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忍 刘细良

香港出版社上书局及书评杂志《读书好》创办人,定期在报章撰写书评,曾与梁文道合作主持阅读节目《打书钉》。

不忍

  杨绛女士于五月以105岁高龄去世了。

  第一次读杨绛女士作品,是1984年中文大学的大一国文,是小思老师的课,唸《干校六记》的〈下放记别〉。由那时起,我就将小思老师的形象,投射到杨绛女士身上,是温柔敦厚的。那是属于民国在白马湖旁边一代中国知识分子,朱自清、丰子恺、夏丐尊、俞平伯、叶圣陶等,以今天的用语,这些是民国时代的文青,他们追求从传统到现代的文化理想,可惜生于一个错误的年代。

  再遇上杨女士的文字,是在商台与梁文道一起主持读书节目《打书钉》,选了杨绛的「我们仨」,她以温柔敦厚的文字,书写她与丈夫钱钟书及女儿圆圆的三人生活,是一个平凡的家庭生活追忆。她在书中如是说:「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多么卑微的愿望,但却不能实现。女儿及丈夫先后离世,「我们仨」失散了。书分成三部分,是倒敍方式,第一部分写三人在最后几年相沫以濡的生活,第二部分写三人分离后的伤痛,最后一部分描述杨绛与钱钟书二人在30年代英国留学生活,诞下女儿的喜悦,然后一直记叙到他们离开。

  对我而言,这不是一本纯文学作品,这是一个知识分子家庭由民国开始走过大半生的苦难经歷。很多人评《我们仨》认为文字哀而不伤,没有对一家人的遭遇流露出不忿,面对宿命有一种从容,旷达的姿态,这是对杨绛的赞颂?对不起,我不能作这样的评论。因为看《我们仨》的内容,脑袋不期然会浮现《干校六记》的画面:一次又一次的政治运动下,两人忍辱求生的情况。杨绛与钱钟书是上接传统、下开现代中国的关键知识人,40年代已经写出长篇小说《围城》,杨绛于1943年写的戏剧《称心如意》在上海演出。但这代民国的精英,在往后的几十年,陈寅恪、老舍、钱钟书、杨绛等人,可以按自己独立的知识分子人格,走自己的学术、创作之路吗?对公共领域发挥了甚么的影响?最终,一个学贯中西、承先启后,40年代已成名的知识分子家庭,他们可以保守的竟然与TVB《爱.回家》一样是只盼「一家人齐齐整整」,这是何等沉痛的表白。当日节目完了,心情久久不能平伏。

  20世纪民国一代精英,最后一个杨绛也走了,走失了的「我们仨」终于团圆了。我忆起周作人晚年的四字名言「寿则多辱」,在一个以践踏知识人尊严为乐的时代,能够活着,已经很好。《我们仨》这书早已送人,实在不忍再读。

我们仨

▸ 我们仨

编著者:杨绛

出版社:时报文化

出版年份:2003

龙撼动了传统史观吗? 陈力行

歷史学及社会学毕业、英国约克大学硕士、前记者、现任教师、专栏作者,兴趣是看不同的书、去不同的地方、认识不同的人。

龙撼动了传统史观吗?

  卜正民总能在着作里的第一页就让读者惊艳。

  就像多年前的成名作《维梅尔的帽子》把几幅画作像洋葱般层层剥开成17世纪全球贸易的大千世界那样,这次卜正民的故事同样落笔于出人意表之处:这是个关于元和明的故事,而这故事开始于神出鬼没的龙。

  「在长江三角州,五条龙自云端突然迸冲而出,吸取海上水气,滔滔不绝的在空中喷洒。」卜正民从沉闷的明清古书里抽出一项项关于龙的精彩记载,其目的绝非仅为了满足读者的猎奇心,相反地他另有伟大构图:想要证明元明两朝虽在民族主义的角度下长期被视为截然不同的两个时代,然而两者其实共同在小冰河时期带来的自然灾害中痛苦挣扎,这些自然灾害决定性地影响两朝经济,带动朝代的兴衰、商绅家族的暴起暴落、以及思想界的激盪与矛盾。

  可为甚么是龙呢?卜正民发现,在古籍里龙总是与异灾一同现身,因此他指出元明两朝大量的龙踪报告实际上反映了小冰河时期的剧烈天灾。不过,同一时间,和一般史学爱好者视古人迷信为妨碍歷史真相探究而弃之如敝屣不同,卜正民强调古人对龙的信仰不能单纯被诠释为对自然现象的误解,相反地龙踪现身反映了元明两代的世界观,代表的是上天对世人,特别是对皇帝的警示。龙的出现代表天地秩序混乱,皇帝若不立即採取补救措施,将失去天命。

  从着作的中段起卜正民顺势从龙踪现身引伸出本书的第二个主题:皇帝与贸易。然而也正是从这里开始,本书显得后劲不继、顾此失彼。龙的身影从着作的中段起开始逐渐淡出,连带消失的是小冰河时期把元明两朝统合为同一个时代的解释力。卜正民未有强调小冰河时期对元朝往内陆延伸的贸易网、明代的欧洲人商贸活动、王阳明的心学等的影响,因此使这部着作庞杂了各式各样从政治到文化的歷史解释,就正如作者自己所说的那样:「如果不一定要分出是哪个因素最后摧毁了这个时代⋯⋯将使我们看不到它们展示出的更多真相。在中国史上这个特定的关头,它们结合起来⋯⋯」

  这其实也是一部想要为读者勾勒出元明整体图像的大众史学的必然结论,然而这样的结论却又承托不了作者想要成一家之言的学术野心。总括而言,小冰河时期在书里佔的分量太小,以至元明两代依旧泾渭分明。若把首尾段强调小冰河时期的段落拿走后,则我们会发现本着作其实仍旧非常忠实地追随于传统史观。

挣扎的帝国-气候、经济、社会与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 挣扎的帝国-气候、经济、社会与探源南海的元明史

编著者:卜正民(Timothy Brook)

译者:廖彦博

出版社:麦田

出版年份: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