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宗教音樂的推動作用 王軒妮

澳門樂評人,澳門作家協會會員,積極於澳門各大報刊雜誌筆耕。

澳門宗教音樂的推動作用

深耕澳門宗教音樂多年的戴定澄教授,於2013年出版的《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可謂是“十年磨一劍”的經典專著,該書作為文化局“學術研究課題獎勵”的項目成果,已被翻譯成英文及葡文,供國際讀者閱覽。

此書以大量翔實的譜例及一手資料,結合作者多年以來對西方宗教音樂的思考,以樂曲回放歷史的鋪排,介紹澳門音樂中極具代表性的天主教文化。書的第一部分介紹了澳門天主教音樂的歷史,以及禮樂創作的特點,通過梳理各類音樂史料、採訪神父,以口述歷史素材整理文本,讓讀者了解澳門天主教音樂發展進程,勾勒出鮮明的“西樂東漸”、“東學西傳”文化交流。經過百年傳承與演變,從聖保祿學院的音樂教學,到以聖若瑟修院為中心的音樂培訓;從宗教禮儀活動到豐富多彩的禮樂創作,逐漸形成澳門獨特而重要的地域特徵。而這個音樂轉變及文化萌芽,對澳門不少著名音樂家亦起到關鍵作用,當中包括已故作曲家林樂培先生。

澳門近代的古典音樂發展與天主教宗教音樂的關係十分密切,尤其是聖堂之中,神父創作的音樂大力促進澳門音樂發展。比如馬炳靈、司馬榮和區師達等神父的作品,除了推動民眾關注信仰以外,對澳門作曲家的影響可算是“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當中,師從司馬榮神父的已故作曲家林樂培先生就曾經在《餘音繚繞——澳門管樂口述歷史》一書中提到了,兒時在鮑思高學校讀書,聆聽到司馬神父小提琴的琴音,就毛遂自薦學藝,亦得神父首肯,最終在宗教音樂薰陶下,不單在音樂事業上奠定根基,亦促使他往後到加拿大發展,從此世界音樂史上,澳門人亦留下了一道艷麗的彩虹。

音樂作為城市的象徵,以音符呈現在地文化景觀,澳門天主教音樂在過去不僅為人們帶來聽覺享受,展現出宗教藝術意涵,也在傳統和現代中碰撞出前所未有的火花,引發音樂創作與美學賞析嬗變,如同著名學者李鵬翥先生在書序中所言,透過歷史將澳門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地區風格串連,指出了戴定澄老師的創作對華人音樂史有重要價值,對中國近代音樂史中的完善及補充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

▸ 二十世紀澳門天主教音樂——獨特歷史背景下的作曲者與作品

編著者:戴定澄

出版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出版年份:2013

與萬物共生息 梁芷嫣

生於澳門,遊學北方,現居台灣地區,曾於港澳兩地報刊發表文章,並於“澳門文學獎”、“香港城市文學獎”獲得奬項。

與萬物共生息

最近,讀畢散文集《一花一世界:跟季羨林品味生活禪》,心念跟隨季羨林先生純粹淡然的文字轉動,也被先生寵辱不驚、去留無意的真性情和大情懷所感動。全書共分為6輯,以其一生所經歷及遇見的人、事、動物、植物、對時間、對生命的思考作劃分,收錄散文隨筆48篇。先生的“生活禪”,是一種悲天憫人的超然恬淡,全書雖一字未見“禪”,卻處處盡是禪意。

先生一生歷盡無數的波折磨難,年少時海外留學遭遇戰爭,繼而10年的羈旅滯留;回國後遇到3年自然災害,以及文革10年浩劫的洗煉。因為苦,苦得深入骨髓,所以常存慈悲。書中出現的形形色色、在黑暗冷酷的命運下存活下來的有緣人,先生都願意贈予其希望與祝福。例如《母與子》中,先生飽受喪母之痛,返鄉時遇見因兒子參軍多年杳無音信,終日流淚思念的不識字老婦人,輾轉間,先生得知其子戰死沙場,卻選擇以善意的謊言瞞騙,把希望留給生無可戀的老婦人,成為她最後僅存活下來的力量。

