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與現在

 

何東圖書館由兩座建成年份相差逾一世紀的大樓組成,分別是建於1894年以前的原大樓和落成於2006年的新大樓。

2005年,作為澳門歷史城區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讓何東圖書館大樓成為眾多澳門旅遊指南書裏的鐵角,世界各地的遊客按書索驥,紛紛前來觀摩這個具建築藝術價值的樓宇。

從外觀上看,何東圖書館大樓沒多大的轉變,行人經過只見前花園樹影中的原大樓。建於後花園側的新大樓,就隱藏在原大樓背後。新舊兩座建築通過一道恍如通往閱讀天堂的階梯銜接在一起,兩者代表歷史與未來,階梯成了時光迅猛切換的地點。現在,原大樓以收藏古籍為主,新大樓則負責提供多元化的讀者服務。當然,何東圖書館的發展,遠遠不止如此,讓我們來看看它如何保持昔日的面貌與傳統,又怎樣適應今天急速變化的社會環境。

何東圖書館大事記

 

 

年份

事件

內容

1918

何東爵士購入崗頂前地3號的物業

根據1918年2月27日物業轉移登記所載,何東爵士(Robert Ho Tung)以16,000元購入Eugénia Marques Morgado的房屋。

1955

何東爵士訂立遺囑

捐贈崗頂前地3號的物業,建立一所收藏中文書籍的公共圖書館。

1956

何東爵士病逝

後人遵照遺囑把故居和購置中文圖書的25,000港元,捐給澳門政府。

1957

何東圖書館成立

4月6日《澳門政府公報》第5:984號訓令:澳門政府接收何東爵士遺贈。

7月13日《澳門政府公報》第6:020號訓令:規定何東圖書館的性質及管理權。

1958

8月1日何東圖書館對外開放

佈告何東圖書館的開放日期及時間。

2002

文化局決定在何東圖書館後花園側興建新大樓

 

2005

何東圖書館大樓作為澳門歷史城區一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7月15日澳門歷史城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2006

何東圖書館新大樓投入服務

11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

2010

《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根據2010年6月12日發出的《國家珍貴古籍名錄證書》,澳門中央圖書館藏手稿本《四庫全書提要稿不分卷》,入選第三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何東爵士

 

何東爵士(1862年-1956年),本名啟東,字曉生,香港出生,買辦、企業家、慈善家。父親何仕文為英籍荷蘭人,母親施氏為華人。自幼由母親撫養,在香港長大,深受中國文化熏陶,就讀於香港的中央書院(即後來的皇仁書院)。加入渣甸洋行後,很快便成為總買辦,又自資成立公司,於航運、貿易、傳媒及地產等均有投資。在事業奮鬥之餘,不忘熱心公益,深受各界敬重,先後獲英國、中國、法國、德國、意大利、比利時、越南等多國頒授勳章。

1941至1945年香港淪陷,何東爵士來澳暫居崗頂私邸[1],至光復始乘船返港。戰後,他繼續積極參與社會事務,熱心扶掖澳門教育文化事業。兩所以他命名的機構──何東中葡小學和何東圖書館,見證了他對澳門的貢獻。他對澳門的醫療、教育、文化不吝資助,贏得各方面的認同和讚許,曾三度獲葡萄牙頒授勳章。

 

[1] 《復興日報》1945年12月23日

何東爵士

 

1894年以前,只有現在的舊樓部分,前後均有花園圍繞,景致優美。樓高三層,底層前部分是遊廊,二、三層相應位置為內廊,立面每層開有五個拱券式窗,作對稱佈局,券間牆設有薄薄的壁柱,採用愛奧尼柱式。建築通體以黃色粉刷,壁柱、券線、檐口等飾白色線條,大窗的窗框為綠色,屋頂為紅瓦四坡頂。一樓是閱覽室,二樓為“何東藏書樓”,陳設高雅,楹聯、名貴的扶手椅、雲石台板及四壁的古籍、善本散發出中國古典書齋的氣息。建築有開闊的前庭和後園,前花園黃色圍牆與拱形的綠色鐵柵門形成對比,鋪設石板的道路直通大樓正門,左側有假山、噴水池,還種植了高大的樹木。後花園結合地勢做成台地形,豐富了空間層次。整個建築既有身居城市之便,又有獨處園林之樂。

