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记住,逝者就永远和你一起活着 Yan

出版社编辑,曾参与澳门多本生活旅游杂志的编辑工作, 间中也写写文化、广告文案。

只要记住,逝者就永远和你一起活着

《天蓝色的彼岸》是一本谈论死亡的小说,有别于说教的方式,它更像是一个小寓言故事,採用第一身的视觉去讲述死后的所见所想。你会被主角的幽默诙谐逗笑,也会被温馨的亲情所感动,认识生命与死亡的关系。

小说的主角是一个12岁的男生小哈利,他骑车出门被卡车撞倒,意外离世,死后到达“异地”(天国)后却因为心事未了无法前往“天蓝色的彼岸”。这件心事正是他出门前和姐姐最后的吵架,“我要是哪天死了,你会后悔的”,而姐姐的回覆却是“你放心吧,我不会,我高兴还来不及呢”。一语成谶,哈利真的再也回不来,姐弟俩最后的见面时刻就止于一场气话。

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会在甚麽时候死去,哈利在“异地”遇见排队报到的幽灵,有的说自己已经活够了,有的正在筹备度假、有的还在做家务,生命却戛然而止,一切都令他们措手不及。如果哪天突然死去,你是否也会和故事中的幽灵一样到“异地”才恍然大悟?死后才发现自己有哪些未完成的事而感到遗憾?“绝不要在你怨恨时,让太阳下山”,哈利死后才真正认识当中意义,他为自己最后对姐姐说出的话感到懊恼,而他也深知在世的姐姐也同样感到自责遗憾,可一切为时已晚。也许面对死亡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每一天当成是人生最后一天去活,去爱你身边的人,不要说出违背自己心意、伤害到所爱的人的话。

幸运的是,哈利在“异地”遇见了至少有150年当幽灵资歷的小男孩亚瑟。亚瑟之所以留在“异地”是因为妈妈在生他的时候就死去,后来他在一场热病中死去,死后的他便开始在“异地”寻找母亲。在亚瑟的帮助下,幽灵哈利返回人间,试图做点补救减少遗憾。

哈利回到学校后,看到原来属于自己的座位已有新的同学使用,自己最好的朋友和自己最讨厌的人成为朋友,老师和同学似乎没有因他的死去而伤心,哈利无奈感嘆,“你不在了,但生活还在继续”。这是事实,但同学和哈利相处的回忆也是事实。当哈利看到同学为死去的自己写信、看到最讨厌的人种下小树纪念自己,他开始懂了,虽然自己已死去,无法再和同学一起玩耍一起学习,但却以另一种方式存于大家的心坎,这都是他在这个世界活过的痕迹。

故事的尾声,哈利回到自己的家,他想再抱抱妈妈、握爸爸的手,生前简单做到的事,死后却无能为力。哈利走到姐姐房前,过去那张拒绝哈利进入房间的警告早已撕下,姐姐把和哈利的合照贴满书桌旁的墙上,还不时地摸着照片叫哈利的名字。此时,哈利花光力气,集中意念抓起了铅笔,为那段无心的气话而道歉。姐弟二人在相互的道歉及表达真心感受中和好,哈利终于能放下心头大石,平静地回到“异地”,再无牵挂前往“天蓝色的彼岸”。

作者用一个温柔的方式道出“死亡”的话题,书中描述并非只有悲伤,更多的是对活着的热爱。让大家随着小哈利死后的奇妙经歷,一起探索生死话题,一起成长。借用村上春树的话作结语,死亡并非站在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要我们记住逝者,TA将会和我们一直活着。

天蓝色的彼岸

▸ 天蓝色的彼岸

编著者:艾歷克斯・席勒(Alex Shearer)

译者:赵永芬

出版社:赵永芬

出版年份:2019

从《坏小孩》看现代推理小说 张燕青

澳门作家,新闻学硕士。现为出版社社长,个人儿童文学着作有《年》、《澳门华人领袖何贤》、《神秘的包裹》、《神秘的包裹2:时光礼物》及《澳门爱国商人马万祺》等。

从《坏小孩》看现代推理小说

2020年悬疑剧《隐秘的角落》播出,引发了近年追看悬疑剧的热潮。作为一部受到广泛讨论和关注的剧集,它吸引了大量观众的目光,并引发了对于悬疑剧品质和故事内容的讨论。

