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記住,逝者就永遠和你一起活着 Yan

出版社編輯,曾參與澳門多本生活旅遊雜誌的編輯工作, 間中也寫寫文化、廣告文案。

只要記住,逝者就永遠和你一起活着

《天藍色的彼岸》是一本談論死亡的小說,有別於說教的方式,它更像是一個小寓言故事,採用第一身的視覺去講述死後的所見所想。你會被主角的幽默詼諧逗笑,也會被溫馨的親情所感動,認識生命與死亡的關係。

小說的主角是一個12歲的男生小哈利,他騎車出門被卡車撞倒,意外離世,死後到達“異地”(天國)後卻因為心事未了無法前往“天藍色的彼岸”。這件心事正是他出門前和姐姐最後的吵架,“我要是哪天死了,你會後悔的”,而姐姐的回覆卻是“你放心吧,我不會,我高興還來不及呢”。一語成讖,哈利真的再也回不來,姐弟倆最後的見面時刻就止於一場氣話。

誰也無法預料自己會在甚麽時候死去,哈利在“異地”遇見排隊報到的幽靈,有的說自己已經活夠了,有的正在籌備度假、有的還在做家務,生命卻戛然而止,一切都令他們措手不及。如果哪天突然死去,你是否也會和故事中的幽靈一樣到“異地”才恍然大悟?死後才發現自己有哪些未完成的事而感到遺憾?“絕不要在你怨恨時,讓太陽下山”,哈利死後才真正認識當中意義,他為自己最後對姐姐說出的話感到懊惱,而他也深知在世的姐姐也同樣感到自責遺憾,可一切為時已晚。也許面對死亡的最好方式,就是把每一天當成是人生最後一天去活,去愛你身邊的人,不要說出違背自己心意、傷害到所愛的人的話。

幸運的是,哈利在“異地”遇見了至少有150年當幽靈資歷的小男孩亞瑟。亞瑟之所以留在“異地”是因為媽媽在生他的時候就死去,後來他在一場熱病中死去,死後的他便開始在“異地”尋找母親。在亞瑟的幫助下,幽靈哈利返回人間,試圖做點補救減少遺憾。

哈利回到學校後,看到原來屬於自己的座位已有新的同學使用,自己最好的朋友和自己最討厭的人成為朋友,老師和同學似乎沒有因他的死去而傷心,哈利無奈感嘆,“你不在了,但生活還在繼續”。這是事實,但同學和哈利相處的回憶也是事實。當哈利看到同學為死去的自己寫信、看到最討厭的人種下小樹紀念自己,他開始懂了,雖然自己已死去,無法再和同學一起玩耍一起學習,但卻以另一種方式存於大家的心坎,這都是他在這個世界活過的痕跡。

故事的尾聲,哈利回到自己的家,他想再抱抱媽媽、握爸爸的手,生前簡單做到的事,死後卻無能為力。哈利走到姐姐房前,過去那張拒絕哈利進入房間的警告早已撕下,姐姐把和哈利的合照貼滿書桌旁的牆上,還不時地摸着照片叫哈利的名字。此時,哈利花光力氣,集中意念抓起了鉛筆,為那段無心的氣話而道歉。姐弟二人在相互的道歉及表達真心感受中和好,哈利終於能放下心頭大石,平靜地回到“異地”,再無牽掛前往“天藍色的彼岸”。

作者用一個溫柔的方式道出“死亡”的話題,書中描述並非只有悲傷,更多的是對活着的熱愛。讓大家隨着小哈利死後的奇妙經歷,一起探索生死話題,一起成長。借用村上春樹的話作結語,死亡並非站在生的對立面,而是作為生的一部分永存,只要我們記住逝者,TA將會和我們一直活着。

天藍色的彼岸

▸ 天藍色的彼岸

編著者:艾歷克斯・席勒(Alex Shearer)

