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澳门

文字_木寺

图片_Erik U、Balaam Nagata、Teddy Choi

插画_Moto & Tak Tak

 

每当谈及澳门,总让人联想起“中西文化荟萃”一词。适逢今年是“澳门歷史城区”申遗成功20周年,以及澳门被评为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本期《城与书》专题将聚焦这座莲花宝地的人文魅力,包括介绍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的粤剧和土生土语话剧,带领读者感受澳门多元文化交融的风土人情;同时,深入探索城区建筑背后的故事,了解这座小城在文明传承中的重要角色。

为更生动地传承澳门的记忆,本期专题将以书籍为桥樑,透过《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世遗显耀──澳门歷史城区摄影集》两本书籍,结合专家访谈、文化遗产资讯及艺文活动推荐,带你解读澳门文化的独特基因,共同探寻这座城市最动人的精神内核。

 

搭建非遗与大众间的文化桥樑

 

 

你知道澳门有多少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一书生动地介绍了70个非遗项目,涵盖艺术表现形式及属表演性质的项目、社会实践、宗教实践、礼仪及节庆,以及传统手工艺技能等类别。书籍创作团队成员、文化局文化遗产厅研究及计划处的梁燕芬表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生活的一部分。”为普及非遗知识、拉近非遗与青年群体的距离,书籍採用了鲜艳生动的插画,搭配浅显易懂的中葡双语文字,让读者能轻松了解澳门的传统习俗与文化,从而增强对本地文化的自豪感与归属感。

翻开书页,创作团队的用心随处可见。为将无形的非遗内容具象化,每个画面都融入多重元素,如“朱大仙信俗”中既有法师诵经,亦有渔民祭祀和施幽(向鬼魂施捨祭品以求平安);细节处更是令人惊喜,如“南音说唱”一节中,以旧式茶楼为背景,鸟笼、绿色窗框、点心车等元素生动再现了传统生活场景,勾起读者的情感共鸣。画面中的老中青三代角色共同参与“非遗”实践,传递出人人可参与、共同传承的理念。

此外,书中的文字也值得细味。内文字字珠玑,百多字的单个非遗项目介绍涵盖了非遗项目的起源时间、表现形式、传承群体和传承目的。让人联想起祭祖时哀伤情感的清明节,团队却转换角度以优美的文字介绍它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指天色清新明朗,无霞雾无霜雪,寒冬去而炎夏未至。”不仅一扫沉重气氛,更展现了非遗深层的内涵。

除了书籍出版外,文化局澳门博物馆职务主管杜志豪亦分享了澳门各项非遗推广活动。澳门博物馆不定期举办各类非遗主题展览,如2023年举办的《福地祥凝──澳门土地信俗》,让观众通过观展形式认识澳门的土地文化。“非遗零距离”项目响应2020年“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新增55个项目而推出,每月份围绕不同主题设置工作坊,2023年推出的“葡萄牙瓷砖画制作工艺工作坊”提供40个名额却吸引了600多人参与报名,非遗推广活动深受大众欢迎。本年度,澳门还将作为“人文湾区.璀璨非遗”粤港澳大湾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汇的第三站,展现大湾区文化的同根同源,以及粤港澳三地的文化魅力。

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 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

编著者: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出版社: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出版年份:2022

编辑: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文化遗产厅

 

点击借阅

 

体验国家级非遗的艺术魅力

表演艺术是非遗的重要类别,除了在各类中式庆典中大放异彩的舞龙舞狮,澳门还有许多表演艺术同样值得一看!

粤港澳的艺术精萃:粤剧

“落花满天蔽月光……”源于明清时期广东地区的粤剧,融合了文学、戏剧、美术及武打等元素,是大湾区人民喜爱的表演艺术。昔日,澳门首间华人戏院清平戏院常演粤剧。至今,各大庙宇的神诞活动也会演出粤剧神功戏。

小知识:粤剧常用大锣、大钹和大鼓等敲击乐器,故被称为“大戏”。

 

多元文化的交融结晶:土生土语话剧

土生葡语是澳门土生葡人自成一派的语言体系,以葡萄牙语为基础,并吸纳马来语、粤语、英语及西班牙语等多种语言。这种澳门独有的话剧聚焦社会议题,以喜剧形式表达想法。早在20世纪上半叶,就有人以文字记录相关演出。如今,土生土语话剧已成为澳门艺术节的“常客”。

