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宗教音乐的推动作用 王轩妮

澳门乐评人,澳门作家协会会员,积极于澳门各大报刊杂志笔耕。

澳门宗教音乐的推动作用

深耕澳门宗教音乐多年的戴定澄教授,于2013年出版的《二十世纪澳门天主教音乐》可谓是“十年磨一剑”的经典专着,该书作为文化局“学术研究课题奖励”的项目成果,已被翻译成英文及葡文,供国际读者阅览。

此书以大量翔实的谱例及一手资料,结合作者多年以来对西方宗教音乐的思考,以乐曲回放歷史的铺排,介绍澳门音乐中极具代表性的天主教文化。书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澳门天主教音乐的歷史,以及礼乐创作的特点,通过梳理各类音乐史料、採访神父,以口述歷史素材整理文本,让读者了解澳门天主教音乐发展进程,勾勒出鲜明的“西乐东渐”、“东学西传”文化交流。经过百年传承与演变,从圣保禄学院的音乐教学,到以圣若瑟修院为中心的音乐培训;从宗教礼仪活动到丰富多彩的礼乐创作,逐渐形成澳门独特而重要的地域特徵。而这个音乐转变及文化萌芽,对澳门不少着名音乐家亦起到关键作用,当中包括已故作曲家林乐培先生。

澳门近代的古典音乐发展与天主教宗教音乐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是圣堂之中,神父创作的音乐大力促进澳门音乐发展。比如马炳灵、司马荣和区师达等神父的作品,除了推动民众关注信仰以外,对澳门作曲家的影响可算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当中,师从司马荣神父的已故作曲家林乐培先生就曾经在《余音缭绕——澳门管乐口述歷史》一书中提到了,儿时在鲍思高学校读书,聆听到司马神父小提琴的琴音,就毛遂自荐学艺,亦得神父首肯,最终在宗教音乐薰陶下,不单在音乐事业上奠定根基,亦促使他往后到加拿大发展,从此世界音乐史上,澳门人亦留下了一道艷丽的彩虹。

音乐作为城市的象徵,以音符呈现在地文化景观,澳门天主教音乐在过去不仅为人们带来听觉享受,展现出宗教艺术意涵,也在传统和现代中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引发音乐创作与美学赏析嬗变,如同着名学者李鹏翥先生在书序中所言,透过歷史将澳门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地区风格串连,指出了戴定澄老师的创作对华人音乐史有重要价值,对中国近代音乐史中的完善及补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十世纪澳门天主教音乐——独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与作品

▸ 二十世纪澳门天主教音乐——独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与作品

编著者:戴定澄

出版社: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

出版年份:2013

与万物共生息 梁芷嫣

生于澳门,游学北方,现居台湾地区,曾于港澳两地报刊发表文章,并于“澳门文学奖”、“香港城市文学奖”获得奬项。

与万物共生息

最近,读毕散文集《一花一世界: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心念跟随季羡林先生纯粹淡然的文字转动,也被先生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真性情和大情怀所感动。全书共分为6辑,以其一生所经歷及遇见的人、事、动物、植物、对时间、对生命的思考作划分,收录散文随笔48篇。先生的“生活禅”,是一种悲天悯人的超然恬淡,全书虽一字未见“禅”,却处处尽是禅意。

先生一生歷尽无数的波折磨难,年少时海外留学遭遇战争,继而10年的羁旅滞留;回国后遇到3年自然灾害,以及文革10年浩劫的洗炼。因为苦,苦得深入骨髓,所以常存慈悲。书中出现的形形色色、在黑暗冷酷的命运下存活下来的有缘人,先生都愿意赠予其希望与祝福。例如《母与子》中,先生饱受丧母之痛,返乡时遇见因儿子参军多年杳无音信,终日流泪思念的不识字老妇人,辗转间,先生得知其子战死沙场,却选择以善意的谎言瞒骗,把希望留给生无可恋的老妇人,成为她最后仅存活下来的力量。

