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 - 自然之語

文字_余盈/林春燕

圖片_受訪者提供

插畫_梁倩瑜

 

英國博物學家吉爾伯特・懷特早在18世紀就以其在鄉間生活觀察鳥獸魚蟲的興趣出發,寫下經典作品《塞爾伯恩博物志》,他喚醒了大家對自然與人文關懷的共鳴。這一期,我們以自然寫作為題,為讀者們帶來多本自然寫作的作品,透過他們筆下細膩的文字,感悟自然萬物,花草蟲鳥,包括你我,皆是平等共生的哲思。

“自然之子”的創作路

格日勒其木格•黑鶴

格日勒其木格•黑鶴

在自然寫作的領域,有一位“不走尋常路”的作家,他就是擁有粗獷外形,筆觸卻細緻入微,曾獲冰心獎大獎的蒙古族作家——格日勒其木格·黑鶴,被稱為“中國西頓”的黑鶴,筆下有草原也有森林,有牧羊犬也有小狼,人和動物之間的命運羈絆,透過簡潔雋永的文風,活靈活現。

談到家鄉內蒙古,如今生活在呼倫貝爾的黑鶴表示:“我認為呼倫貝爾草原是中國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草原,人類可以在不破壞大自然的前提下和草原和諧共處,它代表一種最理想的狀態:不破壞,共用”。因為四歲的時候經常生病,出生在城市的黑鶴被送回了老家,四年草原生活成為他作品的縮影——騎着小馬馳騁的兒童,後面跟着獅子一樣大小的牧羊犬,“風一吹,草像海浪一樣,但現在已經很少見了”。黑鶴的創作源於童年生活,但那是百分百記錄生活嗎?黑鶴表示,不完全是,小說是杜撰的,但細節必須真實,“在我的創作中,所有的動物都生活在現實世界,牠們應該生存的自然環境,符合自然屬性和行為,這是我小說的基礎……像我創作蒙古馬小說《血駒》,蒐集素材就用了三年半,走訪了草原上眾多牧馬人,並且送給他們每人一雙馬靴,後來我和網上賣靴子的賣家都成朋友了,這樣做,是為了向年老牧人表達敬意,感謝他們分享最真實的故事細節”,跟其他天馬行空的“自然文學”創作不同,黑鶴的創作和生活靠得很近。

黑鶴說,他的作品在內地會被歸類到“兒童文學”,但當被翻譯成外語就是“自然文學”範疇的書籍,即同時適合兒童和成年人閱讀,“我喜歡做一個兒童文學作家,因為成年人很難改變,但我想讓更多的孩子閱讀我的作品,讓他們從作品中感受北方草原的風……為孩子在特定年齡段塑造精神品格的文學作品,我相信閱讀改變中國”。

血駒

▸ 血駒

編著者:格日勒木格‧黑鶴

出版社:接力

出版年份:2017

結合文創做圖書

潔塵

潔塵

潔塵是成都出名的“才女”,至今已出版了30多部作品集。今年四月,她在2014年大受歡迎的散文集《一朵深淵色》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再版,這一部“寫給植物的情書”又一次走進了讀者的視野。

“首版和新版的不同之處,除了文字上有少量修訂之外,首先體現在插圖。首版插圖選用的是17、18世紀歐洲植物圖譜;新版插圖是水彩畫家Yoli的植物插圖。兩種形式各有妙處,共同的優點在我看來,就是用一種不那麼直觀寫實(彩色照片)的方式,退後一步,呈現植物的靜謐、安詳、內斂的美學價值。這一點,也是我寫作《一朵深淵色》的初衷。其次,新版採用了設計師朱星海的整體設計理念,沉靜、謙卑、細膩,從封面到內頁,用蟲子的視角來展現一朵花的‘波瀾壯闊’”,關於新舊兩版的對比,潔塵這樣解釋。她表示對植物的喜愛滲透在瑣碎的“當下”和旅行時的“遠方”,“今年六月,我到浙江黃龍島參加駐留計劃,在海岸邊看到大片灰白色野花在海風中搖曳。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植物。查詢後知道這種野花叫做‘蛇床’,這是遠方帶來的收穫和欣喜。但是,我們的生活絕大部分時候是當下和此刻,我每天走到我的花園,看看那些熟悉的花草今天有了哪些細微的變化,打骨朵啦,開花啦,又長出一片新葉子和一根新枝子啦……最近這幾天,今年春天種下的一株金銀花,它最長的那根藤蔓終於奮力爬上了花牆的上沿,讓我非常欣喜。我一直在為它加油呢”,她認為,自然是融入我們的生活中的,“自然是一片原野一座高山,也是一片樹葉一朵花瓣”。

新版《一朵深淵色》的推廣方式新穎而有趣,除了圖書本身,書本連帶推出了“一朵深淵色”白Tee,絲巾、花草皂和插畫明信片等周邊產品,還有Yoli的插畫展、輕安・潔塵書房與“川人社”共同策劃的友人有聲薦書……以及輕安現場將這一切彙聚在一起的暮春派對。潔塵表示,現在的出版行為和過去已經大不同,但也需要針對書的特點來做,有些書是適合單獨安靜閱讀,但有些書就可以做各種“銜接”,而她也很慶幸碰到了一大群“行動派”,在疫情期間,大家期盼和文創好好結合起來滋潤人們的心靈,用自己的方式感謝大自然的一切。

一朵深淵色

▸ 一朵深淵色

編著者:潔塵

出版社:四川人民

出版年份:2021

都市尋花人

葉曉文

葉曉文

香港是世界著名的繁忙大都市,走在路上的人們總是步履匆匆,他們也許對石屎森林瞭如指掌,但對於同樣生活在本地的動植物卻甚少留意,熱愛自然的香港作家葉曉文(Human)則成為了記錄它們的山系女孩,她走遍香港的山林,以圖文繪錄出與它們相遇的過程,先後出版了《尋花》系列以及《尋牠》系列作品,令大家有機會深入認識身邊動植物的故事。

