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閱讀時代

文字:余盈、林春燕 圖片:李佩禎、受訪者提供

 

電子閱讀時代

隨着現代讀者對數字閱讀的需求不斷增長,紙電一體化是公共圖書館館藏資源建設不可分割的整體。特區政府與時並進,在推動“閱讀之城”建設中不斷豐富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平台,積極響應智慧城市發展的號召。今年,又新增四個全新平台:LendeBook.com、OverDrive eBooks、Miss Humblebee’s Academy以及澳門公共圖書館有聲書,大大滿足了市民搜索不同電子書籍資源的求知慾。本期專題,將從使用者和專家的不同角度,探索公共圖書館提供的電子閱讀平台特色,以及它們對日常生活的影響、電子閱讀平台未來趨勢等方面內容,讓市民透過專題介紹,輕輕鬆鬆地於互聯網的海洋中覓得自己的“夢中情‘書’”。

 

文化局公共圖書館2024年新增四個電子資源平台

1-LendeBook.com

中文

電子書

提供超過12,000冊中文電子書及有聲書選擇。這些電子資源被分類為文學小說、語言學習、親子教育、休閒旅遊、科學科普、商管財經、設計藝術及醫藥等類型,不論是小朋友還是大朋友均能找到心中所愛。

2-OverDrive eBooks

葡萄牙文|英文

電子書|有聲書

有眾多葡萄牙文及英文電子書、有聲書選擇,讀者可以按照主題分類選擇圖書,涵蓋了科學、文學、社會科學、商業管理及兒童讀物等。更貼心推出兒童少年、青少年小說讀物及非小說讀物的主題分類,方便家長或青少年快速找到適合閱讀的電子書資源。

3-Miss Humblebee’s Academy

英文

兒童學習

 

為3至6歲兒童度身訂造的學習平台,覆蓋了學前教育課程,內容包括數學、科學與社會研究、語言、藝術及音樂等多個領域。平台內還有多個寓學習於娛樂的遊戲,激發孩子自主學習能力。家長可以使用平台提供的線下輔助材料,讓學習資源延伸至家庭生活中。

4-澳門公共圖書館有聲書

中文

兒童學習|有聲書

文化局公共圖書館從館藏精心挑選出多個由澳門本地作家創作的兒童故事,並將它們錄製成粵語故事有聲書,目前一共有60本有聲書選擇。這些故事涵蓋了澳門歷史與文化、激發兒童想像力與創意及培養良好品格等多個主題。時長大約5至10分鐘不等,既不會令孩子們感到冗長乏味,又能令他們在短時間內感受到閱讀樂趣。

點擊閱讀

 

更多電子資源供讀者免費使用

電子書

udn讀書館

中文

註:3

一刻鯨選

中文

註:2、3

中華數字書苑

中文

註:2

華藝電子書

中文

註:2、3

電子雜誌報紙

Flipster

英文

註:2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

中文

註:2

龍源期刊網

中文

註:1

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中文

註:2

National Geographic Virtual Library

英文

註:1

EBSCO Newspaper Source Plus

英文

註:2

慧科新聞資訊服務

中文|英文

註:5

中國重要報紙全文數據庫

中文

註:2

華僑報歷史資料庫

中文

註:5

PressReader

多語言

註:3、5

電子資料庫

Peterson's Test and Career Prep

英文

註:4

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台

中文

註:2

華藝線上圖書館

中文

註:2

Access Science

英文

註:2

GALE IN CONTEXT │ Environmental Studies

英文

註:1

GALE PRIMARY SOURCES | Archives Unbound

英文

註:2

漢斯出版社國際開源中文學術期刊

中文

註:6

 

兒童學習

National Geographic Kids

英文

註:1

Little Kiss電子書

中文|英文

註:2

GALE IN CONTEXT | Elementary

英文

註:1

GALE EBOOK

英文

註:2

自然兒歌故事花園

中文

註:2

 

特藏資料庫

註:6

線上互動學習課程

註:1

  • 中文Word、Excel、PowerPoint、Outlook
  • 中文Adobe Photoshop 
  • 自學普通話

數碼化館藏資料庫

  • 館藏珍貴古籍電子書 註:6
  • 館藏報刊資料庫 註:6
  • 抗戰時期澳門新聞剪報資料庫 註:5

註:

1:澳門地區內無需登入即可以線上閱讀。

2:澳門地區內無需登入即可以線上閱讀(部份大專院校及政府機構內部網路除外)。

3:透過澳門公共圖書館讀者帳號及密碼登入借閱或離線下載APP內閱讀。

4:澳門地區內透過文化局公共圖書館連結進入,需於該資源平台內註冊個人帳戶登入使用。

5:文化局公共圖書館館內使用

6:無任何限制

數字翻頁的樂趣:聽聽這三位雲上E人怎麼說圖書館電子資源

 

歐嘉欣

堅持親子共讀的在職媽媽

利用電腦或是手機進行學習是小朋友不可或缺的學習方式,我的兒子每周有四天都會使用電子資源。因為平時學習就頻繁接觸電子學習材料,所以休息時間我們更傾向於選擇較少使用屏幕的有聲書,收聽各種精彩故事。

公共圖書館的“一刻鯨選”是我們最常用的平台,透過朗讀者生動的聲演,激發兒子的想像力。他會把想像到的畫面與我分享,我認為這種知識的轉化能加深孩子的理解力與記憶。此外,“National Geographic Kids”也是我們愛用的平台,它包含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還有各種短片輔助,讓孩子能完全沉浸在自然科學的學習中。

