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情志核心后的自由与光芒 陈家朗

澳门90后诗人,中文系毕业,别有天诗社及澳门笔会成员。曾获台北文学奖首奖、时报文学奖首奖、金车新诗奖,及澳门文学奖。现为中学中文教师。

握住情志核心后的自由与光芒

迁移是人必经的。人的情感与哲思,常常因着迁移而起,譬如成长。成长本身即是对人因着在时空中迁移而起的改变的称呼。成长是这样,而感悟也是这样,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

诗也许亦是,黄燕燕(笔名洛书)的《燕燕于飞(以下简称《燕》)》亦是。“燕燕于飞”语出《诗经.邶风.燕燕》:“燕燕于飞,差池其羽。之子于归,远送于野。”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经》时代,送人远去的一首诗,送别与迁移,正是这首诗的主题,也是黄燕燕《燕》的主题。

《燕》于2016年出版,当中巨作〈十二离歌〉正是诗人凭着当初迁至澳门时的身心对时空变迁的不适应所写成。在此,诗人也示范了苦难如何构成了力量。苦难如何不只成为苦难?我想,这靠的是诗人的意志。诗中有“穿过云层我努力向你奔跑/飞扬的尘土却把你煳模”、“背包里的CD机快速运转/从身边经过的人/像在上演一场无声的电影”及“时间仓皇地捲过屋顶/一步与一步间成了距离”等,云层、尘土、背包、CD、电影等无所不用,这样的诗最强大的地方,其实正正在于,这些物象甚至可以随便更换。为什么可以随便更换?我以为,即是诗人把握住了一个情意的核心,在那个核心被把握后,一切物象都可以被捲进去,贴合成那个核心想幻化成的模样。那核心就是诗人的意志,一如〈魔术师〉一诗也是。〈魔术师〉写的虽是特定的主题,惟它的诗行语言和意象是那样的自由,全不会被意象绑住佈局,一如诗集中〈我的情人〉、〈赌客〉、〈色〉、〈我泅过一条河〉、〈默默〉等,全是由一个情感的核心贴合意象与万物。

同样的情况可见于诗人〈我泅过一条河流〉一诗。诗的第一节有云:“我泅过一条河流/被坚硬的岩石刺伤了动脉/血顺着水流 流过半落的夕阳”,我们可以见得,“我泅过一条河流”并不是实况,而是一个比喻,恰是意象的功能。“坚硬的岩石”和被刺伤的动脉,以及顺着水流的血等等,这些都是被诗人主动的意志中的“诗意”所带动的,而非被这些用作比喻的“象”反制着的。因此,接在第一节之后的诗行才会变成“我越过一座高山/被荆棘缠绕到额前/睁着仅有的瞳孔  遥望史前冰冷的星”这样的一种情境,“高山”、“荆棘”及“瞳孔”等等的“象”,与前一节没有必然的连繫,可见,在这里,诗人作诗,非被那用作比喻的场景所困,反是诗人运用这些场景来抒情,而这也造成了诗的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场景的跳接,它们虽然看似是不相关的,却是被同一个情的核心绑在一起。于是,读这本诗集,我们即会发现诗人教会我们,诗是如何因着这个情的核心而变得自由,与光彩,即便有悲伤,即便有苦难。

燕燕于飞

▸ 燕燕于飞

编著者:洛书

出版社:斑马线文库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6

当素食成为反抗:韩江笔下的女性失语与暴力规训 秋桐

以对文化艺术的热爱驱动写作的澳门青年作者;文化产业管理硕士,撰写艺评、书评、影评为主,作品多见于本地报刊之视觉版及演艺版。

当素食成为反抗:韩江笔下的女性失语与暴力规训

去年十月,南韩作家韩江获得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这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韩国人,也是歷史上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女性作家。“以强烈的诗意散文直面歷史创伤,揭示人类生命的脆弱”,这是诺贝尔文学奖评审对她的表彰。而这句话也是引起不少读者们的好奇——究竟是有多么强大的文字力量、却又富有意境的语言,会如此赤裸地反映人性问题?

