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動

 

文字_木寺 圖片_ 余梓峰 插畫_ 小島元春

 

“只要有路,我就會全力奔跑。”近年來,日本小說家三浦紫苑的作品《強風吹拂》改編成動畫,原著再次進入大眾視野,燃點起大眾的“跑魂”。在澳門,不僅有着萬人參與的澳門國際馬拉松,還有澳門國際帆船賽、澳門國際龍舟賽、澳門格蘭披治大賽車等高水平體育賽事。隨着第十五屆全運會的到來,運動的風潮更是席捲澳門。

對於許多想要開始運動卻不知從何入手的人來說,以閱讀激發運動興趣無疑是一個絕佳方法。在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網站,以“運動”為關鍵詞進行檢索,能找到高達二千多項相關資源,從專業的訓練指南到勵志的運動故事,應有盡有。為何運動與閱讀能發生化學反應?接下來,讓我們一同“躍”進書海,探索它們的奧秘與魅力!

01 《孫子兵法》智慧融入運動教學 ——專訪羽毛球教練林浩謙

 

 

“運動和閱讀在本質上是相同的。”運動和閱讀兩條看似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在羽毛球教練林浩謙眼中,卻有着本質的相通之處——是實現自我提升的途徑。

運動一詞常與競技相伴,林浩謙認為,古代戰爭和現代運動競技之間存在諸多共同點。中國兵家經典《孫子兵法》由著名軍事家孫武撰寫,系統地闡述了行兵作戰的各個方面,包括戰略、戰術,以及用兵原則等。林浩謙坦言:“我十分欣賞古代軍事家,因為戰爭需要付上生命,他們的策略會更全面,所以我想了解他們的智慧。”因而他將在《孫子兵法》中所領悟的理念,如同鹽溶於水般,巧妙地與教學結合。

作為前世界羽聯註冊積分球員、澳門羽毛球總會榮譽球員的林浩謙,不僅向學生傳授羽毛球技術,更時常引導他們思考“如何成為一名運動員”。“知彼知己者,百戰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勝一負;不知彼不知己,每戰必敗。”[1]這是林浩謙最為推崇的一句話。在教學中,他時常告訴學生,比賽無處不在,運動員需要時刻了解自己的身體、技術,以及心理的狀態。他鼓勵學生在練習中摸索自我,而非盲目地套用他人模版,從而達成“知己”。

洞察對手競技狀態的“知彼”,在《孫子兵法》中同樣重要。林浩謙對“計利以聽,乃為之勢,以佐其外”中的“勢”字尤其印象深刻。他以水為例,指出水會根據不同容器改變形狀,運動員亦不能一成不變,並分享了“廟算”一詞,提到古人出兵作戰前在宗廟舉行儀式並進行戰略部署。只有知彼知己者,才能在比賽前為全局制定相應策略。

通過閱讀《孫子兵法》,林浩謙與前人對話,將書中智慧提煉後融入生活語境。這些理念不僅適用於賽場,更可以延伸到生活的方方面面。當認知和行動統一時,人們便能無往而不勝。

 

 

[1] 孫武,《孫子兵法(春秋)》,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17頁。

02 讓運動與閱讀並行 ——專訪生活多面手甘偉棠

 

 

在繁忙的生活中,如何平衡多元興趣?甘偉棠在這方面頗有心得。近四年來,除了兼顧家庭與事業,他還擔任澳門閱讀普及協會理事長,舉辦了近五十場讀書活動,以及作為長跑愛好者,參與了十三場馬拉松和三場越野比賽。當被問及在平衡過程中是否遇到挑戰時,他竟笑言:“沒有挑戰。”

甘偉棠將閱讀和運動比作進食和入睡。他認為,挑戰往往帶有壓力,而當某種行為轉化成習慣後,便不會被視為挑戰,而是成為一種生活常態。對他而言,培養習慣的關鍵在於時間管理,他會定期為自己制定運動計劃。

