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人又危險的意識形態 古冰

影像工作者,寫作人。長年慢活,霧中賞景,讀字迷影。著有短篇小說集《霓虹餐廳》。

迷人又危險的意識形態

關於越戰的小說不少,英國人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的《文靜的美國人》(The Quiet American),絕對是箇中經典。這本小說寫於20世紀50年代,表面描寫的是越南與法國之間正在進行的反殖民戰爭,亦即“第一次越南戰爭”;同時又極具預言性地,鋪陳越南與美國將要展開的“第二次越南戰爭”。相比起描寫戰爭慘況的煽情反戰小說,格林選擇了較抽離的角度,以偵探小說的外衣,包裝一場意識形態的戰爭。

《文靜的美國人》寫得巧妙,巧妙在於它對越戰當下的全球主要勢力——以東方大國為首的共產主義和以現代化西方列強為首的民主自由主義,甚至還有漸漸從歷史舞台退場的歐洲殖民主義,三種意識形態之間的剖析辯證。透過美國使館人員派爾、英國記者弗勒和越南女人鳳之間的三角關係,如手術刀一般,一層層剝開自由主義的華美表層下,赤裸裸的真貌。

在格林筆下,三人的性格和形象鮮明:弗勒極愛嘲諷,有時是為了掩飾內心的自卑。為了成為稱職的記者,弗勒遇事總保持冷漠不動情,卻始終無法拭去內在的善良和同理心;派爾像個紳士,沉靜有禮,卻迷戀於自由主義,一直相信可扶持第三勢力,解放越南;而鳳,夾在兩個男人之間,由於語言不通,個性含蓄忍讓,在故事中沒太多自我表達的空間,只能讓兩個男人去爭奪、詮釋她。她是一個腳踏實地生活,但又不失浪漫想像的女人。不懂得、不迷戀任何意識形態,卻渴求簡單的“自由”,如造訪大峽谷、摩天大樓、自由神像等異國地標。讀者不難發現,弗勒、派爾和鳳,基本上代表了殖民主義、自由主義和共產主義的價值觀。而作為當時在越南嶄露頭角的美國自由主義,格林透過派爾這個人物,暗示了它的危險性,正如他會不顧一切地穿越戰場,只為了告訴弗勒:他愛上了鳳,並且要與弗勒公平競爭。這是一種令人發笑、荒謬的理想主義,為了實現所謂的“公平”,竟賭上性命。這不正正是日後被冠以“解放”之美名、賭上無數無辜美國青年軍人性命的“第二次越南戰爭”之縮影嗎?

當派爾策劃恐怖襲擊,在廣場錯殺平民後,弗勒向派爾怒吼:“在你開拓民主的疆土時,要殺死多少殖民國的軍人,才能使一個無辜的小孩或一個三輪車伕之死,死得有價值?”派爾的行為向我們展示,迷人而理想化的“概念”,有時像酒精,令人深陷其中,使一切殘忍顯得合理,使一切無辜的人都死有餘辜。放諸今日同樣硝煙四起、劍拔弩張的世界,《文靜的美國人》對於意識形態的深刻見解,仍有不容忽視的警世作用。

文靜的美國人

▸ 文靜的美國人

編著者:格雷厄姆·格林(Graham Greene)

譯者:主萬

出版社:上海譯文

出版年份:2004

看電影的人,寫香港的心 紅豆伴小雨

撰稿人、劇場愛好者。曾任職於公共部門、電台。多年來撰寫戲劇、雜誌評薦文章,以及文化藝術生活類稿件。

看電影的人,寫香港的心

平時偏愛劇場大於影院,但是近年我常常被一些新奇趣怪的影片吸引,這大概可以用“對藝術跨界的好奇心”來形容。比如有粵劇拍成了電影,我好奇於影視特效如何再現四兩拔千斤的“排場戲”(行業術語,指包含表演程式和舞台調度的表演片段);又有叫好又叫座的舞劇推出電影版,我想透過大銀幕近距離一睹舞者英姿;還有歐美國家的優秀舞台劇放映,無需長途跋涉他國便能觀摩;與此同時,陸續有關注的話劇演員、音樂劇演員“觸電”,愛屋及烏,自然要支持票房。各種藝術門類跨界至電影,為這一方白色屏幕賦予更充實的意義。