如果在豆瓣读书搜索韩江的名字,会发现《素食者》是她拥有逾10万中国读者的一本书,这本书也是第一部获得国际布克奖的亚洲书籍。“我在写作时,经常会思考这些问题:人类的暴力能达到什么程度;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别人……我想通过《素食者》刻画一个誓死不愿加入人类群体的女性。”韩江在布克奖的颁奖礼致辞道。《素食者》是一本探讨女性议题、父权社会和隐性暴力的小说,讲述的是女主角英惠在噩梦之后转为素食者,拒绝肉食后生活面临的一系列家庭和社会的暴力。虽然本书描述的是英惠的故事,但全书三个章节却没有一个是英惠自述的视角,而是其丈夫、姐夫、姐姐的表述。在这里,英惠像是一个被凝视且失语的“她者”。

笔者认为,拒绝吃肉或许是英惠“觉醒”的开始,她的觉醒不仅是对肉食的拒绝,更是对性别角色、婚姻权力和家庭暴力的挑战。表面上是一个简单的个人行为,实质是对整个社会结构性压迫的一种反抗。这种反抗并没有得到理解和支持,反而引发了更深层次的压迫,让英惠身边人以此对她进行种种“惩罚”,试图规训她回到“正常”。第一章的素食者,是笔者最为震撼的一个章节,通过丈夫的视角展现妻子英惠的转变。因为英惠是家庭主妇,转为素食后接受不了肉味,也开始不煮肉,丈夫在各种不适后藉此提出离婚。但丈夫想离婚的念头并非只是因为英惠不吃肉,更是因为英惠为他服务的“家庭保姆”角色已经失衡,“我偶尔会想,像这样跟奇怪的女人生活也没有什么不好。权当她是个外人,不,看成为我洗衣煮饭、打扫房间的姐姐,或是保姆也不错。但问题是,对于一个年轻气盛,虽然觉得日子过得沉闷,但还是想维持婚姻的男人而言,长期禁慾是难以忍受的一件事。”英惠的改变影响了他的生活甚至损害他的利益。这场婚姻中的幸福假象,只因英惠拒绝吃肉的反抗而开始瓦解。丈夫的暴力并非在于离婚,更可怕的是他利用妻子不幸的原生家庭压力去逼迫她妥协吃肉,“……结婚五年来,我从未听过大男子主义的岳父用充满歉意的口吻跟我讲话。岳父讲话从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他人生里最大的骄傲就是参加过越战,并且获得过荣誉勋章。岳父平时讲话的嗓门非常大,由此可见他是一个坚持己见、顽固不化的人。⋯⋯据説,妻子被这样的父亲打小腿肚一直打到了十八岁。”丈夫的离婚威胁和父亲的暴力干预,都是社会对“异常”行为的规训机制。

《素食者》通过英惠的故事,来揭示韩国社会中的性别不平等、家庭暴力、集体主义文化对个体的压迫,背后隐含的社会矛盾更是值得当下的读者们去细读。作者韩江,虽是女性作家,不仅以细腻笔触描绘女性内心世界,还能精准刻画出男性角色的自私冷漠、大男子主义心理。例如英惠的丈夫,他并不是简单的“反派”,而是充满现实感的复杂个体。他们的自私冷漠并非出于纯粹的恶意,而是源自社会文化对男性角色的期待和塑造。韩江在本书中,更通过大量的细致心理描写,去展现这些男性如何在无意中成为压迫者,同时也揭示了他们自身的脆弱无力。这种描写既具有批判性,也充满人文关怀。

素食者

▸ 素食者

编著者:韩江

译者:千日

出版社:漫游者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6

在无聊世界里,做个快乐的行动派 子安

文化艺术展览运营者,曾任出版社编辑和记者及于本地多个报刊发表作品。

 

在无聊世界里,做个快乐的行动派

在这个注意力被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似乎总是在寻找快乐,却又总是被无聊感包围。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优体验心理学》像一剂清醒剂,让我们看到:真正的快乐不在于被动享受,而在于主动创造。这本书不仅是一本心理学经典,更是一本生活指南,教我们如何在平凡忙碌的日子里,找到属于自己的“心流时刻”。

什么是心流?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完全沉浸在某件事中,忘记时间、忘记自我,甚至忘记周遭世界的存在。契克森米哈伊在书中这样描述:“心流是一种最佳的体验状态,当人们全神贯注于某项活动时,自我与行动融为一体,时间感也随之改变”。