在甘偉棠的運動計劃中,一周有五天是運動日。每天醒來後,他會查看智能手錶上的綜合數據,包括心率變異度、睡眠質量和體能恢復狀態,並根據這些數據決定是否需要調整訓練量。同時,為了避免連續跑步引發“慢性疲勞症候群”,即累積疲勞的狀態,他每周會特意安排兩天為跑休日,以科學地維持計劃的可持續性。

運動與閱讀之間能夠產生奇妙的化學反應。甘偉棠分享,在建立運動習慣後,他能在一分鐘內迅速進入閱讀狀態,專注程度明顯高於未建立運動習慣前。因而,他時常把閱讀時間安排在運動之後。

甘偉棠每周會閱讀一本書籍,閱讀時長會根據當天精神狀態決定。為避免閱讀後無法有效消化內容,他並不強求閱讀的“量”,而是合理地調整閱讀期望值。在精神充沛時,他會閱讀一到兩小時;在精神疲勞時,則會減少閱讀時長至半小時左右。選書則根據當日狀態而定,涵蓋文學、心理和歷史等類別,按需選擇。

閱讀能夠驅動人們心理和認知的改變,而運動則是將知識付諸實踐的體現,兩者彼此相互牽動。甘偉棠透過反覆的閱讀及邁步,不斷加固生活的支點,並期望透過分享,激勵更多人與他並肩前行。

 

 

03 以書籍入門詠春 ——專訪詠春師傅李健豪

 

 

對於詠春這一名稱,相信各位讀者並不陌生。它不僅是中國傳統武術,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透過閱讀學習詠春,不僅可以深入了解這項運動背後的精神,還能加深對詠春的興趣。

為幫助讀者入門詠春,被譽為“澳門詠春達人”的李健豪推薦《詠春寶典新編(上冊) : 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一書。他指出:“書中注重技法的教學,涵蓋了從運氣到套路的各個方面。”透過書籍與大師徐尚田對話,將有助我們加深對詠春技法的認識,包括每一個關節的運用、腳的角度和站姿。

學習詠春除了能夠自我防衞和強身健體,李健豪更揭示了閱讀與運動具有共同點。他以詠春入門套拳小念頭為例分享:“小念頭是由細小的觀念開始,必須讓自己靜下心來,放空思想,才能吸收整套功夫。”這一過程與閱讀相似,同樣需要專注才能全程投入,消化知識。此外,“詠春的鍛煉其中一個特點在於左右手的相互配合,這意味着需要左右腦的協調才能學好詠春。”因此,多練習詠春,可以增加左右腦的配合,提升閱讀和學習的效果。

李健豪特選取了“護手”招式,幫助讀者活動手腕。各位讀者不妨在閱讀之餘,也來活絡筋骨,實現閱讀與運動的雙重結合!

 

 

小貼士

呼吸方式:運動過程中建議配合腹式呼吸,保持呼吸速度穩定,避免過快。

動作頻率:每項動作建議左右輪流做三次。若時間許可,建議持續進行十至十五分鐘,以充分活動身體。

 

護手

目的:增強手腕力量,提升靈活性和協調性。

方法:如圖所示,單手自然攤開,用力鎖緊手腕關節,由手肘帶動,手指尖朝向內再轉向天花板,進行內轉圈的動作。在這過程中,留意手腕的抗衡感,這是鍛煉效果的體現。

 

  

 

 

詠春寶典新編(上冊) : 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

▸ 詠春寶典新編(上冊) : 套拳:小念頭、尋橋、標指

編著者:徐尚田

出版社:群學出版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3

04 閱讀與運動的科學交匯 ——專訪體育研究學者甯自衡

 

 

運動能有效促進人們在認知、身體和心理層面的全面發展,體育研究學者甯自衡更稱它是無副作用的治療方式。令人驚訝的是,閱讀與運動之間竟然也存在互動,兩者能夠相輔相成。接下來,甯自衡將為我們深入解釋這一現象。

 