譯者:趙永芬

出版社:趙永芬

出版年份:2019

從《壞小孩》看現代推理小說 張燕青

澳門作家,新聞學碩士。現為出版社社長,個人兒童文學著作有《年》、《澳門華人領袖何賢》、《神秘的包裹》、《神秘的包裹2:時光禮物》及《澳門愛國商人馬萬祺》等。

從《壞小孩》看現代推理小說

2020年懸疑劇《隱秘的角落》播出,引發了近年追看懸疑劇的熱潮。作為一部受到廣泛討論和關注的劇集,它吸引了大量觀眾的目光,並引發了對於懸疑劇品質和故事內容的討論。

筆者作為推理小說愛好者,在看完整套劇集後,我便忍不住找到該劇的原著小說《壞小孩》來對比品味一番。打開書本讀了幾句,第一感覺是作品文字粗糙、直白,缺少文學性,但耐心地繼續讀下去,倒也漸覺故事乾淨利落、布局精妙、情節緊湊。

在閱讀的過程中,我不禁感嘆,中國的推理小說發展至今,終於開始有了自己的本土化特色,儘管並未完全成熟,但也漸漸有了脫離西方、日本等外國推理小說影子的跡象。

《壞小孩》是紫金陳的“社會派”推理作品,重點關注未成年人犯罪問題,也是市面上推理小說比較少涉及的題材。這本小說出版後引起社會對未成人犯罪的關注,甚至還推動了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改進,這說明紫金陳的故事創作實力不容小覷。

“社會派”一詞源於日本,強調推理小說不應只是推理,更應反映並描寫現實社會。這派推理小說較着重於社會寫實,與“着重紙上謎題遊戲”的本格派剛好相反。

自清朝末年,以《福爾摩斯探案》為代表的一些歐美名家的偵探小說被翻譯到中國,中國的推理小說一直深受西方影響,直至改革開放後,大量以“社會派”為主的日本推理小說進入中國,在某種程度上刺激了中國的懸疑推理小說發展。不過,直至21世紀前夕,內地作者依然是從模仿國外經典起步,一點點探索推理小說的創作之路。

1999年起,線上文學網站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各種類型、各種創作風格的懸疑小說呈現百家爭鳴之勢。劇烈的競爭環境加速推動了作者們進一步探索創作方向、探索自身定位。

近年,隨着我國大力推動普法工作,不少作家也開始專門研究學習法律知識、刑偵手段及法醫知識。加上劇本殺等推理遊戲的盛行,民眾的推理小說的熱情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作為中國新生代推理作家的紫金陳,他的第一部推理作品《無證之罪》,略帶東野圭吾《嫌疑人X的獻身》的影子;而第二部作品《壞小孩》,雖被很多讀者詬病文筆欠佳,但卻沒有人說得出它有哪一部作品的身影;到了紫金陳的第三部作品《長夜難明》,他的“三重嵌套故事”震撼無數讀者,也把紫金陳送上了推理大師的神壇。

以上三本作品我都讀過,但我會推薦大家先從《壞小孩》開始,之後再讀《長夜難明》,這樣除了能深刻感受到作者文筆的成長,也能深切感受到中國推理小說的進步。

我常常用進食來形容閱讀本身,讀到一本好書,就如吃到了一道美味的菜餚。而我認為《壞小孩》就好比油柑,一口咬下去覺得酸澀,但嚼着嚼着卻神奇地有回甘的感覺,讀完它,再讀其他推理小說,便會有一種“清甜”的奇妙閱讀體驗。如果讀者朋友想從油柑開始了解中國的推理小說,那不妨讀讀《壞小孩》。

推理之王第2部:壞小孩

▸ 推理之王第2部:壞小孩

編著者:紫金陳

出版社:湖南人民

出版年份:2014

遇見寫《挪威的森林》時期的村上春樹 宋文娣

雙語寫作者、翻譯、獨立策展人。目前擔任某雙語財經雜誌中文編輯、並為多家藝文專欄撰稿。

遇見寫《挪威的森林》時期的村上春樹

雖然書架上擺了不同時期在各地購入的近兩排村上春樹台版、簡中版及英文版譯本的作品集,但我與這位作家的作品之間,始終存在着一種若即若離的閱讀關係—閱讀時自是沉浸其中,合上書也很快拋諸腦後,之後往往又會在某一特定時空或階段回想起某個段落的描述,然後在心裡默默感歎“啊,原來如此!”。

