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讀台北老街 鄭清琳

曾任職本地電視台記者近3年,期間報道澳門重要事件及參與時事節目製作,現為本澳藝術雜誌駐外記者。

走讀台北老街

作為一本暢銷30年的書籍,莊永明老師的《台北老街》從不缺乏讀者。這本書提供了雅俗共賞的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講述了台北的發展歷程。從原住民與福建移民的交匯為起點,本書收錄不少具歷史意義的人、事、地的故事,又有古今對照的圖片與資料,既可以從專業的角度去探究台北,乃至台灣的族群發展史,又可作為一本旅行工具書。無論是歷史文化愛好者、不同意義下的台北人(包括異鄉人),甚至旅人,相信都會在書中找到值得細味的內容。

背靠淡水河的艋舺(今萬華區一帶),是台北發展的原點,最早可追溯到逐水而居的原住民聚落。原住民利用獨木舟(音似艋舺)在淡水河的兩側生活、物品交換;後來又成為福建移民的聚居地、貿易港,後再往北沿河發展建立台北城,至此形成城外西邊經濟中心、城內行政中心的格局,台北的城市輪廓初成,並一定程度上延續到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今天到台北,上述的地區仍保留其發展痕跡,從建築特色、城市格局等細節可窺知一二。

台灣的大小寺、廟數量過千,宗教建築的密度在東亞地區首屈一指,尤其是早期台北開墾區域,即書中提到的:艋舺、大龍峒、大稻埕一帶,百年以上歷史的廟宇多不勝數,不少民眾仍保持着自明清以來承的宗教習俗。對於澳門新一代年輕人來說,宗教在生活中已逐漸淡出,接觸傳統習俗的機會亦不算多,傳統宗教只保留在“大時大節”的傳統習俗中,有一定認知,但又印象模糊。因此,作為澳門人,讀《台北老街》,以傳統宗教為切入點,去遊歷宗教色彩依舊濃烈的舊台北,想必是別有一番滋味。

《台北老街》從現今我們所理解的“街”開始,以“點、線、面”的方式說明台北的發展歷程。書中提及的大部分建築和地點早已物是人非,對於一般的旅客來說幾乎無法接觸到。只有透過書本和歷史資料的追尋,才能在不起眼的細節中,看見“跳脫時空的、立體的台北”。如果想更深入了解台北、台灣,旅人們不妨以莊永明的《台北老街》為起點。由一位“老台北”帶你穿越台北的前世今生,跳出時空限制,為你的台北印象增添幾分鹹甜滋味。讀者不需拘泥於逐字逐句,可以邊走邊讀,根據自己的興和知識基礎來閱讀,建立屬於自己的台北印象。

台北老街

▸ 台北老街

編著者:莊永明

出版社:時報文化

出版年份:2012

預習孩子的教養之道 鄭雁之

畢業於經濟系,卻成為教育工作者,其文章定期於期刊發表,現為澳門融合教育協會秘書長。

預習孩子的教養之道

最近,“人工智能”成為熱門話題,令不少父母深思在科技高速發展的年代下,教育的方向應何去何從。在啟發孩子天賦方面,傳統的填鴨式教育顯然有不足之處。在此,蒙特梭利教育也許值得家長們了解和借鑒。

蒙特梭利教育法(下稱蒙氏教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蒙特梭利認為當時的兒童教育並沒有遵循兒童成長的自然規律,於是研發了一套系統性的教學方法和教具,在其所處的特殊學校應用實踐後,那些智力缺陷兒童都通過了正常兒童的統一考試,及後各國紛紛開辦蒙氏學校,蒙氏教育在世界各地開枝散葉。蒙特梭利博士一生的著作很多,如《童年的秘密》、《有吸收力的心理》等,文化局公共圖書館亦有中文譯本館藏,有興趣的朋友可借閱參考。

由於蒙氏教育是根據兒童成長的自然法則所啟發出來的教育理論,因此它的應用場景並不局限於學校,在家中亦同樣適用。筆者本次介紹的《零歲開始蒙特梭利教育》,以家長為主要對象,內容深入淺出,詳盡的理論闡述結合實例指導,實用性高,可作為家長們開展蒙氏教育的入門首選。