笔者作为推理小说爱好者,在看完整套剧集后,我便忍不住找到该剧的原着小说《坏小孩》来对比品味一番。打开书本读了几句,第一感觉是作品文字粗糙、直白,缺少文学性,但耐心地继续读下去,倒也渐觉故事干净利落、布局精妙、情节紧凑。

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禁感嘆,中国的推理小说发展至今,终于开始有了自己的本土化特色,尽管并未完全成熟,但也渐渐有了脱离西方、日本等外国推理小说影子的迹象。

《坏小孩》是紫金陈的“社会派”推理作品,重点关注未成年人犯罪问题,也是市面上推理小说比较少涉及的题材。这本小说出版后引起社会对未成人犯罪的关注,甚至还推动了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改进,这说明紫金陈的故事创作实力不容小觑。

“社会派”一词源于日本,强调推理小说不应只是推理,更应反映并描写现实社会。这派推理小说较着重于社会写实,与“着重纸上谜题游戏”的本格派刚好相反。

自清朝末年,以《福尔摩斯探案》为代表的一些欧美名家的侦探小说被翻译到中国,中国的推理小说一直深受西方影响,直至改革开放后,大量以“社会派”为主的日本推理小说进入中国,在某种程度上刺激了中国的悬疑推理小说发展。不过,直至21世纪前夕,内地作者依然是从模仿国外经典起步,一点点探索推理小说的创作之路。

1999年起,线上文学网站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各种类型、各种创作风格的悬疑小说呈现百家争鸣之势。剧烈的竞争环境加速推动了作者们进一步探索创作方向、探索自身定位。

近年,随着我国大力推动普法工作,不少作家也开始专门研究学习法律知识、刑侦手段及法医知识。加上剧本杀等推理游戏的盛行,民众的推理小说的热情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为中国新生代推理作家的紫金陈,他的第一部推理作品《无证之罪》,略带东野圭吾《嫌疑人X的献身》的影子;而第二部作品《坏小孩》,虽被很多读者诟病文笔欠佳,但却没有人说得出它有哪一部作品的身影;到了紫金陈的第三部作品《长夜难明》,他的“三重嵌套故事”震撼无数读者,也把紫金陈送上了推理大师的神坛。

以上三本作品我都读过,但我会推荐大家先从《坏小孩》开始,之后再读《长夜难明》,这样除了能深刻感受到作者文笔的成长,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国推理小说的进步。

我常常用进食来形容阅读本身,读到一本好书,就如吃到了一道美味的菜餚。而我认为《坏小孩》就好比油柑,一口咬下去觉得酸涩,但嚼着嚼着却神奇地有回甘的感觉,读完它,再读其他推理小说,便会有一种“清甜”的奇妙阅读体验。如果读者朋友想从油柑开始了解中国的推理小说,那不妨读读《坏小孩》。

推理之王第2部:坏小孩

▸ 推理之王第2部:坏小孩

编著者:紫金陈

出版社:湖南人民

出版年份:2014

遇见写《挪威的森林》时期的村上春树 宋文娣

双语写作者、翻译、独立策展人。目前担任某双语财经杂志中文编辑、并为多家艺文专栏撰稿。

遇见写《挪威的森林》时期的村上春树

虽然书架上摆了不同时期在各地购入的近两排村上春树台版、简中版及英文版译本的作品集,但我与这位作家的作品之间,始终存在着一种若即若离的阅读关系—阅读时自是沉浸其中,合上书也很快抛诸脑后,之后往往又会在某一特定时空或阶段回想起某个段落的描述,然后在心里默默感叹“啊,原来如此!”。

这种情况常常在旅行时刻,大约是契合了他在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某种自我放逐、自甘漂泊的心态——一如2018年的某日,我在泰国普吉岛炎炎烈日下的海边,随手翻开这本《远方的鼓声》。

《远方的鼓声》写的是村上春树和太太阳子,于1986年到1990年期间旅居罗马、雅典、西西里等地时写下的随笔。人在异乡为异客,村上在这本书内不再如其小说中“出世”般冷眼旁观和笔调深沉,而更“入世”地展现了一个乐观、偶尔碎碎唸,时而幽默自嘲、时而挖苦旅途中遇到意外的真性情,逗得翻书人会心一笑。

