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个心情 碎片式读诗 一那

全职报社编辑、兼职讲师,半桶水中药店打杂,不定期撰稿人。

换个心情 碎片式读诗

2019年,笔者曾往美国纽约州伊利县,不为别的,只盼去看看曾在阿默斯特镇上默默无闻的独身女子 —— 一个生前在家里做饭、做针线、伺候老人,一生只与十来个人通信,死后却声名远播的奇女子:艾米莉•狄金森。因为这样一个人,在整个疫情时期疗癒了我。

艾米莉•狄金森出生于家境殷实的乡绅之家。父亲是镇上名人,曾一度当过国会议员,却因为保守的思想而不让女孩子在学识方面有所作为,特别是禁止她写诗,这在19世纪,似乎并无特别。哪怕是在今天,女子的教育或许仍然没有达到我们期待中的样子,每个人对于男女平等的理解也仍有距离。

于是,中途辍学后的艾米莉,出席镇上的聚会,在家中接待朋友,跟青年男子乘马车出去兜风、互赠礼物,并偷偷写诗。传言因为她计划与一男子私奔,被父发现后阻止,从此下定决心终身不嫁,闭门隐居。关于她的感情世界,艾米莉的研究正处于方兴未艾,但我想,或许这不过是世人想要了解她的诸多方式中最学术的一种。如若这般,除却今日介绍之上海译文出版社的《狄金森全集》,她的信件当真要读!并非仅仅因其内容文辞优美,遣词造句如诗如歌,更是因为不管诗歌还是信件,都是她表达自我,传递思考的方式,也是我们得以认知完整艾米莉那为数不多的依据。

然则,普遍认为她的大量爱情诗篇皆源自她丰富的情感经歷,但说着“许多人都将生命託付给神,我却将我的生命託付给诗”的她,似乎很难让人想像会真正爱上任何一个世俗男子。看她的诗歌,让人觉得她所爱的归根到柢只是其独立的自我和自己想像中的理想伴侣。这样的初衷,在我们这个强调“自我”,又害怕过度解读“自我”的世代,独立探求真理似乎比200年前来得更为不易。

但好在有诗。因为有了诗,艾米莉•狄金森说“除了快乐,我还有话可说吗?”因为有了诗,她的幽居生活看似无波无澜,但内心烈焰翻滚不休。因为有了她的诗,让拜读其作之人深感“啊,甘心孤独的人总是充满神秘感”且“读艾米莉,便是感知希望”。

若你问我该如何读诗,想必年轻人读古文总喜现译“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但若朗读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我想,情感不言而喻。今天读艾米莉,开始读就可以了。每一天,从现代人零碎的时间里,拿出喝一杯咖啡的时间足以。若实在繁忙,先跳过译者序言,读一读每个人专属的第一印象,又或者,忘却这篇推荐序也并无不可。

狄金森全集

▸ 狄金森全集

编著者:艾米莉.狄金森(Emily Dickinson)

译者:蒲隆

出版社:上海译文

出版年份:2014

爱的持续进修课 林格

八十后,澳门土生土长。插画师。着有绘本《麻雀细细》、《所作所为》,短篇小说集《离调而鸣》,另以笔名霜满林着有诗集《南客喃喃》。

爱的持续进修课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那么是不是就可以找到方法来钻研?有的人觉得,爱就爱,不爱就不爱,没有原因,也不用费神多作揣摩;但如果爱真是一门艺术的话,爱与被爱就是一种能力,放着前人的理论不管,是不是有点可惜?爱与艺术涵盖的范围或许太广,但这本《爱的艺术》未必不能成为一个望远镜,让读者对浩瀚如宇宙的爱多一分了解。

在爱的实践上,作者佛洛姆借鑑艺术活动,提出了四种要素:纪律,专注,耐心和无上关注的态度。《爱的艺术》面世超过60年,有些内容难免与当今社会的状况出现偏差,例如宗教信仰的影响力,或性少数的社会接受度,因此不必把书中的文句奉作诫律,但充当参考来审视当下,仍具相当高的价值。书中提及社会存有两种假爱,一是在资本协同上,另一种则建立在性关系上。为了消除分离感,消费市场提供了各种方法,使用相同的商品,进行类似的娱乐活动,让人们变得和别人一模一样。

作为社会性动物,我们总是会因为分离而焦虑,而分离感,正是人们追求爱的动机。爱要是一种能力的话,锻鍊这种能力的过程就如同自我实现,因此爱一个人无需丢弃自我,反而更要清楚自身的状态。自爱,母爱,兄弟爱,男女爱,甚至是对神的爱,不管爱的对象怎样转换,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能够与人,或与世界建立连结。

