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余盈 圖片_李佩禎
詩歌為心靈敞開了一扇感悟生活的明窗,人們以詩言志,以歌詠言,從小開始朗讀詩歌。著名兒童文學作家樊發稼曾說:“一首符合兒童的詩歌既能夠為一個孩子的一生增添色彩,還能夠為一個孩子的成長塗抹光暈,伴其一生,與其共生。”去年,由澳門人出版有限公司推出的詩歌集《小魚游進了月亮》,正是一位從小就深受詩歌熏陶的澳門小詩人陳雋喆之作。雋喆的詩,內容短小明晰,自然物趣躍然紙上,三言兩語即可觸發讀者產生如親歷其境的感悟。本期館訊將帶你走進雋喆的創作世界,一探他的靈感從何而來。
從小的詩歌熏陶 爺爺的文學啟蒙
與上一期“作者說”的主角一樣,這本詩歌集同樣是三代人的共同創作結晶。其中,雋喆爺爺陳老師飾演了指路人的重要角色。在2022年的夏季書展上,他發現出版社的圖書內容青春朝氣,在童書出版上有豐富經驗,因而萌生出希望為尚在唸小學的孫子出一冊詩集的想法。透過詳聊,出版社被雋喆的才華和爺爺的用心所感動,馬上啟動編審流程工序,邀請雋喆媽媽以人工智能精心繪製插圖,在一年多的時間內把詩集推出市面,並收穫眾多積極反饋。編輯陳樂詩說,有讀者以書中《城市樂章》一詩為題創作單曲,在線下讀書會分享,實屬意料之外。
爺爺在談到孫子在詩歌美育路上的磨礪時,深有感觸地說:“雋喆從幼稚園開始就讀詩背詩,積極參與濠江中學附屬英才學校組織的‘漢語英雄’比賽,小學三年級即嘗試詩歌仿寫。後來,家人把雋喆的小詩向《澳門日報》投稿,沒想到有幾首被挑中刊用,這讓我們大受鼓舞。”雋喆承認學校的啟蒙教育是他對詩歌創作產生濃厚興趣的根源,“我在聽線上教學平台曾曦老師講的寫作課時,跟着學用擬人、比喻的方式表達,看到事物就會想象比喻地書寫下來,並想到它的特別之處,這就像詩了。”
雋喆謙虛地表示,目前自己寫詩還是比較被動,很多時候都需要爺爺從旁引導觀察,啟發想象。有一次,在三年級的假期全家到北方探親,雋喆見到對面住所的四個花籃,爺爺就讓他發揮想象,馬上聯想到四個美麗的小姐妹手把手表演;還有一次,爺爺讓雋喆觀察家外牆上攀爬的綠藤,雋喆則想象出勇敢的戰士向上爬……生活碎片被觀察和想象的鏡像取代,一一記下,最終成為詩集中的作品。
全家的勇敢嘗試 平等的交流氣氛
有趣的是,雋喆並不是百分百按照爺爺的思維創作,他會勇於提出相反意見。“寫完詩後,爺爺都會帶我修改,但是他的看法有的我能接受,有的不能,不接受的他也會尊重我的意見。”兩爺孫一來一往,更像是彼此的溝通學習,沒有自上而下的壓力,一切都是基於平等溝通的原則進行,為童詩本身創造出自由流動的氣場。
關於書中插畫,出版社社長張燕青表示:“因考慮到要給小孩閱讀,我提議增加插畫豐富畫面感,而最終這個任務就落到了媽媽頭上。”雋喆媽媽告訴我們,兒子喜歡把這些創作場景用相機記錄,當詩歌完成後,會連同相片展示給自己看。所以,她就順勢利用照片,結合人工智能的繪圖方式進行再創作,再交由出版社統一調性,最終完成了全書配圖。
兒童詩歌宛如兒童文學汪洋中的涓涓細流,不起眼,甚至只有零星的水流,卻是這片深海的原始基因所在。編輯陳樂詩認為,澳門的兒童詩歌作品尚未形成一個成熟市場,甚至難以稱為“起步階段”。但是,因為雋喆和家人的努力嘗試,讓很多躍躍欲試的孩子和家長看到了可能性,從而萌生出書念頭,不停勇敢試錯,嘗試創作,以文字和圖片去記錄生活。而這些細微的改變,定是澳門兒童文學基因開枝散葉的重要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