握住情志核心後的自由與光芒 陳家朗

澳門90後詩人,中文系畢業,別有天詩社及澳門筆會成員。曾獲台北文學獎首獎、時報文學獎首獎、金車新詩獎,及澳門文學獎。現為中學中文教師。

握住情志核心後的自由與光芒

遷移是人必經的。人的情感與哲思,常常因着遷移而起,譬如成長。成長本身即是對人因着在時空中遷移而起的改變的稱呼。成長是這樣,而感悟也是這樣,兩者本質上是相同的。

詩也許亦是,黃燕燕(筆名洛書)的《燕燕于飛(以下簡稱《燕》)》亦是。“燕燕于飛”語出《詩經.邶風.燕燕》:“燕燕于飛,差池其羽。之子于歸,遠送于野。”是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經》時代,送人遠去的一首詩,送別與遷移,正是這首詩的主題,也是黃燕燕《燕》的主題。

《燕》於2016年出版,當中巨作〈十二離歌〉正是詩人憑著當初遷至澳門時的身心對時空變遷的不適應所寫成。在此,詩人也示範了苦難如何構成了力量。苦難如何不只成為苦難?我想,這靠的是詩人的意志。詩中有“穿過雲層我努力向你奔跑/飛揚的塵土卻把你糊模”、“背包裡的CD機快速運轉/從身邊經過的人/像在上演一場無聲的電影”及“時間倉皇地捲過屋頂/一步與一步間成了距離”等,雲層、塵土、背包、CD、電影等無所不用,這樣的詩最強大的地方,其實正正在於,這些物象甚至可以隨便更換。為什麼可以隨便更換?我以為,即是詩人把握住了一個情意的核心,在那個核心被把握後,一切物象都可以被捲進去,貼合成那個核心想幻化成的模樣。那核心就是詩人的意志,一如〈魔術師〉一詩也是。〈魔術師〉寫的雖是特定的主題,惟它的詩行語言和意象是那樣的自由,全不會被意象綁住佈局,一如詩集中〈我的情人〉、〈賭客〉、〈色〉、〈我泅過一條河〉、〈默默〉等,全是由一個情感的核心貼合意象與萬物。

同樣的情況可見於詩人〈我泅過一條河流〉一詩。詩的第一節有云:“我泅過一條河流/被堅硬的岩石刺傷了動脈/血順着水流 流過半落的夕陽”,我們可以見得,“我泅過一條河流”並不是實況,而是一個比喻,恰是意象的功能。“堅硬的岩石”和被刺傷的動脈,以及順着水流的血等等,這些都是被詩人主動的意志中的“詩意”所帶動的,而非被這些用作比喻的“象”反制着的。因此,接在第一節之後的詩行才會變成“我越過一座高山/被荊棘纏繞到額前/睜着僅有的瞳孔  遙望史前冰冷的星”這樣的一種情境,“高山”、“荊棘”及“瞳孔”等等的“象”,與前一節沒有必然的連繫,可見,在這裡,詩人作詩,非被那用作比喻的場景所困,反是詩人運用這些場景來抒情,而這也造成了詩的第一節和第二節的場景的跳接,它們雖然看似是不相關的,卻是被同一個情的核心綁在一起。於是,讀這本詩集,我們即會發現詩人教會我們,詩是如何因着這個情的核心而變得自由,與光彩,即便有悲傷,即便有苦難。

燕燕于飛

▸ 燕燕于飛

編著者:洛書

出版社: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6

當素食成為反抗:韓江筆下的女性失語與暴力規訓 秋桐

以對文化藝術的熱愛驅動寫作的澳門青年作者;文化產業管理碩士,撰寫藝評、書評、影評為主,作品多見於本地報刊之視覺版及演藝版。

當素食成為反抗:韓江筆下的女性失語與暴力規訓

去年十月,南韓作家韓江獲得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這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韓國人,也是歷史上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亞洲女性作家。“以強烈的詩意散文直面歷史創傷,揭示人類生命的脆弱”,這是諾貝爾文學獎評審對她的表彰。而這句話也是引起不少讀者們的好奇——究竟是有多麼強大的文字力量、卻又富有意境的語言,會如此赤裸地反映人性問題?

