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導文學:好死 陳曉蕾

死亡一直是中國人的忌諱,但香港獨立記者陳曉蕾卻把死亡不遮不掩地紀錄下來,她的最新作品《死在香港》共分兩冊,第一冊《見棺材》報導殯儀業沿革,第二冊《流眼淚》訪問臨終者和喪親家屬。
陳曉蕾跟《城與書》分享創作此書的心得。

問:為何會寫這個題材?
答:市面上有很多關於投資或愛情的書籍,但關於生命最後階段的書卻很少,臨終、殯儀等資料在網上也不多。香港有個支援喪親家庭的機構「護慰天使」,我曾經出席它們舉辦的講座,有位剛喪子的母親回憶一些親友的安慰說話,竟然令她聽了更加難受,我們的生死教育十分不足。

問:這本書寫了多久?
答:記者、編輯和相關機構用了大半年搜集資料和商討寫法,然後我跟另外兩個記者周榕榕和蘇美智花了大半年撰寫,訪問了過百人,包括長生店、殯儀館、紙紥舖、喪親者等等。

問:最難的是甚麼?
答:這個題目很深,喪親者的故事都很哀傷,但寫出來不能濫情,又要揭露政策的不足,要在情中有理、理中有情,如何掌握當中的分寸很困難。《流眼淚》那一冊,訪問後要不斷補充資料,結構大改了三次。

問:希望表達甚麼社會訊息?
答:希望香港人死得好一點,關於身後事政策如焚化爐、骨灰龕等問題也得解決。

問:這本書對你有甚麼影響?
答:我們都愛計劃將來,偏偏不願計劃身後事,營營役役一生之後,難道最後像垃圾搬丟掉了麼?這本書令我決定要繼續探索這題材,下一本寫的是《怕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