焦虑的根本来自与他人的差异,个体的差异造成了对群体的分离感,人们想要重新融入群体,也想要重新融入母亲。女性怀孕的过程是种超越,超越被造物而成为了造物者,因此母爱更容易出现支配与控制;生育过程的主角不只有新生儿,换个角度,受到这种分离感所影响的,还有母亲本人,就算伟大如母亲,要是不能自爱,也只会让焦虑转移到下一代身上,母与子,两者的缺失并无法互补,最终只会产生依赖,或另一次的分离。无论爱的对象为何者,唯有懂得爱己,才会知道如何爱人。

“成熟的爱是在保存一己完整的前提下达成的合一。”

爱与被爱是两种状态,人们口中谈论的更多是被爱,而事实上,我们能够学习与掌握的却是主动去爱的能力。爱不是索取,由始至终爱都是一种给予。施予爱需要能力与技巧,因此需要学习,需要掌握理论并且实践。施与受,不仅存在于物质资产的层面上,也存在于心灵价值中。

如果爱是一门艺术,高呼爱的口号未免显得有点俗气,可如今贩售爱的人大行其道,与其任由爱被市场定性为稀缺商品,使求不得的人深陷焦虑中,倒不如自学一节爱的持续进修课,去实践爱,创造爱,分享爱。

爱的艺术

▸ 爱的艺术

编著者:埃里希.佛洛姆(Erich Fromm)

译者:梁永安

出版社:木马

出版年份:2021

换了语言,就换了脑袋?! 萍儿

曾任网媒编辑十年,游离于港澳间。喜欢创作,喜欢旅行,喜欢日本文化,患有“日剧依存症”。着有电子书《以游学之名出走北海道》。

换了语言,就换了脑袋?!

我没有语言学或人类学的任何背景,不过从小就接触两文三语,喜欢旅行探索异国文化,可惜外语总是学不好。在图书馆偶遇《换了语言,就换了脑袋》,单看书名已相当好奇。原来,语言不单是沟通和表达工具,更直接塑造人们的思维方式,影响人们的世界观!

作者盖伊・多彻是以色列语言学家,他以引人入胜的说故事技巧,把学术殿堂近两百年的研究深入浅出地带给读者。故事先由远古时代荷马史诗说起,荷马的诗词中形容颜色的词汇只有黑、白、红,例如把大海形容为红色,而非蓝色,到底是因为当时人类眼睛未进化?抑或荷马是色盲?这吸引不少学者研究数十年,结果发现当时色彩词汇十分贫乏,以致人类对颜色的表述粗糙,基本只把颜色归类为明、暗和中间色。

即使到今天,我们已有丰富的词汇去表达不同颜色,但仍不可能为色谱上所有颜色冠上名称。初学日语时,我被“青い”这个词弄得很混乱,在日语中它是蓝色的意思,但红绿灯的绿色也是“青い”;在中文里,青色是介乎蓝和绿之间的颜色。此书解开了我这个长期的疑惑,原来以前在日本“青い”兼指蓝绿色,即使现代语中已把两色区分开来,日本人还是有点蓝绿不分,甚至把红绿灯的绿色加工调成偏蓝的绿色。这是个相当有趣的实例,带出一个地方的语言如何建构当地文化和人民的认知。

英语是我学来学去也学不好的语言,例如“She want”忘掉在动词加s、说过去的东西忘了用过去式等。我一直以为是自己语言天份差,但这本书告诉我,是我受母语的影响太强。书中以不同母语的外语学习者所出现的问题作例子,带出“学习外语的难度,与学习者的母语有非常大的关系”。中文没有英文那种字尾的概念,也没有过去式,说中文时不会太刻意去强调那件事的时态,即使要表述,也是利用助词而非透过动词表现,于是,将中文思维模式套在英语时,便出现了调适不了的情况。

最令我啧啧称奇的,是讲述澳洲原住民所使用的辜古依密舍语,会将东南西北这些绝对方位加入语言表述中,而不用前后左右这些相对方位,例如“我把东西留在西边的桌子的东缘”、“她鼻子朝南方在哭”。由于该语言有这样的语法,令人们描述每件事情时,脑子都在留意方位,致使该民族拥有绝对方向感,把方位记得牢牢的。语言竟能将人们的思维和行径训练至如此地步!

