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余盈 图片_刘志衡
在网络科技高速发展的今日,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从小孩到大人,俱因拥有便捷的联络方式而愈发疏离,于是,人们开始怀念半个世纪以前的邻里友好关系。由澳门国际研究所在2023年出版的《镜澳儿与戏》一书,透过往日流行于整个岭南地区的孩童玩意和游戏的图文记录,再现了一位葡萄牙老兵眼里的澳门“街坊”交流群像。
书本作者J.J Monteiro的儿子Rogério(左)和孙子Antonio(右)
书本作者J.J Monteiro(1913-1988年,下简称J.J)已逝世多年,本书内容节选自2010年出版的《半世纪的澳门风情》上册第二部分第一节。去年,J.J的儿子Rogério把这部分的内容增补完整,重新协调出版并绘制插画配图,再加上孙子Antonio设计封面助力,以一本书籍桥接了三代人的情感。
J.J在澳门的土生葡人圈子很出名,他于1937年以号兵身份前来澳门服役,是加思栏炮台兵团的一员。除本职工作外,J.J还热爱写诗,在澳门出版多本诗集。“父亲喜欢蒐集自己的所见所闻,但凡看到有趣的点就会用语音记录下来,然后回家整理成口语化诗歌”,Rogério笑说,“来到澳门之后,他就爱上了这片土地,周围游歷观察岭南生活,足迹遍佈现在所说的大湾区。”J.J的好奇心,在半个世纪以前已延伸到广东各地,他会因为看到增城的挂绿荔枝,而想到为杨贵妃赋诗一首,生活情趣和丰沛思考洋溢于纸墨之间。
本土儿童的游戏和玩意,也是J.J的观察重点所在。在Rogério绘画的中西结合插画中,我们看到这个老兵游走在澳门街头巷尾,以早期简陋的相机拍下孩童们玩各种游戏的点滴。特别是风顺堂区、原助学会大楼(如今位处塔石广场的青少年展艺馆)的井旁等他们兄弟姐妹经常会去的地方,当年流行的玩意无一漏网,被一一“上载”到作者的收藏宝库中。
“我把爷爷书中描绘的突出情景,抽出来融入封面创作,这里面有父亲的插画,也有当年的老照片,更有代表澳门的标志性建筑,它们融汇了澳门半世纪以来的变迁”。Antonio跟我们解释封面设计的概念,“我们这一代已经很少玩这些游戏了,更不要说现在的孩子,做这书的初衷是为了留住珍贵的回忆,让爸爸妈妈买书回去,为孩子讲童年的玩乐故事,增进两代人的情感交流”。
广东人的游戏名词,一说出来就能引起同龄人共鸣:只有粤语才能道出精髓的“伏伊人”(捉迷藏)、已被收入博物馆的“公仔纸”、现在被通称为风筝的“纸鹞”等等,在J.J的眼中是如此新奇又欢欣。他甚至为此赋诗多首,其中一首被节选到封底作结:
欢奔乱跳的孩子
在彼方捉迷藏
(不然是,“伏伊人”)
此处亦闻童真
在滑梯、在鞦韆
在跷跷板欢欣
《镜澳儿与戏》制作团队
“爷爷的很多诗用葡文朗读皆通俗有趣,却很难翻译成中文,或者说一旦翻译就会稍欠韵味”,Antonio解释说。J.J很多作品不作中葡双语出版是有原因的,但《镜澳儿与戏》不同,这本口述歷史记录性书籍,大多是对昔日儿戏和华人节庆习俗的回溯,“有赖研究会成员曹慧燕小姐的编辑和翻译,它最终成为一本可以打破语言壁垒的亲子共读书籍”。
Rogério绘画的父亲J.J Monteiro形象,他笑说烟和酒是父亲写作的良伴
《镜澳儿与戏》令我们看到了另一个角度的澳门,尽管昔日的生活单调又平凡,这位离乡别井的葡萄牙人,仍可不停发现澳门可爱之处,并最终选择在此地落地生根。读毕此书,你不但能以文字和图片回溯流行于上个世纪祖辈间的孩童玩意,还可以触碰早期代表中西方文化在小城内浸润交融的一片真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