书中的一人、一物、一事都被赋予无限的深情,文如其人,笔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先生内心深处保持的谦卑与敬畏,那份与世间万物共生息的和谐境界。先生视凄凉古宅中盛放香气的马缨花为知己;在应开就开、该落就落的二月兰里思尽人生的悲欢离合;还有为先生带来无尽甜蜜的,叫咪咪的白色波斯猫,而这份爱之深,则源自于同病相怜的丧母之痛。这种从灵魂深处所迸发的悲悯之情,无不在字里行间跃然纸上,正如先生所言,自己像“铁皮暖瓶”的性格——外面冰冷而内心极热。

先生很喜欢陶渊明在《形影神赠答诗》里的诗句﹕“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復独多虑!”意思是:天空海阔,人于天地之间,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心做该做的事情,只问耕耘,不问收穫。这正正如他致力倡导“和谐”的3个层次:“天人合一”、“人人合一”、“个人合一”的层层深入、递进的关系。

先生在世时社会各界对他诸多嘉奖,都被其视为“身上的泡沫”,曾三辞“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及“国宝”的桂冠,这种还至本处、返璞归真的胸怀,正是他毕生追求的最究竟的“和谐”。他很清楚,关键在于自己的那颗心,需向内而非向外索求。

转眼间,先生辞世至今已14个年头,这些年,感恩仍能在先生谈读书治学、谈师友乃至人生的文字,以及其品格的伴随下砥砺前行。

一花一世界 : 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 一花一世界 : 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禅

编著者:季羡林

出版社:重庆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

与时俱进的粤方言研究 高珮雯

现任澳门作家协会副理事长,主编《澳门作家文集二○二二》,曾担任出版社编辑,喜欢一切有趣的语言现象。

与时俱进的粤方言研究

第一次对粤方言有理性的认识,是在大学一年级翻到了詹伯慧教授主编的《广东粤方言概要》,閲览之下才知道,原来粤语的系统如此庞大,涵盖多种次方言,包括自己与父母日常所使用的“石岐话”在内,每一种次方言在书中都被一一分类、描写和记录。后来决定以粤方言为题撰写毕业论文,又在图书馆翻到了国际粤方言研讨会的几部论文集。彼时研讨会已经办了十多届,会上发表的论文被集结出版,尽管囿于知识所限,很多文章看不太懂,但它们对我的论文选题和写作思路都带来了不少启发。也是从那时候起,参加一次国际粤方言研讨会,成为我学生时代的梦想。

粤语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两三百年以前,以语音研究为主,一直到20世纪8、90年代,开始进入蓬勃发展的鼎盛时期。1987年,首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香港中文大学举办,至今已经办了26届。纵观歷届研讨会上发表的论文,基本反映出粤语研究的发展情况,从早期关注粤语的整体面貌和语音特点,到后来对粤音的剖析越发细致,对词汇、语法的论述不断增多;从聚焦珠江三角洲,到研究范围不断扩展,粤北、粤西及广西的粤语研究不再无人问津;从着眼粤语本体研究,到探讨其社会应用;从共时分析,再到歷时讨论……多年以来,对粤方言的调查、分析及研究,始终与时俱进。

2016年,第21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在澳门理工学院召开,会上发表的其中15篇论文被辑录成《跨“粤”研究新视野》一书,主编汤翠兰和邝耀基两位教授在前言中提到,第21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主题为“跨越”,希望以跨越微观语言学的视野,与不同学科领域跨界,与这东西文化交融之地押韵。这一主题也正好与粤方言研究的发展现况相契合。