昔

 

2002年,澳門文化局決定在何東圖書館後花園側興建新大樓,至2006年新大樓投入服務。新大樓與環境、歷史相配合,其設計簡潔,主要的建築材料是玻璃、石和鋼材,營造明亮、開放的氛圍,儘量保留和創造更多的綠色空間,營造美麗的閱讀花園。全座大樓以玻璃幃幕為立面,將自然光源引入室內,使大樓的立面消失,增加透明度,與戶外景色融為一體。整座建築物沿着花園地型展開,讓各樓層不同的方位均可欣賞花園景觀。

擴建後的何東圖書館基本格局未變,花園依然是主角,只是在後花園增設了具有防火功能的水池和設置人工噴泉,保留了原有植物和石材(青磚和麻石)等等。中庭原屬後花園一部分,至今仍保留一口井。

今

01 鄧美蓮:何東圖書館的空間配置將會更加靈活

 

談到何東圖書館的變遷,豈能少了現時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鄧美蓮廳長,因為她進入圖書館辦公的第一天就是在“何東”度過的。1991年至今,她從圖書館技術員到公共圖書館管理廳廳長,見證了小如閱覽室一般的“何東”,慢慢變成今天藏書量逾十萬冊的圖書館。

“我是1991年加入圖書館工作的,還記得第一天來到何東圖書館時,就覺眼前的建築更像別墅而非圖書館,它和傳統印象中的圖書館完全不一樣。”鄧廳長在過去的二十多年曾於不同分館服務,作為她服務時間最長的分館,“何東”有着很多使她難忘的美好回憶,像是澳葡時代舉行的讀詩會,“當年的館長是一位葡國詩人,樹上掛滿了燈,花園的桌上放滿蠟燭燈。浪漫夜色下,中葡詩人朗誦詩歌,畫面至今難忘。”此外,她覺得在“何東”工作的氣氛也很好,同事們都很健談,彼此熟悉,讓人覺得很窩心。

作為其中一個“何東”達人,鄧廳長推薦了三個不錯的圖書館空間給讀者們,包括可以欣賞到建築特色的前花園,大樹成蔭的古樹區以及新大樓的閱讀區(透過落地玻璃窗可以看到旁邊美麗的修道院內部小花院)。當問及未來發展時,鄧廳長表示這是一個成功的歷史建築活化例子,為了保護歷史建築,“何東”的外貌將不會再有太大的改變。新中央圖書館開放後,“何東”將有可能釋放出更多空間給市民使用。畢竟圖書館的發展趨勢不只是提供單純的閱讀空間,而是更多地與建築、藝術表演等相互結合,形成一個大型的社區文化公共空間。

01 鄧美蓮:何東圖書館的空間配置將會更加靈活

02 馬若龍:緊貼時代的建築審美之作

 

澳門著名建築師馬若龍先生作為一位土生葡人代表,親眼見證回歸前後澳門建築的層疊變遷,是名副其實徒手勾勒出澳門城市建築千山萬壑的繪圖者之一。關於何東圖書館舊大樓,他認為最值得說的就是具有新古典風格的、用拱廊做成的立面,這是建築師在19世紀有意識地為建築添加的重要元素。拱廊騎樓的構建目的是透氣,由於小城位處亞熱帶,這一個個打通的拱門窗,組成一台“環保冷氣機”,能很好把室溫控制在21℃左右,拱門頂部飾有山花圖案,屬於裝飾藝術風格。馬則師說,何東圖書館屬於非常典型的澳門式建築,很多建築材料就地取材,如處處可見的麻石,是葡式建築裏石灰石的替身,至於未加建拱廊之前的原建築則是東方傳統庭院構造,整體中西合璧。後期,他和另一位已故澳門建築泰斗,首任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菲基立先後參與建築整修和內部家具設計,很大部分保留了建築本貌,連內部的舊城墻也沒有拆除,同時也於後花園用鐵皮臨時搭建一所色彩斑斕,頗具南歐特色的儲物房(如今已拆除)。

