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路環遠眺橫琴的那段海堤旁邊,有一座古樸幽雅間的葡式建築,裡面藏了近萬冊書,這是成立超過30年的路環圖書館,最近翻新後令人眼前一亮。
路環圖書館館員梁錦新在這兒鎮守12年,看着杧果樹茁壯成長,捱過兩次颱風肆虐,見證書籍由人手借出到如今由電腦代勞。
//建築物每個細節可見葡式風格。
//杧果樹由當年只及梁錦新的膝蓋,現在比圖書館更高。
//建築物已有百年歷史,前身為公立學校,83年改為圖書館。
路環圖書館後巷有棵芒果樹,比圖書館的樓底還高出一大截,梁錦新帶着我們參觀,用手比劃自己的膝頭說:「我當初到這裡時棵芒果樹只有咁高。」
2002年梁錦新到路環圖書館工作,路環館面積不大,館藏僅一萬冊左右,共22個座位,他就在這方寸之間,一做至今已經12年,路環圖書館不單是他的工作單位,也是他生活中的一個小天地。
梁錦新不住路環,但和路環街坊熟絡,訪問期間有街坊經過也會點頭打招呼。「我們下午一點開門,中午12點幾外面就已經有人在等,有讀者一坐就是一日。」梁錦新表示路環圖書館是附近居民生活中很重要的娛樂,他說不時有讀者遛狗散步,然後進來看看報紙,狗就會在門口乖乖等待。這種以圖書館為中心的生活脈絡,大抵只有路環這個靜謐的社區環境才會出現。
捱過巨颱風
現年51歲的梁錦新,在80年代入職圖書館,是澳葡時期受聘拓展中文館藏的一批公職人員。他憶述當年文化局的前身還叫文化學會,而圖書館的館藏以外文書籍為主,陸續才購入中文書籍。後來梁錦新也曾負責過望廈圖書館和流動圖書車。
2002年,梁錦新開始鎮守路環圖書館。路環館址的建築物前身為建於1911年的路環公局市立學校,其後幾度改做民宅和衛生局等用途,1983年改建為圖書館。
路環圖書館建在海堤之旁,於是這位館員的職責也不止於借書還書,還得抵擋風吹雨打,他說:「這裡靠近海旁,每逢潮漲水位其實都已經到路面上。」他最難忘的是2008年颱風黑格比,「有一輛泊在海堤旁邊的寶馬,被沖到去隔離廣場上,路邊的樹也全部倒了。」而圖書館中的三層式書架,水位已經淹沒了一層,他要把被海水浸過的圖書攞在外面晾乾,再逐本逐本點算和檢查受損程度。
空手道高手
我沒想過圖書館館員還得對抗風吹雨打,更沒想像原來這位與書為伴的讀書先生竟然是空手道高手。梁錦新曾以澳門空手道代表身份,參加1994年廣島亞運會和1998年曼谷亞運會,現在工餘時間為自己空手道流派的體育會任教。
在幽靜的路環有這座古色古雅的圖書館,館內隱藏了一位文武雙全的圖書館館員,一室書香撲鼻,我幾乎以為自己穿越了時光隧道,進入了武俠小說的世界。
在互聯網當道的年代,我們可以在網上查閱圖書館館藏,甚至可以跨館借閱,但想當年梁錦新卻要以人手處理借還書服務。他說當年圖書館都有一本「大簿」和一本「細簿」:新書到館時,他要把圖書資料一一手抄在「大簿」上做內部編目,同時又手抄另一本「細簿」作借書清單,讓讀者在清單上一頁一頁查找自己想借的書。
從孤單到歸屬感
以前借書手續繁複,但大家都樂此不疲,梁錦新說以往流動圖書車所到之處,都有讀者排隊借閱圖書。
雖然路環今時今日多了遊客來到遊玩,但在路環圖書館裡面,還保留着這份樸素的閱讀風氣。梁錦新坦言當初一個人被調派到路環圖書館還是有點孤單,但後來慢慢習慣,將路環的閱讀推廣視為己任。「可以說這裡是我一手一腳執返嚟,將圖書整理分好類別。」他說。
問他:「如果選擇可以到其他館工作會離開這裡嗎?」他笑笑口答:「應該唔會啦,都十幾年有一份歸屬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