藝術創作無遠弗屆,觀眾可如何回應?訴諸文字,撰寫觀後感、評論,是反哺藝術、溫故知新的好做法,倘若能遇上有共鳴的評論者,那便是更上一層樓。我比較欣賞的劇評人有兩位,一位是以《蔣公的面子》一劇成名的編劇、劇評人溫方伊,另一位是一直保持神秘的劇評人北小京。電影方面,最近有同學提起他的“偶像”,中國香港影評人家明。拜讀家明先生的作品集《視聽之餘: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以下簡稱《視聽之餘》),頓覺遇到良師,從他的撰文風格、行文邏輯中找到自己的寫作方向。

《視聽之餘》集結家明先生從2007年起在香港《明報·星期日生活》撰寫的專欄文章,覆蓋華語電影、紀錄片,以及參加影展和電影節時的點滴。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生人,他見證過香港電影發展的高峰時代,本身雖不是電影工業從業者,但職業生涯和業餘生活一直與電影行業緊密相連,擔任電影課程教師、電影活動主講人、電影獎評審,求學時代便是筆耕不輟的影評寫作者。

家明先生的文章背後往往藏着個人對香港電影的關心,以及對社會的洞察與審視。他會抓住影片的多個細節,解讀鏡頭中的美學層次,細緻描寫人物的塑造,以及符號、道具的運用,思考它們深藏的資訊或意義,旁徵博引,讓即使未看過影片的人也能透過閱讀文字產生畫面感。這是他堅持一片多刷、邊觀影邊做筆記、多蒐集資料,以及多與相關人士交流等練就的本領。

他在書中評論中國內地、香港,以及台灣地區等華語電影,收錄影片時間跨度近40年,寫出對“回歸”後香港社會的思考,從書的欄目名中可見一斑。“流金歲月”借四部老片對香港電影高峰期作回顧;“本地蛋”評價2007年後上映的港產片,體現在“一國兩制”原則下,香港政治、社會、語言,以及文化的一個面向;“奪命金”則嘗試探討合拍片、內地影片的繁榮背後;“看見台灣”是抒發對當地電影的情懷;“日常對話”收錄紀錄片評論文章,則聯繫上香港大眾關注的議題。

這大概是家明先生為本書命名為“視聽之餘”的原因,希望在基礎的“視”、“聽”以外,還看到電影的其他。他說,“文字成為看電影的時代印記”,他的文字也是香港社會發展歷程中的一段時代印記。

視聽之餘: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

▸ 視聽之餘:香港及華語電影雜感

編著者:家明

出版社:突破

出版年份:2019

從現代詩看澳門 寂然

全職做人,兼職寫作,作品以小說為主,為報章副刊寫專欄逾20年,著有《撫摸》、《青春殘酷物語》等書。

從現代詩看澳門

區仲桃教授的新書《無歲無時——澳門現代主義詩潮導論》是一本別開生面的學術著作,探討澳門文學,分析澳門歷史,研究現代主義詩潮對澳門詩歌發展的影響,透過解讀五位重要詩人的作品窺探他們對澳門的描述和想像,尋找當中的共通點與差異之處,其論證細緻嚴謹,有別於一些澳門文學論著的“印象式批評”,既呈現澳門現代主義詩歌足以傲視同儕的特色,也讓讀者感受到作者的熱誠和用心。

區仲桃教授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早年曾在澳門學習和工作,也是《澳門日報》的專欄作者,她對澳門文學有深入的了解,又能以“局外人”的眼光客觀分析澳門的情況。她在書中宏觀地介紹了現代主義研究的興起與變化,研究澳門的現代主義有沒有受葡萄牙影響,同時概述大中華地區的詩歌發展歷程,強調澳門的獨特之處,並指出“要整體理解中國現代主義詩潮的多元性,澳門現代主義詩潮實在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書中透過分析澳門現代主義的重要詩人陶里、淘空了、流星子、葦鳴及懿靈的作品,嘗試把澳門現代主義詩歌的特徵勾畫出來。

我很喜歡區仲桃在書中對澳門八、九十年代文學發展變化的簡介,也許因為有身歷其境的優勢,她對澳門的新詩派、現代派、後現代派,還有當年“五月詩社”的主張和影響都能清楚分辨,娓娓道來,既條理分明又充滿親切感,那是單憑研讀資料再作引介的外地學者無法達到的境界。