這種情況常常在旅行時刻,大約是契合了他在很多作品中所描述的某種自我放逐、自甘漂泊的心態——一如2018年的某日,我在泰國普吉島炎炎烈日下的海邊,隨手翻開這本《遠方的鼓聲》。

《遠方的鼓聲》寫的是村上春樹和太太陽子,於1986年到1990年期間旅居羅馬、雅典、西西里等地時寫下的隨筆。人在異鄉為異客,村上在這本書內不再如其小說中“出世”般冷眼旁觀和筆調深沉,而更“入世”地展現了一個樂觀、偶爾碎碎唸,時而幽默自嘲、時而挖苦旅途中遇到意外的真性情,逗得翻書人會心一笑。

他寫在希臘租房時房東太太以懷疑的目光打量自己時,會調侃自己身上好像缺少作家的光環(“在超市買東西時常被陌生人問辣椒在哪裏”);去小島上租房想找個沒有噪音的地方寫作,被告知當地沒有汽車便開心簽約,實際卻被周邊的摩托聲吵到不行(“誰能想到有摩托呢!”);本想暢快躺平的一個雨後初晴的週六上午,卻因為突然想到週末不能兌換支票,突然就開始跟太太一起坐在餐桌前數現金,並因受太太埋怨未能即時發現問題而自我揶揄(“在我身後有扮演希臘悲劇的合唱團,唱着‘人生總是這樣,沒辦法呀’ 在妻的身後的合唱團則唱着‘不,向宿命挑戰才是人的本性’。而每次都一樣,我這邊的合唱團比她那邊的聲音小了幾分,熱情也不夠。”力排眾議買了意大利的汽車,最終在一個夏季假期的週日清晨拋錨在前往奧地利的山路上,並由此促成一段相當曲折的維修歷險記,文章最後幾段的吐槽,沉默而振聾發聵,曾經到過這些地方的人定能引起共鳴……

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見於言外。

《遠方的鼓聲》向讀者展示了一個年屆40、風趣幽默、熱愛生活、不遮掩情緒卻也處理問題乾淨利落的村上春樹。這就是村上的文字功力,亦是有別於一般旅行遊記的獨到之處。

《遠方的鼓聲》一書中隱含了《挪威的森林》、《舞.舞.舞》兩部長篇小說的相聯性。喜歡這兩部小說的讀者可以從字裏行間一窺村上的寫作習慣、脈絡、以及他對這份工作的熱愛和吐槽。即便是旅途之中,村上也嚴格按照計劃一絲不苟地完成諸多寫作工作,三年完成兩本長篇、幾本書的翻譯,還有若干專欄,怎麼看都像是敬業打工人,勤勤懇懇完成嚴肅的工作後,才開始在隨筆中放飛自我。

總而言之,這是本讀時無需正襟危坐,翻開就能進入到另一個村上世界的門鑰匙。在這些隨筆文字中,身為小說家的村上身影漸漸模糊,但一個熱愛跑步、勤奮寫作、感情充沛、有血有肉、更加具象的村上春樹,身影漸顯。