他写在希腊租房时房东太太以怀疑的目光打量自己时,会调侃自己身上好像缺少作家的光环(“在超市买东西时常被陌生人问辣椒在哪里”);去小岛上租房想找个没有噪音的地方写作,被告知当地没有汽车便开心签约,实际却被周边的摩托声吵到不行(“谁能想到有摩托呢!”);本想畅快躺平的一个雨后初晴的週六上午,却因为突然想到週末不能兑换支票,突然就开始跟太太一起坐在餐桌前数现金,并因受太太埋怨未能即时发现问题而自我揶揄(“在我身后有扮演希腊悲剧的合唱团,唱着‘人生总是这样,没办法呀’ 在妻的身后的合唱团则唱着‘不,向宿命挑战才是人的本性’。而每次都一样,我这边的合唱团比她那边的声音小了几分,热情也不够。”力排众议买了意大利的汽车,最终在一个夏季假期的週日清晨抛锚在前往奥地利的山路上,并由此促成一段相当曲折的维修歷险记,文章最后几段的吐槽,沉默而振聋发聩,曾经到过这些地方的人定能引起共鸣……

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

《远方的鼓声》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年届40、风趣幽默、热爱生活、不遮掩情绪却也处理问题干净利落的村上春树。这就是村上的文字功力,亦是有别于一般旅行游记的独到之处。

《远方的鼓声》一书中隐含了《挪威的森林》、《舞.舞.舞》两部长篇小说的相联性。喜欢这两部小说的读者可以从字里行间一窥村上的写作习惯、脉络、以及他对这份工作的热爱和吐槽。即便是旅途之中,村上也严格按照计划一丝不苟地完成诸多写作工作,三年完成两本长篇、几本书的翻译,还有若干专栏,怎么看都像是敬业打工人,勤勤恳恳完成严肃的工作后,才开始在随笔中放飞自我。

总而言之,这是本读时无需正襟危坐,翻开就能进入到另一个村上世界的门钥匙。在这些随笔文字中,身为小说家的村上身影渐渐模煳,但一个热爱跑步、勤奋写作、感情充沛、有血有肉、更加具象的村上春树,身影渐显。

远方的鼓声

▸ 远方的鼓声

编著者:村上春树

译者:赖明珠

出版社:赖明珠

出版年份:2000

《史蒂夫·乔布斯传》:疯狂的人改变世界 Katie Liao

资深媒体人,生活时常专栏特约撰稿人,曾于澳门、珠海等地担任多本生活杂志的记者。以笔走天下,渴望能跟大家一起讲好故事。

《史蒂夫·乔布斯传》:疯狂的人改变世界

致疯狂的人,他们特立独行。他们桀骜不驯。他们惹是生非。他们格格不入。他们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史蒂夫·乔布斯

2023年秋季的苹果发佈会推出了iPhone 15,搭载众多新功能,但这些更新并未得到大众认可,有评论甚至用“升级了寂寞”来形容。这种观点反映了人们对于苹果在史蒂夫·乔布斯去世13年后的创新能力的怀疑,同时也表达了对乔布斯这位被视为挑战传统、具有远见卓识的领导者和导师的深切怀念。

在这样的背景下,重新阅读《史蒂夫·乔布斯传》不仅能让我们更近距离地瞭解乔布斯的人生和思想,还能让我们回顾那些曾经推动苹果不断创新、改变世界的瞬间。这本由沃尔特·艾萨克森撰写的传记,基于艾萨克森与乔布斯40多次的面对面交流,以及对乔布斯100多位亲友、竞争对手和同事的採访,详细描绘了乔布斯的生平、创业歷程以及他对苹果公司及其产品的影响,是理解这位科技界巨人不可或缺的读物。

乔布斯到底是个怎样的人呢?坊间有很多传闻:一半技术宅,一半嬉皮士,这是早年乔布斯为数不多的对外标志性个性。嬉皮士对传统的藐视和对现实生活的叛逆精神深深根植于乔布斯的内心。然而乔布斯的精神内核远不止于此,他的核心价值观中更深层的是对创新的不懈追求。这种独特的个性和价值观贯穿了他的生活和工作。深入他的人生故事,就会发现:一方面,乔布斯的确拥有将艺术和科技融为一体的独特天赋;另一方面,他的诸多“奇思妙想”并非是“灵光乍现”,反而是自觉运用创新原则和规律的结果。

他坚信创办公司的初衷不应仅为赚钱,而应致力于开发出让大家深信不疑的产品,进而建立一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公司。在这个过程中,乔布斯特别强调了苹果行销哲学中的三大核心原则:共鸣(深刻理解用户需求)、专注(专心致志于重要的机会)、灌输(通过专业展示传达产品的高质量)。

