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學北上


//鄧曉炯的小說充滿本土色彩,最近終能北上出版。(梁偉鍵攝)

澳門基金會和內地中華文學基金會最近為本澳22位澳門作家推出文學叢書。在1999年回歸之際,亦曾推出過類似叢書系列,今年再次整合,讓澳門作家傾巢而出,算是回歸15年的一次澳門文學小結。
這套文學叢書特別之處在於用簡體字發行,分成澳門版和內地版,於內地各大購書網站均有上架。澳門作家鄧曉炯為該文學叢書作者之一,他的中短篇小說《刺客》、《迷魂》、《浮城》和《轉運》收輯成書。對於今次作品在內地出版,鄧曉炯表示:「多一個內地讀者就多一個人了解澳門文學,是一件好事。」
一個賭城的文學出品,外地讀者往往翹盼一些發生在賭場的奇人異事,過往香港的影視作品、本地和內地作家均曾書寫澳門賭場故事,鄧曉炯卻愛以文字表達澳門人的視角。讀鄧曉炯的作品,不難發現他喜歡情節和澳門歷史事件融合、日以為常的澳門景點被他描寫後重現不一樣的味道。鄧曉炯認為,澳門可以開拓的寫作題材還有很多很多,是次文學叢書恰恰體現了澳門文學的多元。
目前,比起開發讀者市場,他更希望先了解澳門讀者究竟讀甚麼。「我在想有沒有一些研究會了解澳門的讀者,男多女多?一個月買多少本書讀多少本書?這些都很有趣。」他認為澳門不乏讀書人,澳門人經常跑到珠海、香港和台灣買書。另外對於內地市場,他說澳門每年有過千萬遊客,已經是一個龐大的讀書消費市場。如果讓這些人都有興趣了解澳門文學作品就已經是一件不錯的事。

浮城

▸ 浮城

編著者:鄧曉炯

出版社:作家

出版年份:2014

叢書:澳門文學叢書

紅豆月刊重印


//李艷芳協助把半個世紀以前出版的純文學雜誌重印。(馬詩穎攝)

60年代的澳門還在跑狗仍有倒夜香,卻有一班文藝青年合辦一本純文學月刊《紅豆》,嘗試在這個文化沙漠上種出一點嫩芽,由1963年至1964年出版了十四期,早就成為絕響,直到澳門文化局最近把 《紅豆》重印,出版成《沙漠中的紅豆─《紅豆》青年文藝月刊重印合訂本》,塵封了半個世紀的澳門最早期純文學刊物終於重現人間。
《紅豆》核心成員李艷芳今天仍在《澳門日報》筆耕,當年她才20歲出頭,化身「凝翠」、「李心言」等七個筆名,跟幾位志同道合在《紅豆》創作新詩、散文、短篇和長篇小說。《紅豆》的本土色彩濃厚,詩歌常寫草根階層的生活,散文寫澳門景色和社會專題,還有漫畫調侃庶民生活。
半個世紀以前出版雜誌,還要作家們親身寫蠟紙和油印,弄不好的,衣服雙手都沾上油墨。大家都有紳士風度,李艷芳說從未寫過蠟紙,也沒刷過油墨,都由《紅豆》的男士代勞,她說:「除了寫稿,我出力最少,最多是在油印過程中幫換紙,但我總是在場,看着他們油印都開心。」
《紅豆》出版了十四期後,最後因資金問題而停刊,李艷芳由第二期加入起存下每期刊物,三年前搬家時發現了這些珍貴史料,都捐給澳門文化局,最後出版成這本新書,她說:「現在澳門年輕作家越來越多,希望他們知道這一段歷史。當年我們沒有社會支持下能夠做出《紅豆》,現在社會環境有利得多,他們以後的成績會比我們更輝煌。」

沙漠中的紅豆 《 紅豆》青年文藝月刊重印合訂本

▸ 沙漠中的紅豆 《 紅豆》青年文藝月刊重印合訂本

出版社: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

出版年份:2014

編輯:傅玉蘭
採訪、撰稿:呂珠玲
叢書:澳門文學館叢書‧史料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