这种状态并不是什么玄学,而是每个人都可以触及的日常奇蹟。比如,一个厨师在调制新菜品时的专注,一位作家在构思小说的忘我,甚至是我们日常在打游戏时的投入,都是心流的生动写照。这种忘我状态的珍贵之处,在于它能将机械化的日常转化为创造性的仪式——我们不再被时间追赶,而是成为驾驭时间的主体。

有趣的是,我们总是在抱怨生活无聊,却又害怕走出舒适圈。边刷着短片,边期待着即时的快乐,却陷入更深的空虚。然而,真正的快乐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挑战与技能的平衡——当挑战与技能达到平衡时,人们最容易进入心流状态。这种平衡让人不断成长,并从中获得满足感。

这就像是在玩一场精心设计的游戏:如果游戏太简单,我们会觉得无聊;如果太难,我们又会感到焦虑。只有在挑战与能力相匹配时,我们才能进入那种“刚刚好”的状态。

作为艺术展览运营者,我发现策展的核心在于创造心流场域。过去我们过度关注展品的视觉震撼,却忽略观众与作品的互动节奏。试想:若一场展览全是晦涩的当代艺术,多数人会因理解障碍而焦虑;若全摆放网美打卡点,又可能沦为空洞的消费场景。理想的体验应如登山步道——有平缓的观景平台,也有需要手脚并用的攀岩段落,让参与者自主选择挑战强度。

又例如在设置非遗技艺体验的区域上,我们发现当参与者的创作难度维持在“可驾驭的挑战”范围时,他们的投入程度与成就感会显着提升。在最近新展的DIY区域中,我们特意设计了两个难度层次:基础级提供现成的范本和材料,让参与者能轻松上手;进阶级则需要更专注和更细心的创作手法。这种“可驾驭的挑战”不仅带来了艺术成果,更培养了人们持续创作的兴趣。有位阿姨在非遗技艺体验结束后,主动询问了更多,并希望我们能做出系列活动。这正是心流体验最珍贵的地方:它不只是一时的愉悦,更能转化为持久的生活动力。

《心流》最深刻的启示,或许是重新定义“努力”的价值。不同于社会灌输的“吃苦至上论”,心流理论强调的是“愉悦的突破”——就像舞者享受肌肉痠痛中的进步,有些作家沉迷于推倒重写的过程。当我们停止将挑战视为苦难,转而视为雕刻自我的凿刀,无聊世界自会显露它的诗意稜角。

与其等待灵感降临,不如将生活改造成心流游乐场。下次策展时,我会在动线转角藏一道需要蹲下才能看见的迷你展品;规划社区活动时,刻意保留20%的实验性空白。因为真正的好故事,永远始于“我想试试看”的行动派精神。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优体验心理学

▸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优体验心理学

编著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译者:张琼懿

出版社:行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

弱者的反抗 林疋

现职为图书馆管理人员,喜欢文字工作,正在迈向成为小说家的路上,目标是将民俗、科幻与动保议题融合在一起,目前正在尝试跨领域创作。

弱者的反抗

生活总是充满标籤,尤其是当一个人表现得与众不同时,胆怯、懦弱似乎成了社会赋予弱者的“定语”。然而,我们是否能真正理解这些标籤背后的人生困境?余华的《我胆小如鼠》带我们走进了杨高的世界,一个在胆怯与无力中挣扎的普通人。通过这个人物的故事,余华揭示了生活中那种无法言说的脆弱与恐惧,同时也让我们反思,生活的勇气到底应该以怎样的方式表现?

杨高从小被嘲笑为“胆小如鼠”,这种标籤反映了他内心的孤独与恐惧。在工厂里,他依然是那个默默承受、不敢反抗的“老实人”,面对不公选择忍耐。与之对比的是吕前进,他通过大胆和不择手段获得利益,教唆杨高模仿自己。吕前进代表着“强者”的生存哲学:弱者只能被压迫,而强者则通过挑战他人获取胜利。杨高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弱者在社会中的无力与挣扎。

书中的一幕幕描写了杨高和吕前进的对立,直击社会中“强者”和“弱者”的深刻悖论。杨高即使在被吕前进侮辱时,也只能选择隐忍,而最后即使他鼓起勇气想要反抗,他的“报復”却以失败告终。这一切似乎早已注定:无论杨高如何反抗,他的胆怯和软弱始终使他难以逃脱命运的捉弄。