《無歲無時》全書分成七章,首尾皆稱“導論”,以示討論未完,尚有很多問題和作品值得探討,有待日後進一步研究,故未能作出“結論”。另外五章分別是“澳門”、“城市”、“旅遊”、“詩史”及“抒情”,從澳門在歷史上的位置如何確立,談到小漁村演變成現代城市的過程,繼而討論現代生活對詩人想像澳門的影響,不同世代的詩人對澳門人身份的認同差距,從大量旅遊詩的字裏行間分析詩人對中國或中國文化的依戀,最後以“詩史傳統”和“抒情傳統”為切入點,引導讀者思考當年葡萄牙的管治和現代城市生活對澳門和詩人所構成的無根狀態。整本書的內容都建基於五位詩人的作品,但經區仲桃細心剪裁、巧妙分析,令詩歌研究的意義不限於文學的多元風貌,還可看到城市發展的前世今生。

《無歲無時》的研究方法和題材選擇都別具一格,堪稱澳門文學論著中的一道清泉。在五位前輩之後,澳門尚有不少質量俱佳的詩人值得研究,希望這本謙遜的“導論”只是一個好開始,期待有學識又富感情的學者日後能再接再厲,寫出更精彩的佳作。

無歲無時:澳門現代主義詩潮導論

▸ 無歲無時:澳門現代主義詩潮導論

編著者:區仲桃

出版社:文化局學術及出版處

出版年份:2023

堪薩斯殺人夜 李懿

1993年出生於澳門,曾獲得第十三屆澳門文學獎短篇小說公開組優異獎、第四屆“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短篇小說組推薦獎。著有短篇小說集《扁平人》。

堪薩斯殺人夜

由杜魯門.卡波特所著的《冷血》,講述了一宗發生在美國堪薩斯州的真實案件:1959年11月,兩名假釋犯一路驅車,到達河谷農場主克拉特家中,以獵槍為武器,劫持了克拉特與他的太太,以及他們的兒子和女兒,接着,從父親開始,到母親結束,一個接一個地,將四人全部槍決。此後,兩個兇手又開車越過國境,飛奔去了墨西哥,但後來由於錢財耗盡,不得不在12月初輾轉回到堪薩斯(他們殺人越貨所用的那輛黑色雪佛蘭,因兩人囊中羞澀,早已被賣掉了),結果剛到地方沒多久,便被警方成功逮捕。五年後,兩人一前一後上了絞刑架,整件事就此告一段落。

《冷血》全書分為四個章節,以清晰明瞭的結構,將兇殺案相關人士的種種經歷,交代得十分清楚。第一章《死神來臨前夕》,主要敘述了被害者的背景、為人、社會地位,以及生命最後一日的具體情形。雖作者已明確指出,他們的結局就在前方,可卡波特不止寫秋日的陰霾、不祥的預感與險惡的命運。那一家四口人相互間的愛與尊重、對未來的憧憬和希望、家庭的溫情,被作者的一雙妙手引導着,與死亡的陰影交織在一起,叫讀者不忍卒讀。

比如,卡波特是這樣記敘女兒南希入睡前的動作的:“她準備好明早去教堂穿的衣服:尼龍長襪,一雙黑鞋,一套紅色天鵝絨禮服——這是她親手縫製的最漂亮的一件衣服。下葬時,也是穿的這件。”前一句寫南希和她引以為傲的漂亮衣裳,後一句寫她的死。兩相對比,觸目驚心。

不過,《冷血》真正的主角,卻並非命喪黃泉的克拉特一家。殺人兇手佩里和迪克,才是作者着墨最多的人物。尤其是佩里,在卡波特筆下,他多愁善感,喜好蒐集書籍、地圖、歌詞本和舊信件,又耽於幻想,時常琢磨着墨西哥馬雷德山脈無窮的金礦,以及大海深處沉船上數不清的寶藏。乍眼看去,更像是冒險小說裡常見的少年男主角。