如果在豆瓣讀書搜索韓江的名字,會發現《素食者》是她擁有逾10萬中國讀者的一本書,這本書也是第一部獲得國際布克獎的亞洲書籍。“我在寫作時,經常會思考這些問題:人類的暴力能達到什麼程度;我們能在多大程度上理解別人……我想通過《素食者》刻畫一個誓死不願加入人類群體的女性。”韓江在布克獎的頒獎禮致辭道。《素食者》是一本探討女性議題、父權社會和隱性暴力的小說,講述的是女主角英惠在噩夢之後轉為素食者,拒絕肉食後生活面臨的一系列家庭和社會的暴力。雖然本書描述的是英惠的故事,但全書三個章節卻沒有一個是英惠自述的視角,而是其丈夫、姐夫、姐姐的表述。在這裡,英惠像是一個被凝視且失語的“她者”。

筆者認為,拒絕吃肉或許是英惠“覺醒”的開始,她的覺醒不僅是對肉食的拒絕,更是對性別角色、婚姻權力和家庭暴力的挑戰。表面上是一個簡單的個人行為,實質是對整個社會結構性壓迫的一種反抗。這種反抗並沒有得到理解和支持,反而引發了更深層次的壓迫,讓英惠身邊人以此對她進行種種“懲罰”,試圖規訓她回到“正常”。第一章的素食者,是筆者最為震撼的一個章節,通過丈夫的視角展現妻子英惠的轉變。因為英惠是家庭主婦,轉為素食後接受不了肉味,也開始不煮肉,丈夫在各種不適後藉此提出離婚。但丈夫想離婚的念頭並非只是因為英惠不吃肉,更是因為英惠為他服務的“家庭保姆”角色已經失衡,“我偶爾會想,像這樣跟奇怪的女人生活也沒有什麼不好。權當她是個外人,不,看成為我洗衣煮飯、打掃房間的姐姐,或是保姆也不錯。但問題是,對於一個年輕氣盛,雖然覺得日子過得沉悶,但還是想維持婚姻的男人而言,長期禁慾是難以忍受的一件事。”英惠的改變影響了他的生活甚至損害他的利益。這場婚姻中的幸福假象,只因英惠拒絕吃肉的反抗而開始瓦解。丈夫的暴力並非在於離婚,更可怕的是他利用妻子不幸的原生家庭壓力去逼迫她妥協吃肉,“……結婚五年來,我從未聽過大男子主義的岳父用充滿歉意的口吻跟我講話。岳父講話從來不顧及他人的感受,他人生裡最大的驕傲就是參加過越戰,並且獲得過榮譽勳章。岳父平時講話的嗓門非常大,由此可見他是一個堅持己見、頑固不化的人。⋯⋯據説,妻子被這樣的父親打小腿肚一直打到了十八歲。”丈夫的離婚威脅和父親的暴力干預,都是社會對“異常”行為的規訓機制。

《素食者》通過英惠的故事,來揭示韓國社會中的性別不平等、家庭暴力、集體主義文化對個體的壓迫,背後隱含的社會矛盾更是值得當下的讀者們去細讀。作者韓江,雖是女性作家,不僅以細膩筆觸描繪女性內心世界,還能精準刻畫出男性角色的自私冷漠、大男子主義心理。例如英惠的丈夫,他並不是簡單的“反派”,而是充滿現實感的複雜個體。他們的自私冷漠並非出於純粹的惡意,而是源自社會文化對男性角色的期待和塑造。韓江在本書中,更通過大量的細緻心理描寫,去展現這些男性如何在無意中成為壓迫者,同時也揭示了他們自身的脆弱無力。這種描寫既具有批判性,也充滿人文關懷。

素食者

▸ 素食者

編著者:韓江

譯者:千日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6

現代人的本草養生指南 司徒子榆

中文系碩士在讀生,擔任本地報刊的專欄作者和執行編輯,以及文學社團的監事。曾獲多個文學獎,作品散見於兩岸暨港澳地區的報刊雜誌,並入選《年度澳門文學作品選》。

現代人的本草養生指南

在快節奏的都市生活中,失眠、疲勞、三高、焦慮等亞健康問題已成常態。許多人依賴西藥緩解症狀,卻往往陷入“治標不治本”的循環。相較之下,中醫藥學以“天人合一”的整體觀為核心,強調從根源調理身心,而《中藥鋪與廚房裡的四季本草藥茶》,正是將千年智慧化為日常實踐的養生指南。作者蔡鳴以“茶為萬病之藥”為核心理念,結合現代人需求,將中草藥的防癌、護心、抗衰老等功效融入藥茶,為讀者開啟一扇自然療癒之門。 