余华在书中通过杨高和吕前进的对比,探讨了人性中的恶与善、强与弱、勇气与恐惧的关系。吕前进代表着那些通过压迫他人,挑战社会秩序来达到目的的“强者”,而杨高则是那个在恐惧与痛苦中默默承受的“弱者”。两者看似对立,实则反映了人类社会的复杂性——强者依赖于暴力与欺压,而弱者只能选择妥协与退让。对于杨高来说,他的“反抗”不仅是一次失败的尝试,更是对自己无力改变命运的深刻意识。

《我胆小如鼠》不仅仅是杨高一个人的故事,它更像是每个生活在社会底层、在恐惧中挣扎的人的缩影。书中的杨高看似弱不禁风,但他内心的复杂和坚韧却令人动容。尽管他选择了自我安慰,但他的“安慰”背后依然藏着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自我保护。正如杨高所说:“我不再装模作样的拥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独之中,以真正的我,开始了独自的生活。”这句话道出了杨高的孤独,也揭示了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在“自我认同”中寻找安宁。

余华用冷静的笔触刻画了一个关于生存、胆怯与勇气的深刻故事。通过杨高的内心世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胆小者,而是一个在生活重压下默默承受、艰难求存的人。这本书让我不禁思考,是否我们也常常在面对不公和恐惧时,选择沉默与妥协,而非反抗与勇气?杨高的失败并非单纯的悲剧,它让我们看到了生活中每个普通个体的脆弱和无奈,也让我们重新审视了“勇气”这一概念的真正含义。

《我胆小如鼠》是一部关于勇气、恐惧与自我觉醒的深刻作品。它通过杨高的挣扎与反思,探讨了弱者如何在社会中寻找自我立足点。尽管杨高始终未能战胜内心的恐惧,但他在沉默中依然展示着某种深沉的生命力。余华让我们看到,勇气并非一味的反抗,有时,它是对自身内心恐惧的直视,是在无尽的压迫中保持微弱的生存光芒。

我胆小如鼠

▸ 我胆小如鼠

编著者:余华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

让运动成为难以摆脱的爱好 映慈

过往曾任本地报刊记者、出版社及网络媒体公司编辑,主力以土地工务和文化艺术范畴的报道及专题採访。

让运动成为难以摆脱的爱好

“更快、更高、更强”,一直是我心中对体育竞技的印象。这句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格言看似强调快、高、强。实质是在强调“更”的概念,或者用“进一步”这个说法会较为清晰。我脑海中的体育总是离不开竞技,但这并不代表要与别人争个你死我活,而是与每一天的自己相比,多行前一步,多坚持一刻,或者由明天起开始运动,这已经是进步,从而贴近生命的本质——永不停歇的运动。

用不见血的方式比拼,正是奥运成立的最大初衷,而在2021年,上述的格言变成了“更快、更高、更强——更团结”。团结背后所需要的正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因此奥运也藴含了“以运动让全球团结一心”的精神。

想简洁又全面地了解运动,甚至运动中最高的殿堂“奥林匹克运动会”,不妨阅读《我们为什么着迷运动》。该书由新华通讯社体育新闻编辑部和米莱童书共同制作。前者作为报道过大大小小体育盛事的新闻机构,其专业素养无庸置疑。后者是国内着名的儿童刊物机构,这亦提升了阅读前读者对该书的期望。

书籍由2022年冬奥出发,介绍了基本是“从不见雪”的南方人甚少了解的冬季特产——冰雪运动,提到奥运的由来、奥运与未来,以及运动与我们的关系,一步步地科普“我们为什么着迷运动”。不论是由大人陪伴儿童阅读,还是大孩子自己去品味,都可以从中获得大量趣味与启发。相信不同人士细阅本书,都能找到学习的地方。

于我而言,运动依托歷史而来,不仅讲求科学,背后亦有文化支持。该书的选材,章节逻辑非常出人意料,值得深究。这些不同章节的发散式串连,以非线性排序的方式进行敍述,对思维启迪,联想力刺激都带来正面影响。