乔布斯认为创新不是通过询问消费者想要甚么来实现,企业的目标应该是创造出消费者尚未意识到但确实需要的产品。他说,“客户无法预测他们没见过的产品,当你开发出新产品,需要请客户试用,只有把产品摆在眼前,客户才能回馈有用的意见”。这鲜活的观点,今天看来也非常不错,创新绝不可能来自调研数据和报告,或者会议室里闭门造车,而需要决策者真正走进每个个体生活,在一个个碎片化的场景中,发现他们的生活任务,洞察困境、束缚,并放开想像力。

书中有一章叫“现实扭曲力场”,这个词最早出自《星际迷航》,描述一种凭藉强大意志力创造新现实的能力,而当这个概念应用于史蒂夫·乔布斯身上,不单单指乔布斯的独特人格,还反映了他那种强烈的意志力和对完美无缺产品的执着追求,包含了他超凡的说服力、坚定不移的决心,以及将现实按照自己意愿塑形的能力。

他用他那几乎具有催眠效果的目光和言辞,让团队成员信服于他的想法,哪怕是最初看似不可能的任务,有时候会让人感到是一种职场PUA。书里描写,他会看着你的眼睛,把你贬得一文不值,甚至认同他说的“你就是狗屎”,然后他说甚么,你就信甚么,完全按照他说的去做。当iPad2推出时,他的演讲有很大一部分是关于该设备的“智能盖”——连经验丰富的记者都被忽悠,几个小时才能回过神,去完全理解这些公告。

在他的团队里,他坚信“只要没出货,甚么都能改。”对产品要求苛刻,将艺术与科技融合,追求简约设计的哲学,共同塑造了苹果独一无二的产品线——从iMac到iPhone,甚至还激发团队和市场对这种结合的认可和追随。虽有争议,但无可否认的是,乔布斯不仅通过自己的“现实扭曲力场”塑造了苹果,也重塑了整个科技行业的面貌,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那些疯狂到相信自己可以改变世界的人,改变这个世界”,这句话值得被记住。

史蒂夫.乔布斯传

▸ 史蒂夫.乔布斯传

编著者:沃尔特·艾萨克森(Walter Isaacson)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份:2011

细嗅香奈儿和她的五号传奇 邓海茵Elly

专栏作家,在澳门的报刊中撰写美酒美食专栏。热爱一切美好的人和事,擅长品味美酒,唯有杜康,在生活中修行。

细嗅香奈儿和她的五号传奇

《香奈儿五号香水的秘密》一针见血道明香水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香水与女性的微妙关系,写得如此细致深入,引发思考。正如诗人保罗·瓦勒里(Paul Valéry)曾说过:“不擦香水的女人没有未来”。在现世代,香水不止是一种味道,更是一种品味象徵、文化符号、生活态度,可以由此引申出诸多故事。

我一直很喜欢香奈儿五号香水,却不知为何这一瓶香水可以脱颖而出,成为万千女人的心头好,心想这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怎么就可以虚无缥缈地为女性增添难以抗拒的魅力,身旁男士也为之倾倒呢?书中给出了答案,原来这一切与20世纪一代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首次登上《生活杂志Life Magazine》封面,回答记者提问的一段经典对话息息相关:记者问及玛丽莲睡觉时候会穿甚么?她精妙地回答:只“穿”香奈儿五号相伴入眠。此话一出,无限遐想,正因为性感女神的回应,让五号香水一夜爆红。香水和人,此刻是连在一起的,透过一种香气想起一个人的特质,是香水特有的“本领”,其它味道似乎无法企及。

回看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的旧照片,她手捧香奈儿五号香水并涂抹于胸前,令人印象深刻。在那个年代,大胆而前卫,高度彰显性感女性的魅力,香水更是一个自信的代言词,与当时轰轰烈烈的西方女性主义抬头吻合。经过发酵,在世人眼中,大多人认为香奈儿五号香水性感而又洁净无垢,属于有女人味又自信张扬的女性。还有一层迷之想象:那就是喷上它,即可获得美满爱情。

书中提到,根据法国政府统计,至今过去这么多年,这瓶闻名遐迩的香水,仍然保持平均每30秒就在世界某地卖出一瓶的纪录,一年共计赚入超一亿美元。能够跨越时间长河的经典都值得被研究,数字足以证明全球有如此多女性始终期盼爱情“上门”。

