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澳門

文字_木寺

圖片_Erik U、Balaam Nagata、Teddy Choi

插畫_Moto & Tak Tak

 

每當談及澳門,總讓人聯想起“中西文化薈萃”一詞。適逢今年是“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20周年,以及澳門被評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本期《城與書》專題將聚焦這座蓮花寶地的人文魅力,包括介紹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的粵劇和土生土語話劇,帶領讀者感受澳門多元文化交融的風土人情;同時,深入探索城區建築背後的故事,了解這座小城在文明傳承中的重要角色。

為更生動地傳承澳門的記憶,本期專題將以書籍為橋樑,透過《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和《世遺顯耀──澳門歷史城區攝影集》兩本書籍,結合專家訪談、文化遺產資訊及藝文活動推薦,帶你解讀澳門文化的獨特基因,共同探尋這座城市最動人的精神內核。

 

搭建非遺與大眾間的文化橋樑

 

 

你知道澳門有多少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一書生動地介紹了70個非遺項目,涵蓋藝術表現形式及屬表演性質的項目、社會實踐、宗教實踐、禮儀及節慶,以及傳統手工藝技能等類別。書籍創作團隊成員、文化局文化遺產廳研究及計劃處的梁燕芬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生活的一部分。”為普及非遺知識、拉近非遺與青年群體的距離,書籍採用了鮮豔生動的插畫,搭配淺顯易懂的中葡雙語文字,讓讀者能輕鬆了解澳門的傳統習俗與文化,從而增強對本地文化的自豪感與歸屬感。

翻開書頁,創作團隊的用心隨處可見。為將無形的非遺內容具象化,每個畫面都融入多重元素,如“朱大仙信俗”中既有法師誦經,亦有漁民祭祀和施幽(向鬼魂施捨祭品以求平安);細節處更是令人驚喜,如“南音說唱”一節中,以舊式茶樓為背景,鳥籠、綠色窗框、點心車等元素生動再現了傳統生活場景,勾起讀者的情感共鳴。畫面中的老中青三代角色共同參與“非遺”實踐,傳遞出人人可參與、共同傳承的理念。

此外,書中的文字也值得細味。內文字字珠璣,百多字的單個非遺項目介紹涵蓋了非遺項目的起源時間、表現形式、傳承群體和傳承目的。讓人聯想起祭祖時哀傷情感的清明節,團隊卻轉換角度以優美的文字介紹它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清明指天色清新明朗,無霞霧無霜雪,寒冬去而炎夏未至。”不僅一掃沉重氣氛,更展現了非遺深層的內涵。

除了書籍出版外,文化局澳門博物館職務主管杜志豪亦分享了澳門各項非遺推廣活動。澳門博物館不定期舉辦各類非遺主題展覽,如2023年舉辦的《福地祥凝──澳門土地信俗》,讓觀眾通過觀展形式認識澳門的土地文化。“非遺零距離”項目響應2020年“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新增55個項目而推出,每月份圍繞不同主題設置工作坊,2023年推出的“葡萄牙瓷磚畫製作工藝工作坊”提供40個名額卻吸引了600多人參與報名,非遺推廣活動深受大眾歡迎。本年度,澳門還將作為“人文灣區.璀璨非遺”粵港澳大灣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匯的第三站,展現大灣區文化的同根同源,以及粵港澳三地的文化魅力。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 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

編著者: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出版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出版年份:2022

編輯: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文化遺產廳

 

點擊借閱

 

體驗國家級非遺的藝術魅力

表演藝術是非遺的重要類別,除了在各類中式慶典中大放異彩的舞龍舞獅,澳門還有許多表演藝術同樣值得一看!

粵港澳的藝術精萃:粵劇

“落花滿天蔽月光……”源於明清時期廣東地區的粵劇,融合了文學、戲劇、美術及武打等元素,是大灣區人民喜愛的表演藝術。昔日,澳門首間華人戲院清平戲院常演粵劇。至今,各大廟宇的神誕活動也會演出粵劇神功戲。

小知識:粵劇常用大鑼、大鈸和大鼓等敲擊樂器,故被稱為“大戲”。

 

多元文化的交融結晶:土生土語話劇

土生葡語是澳門土生葡人自成一派的語言體系,以葡萄牙語為基礎,並吸納馬來語、粵語、英語及西班牙語等多種語言。這種澳門獨有的話劇聚焦社會議題,以喜劇形式表達想法。早在20世紀上半葉,就有人以文字記錄相關演出。如今,土生土語話劇已成為澳門藝術節的“常客”。