對兇手心理與行動的詳盡描繪,是《冷血》的核心內容。書中,佩里的獄中好友、因偷竊而坐牢的牧師書記,曾這樣評價他:“你是一個飢餓卻不是很清楚想要吃甚麼的人……你懸掛於兩種精神狀態之間,一種是自我表現,另一種是自我毀滅。”這一段文字精闢又玄妙,寥寥數語,便道出了佩里相互矛盾行徑背後的因由。於殺人之夜,佩里曾主動在被害者身下鋪墊枕頭與紙盒,僅是為了讓對方更舒服、好受些。然而,他對死亡無動於衷,行兇後毫無懺悔之情不說,面對自己就要登上的絞刑架,他也僅是微笑着,與前來觀看行刑的人們一一握手,“彷彿是在自己的葬禮上招待客人”。

世人常好奇於罪大惡極或精神錯亂者的內心世界,而卡波特耗費六年時間,觀察、記錄、分析,寫就了《冷血》,其資料的充沛,與筆法的純熟,可謂旗鼓相當,正合適我們從中窺探他們的靈魂。此外,拋開內容不說,光是卡波特所採用的寫作手法和技巧,便十分值得寫作愛好者們細細研讀。如該書中譯本封面推薦語所言,《冷血》已被視為非虛構小說鼻祖,儘管也有人認為該類別的“開山祖師”另有作品。如此,也足見讀者與評論家對《冷血》的偏愛與看重了。

冷血

▸ 冷血

編著者:杜魯門·卡波特(Truman Capote)

譯者:夏杪

出版社:南海

出版年份:2013

顯赫背後 Becky

喜歡探索文字、概念和另類思考的研究型跨界作者。從事翻譯、棋類教學和創作。

顯赫背後

埃隆·馬斯克(Elon Musk)創立的SpaceX是史上首個成功發射火箭到太空的私人企業,他的特斯拉汽車公司引領全球汽車產業邁入電動車時代,同時,他還收購了世界最大社交網絡平台之一的推持,同時管理六間公司,從2021至今三次榮登全球富豪榜首。如此顯赫的成就讓馬斯克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字,一舉一動無不引起世人關注,於是先有記錄其創業故事的《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後有歷史系教授華特.艾薩克森撰寫的《馬斯克傳》,為大眾揭開這位傳奇人物的非凡人生故事。

《馬斯克傳》比《硅谷鋼鐵俠:埃隆·馬斯克》更詳盡地展現馬斯克的冒險人生與複雜的情感經歷。作者用了至少兩年訪問了馬斯克和他的131位親友、同事、下屬及行業對手,立體地呈現馬斯克的各個面向——他是不斷冒險的非典型創業家,也是備受情緒困擾的問題家庭受害者;他是顛覆產業的時代偶像,也是眾人口中的惡霸混蛋;他關心人類的福祉,卻冷酷無情地對待員工;他解僱了並肩作戰的公司元老,但那些人並不恨他,也不覺得他是壞人。

這本書從馬斯克兒時的天賦異稟開始,寫到他的火箭多次為美國太空總署執行太空任務後、首次試射“史上最高、動力最強大的火箭”星艦的過程。中間交待了他與父親相處時的情感掙扎,不幸的童年經歷如何影響他和伴侶、同事的關係,以及他陰晴不定的情緒如何貫穿或成就他的各項事業。

書中重點描述他在2006至2008年和團隊自製火箭,三次試射失敗後,要同時面對SpaceX和特斯拉瀕臨破產、四處借錢的窘況;2017至2018年他跌入事業愛情谷底接近崩潰時,如何力挽狂瀾拯救特斯拉;2022年以自製的星鏈衛星群為與俄羅斯交戰的烏克蘭提供關鍵的人道主義支援;同年,收購推特,以及後來裁減75%員工的大肆整改等。

擁有物理學和經濟學雙學位的馬斯克是個工作狂。他會在一年中接連開啟不同的產品研發專案,也會在幾個月內成立幾間公司。作者除了要整理與其親友同事的訪談內容,也需要在短時間內疏理事業上的海量資訊,十分考驗作者的資料統整能力。而艾薩克森不單將內容處理得井然有序,還能交替以輕快和緊張的敍事鋪排篇章,讓故事跌宕起伏,引人入勝。

作者寫馬斯克的偉業,也寫他的弱點缺失、受人詬病的魯莽和危及企業形象的劣行,但人性豈是非黑即白?在馬斯克義務為烏克蘭提供通訊技術援助的章節,反映他希望以科技手段支持烏克蘭,但又因擔心科技被用作戰爭武器,而關閉在該國境內部分系統的矛盾心理,當中也有他平衡企業責任和商業利益的思量。

