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本暢銷30年的書籍,莊永明老師的《台北老街》從不缺乏讀者。這本書提供了雅俗共賞的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講述了台北的發展歷程。從原住民與福建移民的交匯為起點,本書收錄不少具歷史意義的人、事、地的故事,又有古今對照的圖片與資料,既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去探究台北,乃至台灣的族群發展史,又可作為一本旅行工具書。無論是歷史文化愛好者、不同意義下的台北人(包括異鄉人),甚至旅人,相信都會在書中找到值得細味的內容。
背靠淡水河的艋舺(今萬華區一帶),是台北發展的原點,最早可追溯到逐水而居的原住民聚落。原住民利用獨木舟(音似艋舺)在淡水河的兩側生活、物品交換;後來又成為福建移民的聚居地、貿易港,後再往北沿河發展建立台北城,至此形成城外西邊經濟中心、城內行政中心的格局,台北的城市輪廓初成,並一定程度上延續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今天到台北,上述的地區仍保留其發展痕跡,從建築特色、城市格局等細節可窺知一二。
台灣的大小寺、廟數量過千,宗教建築的密度在東亞地區首屈一指,尤其是早期台北開墾區域,即書中提到的:艋舺、大龍峒、大稻埕一帶,百年以上歷史的廟宇多不勝數,不少民眾仍保持着自明清以來承的宗教習俗。對於澳門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宗教在生活中已逐漸淡出,接觸傳統習俗的機會亦不算多,傳統宗教只保留在“大時大節”的傳統習俗中,有一定認知,但又印象模糊。因此,作為澳門人,讀《台北老街》,以傳統宗教為切入點,去遊歷宗教色彩依舊濃烈的舊台北,想必是別有一番滋味。
《台北老街》從現今我們所理解的“街”開始,以“點、線、面”的方式說明台北的發展歷程。書中提及的大部分建築和地點早已物是人非,對於一般的旅客來說幾乎無法接觸到。只有透過書本和歷史資料的追尋,才能在不起眼的細節中,看見“跳脫時空的、立體的台北”。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台北、台灣,旅人們不妨以莊永明的《台北老街》為起點。由一位“老台北”帶你穿越台北的前世今生,跳出時空限制,為你的台北印象增添幾分鹹甜滋味。讀者不需拘泥於逐字逐句,可以邊走邊讀,根據自己的興和知識基礎來閱讀,建立屬於自己的台北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