虽为论文集,但该书所收录的不乏一些通俗易懂,且主题为大众所关心的文章。例如甘于恩教授的《广东语言资源、语言生活与语言资源的保护》一文,聚焦广东省内部的语言资源保护,从中得知,虽然粤语属于强势方言,但是近20年来普通话在广东的使用比例不断提升,粤语作为“次标准语”的地位有所萎缩,其他粤语次方言所面临的处境亦是不容乐观,更遑论广东境内的其他两种方言——客家话和闽语了。此外,针对语文教学中採用“粤教中”还是“普教中”的争议,各地学者分别从不同角度对此展开探讨,相关论文也被收在书中。上述文章,相信对于关心粤语发展的读者以及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很值得一读的。

跨“粤”研究新视野:第廿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 跨“粤”研究新视野:第廿一届国际粤方言研讨会论文集

编著者:国际粤方言研讨会

出版社:文化公所

出版年份:2021

研习古代科学技术的参考指南 廖润贤

澳门文物考古爱好者、青年歷史教育工作者,任协会文化政策关注组召集人。于市政署“澳门古树名木——一树一故事”的专栏文章,推广本地古树文化。

研习古代科学技术的参考指南

对于不少文科出身的歷史爱好者来说,要研习中国古代的科技工程并不容易:虽然平日自觉博览群书、学富五车,与朋友谈天说地时往往又引经据典、旁徵博引,彷彿博古通今、无所不晓;但每当提到科学发现时却欲言又止,论及技术发明又张口结舌,议至古代工程时更噤若寒蝉。究其因由,无非因为这些技术工程涉及到不少数理知识及科学原理,而一般文科生并未系统接受这方面的训练,自然有口难言、无从说起。

面对上述困境,中学师生想必更叫苦连天,每当歷史课谈及有关古代科技工程的章节,不少教师往往选择避重就轻,略微带过其原理机制,仅就其概念名称泛泛而谈,加上课时有限,学生自然更难理解箇中奥秘,未能深入体会古代先民的技艺智慧。有见及此,笔者结合自身经验,在此推介由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编着的《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一书,冀为广大文科师生学习古代科技工程提供助力,使之在教学过程中更能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以笔者观之,该书是一本博採众长、掇菁撷华的集大成之作。全书由国内外众多科技工程领域的专家学者通力合作、殚精竭虑而成,正文不到200页的内容,竟系统地介绍了中国古代88项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学发现、技术发明与工程成就,所述内容除了耳熟能详的“四大发明”外,还涵盖了天文地理、物理数学、医学药理、农业技术、手工技艺、机械装置及建筑工程等多个领域,基本概括了中国古代科技工程最核心的面貌轮廓。

值得一提的是,编者深谙普及读物编撰之精髓,每项条文的篇幅精要、行文简练,基本上都仅寥寥数百字,就把所述科学技术工程最为核心扼要的内容向读者呈现,如术语阐释、原理介绍、起源发展及歷史意义等,所用语句亦通俗易懂,更难得的是,编者为每项条目所述的科技工程都配上了合适的示意插图或实物照片,提供了图像化的认知印象,令读者一目了然,阅读起来事半功倍。

例如在“小孔成像”、“律管管口校正”等涉及物理学的条目,编者附上了相关的实验示图,简明扼要地呈现了光学成像机制、弦管振动模式的科学原理;在介绍“水碓”、“扇车”等机械工具时,则引用了古籍所绘图画,让读者直观了解其驱动及构造;而对于部分确已失传或所载不详的器物,如“指南车”、“地动仪”等,编者亦加入了近人復原研究的模型照片;至于“都江堰”、“长城”等工程建筑,更是配上实景照片,让读者领略其恢宏和雄伟。

总的来说,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内容深入浅出、体例适当得宜的优秀科普读物,较能适应文科读者研习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及工程的需要,可以作为中学老师日常教学的参考书籍之用;而对于广大青少年来说,通读一遍下来,亦能了解到古代中国领先世界的一系列科技工程成就,有助于激发爱国情怀、增强民族自豪感。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 中国古代重要科技发明创造

编著者: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出版社:中华教育

出版年份:2019

一种才华,一种孤独 张少鹏

艺术杂志执行主编,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艺术讲解员,艺术评论主要刊登于澳门、内地及香港。