艾薩克森也細緻刻劃馬斯克的核心員工,科技行業巨頭以及當代的科技發展,讓讀者宏觀馬斯克於這個時代的位置與影響。儘管這本中文翻譯版存在少許拼字和翻譯流暢度的瑕疵,但譯者大致還原了艾薩克森沉穩感性的筆調,讓讀者從理性和感性的角度全面認識這位震撼世界的人物。

馬斯克傳

▸ 馬斯克傳

編著者:華特.艾薩克森(Walter Isaacson)

譯者:吳凱琳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年份:2023

福邇爺,來香港,您吉祥 黃哲

資深媒體人、跨界評論人、電影戲劇節評委、城市人文地理觀察者、旅行者,曾任《TimeOut北京》《GEO(德國國家地理)中文版》主筆及執行主編,年均閱讀量100本+,並產出各種作品三十萬字左右。

福邇爺,來香港,您吉祥

《神探福邇,字摩斯》,出自明星莫文蔚的哥哥莫理斯之手。從書名一望便知,這位香港推理作家加學者,是在向祖師爺柯南·道爾的福爾摩斯探案系列致敬,為此還特地虛構了一位編輯杜軻南。

而作為命理學家莫天賜的公子,為人物命名於莫理斯也堪稱家傳的功底:為了讓生僻的福姓顯得合理,神探成了旗人,並以《漢書》“遐邇一體,中外禔福”命名。而年輕時就學同文館,後出洋開眼看世界的經歷,也讓這位旗門大爺放着鐵杆莊稼不要、非當港漂,有了充分的行為動機。無獨有偶,同樣世家出身的助手以“笙磬同音,笛龠浩瀚”,取名華笙、字龠瀚。世界偵探文學史上的初代聖地倫敦貝克街221B,也成了香港的荷里活道221乙。只是委屈了原著中的房東哈德遜太太,成了小丫鬟,雖然“松骨清自飛,鶴心高不群”之鶴心還是怪好聽的。

由此不難看出,莫氏的福爾摩斯同人小說,走的是本土化還原路線。開篇《血字究秘》自然是仿寫《血字的研究》,只是原著摩門教和美國西進運動的背景,變成了江湖門派恩怨甚至切口密語。然後《紅毛嬌街》、《黃面駝子》,儘管對老推理讀者而言解謎不難,但跟着神探遊走在香港島上條條老街,從古老的洋妓院到作家的母校實在過癮。那些信手拈來、密度極大的小知識點,如福邇所說“我欲師夷而不囿於夷,無非希望有助於振興中華”,也可看成是常年於港報撰寫《東拉西扯》專欄的莫理斯之夫子自況。

這種將“戲肉”本土化,“戲骨”卻嚴格保留的改編,忌牽強附會,若能在原素材基礎上有所昇華還能自圓其說,就算勝筆了。因此在第一部中,我個人最喜歡的是《清宮情怨》和《越南譯員》兩篇。原著三巨頭中的“那個女人”和高官哥哥先後在此登場,分別被賦予了私奔格格和欽差翰林的身份,其所分別肩負的使命,無不和從鴉片戰爭到中法戰爭,天朝上國步步被動納入世界,這一三千年未有之大變局息息相關,較之原著價值大大提升。

更難得的是,這兩篇讓讀者在腦遊老香港之餘,還免費上了堂國際法課。諸如備註中對美國反“排華法案”下於特定年份通過的判例、方可使小說情節成立,嚴謹可見一斑——莫理斯在劍橋讀法律博士期間,曾參與香港基本法的起草,把專業用於小說裏是降維打擊。“我偏偏看中這地方,正是因為它華洋雜處、歐亞合璧。”混血莫氏家族,紮根香江三代人,成就“愛國愛港”的一段佳話,也正由香江神探道出心聲。

神探傳奇在疫情前後續上了第二、三部:伴隨着“甲午戰爭”中日矛盾陡成國運關鍵,原版中反派頭號大boss莫里亞蒂教授,也化身日本人毛利安藝,和福邇火星撞地球;等死裏逃生的主角重現江湖,經歷“戊戌變法”到“庚子之變”,也讓神探從年輕氣盛到成熟沉穩。機智如我則發現:前三部福邇的故事發生時間,恰合其所戲仿的柯南·道爾原著之寫作發表時間。