遠方的鼓聲

▸ 遠方的鼓聲

編著者:村上春樹

譯者:賴明珠

出版社:賴明珠

出版年份:2000

《史蒂夫·喬布斯傳》:瘋狂的人改變世界 Katie Liao

資深媒體人,生活時常專欄特約撰稿人,曾於澳門、珠海等地擔任多本生活雜誌的記者。以筆走天下,渴望能跟大家一起講好故事。

《史蒂夫·喬布斯傳》:瘋狂的人改變世界

致瘋狂的人,他們特立獨行。他們桀驁不馴。他們惹是生非。他們格格不入。他們用與眾不同的眼光看待事物。——史蒂夫·喬布斯

2023年秋季的蘋果發佈會推出了iPhone 15,搭載眾多新功能,但這些更新並未得到大眾認可,有評論甚至用“升級了寂寞”來形容。這種觀點反映了人們對於蘋果在史蒂夫·喬布斯去世13年後的創新能力的懷疑,同時也表達了對喬布斯這位被視為挑戰傳統、具有遠見卓識的領導者和導師的深切懷念。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新閱讀《史蒂夫·喬布斯傳》不僅能讓我們更近距離地瞭解喬布斯的人生和思想,還能讓我們回顧那些曾經推動蘋果不斷創新、改變世界的瞬間。這本由沃爾特·艾薩克森撰寫的傳記,基於艾薩克森與喬布斯40多次的面對面交流,以及對喬布斯100多位親友、競爭對手和同事的採訪,詳細描繪了喬布斯的生平、創業歷程以及他對蘋果公司及其產品的影響,是理解這位科技界巨人不可或缺的讀物。

喬布斯到底是個怎樣的人呢?坊間有很多傳聞:一半技術宅,一半嬉皮士,這是早年喬布斯為數不多的對外標誌性個性。嬉皮士對傳統的藐視和對現實生活的叛逆精神深深根植於喬布斯的內心。然而喬布斯的精神內核遠不止於此,他的核心價值觀中更深層的是對創新的不懈追求。這種獨特的個性和價值觀貫穿了他的生活和工作。深入他的人生故事,就會發現:一方面,喬布斯的確擁有將藝術和科技融為一體的獨特天賦;另一方面,他的諸多“奇思妙想”並非是“靈光乍現”,反而是自覺運用創新原則和規律的結果。

他堅信創辦公司的初衷不應僅為賺錢,而應致力於開發出讓大家深信不疑的產品,進而建立一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公司。在這個過程中,喬布斯特別強調了蘋果行銷哲學中的三大核心原則:共鳴(深刻理解用戶需求)、專注(專心致志於重要的機會)、灌輸(通過專業展示傳達產品的高質量)。

喬布斯認為創新不是通過詢問消費者想要甚麼來實現,企業的目標應該是創造出消費者尚未意識到但確實需要的產品。他說,“客戶無法預測他們沒見過的產品,當你開發出新產品,需要請客戶試用,只有把產品擺在眼前,客戶才能回饋有用的意見”。這鮮活的觀點,今天看來也非常不錯,創新絕不可能來自調研數據和報告,或者會議室裏閉門造車,而需要決策者真正走進每個個體生活,在一個個碎片化的場景中,發現他們的生活任務,洞察困境、束縛,並放開想像力。

書中有一章叫“現實扭曲力場”,這個詞最早出自《星際迷航》,描述一種憑藉強大意志力創造新現實的能力,而當這個概念應用於史蒂夫·喬布斯身上,不單單指喬布斯的獨特人格,還反映了他那種強烈的意志力和對完美無缺產品的執着追求,包含了他超凡的說服力、堅定不移的決心,以及將現實按照自己意願塑形的能力。

他用他那幾乎具有催眠效果的目光和言辭,讓團隊成員信服於他的想法,哪怕是最初看似不可能的任務,有時候會讓人感到是一種職場PUA。書裏描寫,他會看着你的眼睛,把你貶得一文不值,甚至認同他說的“你就是狗屎”,然後他說甚麼,你就信甚麼,完全按照他說的去做。當iPad2推出時,他的演講有很大一部分是關於該設備的“智能蓋”——連經驗豐富的記者都被忽悠,幾個小時才能回過神,去完全理解這些公告。

在他的團隊裏,他堅信“只要沒出貨,甚麼都能改。”對產品要求苛刻,將藝術與科技融合,追求簡約設計的哲學,共同塑造了蘋果獨一無二的產品線——從iMac到iPhone,甚至還激發團隊和市場對這種結合的認可和追隨。雖有爭議,但無可否認的是,喬布斯不僅通過自己的“現實扭曲力場”塑造了蘋果,也重塑了整個科技行業的面貌,留下了深遠的影響。