与其说这本书是在阐述香奈儿五号香水闻名的真相,倒不如说它旨在告诉我们香薰产业是如何发展过来的,并走向辉煌。全书分设不同章节,以说故事方式介绍这瓶独特香水的源起及歷史,它能成功当然不止靠梦露,世代香奈儿掌舵人把它建立在世人与五号香水的亲密关系上。从20世纪至今,与该瓶香水产生过关系的人和事不计其数,五号香水更是年年斥巨资完成广告,可能你也曾被广告中美轮美奂的场景和明星震撼,但不曾想到这可能是全世界投入广告费最贵的一瓶香水,1969年香奈儿就曾以破纪录天价为这一瓶传奇拍广告片。

不止女性,原来男性也会为它疯狂,二战结束后,就有歷史照片拍到美国大兵排队购买香奈儿五号香水送给女友和妻子,它是不是爱情的符号?看歷史便知晓。

总括而言,香奈儿五号香水充满神秘感,拥有天时、地利及人和等综合优势。自从这瓶香水诞生后,醛香调更成了香水创作最具影响力的成份,改变了整个香水界的潮流导向。

原以为只是一瓶小小的香水,翻阅此书后,我对这股经典香味肃然起敬,作者费尽思量遍寻关于香奈儿五号香水的歷史资料,仿佛要给味道作自传。透过她全面的分析,更是从旁窥探了制造者香奈儿不平凡的一生,香奈儿和她的No.5,均是耐人寻味的存在,值得我们细嗅。

香奈儿五号香水的秘密

▸ 香奈儿五号香水的秘密

编著者:缇拉·玛洁欧(Tilar J. Mazzeo)

译者:谢孟璇

出版社:八旗文化,远足文化

出版年份:2016

豪宅不如山野,家宴不如野味 张海律

知名专栏作家,笔名Seamouse,曾任职于内地多本旅游杂志。已深度走访60国的新现实主义环球旅行者,近东和巴尔干音乐和文化採集者,国际电影节採访者及影评人,音乐节玩家,电影外景地收集人。

豪宅不如山野,家宴不如野味

《我爱故我在》(Io sono l'amore)算是意大利当代名导卢卡格达戈尼诺(Luca Guadagnino)一部形式和内容结合完美的优质作品。此片的最后五分钟,为观众奉上一个从风格到节奏上,都与前述电影剧情时间完全割裂的高度戏剧化结局。一方面,似乎在以炫技的方式,证明导演如前作《阴风阵阵》(Suspiria)掌控和引导戏剧表演的能力;另一方面,这种突如其来的割裂感,其实也正是突出了影片蕴含的主题——突破束缚、孤注一掷的疯狂爱恋。

为达成这一效果,Guadagnino几乎用了近两小时的篇幅,从风格到节奏上,为蒂妲史云顿(Tilda Swinton)扮演的女主角Emma,塑造了一段富裕却压抑的人生。Emma本是俄国人,一位文物修復师的女儿,与收购文物的意大利富二代Tancredi相爱之后,离开祖国,到米兰大宅中定居,生儿育女,再没回去。

从一开头,她就以高贵女主人的身份亮相,一丝不苟地安排家宴的座次顺序。意大利发达城市米兰,本就是一个财富分化清晰、等级秩序森严的世界,就连国民引以为豪的美食文化,也一样形成并固化出某种泾渭分明的财富秩序。把厨艺当玩票的长子Edo,在一次厨艺大赛中,心服口服地输给了同龄乡下人Antonio。

阶级秩序,从味蕾开始被打破。

Antonio来自利古里亚大区的一座山海小城圣雷莫。他对美食的爱,以绝佳的滋味传递到Emma口中,从舌尖到身心,征服了这位看似家庭稳定的女主角。Antonio要开的餐馆,更位于崎岖山路的深处,那里没有森严的新古典主义建筑,没有工业家族的财富秩序,有的只是狂长的野草、恣意的溪流,以及容纳激情乃至偷情的大自然。

影片再有一个地理空间,是商业秩序更为森严的伦敦。爷爷去世后,继承家业的父子俩,不得不去商谈併购和转型事宜。过程中,除了用三言两语简单有效刻画出父子不同的性格和观念外,Guadagnino以不急不慢的步调,陆续讲述出三段爱情故事:直男长子Edo理所当然走进备受家族祝福的婚姻殿堂;学习艺术专业的妹妹,得到母亲Emma理解,选择同性之爱,以及Emma自己一步步走向飞蛾扑火的婚外危情。

