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章


//館員發現報刊有修復需要,就會妥善包裝送到修復部門。 (攝影:梁偉鍵)

澳門中央圖書館每天都會收集本澳出版的各大報章,再以月份為單位將其裝幀成冊,方便日後讀者提取查閱。除了現今仍在本澳發行流通的報紙外,館內也收藏了具有歷史價值的古舊報刊。值得一提的是,在1822年中國首份由外國人創辦的報紙,同時也是澳門第一份葡文報紙《蜜蜂華報》(Abelha da China),也妥善收藏在澳門中央圖書館轄下的議事亭藏書樓內。
一般報紙從印刷成本上考量,均不會選用優質紙張,所以這類紙張本身就是一種容易劣化的材料。因此,一些年代久遠的報紙,受長年累月的人為查閱、蟲蛀發霉、酸化脆裂等因素影響,必須定期進行維護。


//《蜜蜂華報》以周報形式只出刊過67期,圖為其中一期。 (澳門中央圖書館提供)

日常館藏


//文獻修復員將缺頁整理好後,需要用針線縫書。(攝影:梁偉鍵)

澳門中央圖書館的圖書日復一日的被借閱,難免會有損壞,最常見的毛病是封面、封底和書頁的脫落。面對這種情況,圖書修復人員需要用針線加固受損壞的書芯結構:將脫頁重新按順序疊好扎針孔,然後通過人手一針一線地將書本縫好打結,以起穩固作用。如果脫頁遺失,會找相同的圖書複印所缺書頁補上。現時,澳門中央圖書館每月就需要修復處理100至200本日常借閱的圖書。

古籍文獻

澳門中央圖書館修復工作的其中一個核心是館藏的古籍文獻,隨便講起一冊古籍,其「年齡」隨時比你和我加起來還要大,因此這些古籍十分珍貴同時也很脆弱。古籍修復前,一般要先進行滅蟲和除塵處理,滅蟲有專門的滅蟲設備,利用缺氧的方法殺滅書籍害蟲;而除塵是為了除去古籍表面的有害物質,如:灰塵、紙張碎屑、霉菌孢子等,除塵處理可在生物安全櫃內和安裝有特殊排氣或過濾設備的空間內進行,上述這些設備對修復人員健康起着重要的防護作用。然後就是古籍的「身體檢查」──由於紙張酸度升高的其中一個表徵是紙張發黃,所以修復前有必要先測試書籍紙張的酸鹼度,若紙張酸度升高至極端情況,紙張會脆化成碎片,因此,酸鹼度可以作為衡量古籍需要修復緩急輕重的一個指標。
替古籍「抹身」和「身體檢查」後,修復員會根據需要修復古籍的損壞程度,拆解古籍,經逐頁修補後重新裝幀。在拆解之前要記錄好其裝訂方法等詳細資料,方便完成修復後,儘量以原工藝、原材料、原方法還原古籍的原貌。


//古籍文獻如《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年代久遠,紙質脆弱,故修補時更要小心翼翼。(澳門中央圖書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