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邱敏儀、何曉桐
圖片_邱敏儀、何曉桐
插畫_劉安安
華人社會對生死問題是忌諱和保守的,況且生活在和平年代,死亡好像總是距離生活那麼遙遠,但死亡是人生路上的最後一站,始終需要面對。這一期,我們以生死教育為題,為讀者們帶來多本相關的作品,透過作者書寫的經歷及感悟,了解生而為人,終歸塵土,由此知死悟生,活好當下。
文字_邱敏儀、何曉桐
圖片_邱敏儀、何曉桐
插畫_劉安安
華人社會對生死問題是忌諱和保守的,況且生活在和平年代,死亡好像總是距離生活那麼遙遠,但死亡是人生路上的最後一站,始終需要面對。這一期,我們以生死教育為題,為讀者們帶來多本相關的作品,透過作者書寫的經歷及感悟,了解生而為人,終歸塵土,由此知死悟生,活好當下。
生、老、病、死是正常的生命輪迴,不論是誰,都總要面對摯親摯愛的離開,生者的哀思固然綿長,要治癒這份哀痛,也非朝夕之事。澳門藝人李悅程得知嫲嫲患病,毅然放下工作,肩負全職照顧者的責任,在嫲嫲身側,陪伴她走過生命最後一程。其後,她將自身經歷撰寫成書《共老》,宣揚“無悔生命”。
“《共老》並非只是記錄我與嫲嫲的故事,而是想藉着我的故事,分享大眾都可能忽略,且難以啟齒及無從發問的事情,那就是關於生死課題。希望《共老》可以成為一本工具書,讓和我有同樣經歷的人,透過《共老》得到慰藉及幫助。”《共老》以全職照顧者的角度,記錄照顧癌末家人的經歷,藉由三大課題:癌症與求醫、照顧者、死亡,帶出人生必須面對的生死課題,讓大家珍惜與家人相處的時光,讓自己不留遺憾。
李悅程認為人人都需要學習生死課題,“儘管不知道明天和死亡哪個先來,但我們在思想上和行動上都是可以主動準備的。家中就算無臨終者,其實都要知道人總有一死,只是不知是遲還是早。澳門比較保守,總避諱談論死亡,但如果有日我離開,我的遺產應該如何分配?我的喪禮如何籌備?我的遺願沒有人知道,這將是我的遺憾。所以,現在不論我做極限運動還是去旅行,我都會告知家人,萬一有任何意外,應該如何處理我的‘身後事’。”李悅程憶述自己曾經也避諱談論死亡,但在陪伴嫲嫲的過程中,她開始思考生死的意義,也從掙扎、坦然到釋懷,把痛楚轉化為養份,再而珍惜當下。她最後說道,“珍惜當下”才是生死別離教會我們深刻且重要的一課。
李悅程透過記錄與嫲嫲的點滴,鼓勵大家珍惜現有的一切,關愛身邊的人。
|
▸ 共老 編著者:李嘉美 出版社:有機藝術 出版年份:2020 |
從事健身教練及舞台劇演員多年的張嘉耀,在33歲前從未料到自己竟會患有癌症,更遑論得知病情時已進入第四期。面對這突如其來的噩耗,他最初一度想放棄治療,但後來發現這只是一種不願面對恐懼的行為,也漠視了關心自己和愛自己的人,“放棄很簡單,說不就是了,但堅持很難。”在這場抗癌的鬥爭中,張嘉耀選擇以樂觀的心態面對,過程中所面對的各種困難,他都視之為“高強度的健身訓練”,督促自己堅持下去。
事實上,澳門雖然有較為完善的醫療系統為病人提供合適的治療,但對於病人在治療過程中的心理輔導服務卻仍有不足。“當人逐漸年長,面對死亡的話題會越來越多,這一年我身邊陸續有人相繼離開人世,那時候我還在接受化療,整個人變得很情緒化,也會經常哭。”
死亡,是人生道路中不可避免的話題,也是人們所恐懼面對的。因此,張嘉耀期望利用自身的聲音和力量,去幫助更多同病相憐的人,並鼓勵他們勇敢面對。“‘心態’可能是重症病人最迫切面對的問題,保持積極的心態面對疾病,通常能令治療更加順利,促進康復療效。”