一种才华,一种孤独

《海上钢琴师》为一套经典意大利电影,早于上世纪90年代发行,这次介绍的版本,为4K修復版,人物表情、背景清晰度等,都仍令人深受打动。本片最大特色莫过于音乐部分,尤其绰号“1900”的主角与杰利‧莫顿(Jelly Morton)的爵士乐对决,一根香烟在“1900”弹奏的琴弦中擦出了火光,精彩绝伦的琴技获得船上众人的掌声,也震撼了坐在屏幕前的观众。这位传奇音乐家虽拥有足以令世人惊艷的才华,可惜的是,他生于船上,亦最终亡于船上。他曾因追求爱情尝试踏上陆地,但陆地上复杂的爱恨情仇令他却步,留在船上,成为他最美好的寄託,既是他一生的家园,亦是他终生的魔咒。

“1900”的才华令他变得高冷,难以亲近。即使才华令他光芒万丈,但是他的孤独感亦随之而来,毕竟没有人会愿意与一个“模范生”亲近。就如电影《芳华》中的刘峰一样,作为标兵的他,是众人学习的对象,但是有天他解放自己将心中所爱说出时,就遭到世人鄙视,毕竟人们都难以接受褪去光环、有血有肉的“活雷锋”。回顾“1900”的一生,一方面与钢琴相伴令他备受世人触目,大家都将眼光注视到他的才华上,然而音乐会过后,又有多少人愿意接受他的不同?他的完美变得如《爱莲说》所言般“只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亦逐渐成了他一生的负担,慢慢侵略内心,最终令他成为一个孤独到极致的天才。

事实上,孤独与能力之间的拉扯,往往能令人从独处中审视自我、思考人生,也难免掩藏着令人迷失的巨大力量,倍感痛苦。最近笔者观看了某个“富二代”的专访,亦深有同感,身处在常人难以企及的高度,他一举一动自小备受注目,不仅要承受父辈给予的期望,亦有来自同侪攀比的压力,“你到底行不行”的质问不绝于耳,逐渐使他练成不服输的性格,也决心成为一个富有才华的人。最终,他虽然以自己的成就获得世人注目,然而他的命运也与“1900”相符,孤独时常随之而来,其人生更不时在镁光灯下被放大剖析,在自信、自卑的两极状态中徘徊。

《海上钢琴师》最后,“1900”不愿离去,留在船上身亡,对世人而言或许可惜,但对他而言却是完美的。诚然,完美也好,普通也好,人生在世留下甚么,也是自主决定而成,旁人之言,听听罢了。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 海上钢琴师(The legend of 1900)

编著者:朱塞佩‧托纳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出版社:新兴

出版年份:2020

如果当初另作选择,可否拥有更完美人生? 李尔

澳门写作人,创作涵盖小说、剧本、艺文评论等领域,曾屡获“澳门文学奖”、“澳门中篇小说”等奖项。

如果当初另作选择,可否拥有更完美人生?

《人生复本》(Dark Matter)的作者布莱克.克劳奇(Blake Crouch)是悬疑类文学创作高手,他向《双峰》(Twin Peaks)致敬的《松林异境》系列(Wayward Pines Trilogy),以及改编悬疑影集《好行为/一善之差》(Good Behavior),都是令人屏息凝神之作。写于2017年的《人生复本》,讲述大学教授杰森某晚被一陌生男子押解至荒郊野外的发电厂,经歷了一连串惊悚的“多重宇宙”量子旅行,而在这一连串环生险象的背后,其实是一个隐藏在每个人内心的、关于“人生选择”的终极问题:“如果当初另作选择,现在我可否拥有更完美的人生?”