“那些瘋狂到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的人,改變這個世界”,這句話值得被記住。

史蒂夫.喬布斯傳

▸ 史蒂夫.喬布斯傳

編著者: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份:2011

細嗅香奈兒和她的五號傳奇 鄧海茵Elly

專欄作家,在澳門的報刊中撰寫美酒美食專欄。熱愛一切美好的人和事,擅長品味美酒,唯有杜康,在生活中修行。

細嗅香奈兒和她的五號傳奇

《香奈兒五號香水的秘密》一針見血道明香水在日常生活的重要性,尤其是香水與女性的微妙關係,寫得如此細致深入,引發思考。正如詩人保羅·瓦勒里(Paul Valéry)曾說過:“不擦香水的女人沒有未來”。在現世代,香水不止是一種味道,更是一種品味象徵、文化符號、生活態度,可以由此引申出諸多故事。

我一直很喜歡香奈兒五號香水,卻不知為何這一瓶香水可以脫穎而出,成為萬千女人的心頭好,心想這說不清道不明的味道,怎麼就可以虛無縹緲地為女性增添難以抗拒的魅力,身旁男士也為之傾倒呢?書中給出了答案,原來這一切與20世紀一代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首次登上《生活雜誌Life Magazine》封面,回答記者提問的一段經典對話息息相關:記者問及瑪麗蓮睡覺時候會穿甚麼?她精妙地回答:只“穿”香奈兒五號相伴入眠。此話一出,無限遐想,正因為性感女神的回應,讓五號香水一夜爆紅。香水和人,此刻是連在一起的,透過一種香氣想起一個人的特質,是香水特有的“本領”,其它味道似乎無法企及。

回看性感女星瑪麗蓮·夢露的舊照片,她手捧香奈兒五號香水並塗抹於胸前,令人印象深刻。在那個年代,大膽而前衛,高度彰顯性感女性的魅力,香水更是一個自信的代言詞,與當時轟轟烈烈的西方女性主義抬頭吻合。經過發酵,在世人眼中,大多人認為香奈兒五號香水性感而又潔淨無垢,屬於有女人味又自信張揚的女性。還有一層迷之想象:那就是噴上它,即可獲得美滿愛情。

書中提到,根據法國政府統計,至今過去這麼多年,這瓶聞名遐邇的香水,仍然保持平均每30秒就在世界某地賣出一瓶的紀錄,一年共計賺入超一億美元。能夠跨越時間長河的經典都值得被研究,數字足以證明全球有如此多女性始終期盼愛情“上門”。

與其說這本書是在闡述香奈兒五號香水聞名的真相,倒不如說它旨在告訴我們香薰產業是如何發展過來的,並走向輝煌。全書分設不同章節,以說故事方式介紹這瓶獨特香水的源起及歷史,它能成功當然不止靠夢露,世代香奈兒掌舵人把它建立在世人與五號香水的親密關係上。從20世紀至今,與該瓶香水產生過關係的人和事不計其數,五號香水更是年年斥巨資完成廣告,可能你也曾被廣告中美輪美奐的場景和明星震撼,但不曾想到這可能是全世界投入廣告費最貴的一瓶香水,1969年香奈兒就曾以破紀錄天價為這一瓶傳奇拍廣告片。

不止女性,原來男性也會為它瘋狂,二戰結束後,就有歷史照片拍到美國大兵排隊購買香奈兒五號香水送給女友和妻子,它是不是愛情的符號?看歷史便知曉。

總括而言,香奈兒五號香水充滿神秘感,擁有天時、地利及人和等綜合優勢。自從這瓶香水誕生後,醛香調更成了香水創作最具影響力的成份,改變了整個香水界的潮流導向。

原以為只是一瓶小小的香水,翻閱此書後,我對這股經典香味肅然起敬,作者費盡思量遍尋關於香奈兒五號香水的歷史資料,仿佛要給味道作自傳。透過她全面的分析,更是從旁窺探了製造者香奈兒不平凡的一生,香奈兒和她的No.5,均是耐人尋味的存在,值得我們細嗅。

