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閱讀的原點

文字_余盈、林春燕

圖片_劉志衡、阮漢賢

插畫_張敏茜

 

在信息如潮水般湧動的年代,我們每天都被各種各樣的消息轟炸,變得疲憊不堪。最近兩年,在全球疫情的影響下,我們更容易變得焦躁不安,失去方向。關於閱讀,我們需要的不是雞湯,也不是大道理,反倒是簡單如一杯清茶,一本書,沉浸於閱讀的世界的原點式閱讀,純粹地享受閱讀帶來的快樂,重拾初心,繼續前行。

吳子嬰:書本為我開啟了“另一重”大門

吳子嬰

提到澳門書店,“邊度有書”必定榜上有名,書店背後的幕後操手吳子嬰,也是澳門文化界為人熟悉的名字,泡於閱讀海洋多年,把讀書當職業,是怎樣的閱讀“初體驗”讓他產生以“書本”為職業的想法呢?

回想求學時期,子嬰笑說自己和閱讀的初接觸始於一段 “逃學”的經歷,“我曾經是個品學兼優的學生,進入反叛期後成績一落千丈,當時對讀書產生困惑,讀書讀書,在我的年代就是讀教科書,或是和學習相關的書籍,在澳門,書本選擇非常少”,偶然一次 “逃學”到香港看書的經歷,打開了他的另一扇關於“閱讀”的門,“香港當時有遍地開花的二樓書店,書本可選擇的範圍很大,一下子讓我重拾了對書本的熱情,幾乎每一家獨立書店都留下過我的腳印”,及後前往台灣讀書,濃厚的閱讀氛圍讓他更加癡迷書本,“畢業後進入誠品書店工作,雖不是負責書本的部門,但整個大環境也是影響我很深的”。

時機成熟之時,子嬰和幾個拍檔合夥開了樓上書店“邊度有書”。提到進入這個行業的過程,子嬰覺得是潛移默化的,“很神奇,當我們看到這麼一個場景:一個人捧住一本書閱讀,沒有人會反感對不對?書本的設計,我意思是書本最初設計成這樣的開本和翻閱形式,幾個世紀以來都不曾改變,證明它是個好設計!閱讀從形式到場景,都是為人傳遞正能量和開心的過程”,正是這種想要分享閱讀喜悅的初心,讓子嬰孜孜不倦地為澳門注入閱讀的能量。

林大香:把閱讀融入生活中

孩童從懵懂時期接觸書本的似懂非懂,到有意識地去尋找自己想看的書籍,是一個有趣的“進化”過程。家庭閱讀氛圍對小朋友的影響至關重要,井井三一書店老闆林大香,向我們分享了她和兩個兒子——小熊和小芋頭的閱讀故事。

十歲的小熊和五歲半的小芋頭性格迥異,家庭環境相同卻有不同的閱讀喜好。小熊偏向“學者”型,不熱衷表達自我,對圖像和細節着迷,大香舉了一個例子:曾經有客人造訪,小熊以“金魚”迎客,把家裏書庫中有“魚”元素的書本一一列出。“他居然都記得,哪一本書哪一頁有金魚!”而小芋頭則比較內向,能坐下來靜靜看書,喜歡的書本可以重複地看好多遍,擁有敏銳的觀察力,能夠清晰地在書本中指出喜惡,提出問題積極思考。

大香對兩個孩子的閱讀指引屬於“沒有KPI指標型”( 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即沒有關鍵績效指標考核),家中的書本多數是她自己喜歡看的,小時候會把書本堆放在孩子四周讓他們自由選擇。“繪本是孩子很喜歡的,像《挖土機年年作響——鄉村變了》這本快絕版的圖書,小熊之前已把家中那本玩壞了,現在店裡的這套快絕版”,這形式出版的圖書是孩子們迅速進入閱讀環境的範本,書本用不同畫幅描繪鄉村同一地點從1953年到1972年之間每隔三年的變化,多張長圖擺放陳列,孩子直觀地感受到環境的變遷,大香就是用類似的形式慢慢把孩子帶入閱讀的世界,這一份滲透愛意的閱讀親子“初體驗”,可謂潤物細無聲。

澳門閱讀普及協會:分享閱讀,拓展眼界

澳門閱讀普及協會會長張燕青及理事長甘偉棠
澳門閱讀普及協會會長張燕青及理事長甘偉棠

 

一個人閱讀有其樂趣,但參與讀書會和來自不同背景的書友分享,又是另一種閱讀體驗,本着鼓勵與分享閱讀的初衷,張燕青與甘偉棠成立了澳門閱讀普及協會,每月定期舉辦讀書會。從一開始的三五知己分享,到超過70多個不同背景的人參與,久未閱讀的人重拾書本,形成積極的閱讀氛圍。