書中的一人、一物、一事都被賦予無限的深情,文如其人,筆者能夠深刻感受到先生內心深處保持的謙卑與敬畏,那份與世間萬物共生息的和諧境界。先生視淒涼古宅中盛放香氣的馬纓花為知己;在應開就開、該落就落的二月蘭裏思盡人生的悲歡離合;還有為先生帶來無盡甜蜜的,叫咪咪的白色波斯貓,而這份愛之深,則源自於同病相憐的喪母之痛。這種從靈魂深處所迸發的悲憫之情,無不在字裏行間躍然紙上,正如先生所言,自己像“鐵皮暖瓶”的性格——外面冰冷而內心極熱。

先生很喜歡陶淵明在《形影神贈答詩》裏的詩句﹕“縱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懼。應盡便須盡,無復獨多慮!”意思是:天空海闊,人於天地之間,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用心做該做的事情,只問耕耘,不問收穫。這正正如他致力倡導“和諧”的3個層次:“天人合一”、“人人合一”、“個人合一”的層層深入、遞進的關係。

先生在世時社會各界對他諸多嘉獎,都被其視為“身上的泡沫”,曾三辭“國學大師”、“學界泰斗”及“國寶”的桂冠,這種還至本處、返璞歸真的胸懷,正是他畢生追求的最究竟的“和諧”。他很清楚,關鍵在於自己的那顆心,需向內而非向外索求。

轉眼間,先生辭世至今已14個年頭,這些年,感恩仍能在先生談讀書治學、談師友乃至人生的文字,以及其品格的伴隨下砥礪前行。

一花一世界 : 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禪

▸ 一花一世界 : 跟季羡林品味生活禪

編著者:季羡林

出版社:重慶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2

與時俱進的粵方言研究 高珮雯

現任澳門作家協會副理事長,主編《澳門作家文集二○二二》,曾擔任出版社編輯,喜歡一切有趣的語言現象。

與時俱進的粵方言研究

第一次對粵方言有理性的認識,是在大學一年級翻到了詹伯慧教授主編的《廣東粵方言概要》,閲覽之下才知道,原來粵語的系統如此龐大,涵蓋多種次方言,包括自己與父母日常所使用的“石岐話”在內,每一種次方言在書中都被一一分類、描寫和記錄。後來決定以粵方言為題撰寫畢業論文,又在圖書館翻到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的幾部論文集。彼時研討會已經辦了十多屆,會上發表的論文被集結出版,儘管囿於知識所限,很多文章看不太懂,但它們對我的論文選題和寫作思路都帶來了不少啟發。也是從那時候起,參加一次國際粵方言研討會,成為我學生時代的夢想。

粵語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兩三百年以前,以語音研究為主,一直到20世紀8、90年代,開始進入蓬勃發展的鼎盛時期。1987年,首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在香港中文大學舉辦,至今已經辦了26屆。縱觀歷屆研討會上發表的論文,基本反映出粵語研究的發展情況,從早期關注粵語的整體面貌和語音特點,到後來對粵音的剖析越發細緻,對詞彙、語法的論述不斷增多;從聚焦珠江三角洲,到研究範圍不斷擴展,粵北、粵西及廣西的粵語研究不再無人問津;從着眼粵語本體研究,到探討其社會應用;從共時分析,再到歷時討論……多年以來,對粵方言的調查、分析及研究,始終與時俱進。

2016年,第21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在澳門理工學院召開,會上發表的其中15篇論文被輯錄成《跨“粵”研究新視野》一書,主編湯翠蘭和鄺耀基兩位教授在前言中提到,第21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主題為“跨越”,希望以跨越微觀語言學的視野,與不同學科領域跨界,與這東西文化交融之地押韻。這一主題也正好與粵方言研究的發展現況相契合。