“多元宇宙”概念放在今日的科幻题材已算不上开创性——《彗星来的那一夜》(Coherence)、《復仇者联盟:终局之战》(Avengers: Endgame)及《蜘蛛侠:多元宇宙》(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屡夺大奖的《妈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等,在这一大波汜滥成灾的“多元宇宙”热潮中,要想突围而出,作品必须有独到之处。布莱克.克劳奇擅于掌握节奏和拿捏氛围,将一系列艰深量子力学词汇跃然纸上:“哥本哈根诠释”、“薛丁格的猫”、“量子叠加状态”及“波函数坍塌”……等,要知道,讲好一个科幻故事,最难的不是如何故弄玄虚、抛出各种科学理论令读者眼花撩乱,而是能将艰深科学概念令普通人一听就明,更觉得很可能就是下一秒将在身边发生的现实。

《人生复本》的主角杰森为了家庭,放弃成为知名科学家,而成了一名平庸的大学教授,但平凡美满的生活背后,还是隐藏了他未能实现人生理想的遗憾,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将杰森捲入平行宇宙,他虽然在另一个世界里是名成利就的科学家,却没有他最爱的妻子和儿子……《人生复本》透过科幻的外壳框架,尝试富有创意地重述这个已被无数文学作品反覆书写过的主题——“人生选择”。人生由一连串大小选择组合而成,我们过去的选择,形塑出今天的自己,当回顾过往,我们当时或许选对了,又或许选错了,但无论如何,那都是我们自己作的决定。因此,我们在生命旅途中应该做的,并非后悔之前的决定,而应认真面对每一次选择所带来的结果,若总是抱着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的心态过活,最后只会迷失在人生一个又一个的十字路口。所以,“如果当初另作选择,现在我会否拥有更完美人生”这个问题,看完《人生复本》的读者或许能从中找到新的答案:不会,因为你现在拥有的人生,就是你能掌控的人生。所以你应当做的,就是努力活出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令它成为你最完美的人生。

人生复本(Dark Matter)

▸ 人生复本(Dark Matter)

编著者:布莱克.克劳奇 (Blake Crouch)

译者:颜湘如

出版社:寂寞

出版年份:2017

学会爱自己 高胜文

行政学博士、心理学硕士及管理学学士,澳门作家协会理事。

学会爱自己

回顾歷史,对爱的探讨可追溯至古中国及古希腊的哲学家,如古中国的孔子、孟子及老子,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Aristotle)、苏格拉底(Socrates)、柏拉图(Plato)及笛卡儿(Descartes)等。这些哲学家对爱均有不同见解,也致力探讨爱与心理、行为与影响因素等问题,并总结出不少相关理论。

在心理学理论角度而言,爱是蕴藏着炽热又积极的心理活动,是对世间万物的情感表达。可以说,爱起源于人和人之间的亲密关系,如爱情、亲情及友情等,也起源于人与事物之间的连繫。一般而言,人们较多关注的是爱情。如美国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认为,亲密、激情和承诺是完美爱情不可或缺的元素。相关的理论亦反映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与爱人在建立亲密关系时,均视之为奠定感情的重要基础,并以此一步一步视彼此为重要的伴侣。然而,过程中也不难发现,由于情感上的依赖和重视,我们或会随之遗忘了自己的感受,在患得患失间徘徊,甚至时而感到痛苦不已。这种爱与痛之间的挣扎,事实上无论从古代诗词歌赋,到今天的流行歌曲都不乏谈论探讨。然而,人们以及相关学术界一直较少谈论“爱自己”,这也是本人向各位介绍这本书的原因。

此刻,笔者希望大家用一些时间想一想,在你们心中,甚么是爱自己?也许,中国社会学家李银河能给你一些启示,她在首部断章集《在世界的枝头短暂停留》中道出了,“人的一生与普遍人无关,最多也就10个人真的在意,如果这样的话,请把时间留给真正有价值的人,最重要的是对得起自己”。如李银河所言不虚,那我们应该像作者那样,重新思考生活、工作、爱情以及其他人和事物的关系,学会把感受更多地投放在自己身上,好好爱自己。

