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繪本看見自我 ——專訪《那隻沒有被染成金色的蝴蝶》創作團隊

文字 _ 木寺 圖片 _ 余梓峰

 

作品是反映內心的一面鏡子。羊豬老師,本名楊穎虹,是澳門資深兒童文學作家。作為教育學博士,近年來她專注於自我認同理論的研究。其中篇小說《燈海尋星》圍繞天才自閉症兒童自殺案件展開,旨在打破社會設定的標準,讓每一個人能夠學會欣賞自我價值。而《那隻沒有被染成金色的蝴蝶》正是從《燈海尋星》孵化而出的雙語心理認知繪本。

 

我看見了你

小蝴蝶“白白”是繪本的主角,作為主角,牠的形象並不符合大眾對“美”的定義,既不苗條,也沒有華麗的翅膀。插畫師梁倩瑜準確地概括出白白前期的形象:“白白笨拙和不自信,過分介懷於與他人的對比。”故事的理念正是希望讀者把視線聚焦回自身,認識到自己本身的樣貌已經足夠美麗。若以該書出版社文化公所編輯部的話總結,這本繪本正是在傳遞人文關懷,並在此基礎上賦予文學性和藝術性。

在創作過程中,楊穎虹遇上了志同道合的朋友。當中,她特別提及身心健康教練朱少卿和藝術治療師蕭雅雯,楊穎虹形容她們如同書中指引白白的星星天使。他們共同設計出一本融入了心理學元素的小冊子和一系列身心靈療癒的工作坊,包括聞鮮花、吹蠟燭、深呼吸的互動,以及蝴蝶彩繪和放飛的活動。編輯部認為,小冊子的加入,豐富了故事的閱讀體驗。

繪本從構想到成型,經過六年的精心打磨,繁體及簡體版2023年於廣州南國書香節正式面世,《那隻沒有被染成金色的蝴蝶》迅速引起業界的關注。簡體版參加意大利博洛尼亞書展,並入選“中國出版傳媒商報年度五十種推薦童書”及“深圳三葉草故事家族二○二三年度好童書TOP100榜單”。2024年,繪本榮獲“澳門國際兒童文學獎”的“澳門原創作品獎”。

 

對視

“創作不是說你要固定畫什麼,而是在這個過程中碰撞,靈感會在‘叮’一聲突然間出現。”談及幕後的創作故事,楊穎虹分享,繪本原先只有白白和星星天使的角色,但在溝通的過程中,兩人開始逐漸孕育出其他的蝴蝶角色。

梁倩瑜注重每一角色的性格和外型的塑造,在構思的時候,她會代入小朋友的視角:“每次面向兒童的創作,也是讓我要站低一點,站近他們的角度,對世界再好奇一點,對微小的東西再感動一點。”而小朋友似乎感受到梁倩瑜的用心。除了白白外,書中的角色都是沒有名字的,然而在閱讀分享的過程中,他們總會用心記住每一個牠,不斷向楊穎虹追問“黃星弄蝶在哪兒了?鳳蝶在哪兒了?”

對於故事的結尾,楊穎虹曾苦思許久。“星星天使對白白說,牠本身的顏色已經足夠漂亮了,不一定要變為金色,希望牠留在花園告訴其他蝴蝶,可以尋找自己喜歡的顏色。”這個結尾版本引發不少文學界朋友的討論,他們認為從創作角度出發,結局不應一錘定音,而應該由白白自身去覺悟。然而,楊穎虹認為,從教育心理學角度出發,傳遞意義才是關鍵。特別是面對兒童讀者,太曲折的情節未必能讓他們捕捉到核心意象。在當今複雜多變的世代,星星天使的肯定和提點能夠幫助孩子覺悟自我。在閱讀推廣活動中,楊穎虹注意到不少師生聽到此話後眼泛淚光,可見這樣的結局能引發讀者的共鳴。

 

蝴蝶效應

“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每個人在閱讀故事時,也會發生鏡像效應,將自身投射進去,成人和兒童理解的差異讓楊穎虹印象深刻。受中篇小說的情節影響,“繪本有影射死亡的意象,如墜落的蝴蝶花球,成年人知道這是逝去的意象,甚至有評論家指這裡有‘一將功成萬骨枯’的意味,但是小朋友並沒有聯想到死亡。”

楊穎虹笑着分享小朋友們的有趣回應。當他們看見被雨淋濕而無法飛行的蝴蝶時,會建議牠打傘;面對被雷劈的蝴蝶,認為可以叫救護車;而被太陽熱得快融化的蝴蝶,則需要開冷氣……她認為,小朋友心態相比成人更簡單和樂觀。在他們眼中,困難是可以被克服的。

這些回應正是楊穎虹在創作過程中收獲的意外驚喜。“蝴蝶不一定要變成金色才好看,牠在飛的過程中,就算不知道自己會變成什麼顏色,也能從體驗中有所收穫。”簡單的情節,唯美的畫面,相信在不經不覺間已在讀者內心引起一場小風暴,這正是作品所形成的“蝴蝶效應”。

 

楊穎虹以六年打磨精品繪本
楊穎虹以六年打磨精品繪本

 

梁倩瑜在繪本中創作了眾多蝴蝶角色
梁倩瑜在繪本中創作了眾多蝴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