雖為論文集,但該書所收錄的不乏一些通俗易懂,且主題為大眾所關心的文章。例如甘于恩教授的《廣東語言資源、語言生活與語言資源的保護》一文,聚焦廣東省內部的語言資源保護,從中得知,雖然粵語屬於強勢方言,但是近20年來普通話在廣東的使用比例不斷提升,粵語作為“次標準語”的地位有所萎縮,其他粵語次方言所面臨的處境亦是不容樂觀,更遑論廣東境內的其他兩種方言——客家話和閩語了。此外,針對語文教學中採用“粵教中”還是“普教中”的爭議,各地學者分別從不同角度對此展開探討,相關論文也被收在書中。上述文章,相信對於關心粵語發展的讀者以及語文教師來說,都是很值得一讀的。

跨“粵”研究新視野:第廿一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 跨“粵”研究新視野:第廿一屆國際粵方言研討會論文集

編著者:國際粵方言研討會

出版社:文化公所

出版年份:2021

研習古代科學技術的參考指南 廖潤賢

澳門文物考古愛好者、青年歷史教育工作者,任協會文化政策關注組召集人。於市政署“澳門古樹名木——一樹一故事”的專欄文章,推廣本地古樹文化。

研習古代科學技術的參考指南

對於不少文科出身的歷史愛好者來說,要研習中國古代的科技工程並不容易:雖然平日自覺博覽群書、學富五車,與朋友談天說地時往往又引經據典、旁徵博引,彷彿博古通今、無所不曉;但每當提到科學發現時卻欲言又止,論及技術發明又張口結舌,議至古代工程時更噤若寒蟬。究其因由,無非因為這些技術工程涉及到不少數理知識及科學原理,而一般文科生並未系統接受這方面的訓練,自然有口難言、無從說起。

面對上述困境,中學師生想必更叫苦連天,每當歷史課談及有關古代科技工程的章節,不少教師往往選擇避重就輕,略微帶過其原理機制,僅就其概念名稱泛泛而談,加上課時有限,學生自然更難理解箇中奧秘,未能深入體會古代先民的技藝智慧。有見及此,筆者結合自身經驗,在此推介由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編著的《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一書,冀為廣大文科師生學習古代科技工程提供助力,使之在教學過程中更能得心應手、遊刃有餘。

以筆者觀之,該書是一本博採眾長、掇菁擷華的集大成之作。全書由國內外眾多科技工程領域的專家學者通力合作、殫精竭慮而成,正文不到200頁的內容,竟系統地介紹了中國古代88項具有代表性的重要科學發現、技術發明與工程成就,所述內容除了耳熟能詳的“四大發明”外,還涵蓋了天文地理、物理數學、醫學藥理、農業技術、手工技藝、機械裝置及建築工程等多個領域,基本概括了中國古代科技工程最核心的面貌輪廓。

值得一提的是,編者深諳普及讀物編撰之精髓,每項條文的篇幅精要、行文簡練,基本上都僅寥寥數百字,就把所述科學技術工程最為核心扼要的內容向讀者呈現,如術語闡釋、原理介紹、起源發展及歷史意義等,所用語句亦通俗易懂,更難得的是,編者為每項條目所述的科技工程都配上了合適的示意插圖或實物照片,提供了圖像化的認知印象,令讀者一目了然,閱讀起來事半功倍。

例如在“小孔成像”、“律管管口校正”等涉及物理學的條目,編者附上了相關的實驗示圖,簡明扼要地呈現了光學成像機制、弦管振動模式的科學原理;在介紹“水碓”、“扇車”等機械工具時,則引用了古籍所繪圖畫,讓讀者直觀了解其驅動及構造;而對於部分確已失傳或所載不詳的器物,如“指南車”、“地動儀”等,編者亦加入了近人復原研究的模型照片;至於“都江堰”、“長城”等工程建築,更是配上實景照片,讓讀者領略其恢宏和雄偉。

總的來說,本書圖文並茂,是一本內容深入淺出、體例適當得宜的優秀科普讀物,較能適應文科讀者研習中國古代科學、技術及工程的需要,可以作為中學老師日常教學的參考書籍之用;而對於廣大青少年來說,通讀一遍下來,亦能了解到古代中國領先世界的一系列科技工程成就,有助於激發愛國情懷、增強民族自豪感。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 中國古代重要科技發明創造

編著者: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出版社:中華教育

出版年份:2019

一種才華,一種孤獨 張少鵬

藝術雜誌執行主編,北京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藝術講解員,藝術評論主要刊登於澳門、內地及香港。