香奈兒五號香水的秘密

▸ 香奈兒五號香水的秘密

編著者:緹拉·瑪潔歐(Tilar J. Mazzeo)

譯者:謝孟璇

出版社:八旗文化,遠足文化

出版年份:2016

豪宅不如山野,家宴不如野味 張海律

知名專欄作家,筆名Seamouse,曾任職於內地多本旅遊雜誌。已深度走訪60國的新現實主義環球旅行者,近東和巴爾幹音樂和文化採集者,國際電影節採訪者及影評人,音樂節玩家,電影外景地收集人。

豪宅不如山野,家宴不如野味

《我愛故我在》(Io sono l'amore)算是意大利當代名導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一部形式和內容結合完美的優質作品。此片的最後五分鐘,為觀眾奉上一個從風格到節奏上,都與前述電影劇情時間完全割裂的高度戲劇化結局。一方面,似乎在以炫技的方式,證明導演如前作《陰風陣陣》(Suspiria)掌控和引導戲劇表演的能力;另一方面,這種突如其來的割裂感,其實也正是突出了影片蘊含的主題——突破束縛、孤注一擲的瘋狂愛戀。

為達成這一效果,Guadagnino幾乎用了近兩小時的篇幅,從風格到節奏上,為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扮演的女主角Emma,塑造了一段富裕卻壓抑的人生。Emma本是俄國人,一位文物修復師的女兒,與收購文物的意大利富二代Tancredi相愛之後,離開祖國,到米蘭大宅中定居,生兒育女,再沒回去。

從一開頭,她就以高貴女主人的身份亮相,一絲不苟地安排家宴的座次順序。意大利發達城市米蘭,本就是一個財富分化清晰、等級秩序森嚴的世界,就連國民引以為豪的美食文化,也一樣形成並固化出某種涇渭分明的財富秩序。把廚藝當玩票的長子Edo,在一次廚藝大賽中,心服口服地輸給了同齡鄉下人Antonio。

階級秩序,從味蕾開始被打破。

Antonio來自利古里亞大區的一座山海小城聖雷莫。他對美食的愛,以絕佳的滋味傳遞到Emma口中,從舌尖到身心,征服了這位看似家庭穩定的女主角。Antonio要開的餐館,更位於崎嶇山路的深處,那裏沒有森嚴的新古典主義建築,沒有工業家族的財富秩序,有的只是狂長的野草、恣意的溪流,以及容納激情乃至偷情的大自然。

影片再有一個地理空間,是商業秩序更為森嚴的倫敦。爺爺去世後,繼承家業的父子倆,不得不去商談併購和轉型事宜。過程中,除了用三言兩語簡單有效刻畫出父子不同的性格和觀念外,Guadagnino以不急不慢的步調,陸續講述出三段愛情故事:直男長子Edo理所當然走進備受家族祝福的婚姻殿堂;學習藝術專業的妹妹,得到母親Emma理解,選擇同性之愛,以及Emma自己一步步走向飛蛾撲火的婚外危情。

伴隨着俄式沙拉、糖醋蝦仁、自產蔬菜,以及帶着母子記憶的鮮魚湯,美食也跟着建築樣式和城鄉環境的變化,在一步步突破中,醞釀着愉悅味蕾卻也危及關係的氣息。

有一場戲,或許能夠點題片名。繼承家業的丈夫Tancredi從倫敦出差歸來,疲倦地躺到米蘭豪宅臥室的大床上。他的妻子Emma已然貌合神離地躺在大床另一頭,正在看那部由Tom Hanks和Danzel Washington主演的名片《費城故事》,Hanks飾演的律師,在保守的1980年代,為追求同性危情而不幸罹患愛滋病。電視裏的片中片,恰好播到這位律師最愛的歌曲——來自Puccini歌劇《托斯卡》的詠歎調《為藝術為愛情》,女高音Maria Callas激情高唱着:“我是生命,我是愛。”對於同樣陷入危情關係的Emma,這是再恰當不過的OST。