蔡鳴將藥茶功效歸納為六大方向:清心解鬱、潤肺理氣、養肝護胃、祛濕降火、排毒養顏、提神醒腦。這些分類不僅呼應中醫“治未病”的理念,更以簡易的茶飲形式,讓養生成為一種生活習慣。例如,在“上班族的元氣茶方”一章中便有“夏枯草絲瓜絡茶”的配方,步驟詳細:原料30克、絲瓜絡5至10克、冰糖適量。將夏枯草和絲瓜絡水煎取一碗;另將冰糖溶化,再加入湯汁,煮片刻即可。飲法:代茶飲用。每日一劑,分兩次服。夏枯草可疏肝解鬱,絲瓜絡則通絡散結,適用於脂肪肝人群。另外,作者亦貼心提醒脾胃虛弱者慎用,體現中醫“辨證施治”的嚴謹性。 

若說“漢方茶飲”是本書的骨架,那麼“三高族群的對症茶方”便是其中最貼近生活的實踐指南。針對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病,作者設計出如“金橘茶”這類自然療法:將金橘切片以沸水沖泡,既能理氣消食,又能健脾降脂。對糖尿病患者,書中推薦“赤小豆冬瓜茶”等方劑,利用街市隨手可得的食材,將控糖養生融入三餐。這些茶飲無需繁複煎煮,閒時一杯即能減輕身心負擔。

中醫強調“因時制宜”,而“順應四時”的養生智慧在書中便展現得淋漓盡致。從春季的蒲公英茶疏肝理氣,到夏季的荷葉竹葉茶清熱祛濕,秋季以蜂蜜茶潤燥,冬季可服黃耆紅棗煎滋補身心。更令人驚喜的是,作者將四季常見食材如苦瓜、蓮藕、山楂等,轉化為養生茶的主角。例如枸杞一物,既能搭配菊花清肝明目,亦可與紅糖沖泡益氣養血,甚至與黑豆同煮即能保肝補腎。一物多用,不僅降低養生門檻,更能啟發讀者重新認識廚房裡的療癒力量。 

然而,養生茶飲並非毫無禁忌,本書末章便以科學態度重新詮釋飲茶文化。作者提醒:烘青綠茶因未經揉捻,可能刺激胃黏膜,不適合老年人或脾胃虛弱者;飯後立刻喝茶解膩,反可能因單寧酸與蛋白質結合導致便秘,甚至增加致癌物吸收風險。可以說,《中藥鋪與廚房裡的四季本草藥茶》跳脫中醫典籍的艱澀框架,以茶為媒介,將《神農本草經》的智慧化為唾手可得的日常實踐,為讀者獻上“藥食同源”的哲學。

中藥鋪與廚房裡的四季本草藥茶

▸ 中藥鋪與廚房裡的四季本草藥茶

編著者:蔡鳴

出版社:大都會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22

在無聊世界裡,做個快樂的行動派 子安

文化藝術展覽運營者,曾任出版社編輯和記者及於本地多個報刊發表作品。

 

在無聊世界裡,做個快樂的行動派

在這個注意力被碎片化的時代,我們似乎總是在尋找快樂,卻又總是被無聊感包圍。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的《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像一劑清醒劑,讓我們看到:真正的快樂不在於被動享受,而在於主動創造。這本書不僅是一本心理學經典,更是一本生活指南,教我們如何在平凡忙碌的日子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心流時刻”。

什麼是心流?簡單來說,就是當你完全沉浸在某件事中,忘記時間、忘記自我,甚至忘記周遭世界的存在。契克森米哈伊在書中這樣描述:“心流是一種最佳的體驗狀態,當人們全神貫注於某項活動時,自我與行動融為一體,時間感也隨之改變”。

這種狀態並不是什麼玄學,而是每個人都可以觸及的日常奇蹟。比如,一個廚師在調製新菜品時的專注,一位作家在構思小說的忘我,甚至是我們日常在打遊戲時的投入,都是心流的生動寫照。這種忘我狀態的珍貴之處,在於它能將機械化的日常轉化為創造性的儀式——我們不再被時間追趕,而是成為駕馭時間的主體。

