還粘着麵包屑,這正是白希那標誌性的混合媒材技法[2]。她將日常布料與食物殘渣融入角色設計,讓傳統韓服從莊嚴儀式走向零食大戰的戰場。這種“去神聖化”的處理,恰似把韓服改良成日常穿搭的韓國潮流青年——文化傳承不一定非要正襟危坐[3]

2. 廚房裡的“儒家兵法”:冰淇淋外交手冊

當千月露把客廳變成災難現場時,姐弟倆的應對堪稱兒童版的“東亞智慧”:沒有說教訓斥,而是掏出一盒冰淇淋。繪本畫面中,暴風雪中的千月露捧着冰淇淋傻笑,裙擺上還沾着化掉的奶油,活脫脫是個被零食收買的“熊孩子”。

白希那總能用食物打通情感隧道,增進人物之間的關係。在《奇怪的客人》中,她把儒家“以柔克剛”的哲學做成了甜點——與其用規矩束縛搗蛋鬼,不如用甜蜜攻勢融化隔閡。這種“零食外交”在韓國文化中隨處可見:便利店阿姨給考生塞糖球,鄰居奶奶送泡菜給獨居老人,都是用食物傳遞“情”文化的溫暖[4]

3. 微縮模型的魔法:泡麵盒搭出的童話宇宙

白希那的絕招不僅體現在人物設定和情感表達上,也藏在她靈巧的手指縫裡。她用泡麵盒搭建公寓樓,錫紙捏成閃電,甚至把真正的冰淇淋放在場景裡融化拍攝。這種“破爛變寶藏”的創作,簡直是在向數碼時代宣戰——在首爾仁寺洞的韓紙工坊,匠人們至今還用古法糊燈籠[5];就像千月露的麻布韓服雖然皺巴巴,但褶皺裡傳遞着手工的溫度。

在繪本中,牆上顯示“2:50”的時鐘和弟弟衣服的“烏雲”印花清晰可見。這些細節看似不太重要,但正是這些微妙之處,體現了“小繪本有大世界”的藝術魅力。當千月露乘着雨雲離開時,他不僅帶走了雷暴,更留下了手工童話對抗速食文化的宣言。

結語:零食袋裡的文化密碼

《奇怪的客人》就像一包會爆炸的“文化跳跳糖”。當千月露用“麵包屁”炸開傳統與現代的邊界,當“冰淇淋雪”流露出鄰里互助的溫情,我們突然發現,最動人的文化傳承,原來藏在孩子們爭奪零食的笑鬧聲中。當我們互相關愛時,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才會更加親密,生活才會更加美好。


[1] (韓)白希那. 奇怪的客人 [M]. 林玗潔譯. 台北: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20.

[2] 張雅晴. 白希那兒童繪本的多材質與手工藝術形態研究 [D]. 四川大學,2023:35.

[3] 燕勐、袁勃. 韓服踏上復興之路 “風的衣裳”裝點街頭 [EB/OL]. [2016-10-21]. http://world.people.com.cn/n1/2016/1021/c1002-28798473.html.

[4] 劉儒鵬. 論韓國文化及對其外交的影響 [D]. 山東師範大學,2012:20.

[5] 陳笑倩. 韓國紙工藝傳統 [J]. 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2021,(05):107-117.

奇怪的客人

▸ 奇怪的客人

編著者:白希那

譯者:林玗潔

出版社:小魯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