一種才華,一種孤獨

《海上鋼琴師》為一套經典意大利電影,早於上世紀90年代發行,這次介紹的版本,為4K修復版,人物表情、背景清晰度等,都仍令人深受打動。本片最大特色莫過於音樂部分,尤其綽號“1900”的主角與傑利‧莫頓(Jelly Morton)的爵士樂對決,一根香煙在“1900”彈奏的琴弦中擦出了火光,精彩絕倫的琴技獲得船上眾人的掌聲,也震撼了坐在屏幕前的觀眾。這位傳奇音樂家雖擁有足以令世人驚艷的才華,可惜的是,他生於船上,亦最終亡於船上。他曾因追求愛情嘗試踏上陸地,但陸地上複雜的愛恨情仇令他卻步,留在船上,成為他最美好的寄託,既是他一生的家園,亦是他終生的魔咒。

“1900”的才華令他變得高冷,難以親近。即使才華令他光芒萬丈,但是他的孤獨感亦隨之而來,畢竟沒有人會願意與一個“模範生”親近。就如電影《芳華》中的劉峰一樣,作為標兵的他,是眾人學習的對象,但是有天他解放自己將心中所愛說出時,就遭到世人鄙視,畢竟人們都難以接受褪去光環、有血有肉的“活雷鋒”。回顧“1900”的一生,一方面與鋼琴相伴令他備受世人觸目,大家都將眼光注視到他的才華上,然而音樂會過後,又有多少人願意接受他的不同?他的完美變得如《愛蓮說》所言般“只可遠觀而不可褻玩”,亦逐漸成了他一生的負擔,慢慢侵略內心,最終令他成為一個孤獨到極致的天才。

事實上,孤獨與能力之間的拉扯,往往能令人從獨處中審視自我、思考人生,也難免掩藏着令人迷失的巨大力量,倍感痛苦。最近筆者觀看了某個“富二代”的專訪,亦深有同感,身處在常人難以企及的高度,他一舉一動自小備受注目,不僅要承受父輩給予的期望,亦有來自同儕攀比的壓力,“你到底行不行”的質問不絕於耳,逐漸使他練成不服輸的性格,也決心成為一個富有才華的人。最終,他雖然以自己的成就獲得世人注目,然而他的命運也與“1900”相符,孤獨時常隨之而來,其人生更不時在鎂光燈下被放大剖析,在自信、自卑的兩極狀態中徘徊。

《海上鋼琴師》最後,“1900”不願離去,留在船上身亡,對世人而言或許可惜,但對他而言卻是完美的。誠然,完美也好,普通也好,人生在世留下甚麼,也是自主決定而成,旁人之言,聽聽罷了。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編著者:朱塞佩‧托納多雷 (Giuseppe Tornatore)

出版社:新興

出版年份:2020

如果當初另作選擇,可否擁有更完美人生? 李爾

澳門寫作人,創作涵蓋小說、劇本、藝文評論等領域,曾屢獲“澳門文學獎”、“澳門中篇小說”等獎項。

如果當初另作選擇,可否擁有更完美人生?

《人生複本》(Dark Matter)的作者布萊克.克勞奇(Blake Crouch)是懸疑類文學創作高手,他向《雙峰》(Twin Peaks)致敬的《松林異境》系列(Wayward Pines Trilogy),以及改編懸疑影集《好行為/一善之差》(Good Behavior),都是令人屏息凝神之作。寫於2017年的《人生複本》,講述大學教授傑森某晚被一陌生男子押解至荒郊野外的發電廠,經歷了一連串驚悚的“多重宇宙”量子旅行,而在這一連串環生險象的背後,其實是一個隱藏在每個人內心的、關於“人生選擇”的終極問題:“如果當初另作選擇,現在我可否擁有更完美的人生?”