比起已發表的前作,我更期待目前還在莫教授(不是莫里亞蒂,而是港大客座教授莫理斯)構思中的神探傳奇——依其強迫症,即將登場的第四部大概率會以“辛亥革命”為主要舞台;同理,福邇的最終謝幕,當不會晚於1920年代中期的國民大革命時期。而這兩場革命,都是以當年的英屬香港為真正的策源地,在真實的歷史富礦滋養下,考據癖好者筆下的香江神探會更加如虎添翼。只是不知花甲直至耄耋之年的滿洲貴胄,會和以“驅逐韃虜”為己任的孫中山等革命黨,激發出怎樣相愛相殺的火花?

神探福邇,字摩斯

▸ 神探福邇,字摩斯

編著者:莫理斯

出版社:萬里機構

出版年份:2017

以終為始:愛的終點與起點 丁頁

看書人,也是個說書人。享受“書輸”的過程——從書本輸入知識的過程;看書多了就開始說書,因為愛上了“輸書”的過程——將感悟書寫出來的過程。說到底就是“書與舒”,看書令人感到舒暢,書寫讓人得以抒發。

以終為始:愛的終點與起點

你聽說過“以終為始”嗎?這個概念由著名的美國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Stephen R. Covey)提出,強調在做任何事情之前,要先明確最終的目標和結果,然後以此目標為導向來規劃及行動。

用“以終為始”來暢想未來當然好,可是如果我們在開始之前便已經知道“不得善終”,我們又該如何開啟“開始之門”?這正是《人間告白》的作者金魚醬和她的丈夫小忽所面對的人生難題。他倆本是一對平凡的情侶,從校園到組織家庭,再孕育出自己的愛情結晶,可惜一切的美好在丈夫小忽患上絕症且只剩下三個月壽命時戛然而止。那時,他們的孩子還不足一周歲。

沒有了未來,又如何暢想?比起怨天尤人,金魚醬和她的丈夫決定收起眼淚,選擇面對生命的倒計時,以“一家人相愛到最後一刻”為終點,開始了以愛和勇氣為導向,珍惜每一刻相處時光的“以終為始”計劃。

金魚醬以細膩而真摯的筆觸描繪了她和小忽之間那段充滿愛與勇氣的故事。這本書不僅是一封寄給天國的情書,更是一部關於生命、愛情和勇氣的頌歌。她對丈夫雖有萬般不捨,卻從未為自己的失去而怨恨過上天,因為她深知每個人都有獨特的計劃和安排,終點都一樣。

因此,重點不是終點,而是如何走到終點的過程。金魚醬和小忽一起走的最後一程,充滿了挑戰和痛苦,有流不完的眼淚、打不完的針……然而他們深深記住了自己所期許的終點是甚麼。在每次的化療間隙,他們都會帶上兒子馬不停蹄地往路上趕──在痛苦的日子中硬生生擠出了幸福的夾縫:他們去了最遠的旅行、看過最美的風景、把兒子抱得最高、留下最幸福甜蜜的笑容……最重要的是,他們珍惜每一刻來傾倒愛、接受愛。這種“以終為始”的態度,不僅讓夫婦二人面對死亡時更加從容,也讓整個家庭的愛更深厚。

《人間告白》讓我對“珍惜當下”再一次有了深刻的體會和啟發。哪怕不為疾病所苦,人總是對未來有許多不同的擔憂、對當下有許多不情願與逃避。堆積如山的工作、不容卸下的責任、揮之不去的憂慮……這些都讓我們未能好好活在當下,更莫論珍惜當下!人的確是可笑的,總是要在“將臨期”的到來時,才開始思考生命,反思自己每天吃喝拉撒只是“活着”,卻不足以日後作為我好好“活過”的證明。

記得書中曾有這樣的一段:金魚醬在小忽病情惡化時,依然堅持每天為他準備喜歡之食物,陪他聊天,給他講笑話。這看似平凡的舉動,其實就是無數個小確幸,而當它們累加起來,便成為幸福的日子。