本書分為五章,分別介紹了蒙氏教育的起源和理念、兒童的四大發展階段、敏感期的特徵及對策、正確的成長循環和孩子長大成人前的家長預習。全書圍繞“預習”二字,指出只要及早針對孩子成長階段的特徵做好準備,家長在育兒路上便可事半功倍。其中作者反覆強調的“敏感期”概念,也是本書的核心,敏感期意為孩子某個特定行為或能力發展的最佳時期,此時孩子在語言、感官探索、書寫和閱讀等方面都會經歷敏感期,不停重複做某種活動而樂此不疲。書中列明各個敏感期出現的年齡段、進入敏感期的特徵和家長可採取的對策等,部分內容還佐以圖片,清晰具體,助困於孩子敏感期的家長走出迷惘。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特別是0至6歲的階段,往往會做出很多令家長無法理解的行為,書中闡釋了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例如孩子會有強烈的衝動想要不停地抽紙巾、按按鈕,是因為他們受到生理本能驅使,以強化肌肉,使其發展成熟,而大人看見這些行為,往往會先對孩子發怒;又譬如家長在無意間打破了孩子做事的規律,孩子因此而哭鬧,頓時令家長摸不着頭腦,知道誘發這些行為背後的原因後,家長便不會滿腹疑惑,而是能更好地應對。家長們跟着這本書一起預習對孩子的教養之道,不但可把握孩子學習的黃金時期作出啟發和引導,也可有效避免很多親子衝突,令各位家長在育兒路上不那麼“心累”。

零歲開始蒙特梭利教育: 從家庭落實的教養提案, 啟動孩子的真實天賦

▸ 零歲開始蒙特梭利教育: 從家庭落實的教養提案, 啟動孩子的真實天賦

編著者:藤崎達宏

譯者:李友君

出版社:遠流

出版年份:2020

用喜劇探討被忽略的老年人心理問題 梁嘉傑

本澳影視及歌詞創作人,曾創作《過客》、《起跑線》等歌曲作品。近年專注新媒體創作和開班授課。

用喜劇探討被忽略的老年人心理問題

這不是一部訴諸成長或夢想的電影,但它擁有足以打動心靈的力量,任何看過這部電影的人都會對生命課題有所感悟。電影探討了每個人都心照不宣卻諱莫如深的課題⸺衰老,與死亡相比,衰老更像對生命無止境的剝奪,人們不得不目睹自己的身體與身邊親朋逐漸“凋零”。

這部電影講述的是一位60多歲的鰥夫歐維的故事。自妻子去世後,他逐漸與社區疏遠。最後,他決定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是,每次他的計劃都被新搬來的伊朗移民家庭有意無意破壞了。儘管一開始歐維對他們嗤之以鼻,但歐維與這位叫帕爾瓦內的母親和她的家人在互動的過程中,他的思想和感情世界也逐漸展露在觀眾面前,讓我們窺探到他內心深處的孤獨。隨着時間推移,典型外冷內熱的歐維逐漸被鄰居們所理解,觀眾自此能看到歐維減少了抱怨,轉而更加寛容,而這時帕爾瓦內誕下的嬰兒也為心如死灰的歐維帶來生命的色彩。

導演採用了大量的靜態拍攝和長鏡頭,將歐維的生活場景和情感狀態呈現得十分細膩。例如,開頭一幕,歐維坐在自己的房間裏,房間裏的擺設和氛圍都異常單調,暗示着歐維的生活狀態。在電影敘事結構方面,影片採用了大量的蒙太奇手法,將歐維的過去和現在有意地融合在一起。例如,歐維在旅途中偶遇的人物,通過蒙太奇和回憶的方式,與歐維的過去產生聯想和呼應,讓觀眾更加深入地理解歐維的內心世界和成長歷程。導演更巧妙地穿插了歐維過去的回憶和現實生活,令觀眾在歐維的回憶中看到了他的遭遇,從而理解他為何會變得如此孤僻。此外,電影在人物刻畫上的出色表現,使得觀眾能真切感受每個角色的情感變化,進而在觀影過程中與角色產生深厚的共鳴,使本片成為一部情感深刻的佳作,尤其羅夫•拉斯加德(RolfLassgård)出色的演出更可謂打動人心,他不僅成功塑造了一個性格獨特的歐維,更表現出歐維向死而生的心態變化,令觀眾動容。

《明天別再來敲門》作為一部小眾的瑞典電影,以喜劇和溫情故事探討老人面對生命意義的課題,不僅讓觀眾看到了老年生活的窘態,也讓我們在生活中重新找到愛與希望。在現今社會中,許多人都陷入了冷漠與孤獨之中,這部影片提醒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莫過於與他人之間的連繫,我們要在平凡的生活點滴中,捕捉美好,尋找前行的力量。

明天別再來敲門(AManCalledOve)

▸ 明天別再來敲門(AManCalledOve)

出版年份:2018

明天別再來敲門(AManCalledOve)

導演:瑞.達利歐(RayDalio)