張嘉耀不僅選擇正面迎接病魔困難,迎難而上,還在治療期間用自己的力量,以積極樂觀的形象為社會注入正能量,後來更被邀請以“挫折”及“生死”為題作分享講座。“還記得第一次做講座嘉賓時,我身上還插着點滴,席上的大學生看到即表示,自己所面對的人生迷茫、畢業壓力都不是問題;也曾與一些癌症病人聊天,過程中我成功開導了他們去接受治療,我為此感到自豪。”
張嘉耀希望打破重症病人的刻板形象,為他們提供更多精神上的支持。
隨着時代進步,人們逐漸打開生死話題,有人就在這片荒土中努力耕耘,為澳門的孩子上好這一門生死課。2013年,鏡湖護理學院首辦系統式的生死教育課程,鏡湖護理學院教授朱明霞成為首位負責該課程的教授,她認為相較鄰近華人地區,澳門的生死教育起步甚晚,不但沒有系統式的科學體系,更欠缺屬於本土的生死學教材。有見及此,朱明霞決定出版《生命如歌》,從不同角度切入有關死亡的話題。
生死教育課程包含講授死亡的概念和相關議題、小組討論分享及“死亡體驗”活動,多元化的教學活動令學生從自身的經歷中,思考和構建對生死的理解。朱明霞分享道:“我在課堂上讓學生想象死亡、籌備葬禮的場景,他們有說有笑地想象:‘要穿婚紗,要在森林中,旅行中死去……’然後我又詢問那後續該怎麼辦?誰幫忙處理‘身後事’?於是他們繼續思考如何準備多一步。”
時至今日,澳門生死教育的發展已有所推進。朱明霞表示現階段除了鏡湖護理學院進行教學、科研及社會服務三結合外,澳門高校也相應舉辦生死教育相關研討會及主題演講;此外,社會上更就“預設醫療指示”的立法展開熱烈討論,“預設醫療指示”即患者在清醒及知情狀態下,擁有自主透過書面文件決定醫療措施的權利,且具有法律效力。“鄰近如台灣地區已在2016年立法,香港雖沒立法但醫管局有相關規範,現時本澳則未有,所以生死教育除了建立個人正確生死觀外,對推動‘預設醫療指示’的立法也起到關鍵作用。”
朱明霞教授在推動澳門生死教育上不遺餘力,她期望未來增設生命體驗館,成為最好的大眾推廣。
|
▸ 生命如歌 編著者:朱明霞 出版社:澳門鏡湖護理學院 出版年份:2015 |
![]() |
▸ 無言老師:遺體捐贈者給我們的生死教育課 編著者:陳新安、伍桂麟 出版社:明窗 出版年份:2018 |
![]() |
▸ 死亡就是這麼回事:一生受用的26堂生命教育課 編著者:釋法忍 出版社:青源 出版年份:2012 |
|
▸ 閱讀裡的生命教育:從繪本裡預見美麗人生 編著者:劉清彥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年份:2011 |
|
▸ 我爸爸是大體老師:845日關於愛與逝去的溫柔時光 編著者:朱美 出版社:日日學文化 出版年份:2017 |
|
▸ 陪你到最後,安寧護理師的生命教育課:春落下的幸福時光 編著者:李春杏 出版社:四塊玉文創 出版年份:2020 |
![]() |
▸ 園藝及音樂活動對幼童氣質之影響:以生命教育為主題 編著者:莊財福 出版社:秀威 出版年份:2011 |
![]() |
▸ 跟親愛的說再見:一生一定要會寫的企劃案——預立遺囑 編著者:王梅、李瑟、林芝安、張曉卉 出版社:天下生活 出版年份:2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