小知识:粤剧的敲击乐器会发出“喳笃撑”的声音,因而在土生土语中,粤剧被称为Chapông-chipông

 

解锁澳门艺术活动

第二届澳门国际儿童艺术节(2025年7月至8月)
本届国际儿童艺术节,韩国带来多媒体剧场《波力波拉》,引领观众进入奇幻的光影世界;中国内地亲子剧场《宇宙的奥秘‧宇航员的一天》,以有趣生动的方式为观众科普太空知识;澳门团队则通过艺术演出《中乐魔法棒IV──西游击乐退牛魔王》和《“肖肖”告诉你》,传扬中华文化。

澳门中乐团2024-2025乐季(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
本乐季,澳门中乐团不仅带来了由柳琴及葡萄牙结他合奏的双协奏曲《澳门狂想曲》,展现中西合璧的乐音,还特意推出“经典传世系列”,设有广东粤剧及古琴两场专场音乐会,让观众细品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

以摄影集发掘世遗之美 ──专访澳门摄影艺术家陈显耀

 

以澳门旧城区为核心的“澳门歷史城区”,透过22座建筑和8个广场前地构建了中西交融的景象。《世遗显耀──澳门歷史城区摄影集》收录了澳门摄影艺术家陈显耀跨越菲林、数码、航拍三个摄影时代的珍贵影像。接下来,陈显耀将为我们打开观察城区的窗户。

1992年后,常从中山到澳门的陈显耀,被旧区(当时“澳门歷史城区”尚未申遗)文物建筑独特的艺术风格及宗教氛围深深震撼。1999年,他移居澳门。2004年,在“澳门歷史城区”申遗期间,开展了他的“城区记录之旅”。陈显耀直言30多年时间中,城区变化不大,文化旧貌得以保存。而他对城区的感情,可见于受访的第一句话:“我很幸福,能住在澳门歷史城区的核心。”这是极为深刻的文化自豪感。

陈显耀的摄影创作体现了他的匠心所在。在翻阅摄影集时,我们时常能发掘城区景点的新视角。在城区的众多景点中,陈显耀尤其偏爱大三巴牌坊,尽管他曾不计其数地拍摄过大三巴牌坊,但仍表示:“每次去大三巴牌坊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发现不同的角度。”他的摄影作品《三角楣上代表圣神的白鸽》聚焦牌坊的顶层,以微观视觉打破读者对牌坊的常规认知;《大三巴哪咤庙与大三巴牌坊的背面》则透过两个建筑的共存,构建了一个中西信仰对话的视觉空间。

“无论什么时候,人与建筑的关系也是很重要的。”本书的一大亮点是以澳门节日庆典及宗教活动为题材,陈显耀对“花地玛圣母圣像出游”的拍摄印象深刻。“花地玛圣母圣像被抬入主教山小堂,现场的修女及教友举起烛光圣唱,令人感动。”除了“玫瑰堂”一章,摄影作品《正在祷告的高天予神父》和《准备演出天后宝诞神功戏的龙贯天师傅》,亦体现了人的关键性,正是人赋予了影像与建筑不绝的生命力。

 

《三角楣上代表圣神的白鸽》(陈显耀摄)
《三角楣上代表圣神的白鸽》(陈显耀摄)

 

《大三巴哪咤庙与大三巴牌坊的背面》(陈显耀摄)
《大三巴哪咤庙与大三巴牌坊的背面》(陈显耀摄)

 

世遗显耀──澳门歷史城区摄影

▸ 世遗显耀──澳门歷史城区摄影

编著者:陈显耀

出版社: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出版年份:2016

探索世遗背后的歷史故事

“澳门歷史城区”保存着亚洲早期贸易港的面貌。从中可见,澳门与中国内地、韩国和日本有着密切关系。现在我们将透过以下问题一同揭开世遗建筑背后隐藏的歷史!

 

问:中国近代重要着作《盛世危言》的诞生地在哪?