有趣的是,我們總是在抱怨生活無聊,卻又害怕走出舒適圈。邊刷着短片,邊期待着即時的快樂,卻陷入更深的空虛。然而,真正的快樂需要付出努力,需要挑戰與技能的平衡——當挑戰與技能達到平衡時,人們最容易進入心流狀態。這種平衡讓人不斷成長,並從中獲得滿足感。

這就像是在玩一場精心設計的遊戲:如果遊戲太簡單,我們會覺得無聊;如果太難,我們又會感到焦慮。只有在挑戰與能力相匹配時,我們才能進入那種“剛剛好”的狀態。

作為藝術展覽運營者,我發現策展的核心在於創造心流場域。過去我們過度關注展品的視覺震撼,卻忽略觀眾與作品的互動節奏。試想:若一場展覽全是晦澀的當代藝術,多數人會因理解障礙而焦慮;若全擺放網美打卡點,又可能淪為空洞的消費場景。理想的體驗應如登山步道——有平緩的觀景平台,也有需要手腳並用的攀岩段落,讓參與者自主選擇挑戰強度。

又例如在設置非遺技藝體驗的區域上,我們發現當參與者的創作難度維持在“可駕馭的挑戰”範圍時,他們的投入程度與成就感會顯著提升。在最近新展的DIY區域中,我們特意設計了兩個難度層次:基礎級提供現成的範本和材料,讓參與者能輕鬆上手;進階級則需要更專注和更細心的創作手法。這種“可駕馭的挑戰”不僅帶來了藝術成果,更培養了人們持續創作的興趣。有位阿姨在非遺技藝體驗結束後,主動詢問了更多,並希望我們能做出系列活動。這正是心流體驗最珍貴的地方:它不只是一時的愉悅,更能轉化為持久的生活動力。

《心流》最深刻的啟示,或許是重新定義“努力”的價值。不同於社會灌輸的“吃苦至上論”,心流理論強調的是“愉悅的突破”——就像舞者享受肌肉痠痛中的進步,有些作家沉迷於推倒重寫的過程。當我們停止將挑戰視為苦難,轉而視為雕刻自我的鑿刀,無聊世界自會顯露它的詩意稜角。

與其等待靈感降臨,不如將生活改造成心流遊樂場。下次策展時,我會在動線轉角藏一道需要蹲下才能看見的迷你展品;規劃社區活動時,刻意保留20%的實驗性空白。因為真正的好故事,永遠始於“我想試試看”的行動派精神。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 心流:高手都在研究的最優體驗心理學

編著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Mihaly Csikszentmihalyi)

譯者:張瓊懿

出版社:行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

弱者的反抗 林疋

現職為圖書館管理人員,喜歡文字工作,正在邁向成為小說家的路上,目標是將民俗、科幻與動保議題融合在一起,目前正在嘗試跨領域創作。

弱者的反抗

生活總是充滿標籤,尤其是當一個人表現得與眾不同時,膽怯、懦弱似乎成了社會賦予弱者的“定語”。然而,我們是否能真正理解這些標籤背後的人生困境?余華的《我膽小如鼠》帶我們走進了楊高的世界,一個在膽怯與無力中掙扎的普通人。通過這個人物的故事,余華揭示了生活中那種無法言說的脆弱與恐懼,同時也讓我們反思,生活的勇氣到底應該以怎樣的方式表現?

楊高從小被嘲笑為“膽小如鼠”,這種標籤反映了他內心的孤獨與恐懼。在工廠裡,他依然是那個默默承受、不敢反抗的“老實人”,面對不公選擇忍耐。與之對比的是呂前進,他通過大膽和不擇手段獲得利益,教唆楊高模仿自己。呂前進代表着“強者”的生存哲學:弱者只能被壓迫,而強者則通過挑戰他人獲取勝利。楊高的故事深刻揭示了弱者在社會中的無力與掙扎。

書中的一幕幕描寫了楊高和呂前進的對立,直擊社會中“強者”和“弱者”的深刻悖論。楊高即使在被呂前進侮辱時,也只能選擇隱忍,而最後即使他鼓起勇氣想要反抗,他的“報復”卻以失敗告終。這一切似乎早已注定:無論楊高如何反抗,他的膽怯和軟弱始終使他難以逃脫命運的捉弄。