發行:得利

出版年份:2018

深入淺出掌握中國哲學 陳樂霖

報刊藝術專欄記者,目前是大學哲學與宗教研究博士生及教學助理,研究興趣包括馬克思主義、中國哲學、勞動政治和移民問題。

深入淺出掌握中國哲學

筆者與朋友聊天的時候不時談起哲學話題。通常,他們提到的都是尼采(Nietzsche)、薩特(Sartre)或柏拉圖(Plato)等西方哲學家的著作和小說,很少涉及中國哲學。包括本人在內,一開始接觸都是西方哲學,除了在中學時期讀過一些孟子、莊子等選段以外,幾乎對中國哲學一概不知,或單純覺得中國哲學沒有西方哲學有趣,更深一層來說,或許是儒家和道家思想對我們來而言實在是太根深柢固了,閱讀儒道經典時往往沒有西方哲學對我們思想的衝激來得強烈。《中國哲學簡史》原本是馮友蘭在美國講授中國哲學史的英文講稿,然後再被翻譯成中文,原著中可以看出馮友蘭英文水平有限,但毫無妨礙這位中國哲學大師與外國人講述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是中國現代哲學的重要人物之一,他的目標是將他認為中國哲學落後於西方哲學的地方與西方哲學的結構性方法聯繫起來,對哲學相對陌生的讀者可以從這個脈絡出發,用自己已有的中國文化知識去理解馮友蘭如何利用現代的寫作方式,將中國哲學梳理成一部哲學史。舉例來說,在道家這一章節中,馮友蘭用了口語化來闡述道家概念。像《道德經》和《莊子》這樣的文本一般都被認為晦澀難懂,文言文難以理解消化之餘,古代的思想也與現代生活較難接軌。如《道德經》第一章的第一句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相信讀者定必能從字面理解這句話,但其中的意義可能是“玄之又玄”。在馮友蘭的文本中,我們可以看到他用簡單直接的方式來解釋《道德經》中的概念,回應了讀者在閱讀經典時遇到的問題。“因為道無名,所以不可言說。但是我們還是希望對於道有所言說,只好勉強給它某種代號”。這句話非常直截了當,明確了整句的意思。這種寫作風格在哲學領域並不常見,不僅因為哲學家常探討的問題非常複雜和抽象,不太可能有一個單一的、明確的答案,而且哲學的問題也往往涉及價值觀和主觀想法,馮友蘭在書中以有限的空間陳述了自己對大中華思想的理解,並將其表達得非常清晰和易於理解,也令本書成為掌握中國哲學思想的經典著作。

回到開頭的問題:身為中國人,道家儒家思想已經滲透我們的生活,那我們應該如何接觸和深入了解這些固有的思想呢?對馮友蘭而言,哲學就是有系統地反思人生,對筆者來說,閱讀《中國哲學簡史》便是一次反思普世價值的過程。身為中國人,我們也有責任和義務去了解、傳承並發揚自己民族的哲學思想,讓中國哲學在當代社會中焕發出新的生命力。

中國哲學簡史

▸ 中國哲學簡史

編著者:馮友蘭

譯者:塗又光

出版社:北京大學

出版年份:2010

給朋友留一塊精神區域 黃俊仁

澳門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熱衷研究中國古代文學。多年來於社團撰寫文稿,關注本澳政策發展。

給朋友留一塊精神區域

“名士”,即學識淵博又具有名氣地位的人。在古代是學子們夢寐以求的社會身分,不僅能施展才能抱負,也能實現地位躍遷,開闊眼界、交朋結友。但朋友易交,“知己”卻難尋。虞世南在《結客少年場行》突出“輕生殉知己,非是為身謀”的悲壯;孟浩然在留別王維時發出“當路誰相假,知音世所稀”的感歎。可以見得,“知己”注定是一個需要經歷過非常態的事情之後,才能配得上的名詞。《典籍裏的中國:名士知己》是從典籍裏面抽選出關於“名士知己”的同類型故事,總共有5章,每章都以一類名士群體為主,講述他們與朋友知己的故事。

在書中所列的名士,有伯牙遇子期的相交相知,也有管仲與鮑叔牙的互相信任,更有程嬰與趙武的生死之誓,他們都可被稱為知己。“知己”的重要性,往往並非在於朝夕相對,而是在關鍵時刻,與你並肩度過生活中的高低起伏。書中提到的白居易和元稹,就是一對靈魂知己。他們歲數相差7年,但同一年考入進士,同一年赴秘書省任校書郎,二人成為志趣相投、無話不談的好友,還一起發起“新樂府運動”。及後,元稹任監察御史,出使東川,而白居易被任命左拾遺,留在長安,他們自此在仕途上分道揚鑣,但並沒有忘記彼此,一直保持書信來往,並始終關心對方。在白居易被貶江州的時候,身患瘧疾的元稹,強撐一口氣寫下《聞樂天授江州司馬》,留下名句“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白居易在收到信後說道:“此句他人尚不可聞,況僕心哉!至今每吟,猶惻惻耳”。此等專屬他們之間的感歎和激動。元稹死後,白居易悲痛欲絕,在《夢微之》寫下“君埋泉下泥削骨,我寄人間雪白頭”,責怪元稹走得太早,只留他一人消磨於人世。