“在香港,現代人的焦點大多是城市,但其實這裏有3/4的土地面積依然被綠植所覆蓋,而且擁有2,100種原生植物,大家其實可以從物種發掘不少本地的故事。”Human說,“我堅持書中描述的動植物,都必須是我親眼見過的。在遇見它們後先記錄在案,然後蒐集整理資料,查看當中典故,或是向熟悉這植物的長者請教,再進行寫作,最後才是把它們的樣子慢慢畫下來。”在寫作的過程中,李時珍的《本草綱目》是她最常翻閱的其中一本資料典籍,“李時珍是一位偉大的植物學家,他花費了27年才完成全書的記錄,裏面羅列出同一種植物在不同時代的不同命名,而且還附上了植物的故事、功效,以及他的個人見解,資料詳細且非常豐富,對於我了解植物非常有幫助。”

除了寫書外,Human也開始了另一個身分——農夫,在田地裏耕作,種植出自己喜歡的植物。“以前在家中只能種植小盆栽,如今在田裏種植,我就可以從播下種子一刻開始,觀察並且記錄它們發芽成長、開花、結果及凋零的完整過程。”

最近一年在疫情的影響下,到郊外行山呼吸新鮮空氣成為了不少都市人的放鬆方式,更有不少讀者會拍下自己看到的植物或小動物,向她請教。Human樂見大家對於本地動植物的關注度比前高,這對於保育很有幫助。而她也依然是那個活在都市的尋花人,一有空就到幽靜的山上或是溪澗走走,隨緣遇見未來筆下的它。

尋花2

▸ 尋花2

編著者:葉曉民

出版社:三聯

出版年份:2016

好書推薦

相信看罷三位自然書寫作家的分享後,你也感受到自然帶來的美與感動。此外,我們也精選出八本館藏好書,讓你能繼續在純樸的文字中,聆聽來自自然的細語美聲。

 

中文館藏

電子資源

英文館藏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 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

編著者:丹尼爾•查莫維茨

譯者:劉夙

出版社:長江文藝

出版年份:2014

植物會看、會聞、會有記憶嗎?它們比我們更能感悟世界的變化?跟隨生物學家丹尼爾一起進入不同種類的植物生活,以平靜的心態聆聽及觀察,透過遺傳學等領域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理解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聽客溪的朝聖

▸ 聽客溪的朝聖

編著者:安妮・迪勒

譯者:余幼珊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

出版年份:2015

自然文學經典作品之一,作者安妮把自己在山中生活一年觀察到大自然的點滴,以詩化的語言呈現。書中不但記錄有植物、 [圓角矩形: 中] 動物及天氣的變化,更描述了生命皆平等,人類與自然要和諧共處,相互尊重的真諦。

自然與人生

▸ 自然與人生

編著者:德富蘆花

譯者:陳德文

出版社:志文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1

如富士山的黎明、京都避暑的寺院等,但凡兩眼所及之處,兩耳可聞之聲,都被德富蘆花以從容不迫的靈秀筆墨記錄下來。細讀其優美的文字,日本水軟山溫之景即躍於讀者眼前,也展示出作者的自然情懷及哲學思想。

苦苓的森林祕語

▸ 苦苓的森林祕語

編著者:苦苓

出版社:人民文學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3

這是一本適合親子共讀的作品,作者以其純熟的講故事技巧,引領大家走進自然之境。透過書中主角泰雅小女孩與苦苓在森林的神奇旅程,我們不但學到動植物生態知識,而且能展開一場關於人類和自然關係的思考。

鯨背月色

▸ 鯨背月色

編著者:戴安娜・阿克曼

譯者:豐慧、崔軼男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份:2017

蝙蝠、鱷魚、鯨魚、企鵝這四種生物因為人們的誤解與濫殺而不斷減少,作者以心代替我們的眼睛觀察它們的生存狀況。儘管在過程中經歷險阻,但她始終認為生命同平等,而人類與它們更所遇的處境更是息息相關。

極地的呼喚:森林、冰河與鯨——阿拉斯加性靈與神話之旅

▸ 極地的呼喚:森林、冰河與鯨——阿拉斯加性靈與神話之旅

編著者:星野道夫

譯者:吳怡文

出版社:晴天

出版年份:2009

在廣袤無垠的極地野外,世界特別寂靜,而生命又是如此頑強。攝影師星野道夫利用鏡頭記錄下生物在地球暖化下的情況,在最困難危險中依然能發現美麗風景,而這些風景將成為鼓勵我們前行的力量。

湖濱散記

▸ 湖濱散記

編著者:亨利・大衛・梭羅

譯者:樂軒

出版社:台灣商務印書館

出版年份:2014

這是自然文學經典作品之一,記錄了梭羅獨自到瓦爾登湖邊蓋了自己的小木屋,度過了兩年零兩個月的隱居生活。觀察瓦爾登湖四季更替,也是觀察自我心態的轉變,令他重新思考人們在物質生活下的真正追求。

沙郡年紀: 像山一樣思考, 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

▸ 沙郡年紀: 像山一樣思考, 荒野詩人寫給我們的自然之歌

編著者:奧爾多・李奧帕德

譯者:李靜瀅

出版社:果力文化

出版年份:2015

美國著名生態學家李奧帕德與家人在被破壞遺棄的農場上重新種植樹木,並且寫成這本觀察筆記。通過與土地的重新連結,令他在過度物質的社會中重新感受到自然美,也認識到人類只是生態一員,並非萬物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