余華在書中通過楊高和呂前進的對比,探討了人性中的惡與善、強與弱、勇氣與恐懼的關係。呂前進代表着那些通過壓迫他人,挑戰社會秩序來達到目的的“強者”,而楊高則是那個在恐懼與痛苦中默默承受的“弱者”。兩者看似對立,實則反映了人類社會的複雜性——強者依賴於暴力與欺壓,而弱者只能選擇妥協與退讓。對於楊高來說,他的“反抗”不僅是一次失敗的嘗試,更是對自己無力改變命運的深刻意識。

《我膽小如鼠》不僅僅是楊高一個人的故事,它更像是每個生活在社會底層、在恐懼中掙扎的人的縮影。書中的楊高看似弱不禁風,但他內心的複雜和堅韌卻令人動容。儘管他選擇了自我安慰,但他的“安慰”背後依然藏着對生活的深刻理解和自我保護。正如楊高所說:“我不再裝模作樣的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獨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的生活。”這句話道出了楊高的孤獨,也揭示了我們每個人在人生道路上如何在“自我認同”中尋找安寧。

余華用冷靜的筆觸刻畫了一個關於生存、膽怯與勇氣的深刻故事。通過楊高的內心世界,我們看到的不是一個簡單的膽小者,而是一個在生活重壓下默默承受、艱難求存的人。這本書讓我不禁思考,是否我們也常常在面對不公和恐懼時,選擇沉默與妥協,而非反抗與勇氣?楊高的失敗並非單純的悲劇,它讓我們看到了生活中每個普通個體的脆弱和無奈,也讓我們重新審視了“勇氣”這一概念的真正含義。

《我膽小如鼠》是一部關於勇氣、恐懼與自我覺醒的深刻作品。它通過楊高的掙扎與反思,探討了弱者如何在社會中尋找自我立足點。儘管楊高始終未能戰勝內心的恐懼,但他在沉默中依然展示着某種深沉的生命力。余華讓我們看到,勇氣並非一味的反抗,有時,它是對自身內心恐懼的直視,是在無盡的壓迫中保持微弱的生存光芒。

我膽小如鼠

▸ 我膽小如鼠

編著者:余華

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

讓運動成為難以擺脫的愛好 映慈

過往曾任本地報刊記者、出版社及網絡媒體公司編輯,主力以土地工務和文化藝術範疇的報道及專題採訪。

讓運動成為難以擺脫的愛好

“更快、更高、更強”,一直是我心中對體育競技的印象。這句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格言看似強調快、高、強。實質是在強調“更”的概念,或者用“進一步”這個說法會較為清晰。我腦海中的體育總是離不開競技,但這並不代表要與別人爭個你死我活,而是與每一天的自己相比,多行前一步,多堅持一刻,或者由明天起開始運動,這已經是進步,從而貼近生命的本質——永不停歇的運動。

用不見血的方式比拼,正是奧運成立的最大初衷,而在2021年,上述的格言變成了“更快、更高、更強——更團結”。團結背後所需要的正是互相信任、互相支持,因此奧運也藴含了“以運動讓全球團結一心”的精神。

想簡潔又全面地了解運動,甚至運動中最高的殿堂“奧林匹克運動會”,不妨閱讀《我們為什麼着迷運動》。該書由新華通訊社體育新聞編輯部和米萊童書共同製作。前者作為報道過大大小小體育盛事的新聞機構,其專業素養無庸置疑。後者是國內著名的兒童刊物機構,這亦提升了閱讀前讀者對該書的期望。

書籍由2022年冬奧出發,介紹了基本是“從不見雪”的南方人甚少了解的冬季特產——冰雪運動,提到奧運的由來、奧運與未來,以及運動與我們的關係,一步步地科普“我們為什麼着迷運動”。不論是由大人陪伴兒童閱讀,還是大孩子自己去品味,都可以從中獲得大量趣味與啟發。相信不同人士細閱本書,都能找到學習的地方。

於我而言,運動依托歷史而來,不僅講求科學,背後亦有文化支持。該書的選材,章節邏輯非常出人意料,值得深究。這些不同章節的發散式串連,以非線性排序的方式進行敍述,對思維啟迪,聯想力刺激都帶來正面影響。

單純的體育賽事,無疑是身體肌力、賽事經驗、心理質素毫不留情的較量。在較量下成就出一個又一個賽事冠軍,屈居之下的運動員不代表沒有努力及付出,只是現實中大部分人都只會記得金牌得主。甚至奧運本身,也離不開戰爭的色彩。慶幸該書不落俗套,後半本已開始引導讀者關注運動本身。