原來早在上世紀80年代,何東圖書館還曾經以澳門第一個文化中心的面目示人,當年在可以容納多達100人的三樓,舉辦過多次小型文化匯演,葡萄牙籍著名鋼琴家Maria João Pires就曾在這裏粉墨登場。而一、二樓的圖書館在開放初期實行會員制,馬則師當時還在讀中學,求知若渴卻很難在澳門買到外文書籍,尤其是藝術、哲學和建築範疇的。機緣巧合,利宵中學校長,曾任教育司司長的度默士介紹他到何東圖書館看書,這裏豐富的葡、英文和其他外文藏書(葡萄牙派給殖民地圖書館)讓人大開眼界,並且還藉此認識了不少有趣朋友:如一些在澳門學針灸的美國人,還有教拉丁文的蘇聯人等等。

時移世易,人們的審美標準不停變化,何東圖書館新舊結合,60年不變的面孔卻沒有被社會埋汰,如今看來,仍可鶴立雞群。正如馬則師曾在採訪中說到的那樣:傳統的東西,因其歷史悠久而美,這是仿古建築所無法比擬的。

02 馬若龍:緊貼時代的建築審美之作

03 李展鵬:“何東”讓我得到不同文化的滋養

 

澳門的著名學者兼作家李展鵬是何東圖書館的忠實粉絲,作為學者,他來這裏找資料進行研究;作為住在圖書館附近的街坊,他下午經常來這裏閱讀喜歡的雜誌;而作為老師,他會帶着學生走進何東圖書館,向他們講述澳門的文化與歷史。

“我小時候常來何東圖書館,一是我就住在附近,二是這裏有很多不同類型的書籍雜誌可以免費看。 畢竟在我的中學年代,能夠接觸到書籍的地方主要兩個——租書店及圖書館,前者主要是流行小說,而後者則有更多文學類的書籍。”李展鵬向我們介紹,“那時候的我,在這裏認識到李碧華、鍾曉陽、三毛的著作,一下子開拓了我的文學視野,同時也首次接觸《電影雙周》《號外》這些具有獨特文化視角的雜誌,因此我覺得它讓中學時代的我開始產生探索世界的好奇,同時得到文化滋養。”

從學生到人師,李展鵬這位資深用戶覺得何東圖書館最大的變化是甚麼?“其實變化最多的是心情以及看待‘何東’的角度。”他笑說,“當然現在的館比以前大,環境也更美,於我而言,以前上學路過,它頂多就是一座美麗的建築,但當被列入世遺時,令我注意到它以及附近建築的歷史與文化,從新的角度去了解這座我經常路過的‘鄰居’。”此外,李展鵬也表示在過去的十幾年,“何東”也曾變身藝文表演場地,讓他印象深刻的是曾經在這裏看過的舞蹈表演,圖書館新大樓前的樓梯化作舞者的演出場地,可以從不一樣的角度看到圖書館建築的美態。

03 李展鵬:“何東”讓我得到不同文化的滋養

這裏有花有草有樹木

洋蒲桃

原產馬來西亞及印度,廣東地區也有栽種,適應性強,性喜溫暖,果實梨形或者圓錐形,肉質洋紅色,俗稱蓮霧。

 

雞蛋花

學名緬梔花,因花朵外白內黃的顏色就像雞蛋而得名,也是最常見的雞蛋花花色。雖色彩不同,但都有香氣,有的淡雅、有的香味馥郁,是既美又芬芳的庭院植物。

 

羅漢松

何東圖書館的羅漢松歷史悠久,可以說是陪着兩代人長大,原產於華南地區,現在世界各地熱帶及溫帶地區都有栽種,尤其是在日本。由於盆植羅漢松可供觀賞,其木材供建築、藥用和雕刻,所以價值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