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_余盈 图片_李佩祯
诗歌为心灵敞开了一扇感悟生活的明窗,人们以诗言志,以歌咏言,从小开始朗读诗歌。着名儿童文学作家樊发稼曾说:“一首符合儿童的诗歌既能够为一个孩子的一生增添色彩,还能够为一个孩子的成长涂抹光晕,伴其一生,与其共生。”去年,由澳门人出版有限公司推出的诗歌集《小鱼游进了月亮》,正是一位从小就深受诗歌熏陶的澳门小诗人陈隽喆之作。隽喆的诗,内容短小明晰,自然物趣跃然纸上,三言两语即可触发读者产生如亲歷其境的感悟。本期馆讯将带你走进隽喆的创作世界,一探他的灵感从何而来。
从小的诗歌熏陶 爷爷的文学启蒙
与上一期“作者说”的主角一样,这本诗歌集同样是三代人的共同创作结晶。其中,隽喆爷爷陈老师饰演了指路人的重要角色。在2022年的夏季书展上,他发现出版社的图书内容青春朝气,在童书出版上有丰富经验,因而萌生出希望为尚在唸小学的孙子出一册诗集的想法。透过详聊,出版社被隽喆的才华和爷爷的用心所感动,马上启动编审流程工序,邀请隽喆妈妈以人工智能精心绘制插图,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把诗集推出市面,并收穫众多积极反馈。编辑陈乐诗说,有读者以书中《城市乐章》一诗为题创作单曲,在线下读书会分享,实属意料之外。
爷爷在谈到孙子在诗歌美育路上的磨砺时,深有感触地说:“隽喆从幼稚园开始就读诗背诗,积极参与濠江中学附属英才学校组织的‘汉语英雄’比赛,小学三年级即尝试诗歌仿写。后来,家人把隽喆的小诗向《澳门日报》投稿,没想到有几首被挑中刊用,这让我们大受鼓舞。”隽喆承认学校的启蒙教育是他对诗歌创作产生浓厚兴趣的根源,“我在听线上教学平台曾曦老师讲的写作课时,跟着学用拟人、比喻的方式表达,看到事物就会想象比喻地书写下来,并想到它的特别之处,这就像诗了。”
隽喆谦虚地表示,目前自己写诗还是比较被动,很多时候都需要爷爷从旁引导观察,启发想象。有一次,在三年级的假期全家到北方探亲,隽喆见到对面住所的四个花篮,爷爷就让他发挥想象,马上联想到四个美丽的小姐妹手把手表演;还有一次,爷爷让隽喆观察家外墙上攀爬的绿藤,隽喆则想象出勇敢的战士向上爬……生活碎片被观察和想象的镜像取代,一一记下,最终成为诗集中的作品。
全家的勇敢尝试 平等的交流气氛
有趣的是,隽喆并不是百分百按照爷爷的思维创作,他会勇于提出相反意见。“写完诗后,爷爷都会带我修改,但是他的看法有的我能接受,有的不能,不接受的他也会尊重我的意见。”两爷孙一来一往,更像是彼此的沟通学习,没有自上而下的压力,一切都是基于平等沟通的原则进行,为童诗本身创造出自由流动的气场。
关于书中插画,出版社社长张燕青表示:“因考虑到要给小孩阅读,我提议增加插画丰富画面感,而最终这个任务就落到了妈妈头上。”隽喆妈妈告诉我们,儿子喜欢把这些创作场景用相机记录,当诗歌完成后,会连同相片展示给自己看。所以,她就顺势利用照片,结合人工智能的绘图方式进行再创作,再交由出版社统一调性,最终完成了全书配图。
儿童诗歌宛如儿童文学汪洋中的涓涓细流,不起眼,甚至只有零星的水流,却是这片深海的原始基因所在。编辑陈乐诗认为,澳门的儿童诗歌作品尚未形成一个成熟市场,甚至难以称为“起步阶段”。但是,因为隽喆和家人的努力尝试,让很多跃跃欲试的孩子和家长看到了可能性,从而萌生出书念头,不停勇敢试错,尝试创作,以文字和图片去记录生活。而这些细微的改变,定是澳门儿童文学基因开枝散叶的重要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