張燕青既是澳門閱讀普及協會的會長,也是澳門本地圖書出版人,在這兩個身份之前,她首先是一個熱愛閱讀的人。讀書會的前身是她和甘偉棠等幾個愛閱讀的朋友組織的定期小型分享聚會,後來,在大家“人帶人”的影響下,參與的人越來越多,最後乾脆成立澳門閱讀普及協會。“閱讀於我而言是一種生活習慣,從書中可以看到不同的文化、別人的人生、作者的感悟等,它給予我無限廣闊的世界。而讀書會的書友介紹的書種多樣,不但為我個人成長帶來啓發,也為我從事的出版行業帶來新可能”,張燕青說。

甘偉棠是讀書會的另一位推手,他曾參與澳門及內地不同的讀書會,觀察到自己在與他人分享的過程中不但能加深閱讀印象,還能從別人的分享中獲得新觀點,這樣的閱讀分享如同複息效應,大家收獲知識,共同成長,“一個人讀書再多,也比不上一群人。我自己是一個喜歡閱讀科學書籍的人,在讀書會中看到很多朋友分享小說、旅遊書,讓我開發出新的閱讀領域,這正是我覺得讀書會的魅力所在。人們在閱讀交流中拓展眼界,突破自己的盲點與局限”,甘偉棠深有感觸地說。

 

退休教師蔡鳳鳴:閱讀影響生命

退休教師蔡鳳鳴

 

對於現在的學生而言,閱讀資源隨手可得,但像退休教師蔡鳳鳴那一代生活於上世紀5、60年代的人來說,圖書可以說是奢侈品。在物資匱乏的年代,閱讀成為蔡鳳鳴最單純的樂趣,影響她走上教師之路,並繼續以閱讀影響下一代。

蔡鳳鳴回憶說: “小時候的米行會把米裝到以報紙折成的袋子中出售,母親每次買米回家,總會小心打開報紙袋並收好,有空就拿出來閲讀,我和弟妹們在她的影響下也自然養成習慣”。從童話到小說,到世界雜誌,再到經典文學,蔡鳳鳴閱讀的書種非常廣泛。武俠小說是她最愛的書之一,梁羽生、金庸的作品均是心頭好,她和弟妹們省吃儉用,到當時的“書檔”租書看,一起進入豪情俠義的小說世界。

初中的半工讀生活期,不論白天工作多累,蔡鳳鳴也不會缺席夜校的文學課,這種堅持影響她走上語文教師之路。在小學任教時,她總愛把自己閱讀過的文章變成小故事,引發學生對閱讀的興趣。最令蔡鳳鳴感到欣慰的是學生通過閱讀找到自信,“多年前遇到一名口吃學生,某天他竟然與我談《三國演義》的故事。我鼓勵他有空就來跟我講三國的故事。他做到了,並且堅持了整個學期,我很高興看到他的表達能力變得越來越好,也更有自信。升中學後,他回到小學看望我,告訴我他喜歡閱讀歷史書並且以後想要往這方向發展。閱讀只是一個小習慣,但它卻在悄然影響彼此的人生。”

線上資源,可隨身攜帶的圖書館

受疫情影響,近年大家的生活出現了各種變化,閱讀習慣也在悄悄轉變,在個人空間閱讀電子資源的需求顯著增長。為了迎合這種渴求,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積極推出新舉措,包括線上展覽、講座活動以及多元化的電子資源等。與2019年比較,讀者於疫情出現後使用電子資源的頻率呈上升趨勢。特別是2020年的電子書、電子報紙雜誌、電子資料庫及兒童學習的點擊查閱次數出現了倍數增長,最高單月點擊超過20萬次,全年累積超過160萬次。電子書借閱瀏覽方面,2019年下半年總借閱瀏覽次數為四萬多次,2020年上半年的總借閱瀏覽次數更上升四倍,高達18.2萬次。2021年前三季的累積電子書借閱瀏覽次數也超過了14.7萬次。面對讀者們對電子閱讀的需求增大,文化局公共圖書館也持續增加電子資源的數量及種類,分別於2020及2021年,增加電子雜誌報紙資源Flipster以及電子資料庫Access Science,以豐富讀物種類的選擇。目前,全館的電子書種類超過1.6萬種,從報章雜誌到圖書,再到專業學術資源皆囊括其中,更好地滿足不同類型讀者的需要。

 

電子資源使用統計(2019年第一季至2021年第三季)

電子資源使用次數
電子資源使用次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