“多元宇宙”概念放在今日的科幻題材已算不上開創性——《彗星來的那一夜》(Coherence)、《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及《蜘蛛侠:多元宇宙》(Spider-Man: Into the Spider-Verse),屢奪大獎的《媽的多重宇宙》(Everything Everywhere All at Once)……等,在這一大波汜濫成災的“多元宇宙”熱潮中,要想突圍而出,作品必須有獨到之處。布萊克.克勞奇擅於掌握節奏和拿捏氛圍,將一系列艱深量子力學詞彙躍然紙上:“哥本哈根詮釋”、“薛丁格的貓”、“量子疊加狀態”及“波函數坍塌”……等,要知道,講好一個科幻故事,最難的不是如何故弄玄虛、拋出各種科學理論令讀者眼花撩亂,而是能將艱深科學概念令普通人一聽就明,更覺得很可能就是下一秒將在身邊發生的現實。

《人生複本》的主角傑森為了家庭,放棄成為知名科學家,而成了一名平庸的大學教授,但平凡美滿的生活背後,還是隱藏了他未能實現人生理想的遺憾,一場突如其來的變故,將傑森捲入平行宇宙,他雖然在另一個世界裏是名成利就的科學家,卻沒有他最愛的妻子和兒子……《人生複本》透過科幻的外殼框架,嘗試富有創意地重述這個已被無數文學作品反覆書寫過的主題——“人生選擇”。人生由一連串大小選擇組合而成,我們過去的選擇,形塑出今天的自己,當回顧過往,我們當時或許選對了,又或許選錯了,但無論如何,那都是我們自己作的決定。因此,我們在生命旅途中應該做的,並非後悔之前的決定,而應認真面對每一次選擇所帶來的結果,若總是抱着瞻前顧後、患得患失的心態過活,最後只會迷失在人生一個又一個的十字路口。所以,“如果當初另作選擇,現在我會否擁有更完美人生”這個問題,看完《人生複本》的讀者或許能從中找到新的答案:不會,因為你現在擁有的人生,就是你能掌控的人生。所以你應當做的,就是努力活出屬於自己的人生精彩,令它成為你最完美的人生。

人生複本(Dark Matter)

▸ 人生複本(Dark Matter)

編著者:布萊克.克勞奇 (Blake Crouch)

譯者:顏湘如

出版社:寂寞

出版年份:2017

學會愛自己 高勝文

行政學博士、心理學碩士及管理學學士,澳門作家協會理事。

學會愛自己

回顧歷史,對愛的探討可追溯至古中國及古希臘的哲學家,如古中國的孔子、孟子及老子,古希臘的亞里士多德(Aristotle)、蘇格拉底(Socrates)、柏拉圖(Plato)及笛卡兒(Descartes)等。這些哲學家對愛均有不同見解,也致力探討愛與心理、行為與影響因素等問題,並總結出不少相關理論。

在心理學理論角度而言,愛是蘊藏着熾熱又積極的心理活動,是對世間萬物的情感表達。可以說,愛起源於人和人之間的親密關係,如愛情、親情及友情等,也起源於人與事物之間的連繫。一般而言,人們較多關注的是愛情。如美國心理學家斯騰伯格(Robert J. Sternberg)認為,親密、激情和承諾是完美愛情不可或缺的元素。相關的理論亦反映在現實生活中,大部分人與愛人在建立親密關係時,均視之為奠定感情的重要基礎,並以此一步一步視彼此為重要的伴侶。然而,過程中也不難發現,由於情感上的依賴和重視,我們或會隨之遺忘了自己的感受,在患得患失間徘徊,甚至時而感到痛苦不已。這種愛與痛之間的掙扎,事實上無論從古代詩詞歌賦,到今天的流行歌曲都不乏談論探討。然而,人們以及相關學術界一直較少談論“愛自己”,這也是本人向各位介紹這本書的原因。

此刻,筆者希望大家用一些時間想一想,在你們心中,甚麼是愛自己?也許,中國社會學家李銀河能給你一些啟示,她在首部斷章集《在世界的枝頭短暫停留》中道出了,“人的一生與普遍人無關,最多也就10個人真的在意,如果這樣的話,請把時間留給真正有價值的人,最重要的是對得起自己”。如李銀河所言不虛,那我們應該像作者那樣,重新思考生活、工作、愛情以及其他人和事物的關係,學會把感受更多地投放在自己身上,好好愛自己。