这本书让我从语言文化角度游歷了世界,了解到语言对人们的思考模式竟如此具影响力,即使对语言学领域毫无认知,也不会觉得艰涩难懂,是一本相当精彩的科普读物。

换了语言,就换了脑袋

▸ 换了语言,就换了脑袋

编著者:盖伊・多彻(Guy Deutscher)

译者:王年恺

出版社:猫头鹰

出版年份:2021

杯中的歷史与第七种饮料 亚诗

喜欢观察和感受不同文化,曾独自游歷近五十国。穷游过后现为一名穷书生,在书页间旅行。每月于报章专栏撰写一篇书评,以一份分享好作品的心情整理阅读笔记和思绪。间中也书写其他文体,曾获文学奖数个。

杯中的歷史与第七种饮料

如果觉得阅读歷史让人昏昏欲睡,那就不妨跟着这本《歷史六瓶装》的作者汤姆.斯丹迪奇一起“喝”歷史吧。一天内从早上到晚上,用六种饮料便可“喝”完人类的文明史——早上一杯咖啡,唤醒理性时代的思考;中午一杯可乐,体验国际化与地球村的便捷;下午一杯茶,遥想日不落帝国的殖民扩张史;傍晚一杯啤酒,如古埃及工匠般解一天之累;晚餐一杯红酒,沉浸于希腊哲人的思想宇宙;餐后一杯烈酒,重温开拓美洲新大陆的冒险精神。

然而,以上品味生活般的描述似乎有点梦幻。歷史更迭离不开权力交替,文明进化多少也离不开剥削或淘汰弱者。《歷史六瓶装》里,作者以独到的切入点、平易近人的笔触,把六款具有歷史意义的饮料,以时间及地理为轴线,“分装”在六个章节中,讲述了一段从石器时代到21世纪漫长的人类歷史︰美索不达米亚与埃及的啤酒(原来古埃及人竟以啤酒作为薪酬或货币);希腊和罗马时期的葡萄酒(当中的社会阶级鑑别标准流传至今);殖民时期的烈酒(同时也酿下一段奴隶贸易黑歷史);理性时代的咖啡(咖啡馆成了欧洲17世纪促进思想交流的公共场所,间接孕育了法国启蒙运动);茶与大英帝国的诞生(如果时光可倒流,谁料到茶与鸦片战争之间的牵连);可口可乐与美国的崛起(资本主义及全球化发展的格局仍佔当今主导位置)。

这六种饮料除了均在特定的歷史时期成为主流,反映出不同文化之间的连繫,并像“蝴蝶效应”般影响歷史走向,继而形塑今天的世界。在作者眼中,这些饮料都是促进文明发展的催化剂。然而再想想还有甚么共通点?当中啤酒、葡萄酒、烈酒都是酒精饮料,咖啡、茶、可乐则均含咖啡因,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成瘾性”。这不禁叫人思考,会不会这也是促成这些饮料能在人类文明史中佔一席位的因素之一?毕竟谁能否定,能使人成瘾的事物,其影响力往往不只在个人,而是更大更深远的一个个社群。

水作为孕育、延续生命的必要条件,远古人类沿水而栖。从发现煮沸后的水、发酵后含酒精的饮料所带来更安全、更不易变质的“水”开始,至此书结语所带出的“第七种饮料”又回到水——纯净的水资源,甚有一份回归本源的意味与启示性。值得一提,英文原着2005年出版,将近20年过去了,书中内容读起来仍不过时,这六种饮料至今仍是人们每天生活、工作、社交场合中不可或缺之物。而第七种饮料“水”,某程度上也揭示了科技发展、自然生态及地缘政治等方面的争议。作者更道出,在地球上甚至在外太空,能否取得水资源将决定人类未来的走向。

歷史六瓶装: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与可口可乐的文明史

▸ 歷史六瓶装:啤酒、葡萄酒、烈酒、咖啡、茶与可口可乐的文明史

编著者:汤姆.斯丹迪奇(Tom Standage)

译者:吴平、葛文聪、满海霞、郑坚、杨惠君

出版社:联经

出版年份:2006

如果有人对你说“自身才是地狱”⋯⋯ 冯颖彬

资深媒体人,16年传统媒体经验,曾任杂志首席时尚编辑,担任过多个时尚品牌、个人IP的品牌顾问,如今也是一名画廊联合创始人、策展人。

如果有人对你说“自身才是地狱”⋯⋯

20世纪法国哲学家让-保罗·萨特(Jean-Paul Sartre)说,“他人即地狱”。作者洛莉·戈特利布说,“有时候自身才是地狱”。因为真正难相处的,更多是我们自己。大多时候,我们的心理问题不来自他人,而是来自对自我,甚至是超我的执着。如果我们无法真实地面对自己,外界的所有问题只会成为内心沉甸甸的大石头,移不走击不碎,想要石头消失,参考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的那句话,“只有直面灵魂的人,才会觉醒。”