作者花費了大量筆墨,對小讀者們循循善誘,試圖全方位回應出版該書的原意,解釋運動本質,是人類與生俱來的本能。生命始於運動,人生來就應該運動。當你了解運動,開始運動,愛上運動,自然離開不了運動。運動亦成為你擺脫不了的愛好,恭喜你,已經為運動着迷。期望各位在看完該書後,可以出去跑一跑、跳一跳,共同感受生命的原始之美。

我們為什麼着迷運動

▸ 我們為什麼着迷運動

編著者:新華通訊社體育新聞編輯部、米萊童書

出版社:新華出版社

出版年份:2022

關於遺忘: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蟲不語

初入行時以為是“無冕之王”,一不小心做了 19年“新聞民工”。如今為澳門一教育類社團刊物執行編輯,兼任文學協會理事。閒餘時爬爬格子,在澳門各大報刊發表過小文。

關於遺忘:汝之蜜糖,彼之砒霜

萬物皆有雙刃。這是一個關於遺忘與救贖的故事,集新型病症、太空探索、密室謀殺等元素於一體,混合着愛與執念,亦摻雜些許戒不掉的心癮。作者喬.哈特(Joe Hart)是《華爾街日報》暢銷書作家,被《人生複本》作者布萊克.克勞奇(William Blake Crouch)盛讚為“驚人的天才”,此書亦被評價為“科幻驚世之作”。

故事從“現在”起筆。身為神經放射學領域專家的女主吉莉安博士,正與搭檔對抗地球引力,赴太空執行任務;轉篇,時間回溯至八年前,吉莉安的幸福生活被新型失智症(羅氏症)撕扯得支離破碎──丈夫因病逝世後,愛女亦罹患此症,發病時神志不清且變得狂暴;誓要攻克惡疾的女主又被取消科研資金,在她極度崩潰之際,前男友帶着無限期研究資金的誘惑,代表美國太空總署(NASA)拋出橄欖枝,邀女主赴空間站對類似羅氏症的太空病進行研究。一開始,女主毅然回絕,但當她看到人體瞬間移動的絕密實驗影片後動搖了,這或許是拯救女兒的最好機會……隨着兩條時間線的匯合,劇情漸入佳境,高潮迭起。

透過小說看電影。“這不光是一個科幻故事,更像一部驚悚電影,在看似絕望的孤獨太空中,有一位拒絕放棄、堅忍不拔的女英雄。”這是《紐約書評》給予本書的評價。小說中的懸疑元素將驚悚氛圍直接拉滿——全部同伴休眠時,空間站頻現的神秘腳步聲,戒藥過程中目睹移動宇航服中出現亡夫腐爛的臉,休眠狀態下被謀殺慘死的計劃主持人,失憶並間歇性暴戾的太空人反覆提到的“隧道”,逃離途中的連環死亡事件……多重反轉略微燒腦,讀來猶如看一場荷里活大片。

跳出懸疑看科幻。因地球環境嚴重破壞而陷入末世危機,繼而依靠星際移民保留人類文化的情節設定,在科幻小說中並不罕見,甚至略顯老套。不過,在絕對零度下透過解散原子再異地重構的瞬間移動技術,令我想起《三體》中的“脫水”,也記起童年時天馬行空的幻想。猶記得,中學時聽物理老師講“物質的三態可通過熱能增減來轉換”時,曾篤定人也能在固態、氣態與液態間任意轉換,或流動或漂浮的軀體,甚是奇妙。

越過科幻看心靈。布萊克.克勞奇評價此書時提到,“這本書最重要的其實是要探討‘心靈’”。女主極度複雜的心路歷程不用多說,單幕後黑手道出太空殺戮緣由的一句話,就已令我為之同理,心莫名被拉扯着痛:“想像一個沒有記憶的世界。悲劇不會持續下去,所有的罪都能得到寬恕,就連死亡也會失去力量。”原來,每次“瞬移”都會遺失部分記憶,為忘卻失去戰友的錐心之痛,難戒的“心癮”讓他容不得任何可能阻止“瞬移”之人,因為“妳不會知道醒來之後不必活在惡夢中的感覺有多麼輕鬆。”