答:郑家大屋。郑家大屋与中国近代化有着密切关联。昔日,中国近代着名思想家郑观应在此屋中生活,并撰成其重要着作《盛世危言》。此书提倡向西方学习,走变法自强之路,对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等人产生了深远影响,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问:日本传教士在澳门上学的学院是?

答:圣保禄学院。大三巴牌坊是附属于圣保禄学院的教堂正面前壁遗址。该学院是远东地区首所西式大学。17世纪初,学院创办人范礼安在寄给耶稣会总会长的信里分享,圣保禄学院因能够培养出众多神学人材,被视为日本准管区(耶稣会的组织结构,直至1611年日本才正式升级为管区)的唯一救星。

 

问:圣安多尼堂内的韩国人塑像是谁?

答:金大建。建于16世纪的圣安多尼堂,被视为澳门三大古教堂之一。这座教堂中放置了韩国首位神父金大建的塑像。1836年,金大建前来澳门修读神学。1845年,他在上海获祝圣晋铎(宗教仪式,在仪式中金大建接受祝福成为祭司),并以神父身份回到朝鲜展开传教工作。

 

解锁澳门艺术活动:

 

2025澳门国际幻彩大巡游(2025年3月)
大巡游以澳门歷史城区为核心进行活动,本次除却60队本澳艺术团队外,还有来自15个国家及地区的23队艺术团队参演,当中包括同样当选为2025“东亚文化之都”的中国湖州、日本镰仓和韩国安城的艺术团体,东亚各国一同展现“共生‧创新‧和谐”的精神。

澳门乐团2024-2025乐季(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
本乐季,乐团不仅在大三巴牌坊举办“乐韵悠扬”系列音乐会,更推出《璀璨玫瑰夜》系列音乐会,在玫瑰圣母堂中演绎布拉姆斯、德伏扎克、莫札特等着名音乐家的经典作品,让观众在文物建筑中享受音乐的魅力。

 

以书籍深入了解澳门的文化底色 ──专访澳门歷史遗产学者杨开荆

 

澳门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枢纽,“和谐共存”是澳门文化的鲜明底色。正因为这独特的文化魅力,“东西汇流‧亚洲融和”成为了澳门作为2025年“东亚文化之都”的主题。

澳门歷史遗产学者杨开荆,多年来专注于研究澳门世界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文献遗产(即世界记忆项目)等领域。2025年,她更成为首位任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UNESCO)《世界记忆(国际)名录》评委的华人。她认为,文化共存的现象并非理所当然,并以大三巴牌坊上代表日本的菊花雕刻为引,讲述日本天主教传教士因日本禁教而遭迫害,逃至澳门传教的歷史,直言:“这(段歷史)反映了澳门对自身中华文化的自信,以及对外来文化的宽大的胸襟。”

要深入认识和推广澳门文化,杨开荆认为,书籍是传承自身文化有力的知识载体。澳门基金会推出的“澳门知识丛书”系列如同坚实的文化基石,构筑澳门文化城墙。例如《澳门世界遗产》重点介绍了“澳门歷史城区”的各项景点,反映了澳门、中国内地、葡萄牙等多地文化的交融。她更延伸分享,以“世遗像是一个光环,而光环会不断扩大”,形容“澳门歷史城区”成功申遗20周年间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的辐射效应。得益于《文化遗产保护法》的颁佈、相关书籍的大量出版、“歷史建筑维修资助计划”的实施等举措,以及社会各界保育意识大幅提升,郑家大屋成为大型修復项目的典范,议事亭前地旧楼剥落的墙面得到关注,曾被遗忘的中西药局如今也得以活化利用。每一段歷史的被看见,造就了澳门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同时,杨开荆指出,借鉴经验同样关键。她推荐《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书中指出中国、日本、韩国、澳门等东亚地区的文化起源皆与中华文化息息相关。坐拥两大世界遗产的韩国安东,被誉为“朝鲜半岛儒家思想的摇篮”;日本歌舞伎与中国戏曲,被称为“东方艺术传统的姊妹花”……正是共同的文化根源,为当今东亚各国奠定合作的基石。杨开荆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总结东亚城市间文化交融的关系,不同城市互相借鉴经验,将有助东亚文化在相互辉映中绽放出更为璀璨的光芒。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东亚经验

编著者:李向玉

出版社:澳门理工学院

出版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