伴随着俄式沙拉、糖醋虾仁、自产蔬菜,以及带着母子记忆的鲜鱼汤,美食也跟着建筑样式和城乡环境的变化,在一步步突破中,酝酿着愉悦味蕾却也危及关系的气息。

有一场戏,或许能够点题片名。继承家业的丈夫Tancredi从伦敦出差归来,疲倦地躺到米兰豪宅卧室的大床上。他的妻子Emma已然貌合神离地躺在大床另一头,正在看那部由Tom Hanks和Danzel Washington主演的名片《费城故事》,Hanks饰演的律师,在保守的1980年代,为追求同性危情而不幸罹患爱滋病。电视里的片中片,恰好播到这位律师最爱的歌曲——来自Puccini歌剧《托斯卡》的咏叹调《为艺术为爱情》,女高音Maria Callas激情高唱着:“我是生命,我是爱。”对于同样陷入危情关系的Emma,这是再恰当不过的OST。

I AM LOVE 我爱故我在

▸ I AM LOVE 我爱故我在

出版年份:2011

导演:卢卡格达戈尼诺(Luca Guadagnino)

主演:蒂妲史云顿(Tilda Swinton)

发行商:瀚宇国际

发行年份:2011

点击借阅

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梁静

资深媒体人、知名娱乐博主、时尚中文杂志专栏作者及艺术策展人,曾任文化线记者,热爱创意生活以及一切文艺的表达,以文字对抗时间。

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

因为电视剧《繁花》热播,我又再次打开小说《繁花》细细读了一遍。剧中,王家卫把“空门”作为关键词,连接起男女之间的关系。这是王家卫的选择,也是他擅长的手法:把文本中的情感、男女之间的推拉拍得缱绻悱恻、辗转缠绵。但回到金宇澄的小说中,男女之情并非故事的重点,全书的点睛之笔其实在于“不响”二字。有文学编辑统计,《繁花》书中,有一千多处“不响”。

“不响”,从语义上来说,是不说话、不吭声。但它不是沉默,而是留白。不想讲的、不能讲的,全都藏在“不响”中。当主人公“不响”的时候,我们无从得知他内心的真实状况。而这也是创作者的一种态度,不审判、不评价,并由此构成了书中的基调。

电视剧《繁花》,只有阿宝一位男主角,和汪小姐、玲子及李李三位女主角。可小说《繁花》,则纷繁复杂得多。它是一部横跨五十年的上海市井浮世绘,从上世纪50年代写到千禧年。书中的人物有160多个,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际遇与命运。就像王家卫在拍摄花絮里说的,小说《繁花》表面讲的是饮食男女的故事,但实际上是山河岁月、时代变迁。

时代就是一条浩瀚的长河,我们无法逆水行舟,只能随波逐流。在时代更迭之下,每个人都是无力的。

面对这种人性的苍凉与无力,《繁花》展现出来的就是“不响”。如果用网络流行的“三观”去评价,小说《繁花》中每个人,基本上都是“渣”。阿宝游走于花丛之中,不主动不拒绝;汪小姐没有剧里那么独立自强,她出轨怀上了“怪胎”;李李,做过“舞小姐”,有更为不堪的过去;陶陶,最终抛弃了芳妹,和“小三”私奔……有人说,小说《繁花》就是大型的不伦合集。

也许,他们都不是甚么“伟光正”的人物。可是,人性就是如此幽深晦暗。在这个变幻无常的世界中,这些灰色的地带和人性的狡诈阴险,就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他们的每一句“不响”,都是对命运无奈又无力的回应。包括小说对时代的描写,也没有任何审判的字眼,作者只是通过一个个人物故事,拼凑出时代的侧影。

我们无从得知,那个时代具体发生了甚么大事。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个人,飘零、散落,最终滑向了命运的无常。是甚么令一个家庭瞬间分崩离析?是甚么令一个人一夜间一无所有?

不响,是说不得,也无从可说。时代裹挟命运,众生挣扎求存。书中扉页有一句话多次出现——“上帝不响,像一切全由我定”。看似,一切都是他们各自选择的路,可在这反覆无常的时代之中,真有那么多“全由我定”吗?