1. 運動前閱讀:激發興趣與動力

閱讀與目標相關的書籍能將讀者的行為轉化率提高20%。甯自衡分享,這些書籍包括運動心理學、健身技巧或運動傳奇人物的傳記。它們有助於讀者建立相關認知,深入理解運動的益處,從而激發興趣和動力。

 

2. 運動時閱讀:緩解枯燥與疲勞

甯自衡以跑步為例,指出運動者在跑步時聆聽帶有情節的故事,可以透過趣味性分散注意力,緩解運動過程中的枯燥感和身體不適。跑步時聆聽有聲書的參與者相比僅聽音樂的人,平均能多跑十二分鐘。同時,讀者也能夠在運動中輕鬆吸收知識。

 

3. 運動後閱讀:增強學習記憶

運動後,神經營養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的濃度會隨之升高,大腦會處於高度活躍的狀態。甯自衡指出,在這段時間內進行十五分鐘或半小時的閱讀,可以迅速進入學習狀態,運動後的學習記憶保持率比久坐狀態高出20%,有助於增強資訊的吸收和記憶。

 

 

讀者小錦囊

最後,甯自衡貼心地為讀者提供了將閱讀與運動結合的策略,旨在幫助讀者將所閱讀的內容付諸實踐。

1. 設定雙重目標:每完成十次運動後,獎勵自己一本心儀的書籍。

2. 安排固定時間:每次鍛煉結束後,閱讀十至十五分鐘,形成習慣,鞏固知識並提高認知能力。

3. 同步閱讀清單與運動計劃:制定包含閱讀書籍和運動里程的清單,並記錄閱讀與運動的目標完成情況,以激勵自己。

4. 社交結合:參加線上或線下的讀書與運動俱樂部,分享進展與感受,增強社交互動。

 

建立長期習慣的四步曲

閱讀和運動兩者的結合能幫助我們建立一種螺旋式向上的生活方式。究竟,如何讓閱讀和運動成為我們生活的一部分,並建立長期習慣?四位受訪者按不同階段,以運動為例分享實用建議,希望能為讀者提供啟發。

 

1. 如何制定目標?

甯自衡:讀者可以按照SMART原則制定目標,目標需符合具體性(Specific)、可衡量性(Measurable)、可實現性(Achievable)、相關性(Relevant)和時間性(Time-bound)五項要求。例如,若想改善心肺功能,可以設置“一個月內完成十次跑步”的目標。這一目標既具挑戰性,又在個人可實現範圍內。透過記錄運動時間和距離,能夠有效追蹤進度,確保持續優化。

 

2. 如何執行計劃?

林浩謙:讀者在制定具體目標後,應立即採取行動。當中最重要的是在運動中建立自信,並感受其中的樂趣和成功感。一旦建立起信心,身體會自然而然地感受到“我已準備好”的訊號,進而提升執行力。同時,獎勵機制也至關重要。在完成運動後,可以做喜歡的事情或購買心儀物品,激勵自己。

 

3. 如何調整心態?

李健豪:我們可以透過運動學習調整心態。以詠春為例,它強調身心的沉澱,並透過腹式呼吸來進行運動。在吸氣時,將氣沉至丹田,感受內在的力量;在呼氣時,慢慢將氣引導出來,釋放緊張和壓力。這種呼吸與動作的協調需要全神貫注,是一種有效調整心態的方式。

 

4. 如何回顧計劃?

甘偉棠:主要分為每日監察和每月回顧。每天早上,我會根據智能手錶的數據,量化判斷自己身體是否能達到訓練目標,並進行相應調整。每月,我也會對每周課表進行全面回顧,評估在速度或負荷上是否需要進行大幅調整,以確保訓練的有效性 。

 

書籍內容如何融入於日常生活?閱讀與運動該如何同步兼顧?運動與閱讀有何相通之處?在學術上,我們該如何解釋這些閱讀與運動所產生的科學反應?又該如何制定計劃?四位受訪者通過真摯的分享,結合理論的深度與實踐的溫度,為讀者鋪展了一條“跑道”,期望大家能夠邁開步伐,感受身體與心靈的雙重躍動,從而邁向一種持久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