把目光移到這個時代,隨着物質越發充裕,我們或許越來越不需要朋友來滿足自己,但是,讀書、工作及生活又日復一日的重複,得不到回應之後的孤寂與落寞還是充滿心頭。再者,隨波逐流的生活是社會常態,既容易被無法改變的事情拖着走,也讓我們在過於平淡的日子裏頭需要作出各種選擇,或進退兩難,或覆水難收,這些時候,若然有朋友知己在身邊開解你、肯定你,讀懂你内心的喜與悲,即使面對任何挫折,都令你在往後的生活可以釋懷,而在日常生活中,彼此不用明言,也自是明白内心永遠為對方保留了一個位置,白居易元稹就是如此,懷才不遇的何晏也是如此。

典籍裏的中國:名士知己

▸ 典籍裏的中國:名士知己

編著者:有書

出版社:天地

出版年份:2022

荒島上的大屠殺 勞加裕

從事澳門文史研究和普及工作,經營網誌“故城.回憶”,曾出版《澳門總督官邸》、《澳門街市建築:1750‒1950》及《澳門歷史讀本:小城的時光之旅》。

荒島上的大屠殺

在1629年6月4日清晨,荷蘭東印度公司新建的“巴達維亞號”(Batavia)在澳洲附近的海岸遇難。在千鈞一髮之際,大部分乘客和船員登上一座荒島,保住了性命,但面臨斷水斷糧的危機,巴達維亞號的船長和正商務員因而決定離開島嶼求援,並留下副商務員科內利斯(JeronimusCornelisz)領導島上的倖存者。幾個月後,當正商務員帶着救援船隻重返海難現場,卻發現在科內利斯領導下,他與同夥們先後殺害了百多名倖存者,荒島淪為慘絕人寰的活地獄!

巴達維亞號屠殺至今仍被視為史上可怕的船難之一,備受歷史學界重視。《巴達維亞號之死》是一部有關這場恐怖屠殺的歷史著作,作者麥克.戴許(MikeDash)研究了大量文獻、檔案和考古物品,從當時犯人和倖存者口中,重新建構這場大屠殺的起因和經過。儘管這場屠殺發生在遠離大陸的荒島上,卻離不開其背後的時代舞台。作者剖析這場屠殺背後的時代、人物、社會和環境,嘗試揭開這場400年前發生的荒島大屠殺的面紗。

17世紀的荷蘭因海上貿易而一躍成為歐洲強國,這時期亦被後世稱作“荷蘭黃金時代”,但撐起這個鍍金時代的卻是一群遠離家鄉的商人、水手和士兵,這些人大多數是生活困苦或欠債累累的絕望者,都渴望在海外賺錢過上好日子,但海上生活卻充滿各種苦難,乘客和船員飽受饑渴、疾病和惡劣環境等折磨,隨時命喪驚濤駭浪……科內利斯正是利用他們的渴求、絕望感和人際矛盾,一手策劃這場慘劇,開始了荒島上的恐怖管治,初時他們以“犯罪”名目處決“犯人”,但其後逐漸成為打發無聊的殺人娛樂,連婦女和兒童都無一倖免,演變成這場喪盡天良的大屠殺。剖析這場屠殺事件,揭開了“荷蘭黃金時代”背後的黑暗面。

在作者精心研究和鋪排下,《巴達維亞號之死》不僅講述一場血腥屠殺,也為大家詳細描述船上每個人物的經歷和遭遇,反映着大航海時代的社會和人們的生活。這提醒我們,歷史並非單純敘述過去的事件,而是包含一個又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身處時代中的抉擇和行動。或許,這些人和事在時間洗禮下被世人遺忘,但歷史學家的工作就是從“遺忘”中尋找他們,訴說他們的故事和身處的時代。正如在400年後的今天,歷史學者和考古團隊仍然在巴達維亞號之墓發掘船隻殘骸和遇難者遺體,希望尋找這件荒島大屠殺的真相,以及其背後的社會和時代。

巴達維亞號之死:禍不單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航向亞洲的代價

▸ 巴達維亞號之死:禍不單行的荷蘭東印度公司,以及航向亞洲的代價

編著者:麥克.戴許(MikeDash)

譯者:黃中憲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年份: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