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一個人以寫學術論文的嚴謹態度和寫小說的生動筆觸去寫一本旅遊指南,這本指南絕對是天書,而且甚具收藏價值。台灣的貓頭鷹出版社最新出版的《吳哥深度導覽:神廟建築、神話傳說、藝術解析完整版》(下簡稱為《吳哥深度導覽》),正是這樣的一本書。作者張蘊之用了四年時間多次走訪吳哥各大小廟宇,完成了這本宛如百科全書般詳盡的圖文書。
吳哥是這麼一個龐大的古蹟群,而柬埔寨在歷史上又與中國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但華文世界之中,有關吳哥的讀物,無論是學術的還是坊間的,也鳳毛麟角。吊詭的是,柬埔寨的歷史文獻在天災人禍中幾乎全數佚失,許多歐美學者也是以中國史書中有關柬埔寨的記載為研究依據。
而《吳哥深度導覽》,正好填補了現代華語讀物中有關吳哥的空缺。
在這個印度教和佛教更迭的國度裡,一座座華麗的神廟經歷了千百載的風霜,最終與大自然融為一體。面對如此龐大的遺蹟群,應從何入手去深入欣賞和了解箇中的奧秘,有時著實叫人頭痛。
這本書正好深入淺出,為你在沒完沒了的遺蹟群中指點迷津。
而本書的起點就是要先釐清一些基本概念,例如吳哥並不只是我們常常以為的是一個「窟」。吳哥的神廟,表面上供奉印度教的神祇,實際上是國王或貴族的陵寢,有些甚至是一個都城。吳哥最大的亮點吳哥寺,就是這樣的一個陵墓與都城的混合體。
《吳哥深度導覽》以大量的平面圖為每間寺廟解剖,令你身在現場之際,可更立體地了解印度教的宇宙觀如何在建築中呈現出來。比如吳哥寺的中心以層層堆高的塔象徵須彌山(即神的居所,宇宙的中心),而國王是毗濕奴神在凡間的化身,因此吳哥寺也是國王死後的陵墓。
本書指出,吳哥雖富有濃厚的印度教色彩,但在印度你是找不到與吳哥形態相同的建築的。這種獨特的高棉建築以當時最昂貴的材料如紅磚和砂岩建成,才能到今天依然屹立不倒,而建築上造工精緻的神像和圖案如浪花、火焰、藤蔓、珠串、獅子等仍然栩栩如生。
想了解這些如密碼般的圖像的意義嗎?翻開這本導覽,謎題將迎刃而解。
吳哥的每顆石頭,都有生命,有故事。如果你只帶一本華文書籍遊吳哥,帶這本扎實又精彩的導覽就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