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陌生的往往是我們最熟悉的。
《儂家正住蓮花地:澳門歷史建築文化解碼》題目源自鄭觀應《題澳門新居》詩句:“三面雲山一面樓,帆檣出沒繞青洲。儂家正住蓮花地,倒瀉波光接斗牛。”百多年前鄭觀應在鄭家大屋內俯仰盤桓,彷彿將天地輕輕拾起,納入胸中,吞吐着蓮花地的波光盛景。百多年後,黃文輝在蓮花寶地鈎隱探賾,發現這片蓮花寶地隱藏着的許多“玄機”,鑑古知今,拼湊出一幅幅完整的文物面貌。前人今人隔着悠久時光遙遙相望。
黃文輝在代序中寫到澳門這座“天主聖名之城”的榮耀來自祖國,是“與祖國母體緊密相連的命運共同體”,也是一塊“折射四百多年中國歷史變遷的反光板”。在急遽變化的時代裡,找到洪流當中的錨點尤為重要,而四百多年深厚的本土歷史文化底蘊正正能給予我們錨定自身的人文力量。我們要多了解這片生我育我的土地,找到我們的起點,才能走得更穩、更快、更遠。
媽閣廟洋船石、鄭家大屋牌匾、東望洋炮台壁畫、聖奧斯定堂(龍嵩廟)苦難耶穌像、路環聖方濟各聖堂紀念碑……許多我們習焉不察的事物都成為了本書考察的對象,黃文輝爬梳第一手中外文獻,包括史書碑銘、報章雜誌、政府憲報等不同文本,追尋澳門各歷史建築的鼎革變遷、宗教文化、節慶活動,重現那些文物背後隱藏的榮光。澳門人早已習慣了這種奇觀——從紫煙繚繞的廟宇檐邊望去,對面就是一座莊嚴的西式教堂。然而人們僅知道這裡有着一座建築物、一塊石頭、一幅畫,卻忽略了中西文化和諧共生的不易。黃文輝以其獨到的文史視野深度解碼這些相互輝映的文化遺產,深入淺出地向讀者介紹澳門諸多歷史建築背後的文化,解讀澳門文化有容乃大的包容性。
比如澳門標誌性的建築物——大三巴牌坊,澳門人可能只會知道這裡以前是一間教堂,後經大火焚燒,最後留下這塊石質“牌坊”,其英語名為The Ruins of St. Paul’s,“三巴”是葡文São Paulo(聖保祿)的漢語音譯,其餘一概不知。讀了此書,才知曉大三巴牌坊前身的這座教堂本名為“聖保祿學院天主之母教堂”,教堂立面左側牆腳下的奠基石以拉丁文寫着:“獻於童貞聖母,澳門社區以其自由意志奠基,公元1602年。”牌坊各層分別刻有不同的雕刻,各有不同的象徵意義。帶着這些隱秘而偉大的知識尋訪熟悉之地,發現他人未曾覺察的奧秘,這個過程如同探險家尋訪不為人知的文明古蹟,箇中成就和喜悅遠超單純的“打卡留念”,當我們擁抱知識後所煥發的智性光輝比所有寶石、霓虹燈都要絢麗璀璨。
“你會在澳門博彩業霓虹燈外,發現一片西方文明在古老中國大地上的珍貴遺產。”靜下來看看澳門吧,美就在身邊,就在那些熟悉的角落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