这是洛莉在《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里想要传达的,虽是一部心理学领域畅销书,核心讲述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旨可以归类为有心事一定要找人聊聊。作为畅销书,它又有别于其他强调学术性的心理学书籍,从第一章节开始,我马上被作者营造的人物故事性所吸引,或者我们也可以把它当成故事书,一本讲述心理治疗师故事的“文学作品”。

很多读者被洛莉讲述的人所吸引,我也被洛莉这个人吸引。在洛莉身上,我看到了女性的无限可能性,在她的“客户”故事里,穿插着真实的生活经歷:例如,一名着名的美剧编剧,在30岁时突然改弦易辙跑去读医学硕士,接着在自己40岁左右成为一名资深的心理治疗师,过程中她还自己生了小孩,做单身妈妈的同时谈恋爱、想结婚然后又被分手,这种故事放在当下,也是一齣大热美剧了。

在翻开这本书之前,我并不知道作者的背景,更因其中文书名以为只属“鸡汤”之作。没想到的是,洛莉的笔触令我看到了每个人所遇到的人生困境,同时也知道了心理治疗师只是普通人,她在帮助别人面对心理问题的同时,也需要别人帮助她面对自己的内心——“心理治疗师也和所有人一样每天面对生活的挑战”。这种心理治疗师的祛魅化,同样也是一种直面内心的见证。

所有人,即使是那些我们看上去完美幸福、才华洋溢、无所匹敌的人,内心也有自己的脆弱、渴求与不安,那些无法面对的过去、现在,才是我们走向未来的因果。洛莉也不愧于自己的编剧身份,作为一名前荷里活着名编剧,参与创作过《急诊室的故事》与《老友记》,她太擅长用故事的写作方法来描述人物了,以致令我在阅读时有种在追剧的错觉,总想一口气追到故事结局。

实际上,生活是没有甚么所谓结局的。非要说甚么结局,无非是殊途同归,人总有一死,如果每一天都是倒数人生,你还会为当下的琐事纠结么?“我们所有人都在以同样的速度穿越到未来——每小时六十分钟”,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心生温暖。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 也许你该找个人聊聊

编著者:洛莉·戈特利布(Lori Gottlieb)

译者:张含笑

出版社:上海文化

出版年份:2021

从当代影像出发,不做摄影文盲 Alan Ieon(杨俊荣)

现于澳门从事创作及策展,为摄影艺术团体主编及创办人之一。自2015年起于多个不同展览参展,作品见于亚洲各地及匈牙利的评论及展览中。同时于网络媒体和不同报刊的专栏中撰写关于摄影书及摄影文化歷史的文章,并参与摄影书编辑工作。

从当代影像出发,不做摄影文盲

自1839年发明摄影以来,只有区区180多年歷史,但时至今天,拍摄照片可说现代人必然认识的生活技能,摄影更作为一种反菁英的“平民艺术”存在。但当我们在艺术馆、书籍又或者展览中看到那些意义不明、拍摄技巧拙劣的艺术照片,却往往感到不解,这些照片与日常生活拍摄的有甚么不同?照片与我们又有甚么关系?到底是甚么标准让这些摄影家拍摄的照片在影像的海洋中脱颖而出,成为我们现今影像美学的标准?看起来毫无规则章法可循的当代摄影,令大众对当代摄影这个词语仍只停留在“摄影艺术你识条铁咩”(摄影艺术你懂个屁)的互相调侃上,又或是觉得举凡冠上“当代”的东西都只是艺术界的故弄玄虚与花拳绣腿。

事实上,当代摄影的作品在细节上往往具有某些共同特徵,但当我们要解释当代摄影是甚么时,便会发现这实在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它种类实在是太广泛,面貌实在是太众多了。因此,这方面写得优秀的书籍并不多,而在芸芸书海中,特别是华文类书籍的推荐名单中,出现的大多会有夏洛蒂.柯顿所着的《这就是当代摄影》,作者在书中避开了同类型书籍中摄影史与理论的说教,以一种直截了当的方式书写,让当代摄影的框架变得清晰易明。

作为一名专业的策展人,柯顿在书中改从摄影创作者的动机与理念出发,把书中所罗列的当代摄影类型分成八大类,这些类别并非独立的固定分类,而是针对当代摄影各种常见的特质逐一剖析。举例来说,本书首章的主题“假如这是艺术”,即为作者挑战传统印象中,摄影师需要等待画面拍摄“决定性瞬间”的摄影艺术迷思,揭示创作者是如何利用作品预先构想的创作方式,表达他们所观看与认知的世界。另外,每章节的文字都配搭与之相关的摄影作品,让我们在阅读文字的同时,能够作出参照和对比,叙事方式更像是在参观一个展览,透过作者深入浅出的分类与归纳,清楚地展示出当代摄影发展的各种面向。