 

梁淑琪

電子書讀者、社交平台澳門電子書閱讀交流區管理者、澳門作家

我自2013年開始閱讀電子書,主要是小說為主。在購買了開放的閱讀器後,發現能從圖書館的電子書平台免費借閱各種電子書,閱讀量大增。電子書能令我接觸不同類型書籍,如心靈勵志類和商業理財類,其中一些有關靈魂學的書更是改變了我的人生觀。

電子書閱讀在澳門仍屬小眾,我在社交平台建立電子書閱讀交流區是希望更多人知道它的便利性,這將有助更好地推廣閱讀。我相信任何年齡的人都能養成閱讀習慣,不管是紙本書還是電子書,都能打開一個新世界。

 

陳錦鑾

在讀博士生、活動監製及導演、小說作家

無論是學生還是在職,獲取最新資訊都至關重要,查閱電子資源無疑是一種高效途徑。在開展專業研究時,我主要使用校內的電子資源,公共圖書館的免費資源則為輔助。

 “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是我經常使用的公共圖書館電子資源平台,裏面匯聚了大量有關國際經濟與學術的文章,對我來說,這不僅有助於洞悉全球商業動態,還能拓寬專業研究及職業生涯視野。此外,公共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庫涵蓋了中國內地的學術期刊及論文資料,這對於我的研究或是授課,特別是需要專業術語的中英文轉換時提供了便利。

 

一站式電子資源整合搜尋功能,上線!

為了讓市民更方便地訪問文化局公共圖書館提供的豐富電子資源,圖書館網站新增電子資源統一搜尋功能。該功能已進入測試階段,讀者可以輕鬆地在圖書館網站上輸入關鍵詞,統一檢索包括電子書、電子雜誌及電子資料庫在內的多種電子資源。這個功能打破以往電子資源分散查找的局限,大大節省讀者搜尋資料的時間與精力。

搜尋結果頁面將直接展示相關電子資源的連結,點擊可直接進入閱讀或下載頁面。此外,為了進一步提升用戶體驗,部分電子資源還與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的讀者帳戶實現無縫對接,市民只需登錄自己的讀者帳戶,即可存取。

立即體驗

第三批館藏珍貴古籍電子書

第三批古籍電子書已於網站內的“數碼化館藏資料庫”發佈,多本珍貴古籍可隨時在線翻閱。

這批古籍電子書涵蓋議事亭藏書樓、澳門中央圖書館及何東藏書樓的珍藏,總計35種96冊。其中包括18世紀英國出版的《Medical Botany》(共3冊)及其補充本《A Supplement to Medical Botany》(1冊),這兩部著作系統地記錄了250多種植物的種類、外貌及醫療特性,並附有精美的插圖,被視為經典的“藥用植物圖鑑”。《公餘瑣談》一書則編譯了100篇有關中國風俗習慣及小說篇章的文章,並以英、法兩種語言呈現,旨在幫助當時的外國人學習中文。還有記錄上世紀早期至80年代澳門各種社會資料的《澳門年鑑》、葡萄牙漢學家江沙維編纂的《洋漢合字彙》和《漢洋合字彙》以及中國西南納西族特有的原始宗教東巴教的經書《東巴經》。讀者可前往網站內數碼化館藏資料庫頁面,查閱這些珍貴的古籍電子書。


何東藏書樓館藏《東巴經》

 

點擊閱讀

 

無論書以甚麼形式出現,它都是書 ——專訪澳門大學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博士

 

談到電子閱讀及數碼資源在當今圖書館體系中的份量時,澳門大學圖書館館長吳建中博士這樣解讀:“首先,我認為閱讀是無分載體的。2013年新加坡舉行的全球圖書論壇,題目靈感源於莎士比亞一句名言‘A rose by any other name’,取名‘A book by any other name’,意思是無論書以甚麼形式出現,它都是書。”由此可見,早在十多年前,電子閱讀和數碼資源就處於一個很重要的發展戰略位置。

 

近年電子資源發展更是迅猛,全球每天生產3.5quintillion(quintillion=1018)字節的數據,而這部分的電子資源也在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和開放資源比例中急劇上升。吳館長指出,在大學圖書館內使用率甚高的非傳統電子資源,如灰色文獻(非正式出版文獻)、學者庫等,佔比更是超越了普通讀者日常使用的電子書閱讀資源。

 

 

在吳館長看來,公共圖書館的館藏實際上也可被看作是“知識”的化身,研究學者和一般讀者如想獲取一些學術性的資料和數據,過往的門檻都很高,不少知識版權都掌握在出版社的手上,是不“開放”的。然而,公共圖書館早從二百年前的“掃盲(Literacy)”教育轉化為“素養(Literacies)”教育,這意味着開放“知識”是讀者的共同渴求,圖書館如能把這些寶貴的研究成果變成電子資源開放,那麼知識就能真的到達普羅大眾手上,是公平且均衡分配的。

 

 

 

談到鄰近灣區城市公共圖書館在這方面的建設趨勢時,吳館長覺得深圳圖書館和廣州圖書館就有不少數字服務和虛實融合的創新,但實體圖書館仍是有存在的必要,只是需要空間和業態重塑再造,跟上數字化時代的步伐,成為與讀者互動的平台。吳館長進一步指出做得較好的是歐洲數字圖書館(Europeana),它是圖書館、博物館和美術館的合作聯盟,更為創意產業提供服務,很多人都可以因此受益,成為會學習、會創造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