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_ 木寺 图片 _ 余梓峰
作品是反映内心的一面镜子。羊猪老师,本名杨颖虹,是澳门资深儿童文学作家。作为教育学博士,近年来她专注于自我认同理论的研究。其中篇小说《灯海寻星》围绕天才自闭症儿童自杀案件展开,旨在打破社会设定的标准,让每一个人能够学会欣赏自我价值。而《那只没有被染成金色的蝴蝶》正是从《灯海寻星》孵化而出的双语心理认知绘本。
我看见了你
小蝴蝶“白白”是绘本的主角,作为主角,牠的形象并不符合大众对“美”的定义,既不苗条,也没有华丽的翅膀。插画师梁倩瑜准确地概括出白白前期的形象:“白白笨拙和不自信,过分介怀于与他人的对比。”故事的理念正是希望读者把视线聚焦回自身,认识到自己本身的样貌已经足够美丽。若以该书出版社文化公所编辑部的话总结,这本绘本正是在传递人文关怀,并在此基础上赋予文学性和艺术性。
在创作过程中,杨颖虹遇上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当中,她特别提及身心健康教练朱少卿和艺术治疗师萧雅雯,杨颖虹形容她们如同书中指引白白的星星天使。他们共同设计出一本融入了心理学元素的小册子和一系列身心灵疗癒的工作坊,包括闻鲜花、吹蜡烛、深呼吸的互动,以及蝴蝶彩绘和放飞的活动。编辑部认为,小册子的加入,丰富了故事的阅读体验。
绘本从构想到成型,经过六年的精心打磨,繁体及简体版2023年于广州南国书香节正式面世,《那只没有被染成金色的蝴蝶》迅速引起业界的关注。简体版参加意大利博洛尼亚书展,并入选“中国出版传媒商报年度五十种推荐童书”及“深圳三叶草故事家族二○二三年度好童书TOP100榜单”。2024年,绘本荣获“澳门国际儿童文学奖”的“澳门原创作品奖”。
对视
“创作不是说你要固定画什么,而是在这个过程中碰撞,灵感会在‘叮’一声突然间出现。”谈及幕后的创作故事,杨颖虹分享,绘本原先只有白白和星星天使的角色,但在沟通的过程中,两人开始逐渐孕育出其他的蝴蝶角色。
梁倩瑜注重每一角色的性格和外型的塑造,在构思的时候,她会代入小朋友的视角:“每次面向儿童的创作,也是让我要站低一点,站近他们的角度,对世界再好奇一点,对微小的东西再感动一点。”而小朋友似乎感受到梁倩瑜的用心。除了白白外,书中的角色都是没有名字的,然而在阅读分享的过程中,他们总会用心记住每一个牠,不断向杨颖虹追问“黄星弄蝶在哪儿了?凤蝶在哪儿了?”
对于故事的结尾,杨颖虹曾苦思许久。“星星天使对白白说,牠本身的颜色已经足够漂亮了,不一定要变为金色,希望牠留在花园告诉其他蝴蝶,可以寻找自己喜欢的颜色。”这个结尾版本引发不少文学界朋友的讨论,他们认为从创作角度出发,结局不应一锤定音,而应该由白白自身去觉悟。然而,杨颖虹认为,从教育心理学角度出发,传递意义才是关键。特别是面对儿童读者,太曲折的情节未必能让他们捕捉到核心意象。在当今复杂多变的世代,星星天使的肯定和提点能够帮助孩子觉悟自我。在阅读推广活动中,杨颖虹注意到不少师生听到此话后眼泛泪光,可见这样的结局能引发读者的共鸣。
蝴蝶效应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在阅读故事时,也会发生镜像效应,将自身投射进去,成人和儿童理解的差异让杨颖虹印象深刻。受中篇小说的情节影响,“绘本有影射死亡的意象,如坠落的蝴蝶花球,成年人知道这是逝去的意象,甚至有评论家指这里有‘一将功成万骨枯’的意味,但是小朋友并没有联想到死亡。”
杨颖虹笑着分享小朋友们的有趣回应。当他们看见被雨淋湿而无法飞行的蝴蝶时,会建议牠打伞;面对被雷噼的蝴蝶,认为可以叫救护车;而被太阳热得快融化的蝴蝶,则需要开冷气……她认为,小朋友心态相比成人更简单和乐观。在他们眼中,困难是可以被克服的。
这些回应正是杨颖虹在创作过程中收获的意外惊喜。“蝴蝶不一定要变成金色才好看,牠在飞的过程中,就算不知道自己会变成什么颜色,也能从体验中有所收穫。”简单的情节,唯美的画面,相信在不经不觉间已在读者内心引起一场小风暴,这正是作品所形成的“蝴蝶效应”。
杨颖虹以六年打磨精品绘本
梁倩瑜在绘本中创作了众多蝴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