智能电话出现,摄影似乎已变得唾手可得,据统计,现时每年全球产生的照片数达到1.18兆张的惊人数目。我们每时每刻都在观看与拍照,但在这个影像氾滥的年代,我们在拍照同时却鲜少认真思考“我们在观看甚么”和“我们为甚么拍照”等关乎自身的命题,当代摄影正是希望我们能够积极地思考影像产生背后的脉络。

当我们随着影像的脉络,观看其意义和手法时,等于接受了创作者观看世界的方式,并以一种全新的视觉面对自己的世界,产生新的见解。

这就是当代摄影

▸ 这就是当代摄影

编著者:夏洛蒂.柯顿(Charlotte Cotton)

译者:张世伦

出版社:大家

出版年份:2021

跳脱传统敍事的阿根廷新电影 黄小雅

澳门影像工作者。曾创作执导多部剧情短片,亦参与不少影展的策展及宣传工作,协助多个澳门社团筹办影展。为金马影展第九届亚洲电影观察团成员,与几位澳门影迷开设影评IG平台“影评车仔面”。

跳脱传统敍事的阿根廷新电影

港澳较少有关于拉丁美洲电影的影展及讨论,这两年因为有“中国与葡语国家电影展”,才多了点机会接触巴西电影。拉美国家在这几个世纪其实出了很多电影大师,每一位都风格独到,也很能拍出自身国家与社会的复杂性。其实澳门和拉美国家也有不少相似的歷史背景脉络,了解它们的社会现代化过程后,看电影时也有种奇妙的共鸣。

在图书馆找到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出版的阿根廷导演Lucrecia Martel的《魔沼》 (La Ciénaga,实属难得。《魔沼》看来不直接和拉美的歷史有关,导演描写两个阿根廷家庭湿漉闷热的夏日生活,却在最细微的日常里,看见阿根廷身处的社会危机:性别、种族、社会发展的困境。

电影一开场非常有趣,混浊的水池边坐满了慵懒醉醺醺的中年人,他们一个个瘫软在沙滩椅上摇着酒杯,远方传来雷声,但没有一个人要起来,同时花园屋内两名少女正在睡觉,直到外面传来玻璃破碎的声响,我们才看到有人受伤了,大雨滂沱夹杂远方的枪声。

电影以一个非常散漫的情节开首,但到了事件(女主人摔倒被玻璃所伤)发生以后,又马上转换到另一个日常的场景和片段:孩子们奔跑的身影、另一个女人侷促的家庭生活空间,沼泽中被困的动物和男孩们的猎枪等等。我们看到故事有很多的人物出场,但故事没有以哪一个人物做核心,直至看下去,渐渐知道这些人物关系,但同样地,并没有一个主线剧情,情节就是一组组的分散。这种敍事方式完全脱离了一般剧情片的敍事结构,使得观影过程需要我们不停地思考,试图找出连起各人/各事情之间的线索。而这种散漫是贯穿整个电影的,全片就是由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日常细节,拼凑出一个阿根廷中产的家庭群像:两位被家庭困着的母亲,要不疲劳不堪,要不每天躺平喝酒,而丈夫几乎是失踪的;自由活泼的孩子们穿梭雨林和池边,却每次都有人满身伤痕;女儿喜欢的印第安佣人,却总遭受委屈与歧视。导演一边描写成人的颓靡,另一边刻划孩子的混乱无道,当中又嵌入一些性别、种族问题的暗示,这些看似无关的情节实质黏附在一起,观影上形成一种纷扰,但又胶着的状态,无论是想出走的母亲,还是看似自由的孩子,都被大雨所困,困在一个庞大的沼泽中裹足不前。

导演Lucrecia Martel成长于上世纪70年代的阿根廷社会,曾经歷过独裁统治,80年代统治者实行社会主义经济,但到90年代改为追捧新自由主义,使得阿根廷的经济大起大落,电影背景正是捕捉于这个新自由主义社会下,阿根廷的社会发展停滞,经济衰退,大人们的无力与无所作为,孩子们的未来堪忧,他们还有甚么可以做呢?或许只能等待圣母玛利亚的显灵拯救吧。

(电影) La Ciénaga

▸ (电影) La Ciénaga

出版年份:2015

导演:露柯希亚.马泰(Lucrecia Martel)

主演:Graciela Borges, Mercedes Morán, Martín Adjemián

发行商:The Criterion Collection

点击借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