以“了解生命的深度與溫度”為目的,我邀請你開始讀《人間告白》。透過作者的文字開展一次“以終為始”的體驗,明白在生命的不同維度,如何發現小確幸。

人間告白 : 歲月遼闊,因為有你, 人間值得

▸ 人間告白 : 歲月遼闊,因為有你, 人間值得

編著者:金魚醬(李錦)

出版社:百花洲文藝

出版年份:2020

在日與夜間不貪心的智慧 阮康妍

生於澳門,長於網絡,記者及電影迷。是個想用文字為生的澳門人。目前正在台灣中正大學研讀文化與跨媒介傳播研究。

在日與夜間不貪心的智慧

“一個人長命的話,一生大概有30,000天,我想用辦法減少這些日子。”這是在寫文章時,在咖啡店聽到身邊00後的對話。真實的日常都是無聊的,問題是如何把它過得有意義?

每個城市的文化多少會影響着城中的人,《天水圍的日與夜》是一部我以為會很悶的電影,細看卻處處反映我們的日常。久久未等到電影中的“高潮”轉折,這種非戲劇性的結構恰恰反映了生活的本質——平凡而重複。由一聲聲“張家安”開始,到貴姐的超市日常,再到阿婆的孤獨晚年,幾個長而無對白的鏡頭,捕捉了我們漫長的日子。我們到底在等待甚麼?

鮑起靜飾演的貴姐,被母親形容為“每天都傻呼呼的,只懂得個‘做’字。”她兒子張家安則是個善良務實的人。每次貴姐要他幫忙,他都只會一句“哦”,簡單卻可靠,乖乖地把燈泡換好,樓下阿婆一個會心微笑,已讓他開心一陣子。

“人一個囉”,而家安是如此形容母親的,按部就班,有自己的日程。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 貴姐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尤其喜愛導演對貴姐這女性角色的處理,在家庭之中,兒時供兩個弟弟讀書,如今弟弟們有成就自己卻在天水圍;母親生病,她總說“弟弟們去了,我不用去”;對她來說自己不是一個救世主,也不會感到被冷落和委屈,說真的,這樣很聰明,因為能避開了女性在家庭中的情緒勒索。在抽獎台上,她說自己一定沒有運氣,她是一個明白人,普通人,哪有那麼容易中獎呢?

那麼要經過甚麼,才能活得如此平靜?許鞍華也試着解答,在貴姐出去扔亡夫的牛仔褲,但想想也許有人要撿來穿,就再撿起來疊好,一瞬間眼淚就出來了。不知道該放不放下之間,她還是疊好它,然後走了。而在家安看來,做人,就是如此,要體面地處理好別人和自己的事,控制不了的,就不要執着。

對於我這個在澳門成長的人來說,天水圍象徵着社會新聞——單親家庭、獨居老人及貧富懸殊。然而,許鞍華的電影讓我們看到,天水圍不僅僅是社會問題的縮影,它同時也承載着草根階層的溫情與堅韌。《天水圍的日與夜》與其續作《天水圍的夜與霧》雖然背景相同,隱隱講述社會安全網,但表現出截然不同的兩種現實。前者描繪的是如何在平凡日常中尋找溫柔力量去作保護,而後者則展示了日常中的脆弱,稍有不慎便可能導致悲劇。

電影中時不時出現的團契,不斷強調“和諧”和“平靜”,當我們越強調,就正正反映社會的需要,當年青人太悶而無目標,都可以是一個“犯錯”的原因。如若家安對於人情世故一竅不通,不知甚麼時候要做甚麼,他又會變成怎樣呢?同一時間,導演又串戲回到兩個舅舅對家安的囑咐,只要家安需要,無條件供他出國留學,富有的舅舅未有頤指氣使,而是試着保住姐姐的自尊,以真心感恩她的付出。

許鞍華的《天水圍的日與夜》無疑給了我們一個放慢腳步,重新審視生活的機會,多次出現萬家燈火的空鏡,每個人都是如此的立體又普通,沒有太多大喜大悲,生活的意義或許就藏在那些看似無聊的日常細節中,保持溫柔和耐心,可能是我們面對生活最好的態度。而只管如貴姐一樣,站好了自己的位置,安穩地解決生活的大小事,聰明而不貪心,就會活得快樂點吧!

天水圍的日與夜

▸ 天水圍的日與夜

導演:許鞍華

主演:鮑起靜、梁進龍

發行商:千勛

出版年份:2008

 

點閱借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