I AM LOVE 我愛故我在

▸ I AM LOVE 我愛故我在

出版年份:2011

導演:盧卡格達戈尼諾(Luca Guadagnino)

主演:蒂妲史雲頓(Tilda Swinton)

發行商:瀚宇國際

發行年份:2011

點擊借閱

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梁靜

資深媒體人、知名娛樂博主、時尚中文雜誌專欄作者及藝術策展人,曾任文化線記者,熱愛創意生活以及一切文藝的表達,以文字對抗時間。

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

因為電視劇《繁花》熱播,我又再次打開小說《繁花》細細讀了一遍。劇中,王家衛把“空門”作為關鍵詞,連接起男女之間的關係。這是王家衛的選擇,也是他擅長的手法:把文本中的情感、男女之間的推拉拍得繾綣悱惻、輾轉纏綿。但回到金宇澄的小說中,男女之情並非故事的重點,全書的點睛之筆其實在於“不響”二字。有文學編輯統計,《繁花》書中,有一千多處“不響”。

“不響”,從語義上來說,是不說話、不吭聲。但它不是沉默,而是留白。不想講的、不能講的,全都藏在“不響”中。當主人公“不響”的時候,我們無從得知他內心的真實狀況。而這也是創作者的一種態度,不審判、不評價,並由此構成了書中的基調。

電視劇《繁花》,只有阿寶一位男主角,和汪小姐、玲子及李李三位女主角。可小說《繁花》,則紛繁複雜得多。它是一部橫跨五十年的上海市井浮世繪,從上世紀50年代寫到千禧年。書中的人物有160多個,每個人都有各自的際遇與命運。就像王家衛在拍攝花絮裏說的,小說《繁花》表面講的是飲食男女的故事,但實際上是山河歲月、時代變遷。

時代就是一條浩瀚的長河,我們無法逆水行舟,只能隨波逐流。在時代更迭之下,每個人都是無力的。

面對這種人性的蒼涼與無力,《繁花》展現出來的就是“不響”。如果用網絡流行的“三觀”去評價,小說《繁花》中每個人,基本上都是“渣”。阿寶遊走於花叢之中,不主動不拒絕;汪小姐沒有劇裏那麼獨立自強,她出軌懷上了“怪胎”;李李,做過“舞小姐”,有更為不堪的過去;陶陶,最終拋棄了芳妹,和“小三”私奔……有人說,小說《繁花》就是大型的不倫合集。

也許,他們都不是甚麼“偉光正”的人物。可是,人性就是如此幽深晦暗。在這個變幻無常的世界中,這些灰色的地帶和人性的狡詐陰險,就是小人物的生存之道。他們的每一句“不響”,都是對命運無奈又無力的回應。包括小說對時代的描寫,也沒有任何審判的字眼,作者只是通過一個個人物故事,拼湊出時代的側影。

我們無從得知,那個時代具體發生了甚麼大事。但是,我們可以看到,一個個人,飄零、散落,最終滑向了命運的無常。是甚麼令一個家庭瞬間分崩離析?是甚麼令一個人一夜間一無所有?

不響,是說不得,也無從可說。時代裹挾命運,眾生掙扎求存。書中扉頁有一句話多次出現——“上帝不響,像一切全由我定”。看似,一切都是他們各自選擇的路,可在這反覆無常的時代之中,真有那麼多“全由我定”嗎?

上帝不響,是不語,也是悲憫。

繁花

▸ 繁花

編著者:金宇澄

出版社:人民文學

出版年份:2018

大作家寫書評都寫些甚麼? 余盈

資深媒體人,澳門獨立出版社負責人,本地生活刊物的創辦人,曾擔任大灣區多本生活旅遊雜誌主編,喜歡紙質的一切。

大作家寫書評都寫些甚麼?