单纯的体育赛事,无疑是身体肌力、赛事经验、心理质素毫不留情的较量。在较量下成就出一个又一个赛事冠军,屈居之下的运动员不代表没有努力及付出,只是现实中大部分人都只会记得金牌得主。甚至奥运本身,也离不开战争的色彩。庆幸该书不落俗套,后半本已开始引导读者关注运动本身。

作者花费了大量笔墨,对小读者们循循善诱,试图全方位回应出版该书的原意,解释运动本质,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生命始于运动,人生来就应该运动。当你了解运动,开始运动,爱上运动,自然离开不了运动。运动亦成为你摆脱不了的爱好,恭喜你,已经为运动着迷。期望各位在看完该书后,可以出去跑一跑、跳一跳,共同感受生命的原始之美。

我们为什么着迷运动

▸ 我们为什么着迷运动

编著者:新华通讯社体育新闻编辑部、米莱童书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2

关于遗忘: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虫不语

初入行时以为是“无冕之王”,一不小心做了 19年“新闻民工”。如今为澳门一教育类社团刊物执行编辑,兼任文学协会理事。闲余时爬爬格子,在澳门各大报刊发表过小文。

关于遗忘: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万物皆有双刃。这是一个关于遗忘与救赎的故事,集新型病症、太空探索、密室谋杀等元素于一体,混合着爱与执念,亦掺杂些许戒不掉的心瘾。作者乔.哈特(Joe Hart)是《华尔街日报》畅销书作家,被《人生复本》作者布莱克.克劳奇(William Blake Crouch)盛赞为“惊人的天才”,此书亦被评价为“科幻惊世之作”。

故事从“现在”起笔。身为神经放射学领域专家的女主吉莉安博士,正与搭档对抗地球引力,赴太空执行任务;转篇,时间回溯至八年前,吉莉安的幸福生活被新型失智症(罗氏症)撕扯得支离破碎──丈夫因病逝世后,爱女亦罹患此症,发病时神志不清且变得狂暴;誓要攻克恶疾的女主又被取消科研资金,在她极度崩溃之际,前男友带着无限期研究资金的诱惑,代表美国太空总署(NASA)抛出橄榄枝,邀女主赴空间站对类似罗氏症的太空病进行研究。一开始,女主毅然回绝,但当她看到人体瞬间移动的绝密实验影片后动摇了,这或许是拯救女儿的最好机会……随着两条时间线的汇合,剧情渐入佳境,高潮迭起。

透过小说看电影。“这不光是一个科幻故事,更像一部惊悚电影,在看似绝望的孤独太空中,有一位拒绝放弃、坚忍不拔的女英雄。”这是《纽约书评》给予本书的评价。小说中的悬疑元素将惊悚氛围直接拉满——全部同伴休眠时,空间站频现的神秘脚步声,戒药过程中目睹移动宇航服中出现亡夫腐烂的脸,休眠状态下被谋杀惨死的计划主持人,失忆并间歇性暴戾的太空人反覆提到的“隧道”,逃离途中的连环死亡事件……多重反转略微烧脑,读来犹如看一场荷里活大片。

跳出悬疑看科幻。因地球环境严重破坏而陷入末世危机,继而依靠星际移民保留人类文化的情节设定,在科幻小说中并不罕见,甚至略显老套。不过,在绝对零度下透过解散原子再异地重构的瞬间移动技术,令我想起《三体》中的“脱水”,也记起童年时天马行空的幻想。犹记得,中学时听物理老师讲“物质的三态可通过热能增减来转换”时,曾笃定人也能在固态、气态与液态间任意转换,或流动或漂浮的躯体,甚是奇妙。

越过科幻看心灵。布莱克.克劳奇评价此书时提到,“这本书最重要的其实是要探讨‘心灵’”。女主极度复杂的心路歷程不用多说,单幕后黑手道出太空杀戮缘由的一句话,就已令我为之同理,心莫名被拉扯着痛:“想像一个没有记忆的世界。悲剧不会持续下去,所有的罪都能得到宽恕,就连死亡也会失去力量。”原来,每次“瞬移”都会遗失部分记忆,为忘却失去战友的锥心之痛,难戒的“心瘾”让他容不得任何可能阻止“瞬移”之人,因为“妳不会知道醒来之后不必活在恶梦中的感觉有多么轻松。”