上帝不响,是不语,也是悲悯。

繁花

▸ 繁花

编著者:金宇澄

出版社:人民文学

出版年份:2018

大作家写书评都写些甚么? 余盈

资深媒体人,澳门独立出版社负责人,本地生活刊物的创办人,曾担任大湾区多本生活旅游杂志主编,喜欢纸质的一切。

大作家写书评都写些甚么?

最近迷上了看復旦大学梁永安教授的直播讲座,顺道购入他导读10部经典爱情名着的新书《爱情这门课,你可别挂科》,一口气阅读完毕,酣畅淋漓。在梁教授眼中结合世情分析的百年佳作,与当今Z世代年轻人的爱情观无缝衔接,这大概得益于他的独特视觉和多维思考本领。由此我想起了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知名书评随笔——《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并打算翻出来二次重读。重读是毛姆教会我们的一种阅读方式,在不同年纪和不同时代背景下阅读同一本书,即使书本是自己写的,也会看出不同的含义。

跟着名人名家阅读,过往你认为枯燥无味的“大部头”名着顿时立体起来,尤其是以犀利毒舌着称的英国知名作家毛姆。擅长反讽的他暗戳戳把所有名着大家的八卦轶事挖出来梳理,书中的毛姆简直像个做情报蒐集的“专业特工”(据说他还真的做过作家特工)。透过他的导读,读者惊喜地发现,一些名着中容易被忽略的细节,居然和作家本人的经歷如此吻合!

毛姆主张知人论世,读他的书评,就像在看海外文坛八卦杂志一样,非常适合日常消遣观赏。

我最喜欢的篇章,是他书写与他相隔将近一个世纪,同为英国知名作家的简·奥斯汀(Jane Austen),以及她的六部经典作品。虽然毛姆“冷冰冰”地告诉读者奥斯汀的一生“寥寥数语即可讲完”,且毒舌地“揭示”奥斯汀的出身并非贵族。然而,笔锋一转,先抑后扬,毛姆又高度赞扬奥斯汀常被书评人诟病的“不懂写故事”的风格,他认为这是在真实地书写生活——她写的不是虚幻浪漫的故事,是贴近大众的。毛姆用当下的目光审视这个伟大的作家,他认为奥斯汀在那个保守的年代选择不婚人生,勇敢做自己,正是《傲慢与偏见》中伊丽莎白的真实投射,字里行间强烈感受到隔代的惺惺相惜。

更为有趣的是,当我们尝试在相隔不止一个世纪后的今日,再次用毛姆的方式去分析毛姆写奥斯汀,又会得出截然不同的定论。由于两位作家身处的年代不同,毛姆认为奥斯汀笔下的“反派”比主角更为出色。奥斯汀的年代,宗教是生活必备品,放纵自我大逆不道;而毛姆成长在20世纪,宗教的意义尚在,却不是生活主流,英国普遍崇尚个人价值的提升,在保有自我的道路上做任性的事反而被视作很酷。

除了在毛姆的文字中和福楼拜、巴尔扎克、司汤达等一众文学巨匠的一生不期而遇外,本书还有一个关于如何读书的浓缩精华部分,值得慢品细读。

毛姆认为,阅读的意义是让人们可以暂时逃离生活中那些让人鸡飞狗跳的烦心事,在书本中找寻内心的“避难所”,既然是避难所,那肯定不是兴趣索然的,“假如你在我这些文字的诱惑下去读那些书,却感觉完全读不下去的话,那么你不妨直接把它们放下。”一句不像书评人会说的话,听起来却十分“毛姆”,如果读者无法在阅读的过程中发现乐趣,那就相当于白读了,还不如不读。

毛姆从不读出版两三年的畅销书,因为这些书一般不会给他带来任何意义,不读也毫无损失。在读书的选择上,他坚持不要轻易随大流,就算是被世人推崇的经典着作,某些篇幅写得不吸引,就要学会适当地跳读。“我分内事是吸收我能吸收的东西,就像变形虫吸收异体微粒一样,而那些不能吸收同化的东西就跟我没有任何关系了。”毛姆提倡的阅读态度,既不内耗,也能保证大家在阅读时精准吸收营养(有时候甚至没有营养可言,就是喜欢看),阅读实用主义者一定会举双手贊成。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

▸ 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避难所:毛姆教你如何读书

编著者: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译者:夏高娃

出版社:江西人民

出版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