最近迷上了看復旦大學梁永安教授的直播講座,順道購入他導讀10部經典愛情名著的新書《愛情這門課,你可別掛科》,一口氣閱讀完畢,酣暢淋漓。在梁教授眼中結合世情分析的百年佳作,與當今Z世代年輕人的愛情觀無縫銜接,這大概得益於他的獨特視覺和多維思考本領。由此我想起了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的知名書評隨筆——《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並打算翻出來二次重讀。重讀是毛姆教會我們的一種閱讀方式,在不同年紀和不同時代背景下閱讀同一本書,即使書本是自己寫的,也會看出不同的含義。

跟着名人名家閱讀,過往你認為枯燥無味的“大部頭”名著頓時立體起來,尤其是以犀利毒舌著稱的英國知名作家毛姆。擅長反諷的他暗戳戳把所有名著大家的八卦軼事挖出來梳理,書中的毛姆简直像個做情報蒐集的“專業特工”(據說他還真的做過作家特工)。透過他的導讀,讀者驚喜地發現,一些名著中容易被忽略的細節,居然和作家本人的經歷如此吻合!

毛姆主張知人論世,讀他的書評,就像在看海外文壇八卦雜誌一樣,非常適合日常消遣觀賞。

我最喜歡的篇章,是他書寫與他相隔將近一個世紀,同為英國知名作家的簡·奧斯汀(Jane Austen),以及她的六部經典作品。雖然毛姆“冷冰冰”地告訴讀者奧斯汀的一生“寥寥數語即可講完”,且毒舌地“揭示”奧斯汀的出身並非貴族。然而,筆鋒一轉,先抑後揚,毛姆又高度讚揚奧斯汀常被書評人詬病的“不懂寫故事”的風格,他認為這是在真實地書寫生活——她寫的不是虛幻浪漫的故事,是貼近大眾的。毛姆用當下的目光審視這個偉大的作家,他認為奧斯汀在那個保守的年代選擇不婚人生,勇敢做自己,正是《傲慢與偏見》中伊麗莎白的真實投射,字裏行間強烈感受到隔代的惺惺相惜。

更為有趣的是,當我們嘗試在相隔不止一個世紀後的今日,再次用毛姆的方式去分析毛姆寫奧斯汀,又會得出截然不同的定論。由於兩位作家身處的年代不同,毛姆認為奧斯汀筆下的“反派”比主角更為出色。奧斯汀的年代,宗教是生活必備品,放縱自我大逆不道;而毛姆成長在20世紀,宗教的意義尚在,卻不是生活主流,英國普遍崇尚個人價值的提升,在保有自我的道路上做任性的事反而被視作很酷。

除了在毛姆的文字中和福樓拜、巴爾扎克、司湯達等一眾文學巨匠的一生不期而遇外,本書還有一個關於如何讀書的濃縮精華部分,值得慢品細讀。

毛姆認為,閱讀的意義是讓人們可以暫時逃離生活中那些讓人雞飛狗跳的煩心事,在書本中找尋內心的“避難所”,既然是避難所,那肯定不是興趣索然的,“假如你在我這些文字的誘惑下去讀那些書,卻感覺完全讀不下去的話,那麼你不妨直接把它們放下。”一句不像書評人會說的話,聽起來卻十分“毛姆”,如果讀者無法在閱讀的過程中發現樂趣,那就相當於白讀了,還不如不讀。

毛姆從不讀出版兩三年的暢銷書,因為這些書一般不會給他帶來任何意義,不讀也毫無損失。在讀書的選擇上,他堅持不要輕易隨大流,就算是被世人推崇的經典著作,某些篇幅寫得不吸引,就要學會適當地跳讀。“我分內事是吸收我能吸收的東西,就像變形蟲吸收異體微粒一樣,而那些不能吸收同化的東西就跟我沒有任何關係了。”毛姆提倡的閱讀態度,既不內耗,也能保證大家在閱讀時精準吸收營養(有時候甚至沒有營養可言,就是喜歡看),閱讀實用主義者一定會舉雙手贊成。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教你如何讀書

▸ 閱讀是一座隨身攜帶的避難所:毛姆教你如何讀書

編著者:毛姆(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譯者:夏高娃

出版社:江西人民

出版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