“献给失去从前的人——希望我们能替你记得。”合上书的瞬间,方感受到卷首一言抵万语。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或许那些你千方百计想要丢弃的记忆,正是他人拼了命想要记得的过往。毕竟,死亡并非终点,遗忘才是。

回归现实。在碎片化阅读已成习惯的当下,小说中罗氏症患者的模样像极了偶尔大脑宕机的我们。若你也为记忆力衰退而困扰,不妨放下手机,在一缕书香中寻得治癒。

遗忘效应

▸ 遗忘效应

编著者:乔.哈特(Joe Hart)

出版社:奇幻基地事业部

出版年份:2021

文学与影像的双重奏 子洋

纪绿片导演、文学社团理事,曾获澳门文学作品读后感比赛冠军,《散步不是风花雪月》编辑。2024年出版手工诗集《散步舌头》,在澳策划《别有天诗奖》等文学活动。

文学与影像的双重奏

导演温知仪执导,以纪实手法回顾台湾诗人杨牧的文学创作歷程。从黑镜框少年到文学先驱,影片通过访谈、档案影像和诗句朗诵,勾勒出杨牧的半生。然而,这部片却被豆瓣网友评价为“冗长无聊”,甚至被认为是目宿系列六部纪录片中最沉闷的一部。对此,我有截然不同感受。

看纪录片是一种生命的延伸,它让我们得以跨越自身的生命旅程,体验他人的世界与故事。当我读到“我从海上来,浪声满袖”这样的诗句时,不禁想像,写下这行字的人,会如何捧起一本书?他的指尖是否也带着海风的气息?这种好奇与期待,像一阵轻柔的骚动,驱使我从澳门中央图书馆借来了这部DVD。

影片让我看到他的生活日常——这些细节本身便是一种独特的文本。他散步时的姿态、学员对他的评价,甚至是他对摄像机的微妙排斥,这些片段拼凑出一个立体的杨牧。他不再只是书中一行字,而是一位温润而真实的老先生,漫步在大地上。

文学电影往往是一场文本与影像的战争。在这部片中,导演温知仪尝试在画面中同时呈现诗句与镜头语言,但这种并置并非总是成功。有时,过多的文字会让观众感到疲惫,破坏了影像的流动性。然而,影片中有许多令人惊艷的时刻。例如,在呈现《他们的世界》这首诗时,导演以虚构镜头重现杨牧的童年,并以日语唸白弱化文本的强势,让观众沉浸于诗意的情境中。而在《春歌》的结尾,导演则以空镜头和竖排字幕,削弱影像的具象表达,为观众留出思考的空间。这些手法展现了文学与影像之间的微妙平衡。文本和影像并不是一种相辅的载体,他们演出,对抗。好的文学电影一如粤剧《穆桂英大战洪州》,剧情有来有回,引得观众在萤幕下喝彩。

本片在镜头语言上的实验是可供本地创作者借鑑的,对比澳门的文学纪录片《澳门作家拼图》纪事的访谈镜头。我认为纪录片不必拘泥于“纪实”,它可以通过虚构与实验,更接近诗的本质。例如在《星是惟一的嚮导》这首诗中,导演以手绘的图像,海浪声为辅助,呈现出一具在大洋中孤零的瘦影,一下就把我拉近了这首诗。纪绿片可以不“纪实”,不按部就班,不拍文本。本地导演们,尽管放胆去尝试才对。

杨牧与同为台湾诗人的好友痖弦共饮7块钱台币的啤酒,醉醺醺地说:“世界已经很寒冷了,让我们以彼此的体温来取暖。”这种幻灭感与温暖并存的情感,正是他的创作核心。我时常试图走近诗人所抒写的那段歷史年代,人生幻灭之感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实现不同姿态的迷人之处。尽管斯人已逝,杨牧的诗歌与这部纪录片依然在召唤着我们。或许,这部片对某些观众来说过于沉闷,但对我而言,它是一场诗意的旅程。海浪声不断,而一首诗即将完成。这部片不需要迎合所有人的口味,它只需要找到那些愿意倾听海浪声的人。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 朝向一首诗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导演:温知仪

出版机构:目宿媒体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2

 

点击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