小知識:粵劇的敲擊樂器會發出“喳篤撐”的聲音,因而在土生土語中,粵劇被稱為Chapông-chipông

 

解鎖澳門藝術活動

第二屆澳門國際兒童藝術節(2025年7月至8月)
本屆國際兒童藝術節,韓國帶來多媒體劇場《波力波拉》,引領觀眾進入奇幻的光影世界;中國內地親子劇場《宇宙的奧秘‧宇航員的一天》,以有趣生動的方式為觀眾科普太空知識;澳門團隊則通過藝術演出《中樂魔法棒IV──西遊擊樂退牛魔王》和《“肖肖”告訴你》,傳揚中華文化。

澳門中樂團2024-2025樂季(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
本樂季,澳門中樂團不僅帶來了由柳琴及葡萄牙結他合奏的雙協奏曲《澳門狂想曲》,展現中西合璧的樂音,還特意推出“經典傳世系列”,設有廣東粵劇及古琴兩場專場音樂會,讓觀眾細品中國傳統文化的韻味。

以攝影集發掘世遺之美 ──專訪澳門攝影藝術家陳顯耀

 

以澳門舊城區為核心的“澳門歷史城區”,透過22座建築和8個廣場前地構建了中西交融的景象。《世遺顯耀──澳門歷史城區攝影集》收錄了澳門攝影藝術家陳顯耀跨越菲林、數碼、航拍三個攝影時代的珍貴影像。接下來,陳顯耀將為我們打開觀察城區的窗戶。

1992年後,常從中山到澳門的陳顯耀,被舊區(當時“澳門歷史城區”尚未申遺)文物建築獨特的藝術風格及宗教氛圍深深震撼。1999年,他移居澳門。2004年,在“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期間,開展了他的“城區記錄之旅”。陳顯耀直言30多年時間中,城區變化不大,文化舊貌得以保存。而他對城區的感情,可見於受訪的第一句話:“我很幸福,能住在澳門歷史城區的核心。”這是極為深刻的文化自豪感。

陳顯耀的攝影創作體現了他的匠心所在。在翻閱攝影集時,我們時常能發掘城區景點的新視角。在城區的眾多景點中,陳顯耀尤其偏愛大三巴牌坊,儘管他曾不計其數地拍攝過大三巴牌坊,但仍表示:“每次去大三巴牌坊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發現不同的角度。”他的攝影作品《三角楣上代表聖神的白鴿》聚焦牌坊的頂層,以微觀視覺打破讀者對牌坊的常規認知;《大三巴哪咤廟與大三巴牌坊的背面》則透過兩個建築的共存,構建了一個中西信仰對話的視覺空間。

“無論什麼時候,人與建築的關係也是很重要的。”本書的一大亮點是以澳門節日慶典及宗教活動為題材,陳顯耀對“花地瑪聖母聖像出遊”的拍攝印象深刻。“花地瑪聖母聖像被抬入主教山小堂,現場的修女及教友舉起燭光聖唱,令人感動。”除了“玫瑰堂”一章,攝影作品《正在禱告的高天予神父》和《準備演出天后寶誕神功戲的龍貫天師傅》,亦體現了人的關鍵性,正是人賦予了影像與建築不絕的生命力。

 

《三角楣上代表聖神的白鴿》(陳顯耀攝)
《三角楣上代表聖神的白鴿》(陳顯耀攝)

 

《大三巴哪咤廟與大三巴牌坊的背面》(陳顯耀攝)
《大三巴哪咤廟與大三巴牌坊的背面》(陳顯耀攝)

 

世遺顯耀──澳門歷史城區攝影

▸ 世遺顯耀──澳門歷史城區攝影

編著者:陳顯耀

出版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出版年份:2016

探索世遺背後的歷史故事

“澳門歷史城區”保存着亞洲早期貿易港的面貌。從中可見,澳門與中國內地、韓國和日本有着密切關係。現在我們將透過以下問題一同揭開世遺建築背後隱藏的歷史!

 

問:中國近代重要著作《盛世危言》的誕生地在哪?

答:鄭家大屋。鄭家大屋與中國近代化有着密切關聯。昔日,中國近代著名思想家鄭觀應在此屋中生活,並撰成其重要著作《盛世危言》。此書提倡向西方學習,走變法自強之路,對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等人產生了深遠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化進程。

 

問:日本傳教士在澳門上學的學院是?