“獻給失去從前的人——希望我們能替你記得。”合上書的瞬間,方感受到卷首一言抵萬語。汝之蜜糖,彼之砒霜。或許那些你千方百計想要丟棄的記憶,正是他人拼了命想要記得的過往。畢竟,死亡並非終點,遺忘才是。

回歸現實。在碎片化閱讀已成習慣的當下,小說中羅氏症患者的模樣像極了偶爾大腦宕機的我們。若你也為記憶力衰退而困擾,不妨放下手機,在一縷書香中尋得治癒。

遺忘效應

▸ 遺忘效應

編著者:喬.哈特(Joe Hart)

出版社:奇幻基地事業部

出版年份:2021

文學與影像的雙重奏 子洋

紀綠片導演、文學社團理事,曾獲澳門文學作品讀後感比賽冠軍,《散步不是風花雪月》編輯。2024年出版手工詩集《散步舌頭》,在澳策劃《別有天詩獎》等文學活動。

文學與影像的雙重奏

導演溫知儀執導,以紀實手法回顧台灣詩人楊牧的文學創作歷程。從黑鏡框少年到文學先驅,影片通過訪談、檔案影像和詩句朗誦,勾勒出楊牧的半生。然而,這部片卻被豆瓣網友評價為“冗長無聊”,甚至被認為是目宿系列六部紀錄片中最沉悶的一部。對此,我有截然不同感受。

看紀錄片是一種生命的延伸,它讓我們得以跨越自身的生命旅程,體驗他人的世界與故事。當我讀到“我從海上來,浪聲滿袖”這樣的詩句時,不禁想像,寫下這行字的人,會如何捧起一本書?他的指尖是否也帶着海風的氣息?這種好奇與期待,像一陣輕柔的騷動,驅使我從澳門中央圖書館借來了這部DVD。

影片讓我看到他的生活日常——這些細節本身便是一種獨特的文本。他散步時的姿態、學員對他的評價,甚至是他對攝像機的微妙排斥,這些片段拼湊出一個立體的楊牧。他不再只是書中一行字,而是一位溫潤而真實的老先生,漫步在大地上。

文學電影往往是一場文本與影像的戰爭。在這部片中,導演溫知儀嘗試在畫面中同時呈現詩句與鏡頭語言,但這種並置並非總是成功。有時,過多的文字會讓觀眾感到疲憊,破壞了影像的流動性。然而,影片中有許多令人驚艷的時刻。例如,在呈現《他們的世界》這首詩時,導演以虛構鏡頭重現楊牧的童年,並以日語唸白弱化文本的強勢,讓觀眾沉浸於詩意的情境中。而在《春歌》的結尾,導演則以空鏡頭和豎排字幕,削弱影像的具象表達,為觀眾留出思考的空間。這些手法展現了文學與影像之間的微妙平衡。文本和影像並不是一種相輔的載體,他們演出,對抗。好的文學電影一如粵劇《穆桂英大戰洪州》,劇情有來有回,引得觀眾在螢幕下喝彩。

本片在鏡頭語言上的實驗是可供本地創作者借鑑的,對比澳門的文學紀錄片《澳門作家拼圖》紀事的訪談鏡頭。我認為紀錄片不必拘泥於“紀實”,它可以通過虛構與實驗,更接近詩的本質。例如在《星是惟一的嚮導》這首詩中,導演以手繪的圖像,海浪聲為輔助,呈現出一具在大洋中孤零的瘦影,一下就把我拉近了這首詩。紀綠片可以不“紀實”,不按部就班,不拍文本。本地導演們,儘管放膽去嘗試才對。

楊牧與同為台灣詩人的好友瘂弦共飲7塊錢台幣的啤酒,醉醺醺地說:“世界已經很寒冷了,讓我們以彼此的體溫來取暖。”這種幻滅感與溫暖並存的情感,正是他的創作核心。我時常試圖走近詩人所抒寫的那段歷史年代,人生幻滅之感在不同的人生階段實現不同姿態的迷人之處。儘管斯人已逝,楊牧的詩歌與這部紀錄片依然在召喚着我們。或許,這部片對某些觀眾來說過於沉悶,但對我而言,它是一場詩意的旅程。海浪聲不斷,而一首詩即將完成。這部片不需要迎合所有人的口味,它只需要找到那些願意傾聽海浪聲的人。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 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Towards the completion of a poem

導演:溫知儀

出版機構:目宿媒體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2

 

點擊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