作者是如何爱自己的?让我们一起看看。在生活上,她感谢那些伤害过她的人,并认为学会放手,才能得到更多,无法拥有的,就从另一角度领略它;在工作上,她认为应从改变自己开始,这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导权;在爱情上,她认为爱情的失败者并不失败,而是成功离开失败的爱情,才能活出自我;在社交上,她认为真心祝福别人的成功,将来会有更多人真心祝福你;在金钱观上,她认为不能“嫁”给金钱,也不做“名牌”的奴隶,如果有一天,当你不需要穿戴任何名牌,还能获得别人的赞美和尊重,那才是最成功的一件事……。相信大家看完这本书后,能更好地爱所爱的人或事物,也学会爱自己,当中“所爱的人”,尤指自己!

爱自己

▸ 爱自己

编著者:女王

出版社:圆神

出版年份:2011

飞天梦 马莹莹

澳门作家协会会长,为《澳门作家文集》编委成员,着有音乐绘本《致贾梅士》。

飞天梦

《飞天单车奇遇记》是凌雁的小说,封面“会飞的单车,想着过瘾,写着过瘾,希望你,看着过瘾”的文字加上骑行的少年图画,就可以想像这是一本充满青春活力、轻松幽默的小说了。

小说的7位主人公是一群初中生,每人都有绰号——布碌明(布碌头)和同学吴隼(唔准)、刘百载(流白带)、丹峦晖(单峦晖、单恋)、蓝采儿(黑妹)、马兰妮(马烂泥、Nanny)和黄天佑(右天皇)。这群中学生纯真、想像力爆表、有发明的冲动,加上有牵头人,同好者就会聚在一起查资料、研究。这“七小侠”,你一言、我一语,加上不断试验,就有了“飞天单车”这样的发明成果,他们各司所长,参与了比赛赢得奖项,又在一次乘飞天单车旅行中途流落荒岛,经歷一场奇妙又刺激的求生之旅。

小说分为128章,每个章节行文精简,透过通俗易懂、环环相扣的铺排逐步代入高潮跌宕的情节当中,让读者迅速掌握剧情内容。随着故事开展,主人公的视角回到中学时和同学们一起坐飞天单车,经歷点滴奇幻时光——有时与鸟为友、与羊睦邻,有时去森林探险、晒麻种竹、播种晒盐,有时看着粟米发芽、瓜菜满园……或被狼群偷袭、毒蛇袭击……不禁让人啧啧称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凌雁生活在港澳两地,在他心中两地是一体的,如硬要区分,他宁用“西城”和“东城”形容,作者在文中也故意虚化时间和地名,赋予读者有更大的想像空间。在行文语言方面,由于小说不时运用了粤语方言的口语表达,让整篇文章更生动活泼,本土化的特徵尤为明显。如《习泳》中描写道:“布碌头学着布碌妈一凿,凿一记唔准脑瓜:‘问甚么!问!男仔头,多事!‘想再来一凿,唔准避开了……”像这样的桥段在小说中有许多,对于粤语地区的读者尤其倍感亲切,或许非粤语地区的读者不容易读懂这样的“鬼马”淘气了。

总的来说,《飞天单车奇遇记》故事的构思和元素幽默风趣。“七小侠”把他们天马行空的想法实践并传递正能量,各个年龄段的读者都可随着文字,回顾那梦想的初心。人在年少时或许都会想为甚么自己不会飞,能不能飞呢?怎么做才能飞呢?就像“叮噹”的竹蜻蜓、飞翔弓箭般,每个少年都有一个“飞行梦”,而作者凌雁也带着这份“飞行梦”创作,怀着最纯朴的心对澳门文学作出贡献。在书的最后亦写道:“我每次搁笔外出都以为有辆飞天单车泊在家门口,害得我差点迟到。日后,希望你真有一辆,可以满天飞、不怕堵车了。”

飞天单车奇遇记

▸ 飞天单车奇遇记

编著者:凌雁

出版社:文化公所

出版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