答:聖保祿學院。大三巴牌坊是附屬於聖保祿學院的教堂正面前壁遺址。該學院是遠東地區首所西式大學。17世紀初,學院創辦人范禮安在寄給耶穌會總會長的信裡分享,聖保祿學院因能夠培養出眾多神學人材,被視為日本準管區(耶穌會的組織結構,直至1611年日本才正式升級為管區)的唯一救星。

 

問:聖安多尼堂內的韓國人塑像是誰?

答:金大建。建於16世紀的聖安多尼堂,被視為澳門三大古教堂之一。這座教堂中放置了韓國首位神父金大建的塑像。1836年,金大建前來澳門修讀神學。1845年,他在上海獲祝聖晉鐸(宗教儀式,在儀式中金大建接受祝福成為祭司),並以神父身份回到朝鮮展開傳教工作。

 

解鎖澳門藝術活動:

 

2025澳門國際幻彩大巡遊(2025年3月)
大巡遊以澳門歷史城區為核心進行活動,本次除卻60隊本澳藝術團隊外,還有來自15個國家及地區的23隊藝術團隊參演,當中包括同樣當選為2025“東亞文化之都”的中國湖州、日本鐮倉和韓國安城的藝術團體,東亞各國一同展現“共生‧創新‧和諧”的精神。

澳門樂團2024-2025樂季(2024年8月至2025年7月)
本樂季,樂團不僅在大三巴牌坊舉辦“樂韻悠揚”系列音樂會,更推出《璀璨玫瑰夜》系列音樂會,在玫瑰聖母堂中演繹布拉姆斯、德伏扎克、莫札特等著名音樂家的經典作品,讓觀眾在文物建築中享受音樂的魅力。

 

以書籍深入了解澳門的文化底色 ──專訪澳門歷史遺產學者楊開荊

 

澳門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貿易樞紐,“和諧共存”是澳門文化的鮮明底色。正因為這獨特的文化魅力,“東西匯流‧亞洲融和”成為了澳門作為2025年“東亞文化之都”的主題。

澳門歷史遺產學者楊開荊,多年來專注於研究澳門世界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文獻遺產(即世界記憶項目)等領域。2025年,她更成為首位任聯合國教育、科學及文化組織(UNESCO)《世界記憶(國際)名錄》評委的華人。她認為,文化共存的現象並非理所當然,並以大三巴牌坊上代表日本的菊花雕刻為引,講述日本天主教傳教士因日本禁教而遭迫害,逃至澳門傳教的歷史,直言:“這(段歷史)反映了澳門對自身中華文化的自信,以及對外來文化的寬大的胸襟。”

要深入認識和推廣澳門文化,楊開荊認為,書籍是傳承自身文化有力的知識載體。澳門基金會推出的“澳門知識叢書”系列如同堅實的文化基石,構築澳門文化城牆。例如《澳門世界遺產》重點介紹了“澳門歷史城區”的各項景點,反映了澳門、中國內地、葡萄牙等多地文化的交融。她更延伸分享,以“世遺像是一個光環,而光環會不斷擴大”,形容“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遺20周年間文化遺產保護及利用的輻射效應。得益於《文化遺產保護法》的頒佈、相關書籍的大量出版、“歷史建築維修資助計劃”的實施等舉措,以及社會各界保育意識大幅提升,鄭家大屋成為大型修復項目的典範,議事亭前地舊樓剝落的牆面得到關注,曾被遺忘的中西藥局如今也得以活化利用。每一段歷史的被看見,造就了澳門文化生生不息的活力。

同時,楊開荊指出,借鑒經驗同樣關鍵。她推薦《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東亞經驗》,書中指出中國、日本、韓國、澳門等東亞地區的文化起源皆與中華文化息息相關。坐擁兩大世界遺產的韓國安東,被譽為“朝鮮半島儒家思想的搖籃”;日本歌舞伎與中國戲曲,被稱為“東方藝術傳統的姊妹花”……正是共同的文化根源,為當今東亞各國奠定合作的基石。楊開荊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總結東亞城市間文化交融的關係,不同城市互相借鑒經驗,將有助東亞文化在相互輝映中綻放出更為璀璨的光芒。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東亞經驗

▸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東亞經驗

編著者:李向玉

出版社:澳門理工學院

出版年份: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