作者是如何愛自己的?讓我們一起看看。在生活上,她感謝那些傷害過她的人,並認為學會放手,才能得到更多,無法擁有的,就從另一角度領略它;在工作上,她認為應從改變自己開始,這才能拿回人生的主導權;在愛情上,她認為愛情的失敗者並不失敗,而是成功離開失敗的愛情,才能活出自我;在社交上,她認為真心祝福別人的成功,將來會有更多人真心祝福你;在金錢觀上,她認為不能“嫁”給金錢,也不做“名牌”的奴隸,如果有一天,當你不需要穿戴任何名牌,還能獲得別人的讚美和尊重,那才是最成功的一件事……。相信大家看完這本書後,能更好地愛所愛的人或事物,也學會愛自己,當中“所愛的人”,尤指自己!

愛自己

▸ 愛自己

編著者:女王

出版社:圓神

出版年份:2011

飛天夢 馬瑩瑩

澳門作家協會會長,為《澳門作家文集》編委成員,著有音樂繪本《致賈梅士》。

飛天夢

《飛天單車奇遇記》是凌雁的小說,封面“會飛的單車,想着過癮,寫着過癮,希望你,看着過癮”的文字加上騎行的少年圖畫,就可以想像這是一本充滿青春活力、輕鬆幽默的小說了。

小說的7位主人公是一群初中生,每人都有綽號——布碌明(布碌頭)和同學吳隼(唔准)、劉百載(流白帶)、丹巒暉(單巒暉、單戀)、藍采兒(黑妹)、馬蘭妮(馬爛泥、Nanny)和黃天佑(右天皇)。這群中學生純真、想像力爆表、有發明的衝動,加上有牽頭人,同好者就會聚在一起查資料、研究。這“七小俠”,你一言、我一語,加上不斷試驗,就有了“飛天單車”這樣的發明成果,他們各司所長,參與了比賽贏得獎項,又在一次乘飛天單車旅行中途流落荒島,經歷一場奇妙又刺激的求生之旅。

小說分為128章,每個章節行文精簡,透過通俗易懂、環環相扣的鋪排逐步代入高潮跌宕的情節當中,讓讀者迅速掌握劇情内容。隨着故事開展,主人公的視角回到中學時和同學們一起坐飛天單車,經歷點滴奇幻時光——有時與鳥為友、與羊睦鄰,有時去森林探險、曬麻種竹、播種曬鹽,有時看着粟米發芽、瓜菜滿園……或被狼群偷襲、毒蛇襲擊……不禁讓人嘖嘖稱奇!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凌雁生活在港澳兩地,在他心中兩地是一體的,如硬要區分,他寧用“西城”和“東城”形容,作者在文中也故意虛化時間和地名,賦予讀者有更大的想像空間。在行文語言方面,由於小說不時運用了粵語方言的口語表達,讓整篇文章更生動活潑,本土化的特徵尤為明顯。如《習泳》中描寫道:“布碌頭學着布碌媽一鑿,鑿一記唔准腦瓜:‘問甚麼!問!男仔頭,多事!‘想再來一鑿,唔准避開了……”像這樣的橋段在小說中有許多,對於粵語地區的讀者尤其倍感親切,或許非粵語地區的讀者不容易讀懂這樣的“鬼馬”淘氣了。

總的來說,《飛天單車奇遇記》故事的構思和元素幽默風趣。“七小俠”把他們天馬行空的想法實踐並傳遞正能量,各個年齡段的讀者都可隨着文字,回顧那夢想的初心。人在年少時或許都會想為甚麼自己不會飛,能不能飛呢?怎麼做才能飛呢?就像“叮噹”的竹蜻蜓、飛翔弓箭般,每個少年都有一個“飛行夢”,而作者凌雁也帶着這份“飛行夢”創作,懷著最純樸的心對澳門文學作出貢獻。在書的最後亦寫道:“我每次擱筆外出都以為有輛飛天單車泊在家門口,害得我差點遲到。日後,希望你真有一輛,可以滿天飛、不怕堵車了。”

飛天單車奇遇記

▸ 飛天單車奇遇記

編著者:凌雁

出版社:文化公所

出版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