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思議的繪本生命課 莊國棟

擁有戲劇評論及藝術行政的背景,也曾經經營書店、餐廳,加上在非牟利機構負責推廣世界公民教育的工作,現在投身於社會創新的研習及實踐,剛完成了在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文學碩士課程。2018年成立社企項目Rolling Books,並隨後參與不同的社創計劃及孵化培育課程。

不可思議的繪本生命課

選繪本,是家長必須經歷的練習課。從親子KOL的推薦,到高銷量的繪本系列《小雞逛超市》等,你希望建構怎樣的親子共讀時間模樣,反映在你選的繪本上。許多家長會選一些輕鬆趣味和精緻的繪本,與孩子共度快樂時光,或者用來教導成長階段的不同技能。其實家長也可以透過繪本廣闊的題材,與孩子一起學習不同的議題與內涵,為孩子的人生建立堅實的基礎。就像樂施會出版的“世界小小公民”教育繪本系列,從糧食公義、氣候變化說到種族共融,也作了很貼地的示範。

這一本《不可思議的朋友》,談的是自閉症兒童的學校經歷。有趣的是,這不是NGO主導的出版,而是由一家香港新晉的小型出版社,拿了日本原作版權翻譯出版的。繪本細心地描寫主角與一位自閉症同學的生命友誼故事,可能就是少了NGO背景的旋律,內裏沒有學術及心理醫學名詞,也沒有強調如何關注特殊學習需要處境(SEN)學童的方法,只是用了強烈卻溫情的敘事風格,把島上這對朋友的成長片段,烙印在對比豐富的色彩,角色容貌簡樸的繪畫風上。

故事描述主角太田佑介,小二起搬到小島上學,班內有一行為獨特的同學小安,其他同學都已經對他的自言自語、突然奔跑等不合群行為看得平常。因為老師的一句拜託說話:“今年你也要幫忙照顧小安哦!”,讓佑介緊張地開始接觸及接納這位不可思議的朋友。他們一起上到中學,小安也經歷了不少欺凌,佑介一直陪伴在身旁,直至在島上各自找到工作。佑介工作上遇到不順,小安卻反過來陪伴佑介,沒有很多的言語對話,只是把手靠在肩上,伴在身旁。

對於自閉症兒童的情況,故事冷靜地描述了小安的一些自言自語:“屍骨走來走去,屍骨走來走去”,正正道出自閉症兒童對重複的依賴及選詞困頓的社交活動能力;有一天小安不斷在奔跑,直至跑進大海,小安媽媽也只能跟着他跑進去,捉住他在海中一起放聲大哭,可見自閉症兒童的家庭處境及家長面對的壓力。這些情節都不是為了向你硬銷自閉症的特質,而是實實在在向你說一個揪心的自閉症兒童故事。

這繪本可不是《100層樓的家》那種歡欣的顏色色調,也不太可能有歌手為繪本創作一曲。《不可思議的朋友》好像向你呈現一種真誠、有瑕疵、不漂亮的流動圖像,卻與內容故事的苦澀及甘甜互相呼應。部分畫面表達奔跑動態或者學生間的騷動時,也有一點像水墨滲染效果,更能帶出自閉症兒童內心的不安定狀態,感染到畫面上來。

家長與孩子共讀繪本認識自閉症兒童,可能是共融教育的舉措;可是,經歷了這樣一個感人困境長出來的友情故事,家長及孩子學到的,又豈止是自閉症障礙的徵兆——而是學習了與不同背景的同輩人,如何陪伴,如何暖心,一起在小島小城攜手生活,一起面對未來障礙。

不可思議的朋友

▸ 不可思議的朋友

編著者:田島征彥(たじまゆきひこ)

出版社:蜂鳥

出版年份:2019

十年一瞬 吳子嬰

澳門“边度有書”書店店主

十年一瞬

珍妮佛‧伊根2010年的小說《時間裡的癡人》以其“創新探查數位年代裏人們的成長與老去,並對曲速的文化轉變展現毫不保留的好奇心”而意外獲得2011年普立茲獎肯定。十年後再來討論這本書,不可避免地感嘆文中描述的未來——以書中從未直指卻明顯存在且影響着紐約場景的“九一一事件”為基準去算,差不多即是我們的現在——似乎證明了作者不僅是技巧卓越的故事創作者,更是有些準確度的預言家(儘管伊根自己曾頗為悲觀平實地說:“我想,任何關於未來美國與人生的諷刺書寫,都會看起來有點預示性。”)

從已經抵達的“未來”回頭閱讀這樣一本關於時間之“難以預料、深不可測”作用力的書,本身似乎有些諷刺,不過也可說是呼應它的後設(meta-)寫作手法。《時間裡的癡人》得獎後,它的非線狀敘事、多元人稱、文體實驗性,尤其是那完全以電腦簡報軟體格式呈現的篇章,為人稱道,“炫技不等於奇技淫巧”。確實,單純閱讀故事,並不會被那些技法妨礙,一方面因為伊根總是從想像人物出發,而找到最能自然表達其視角的書寫,並跟隨着人物自有的動能,讓故事繼續。同理而論,書中人物經歷的刻劃及從之延伸的觀察,如現實與理想的差距,物質生活的誘惑、為它做出的妥協與讓步,親子間、愛人間的權力關係、控制與倒逆,名人崇拜與消費,訊息傳播與形象的操弄等等,總是深刻切入人性而能持續引起共鳴。

伊根透露過,本書的靈感瞬間,是她在餐廳的女廁看見一個手提包內的皮夾部分外露,讓她突然想到以偷竊的動作為一個人物的特質,這後來也成了小說的第一幕,並為讀者引介主要人物之一莎夏。從莎夏,我們認識了她過去的唱片公司老闆班尼與他的羞恥回憶、高中玩龐克團時的夥伴、被他背叛也背叛了自己的妻子史蒂芬妮,她的性侵犯哥哥朱爾斯與公關紅人老闆拉杜兒……我們在一個人物的故事背景,窺見另一個人物的輪廓,又在另一篇故事中,看見他在不同時期的模樣,這些互相註解、偶爾重疊的人生,誠如伊根的靈感來源,1960、70年代的“概念專輯”(concept album)一般,表面上各自不同,卻又互相撞擊融合成一個大故事。

台灣作家吳明益在推薦本書時,說這是他讀過“描述‘重逢’最好的小說之一”。我在想,除了人物之間的重逢,他們在回憶中與過去的、想像的自己重逢,還有讀者與那些人物在不同時間點的重逢,都隱約保護着伊根的作品不受時間暴徒的摧殘,無論多久後讀,依然令人悸動。

時間裡的癡人

▸ 時間裡的癡人

編著者:珍妮佛‧伊根(Jennifer Egan)

譯者:何穎怡

出版社:時報

出版年份:2012

從文物考古造型,探源中華文明 遊正宇

四川人,寫作是他進入世界的一個門徑,在閱讀和工作經歷裏,文化、藝術和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是他一直關注的。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從文物考古造型,探源中華文明

說到本書的作者阿城,可能你會覺得有點突兀,為甚麼一個小說家突然變成了“考古學家”,還振振有詞,有理有據地寫出了一本研究中華文明圖騰的“考古”學術隨筆……嗯,這一位阿城就是聯合編著了《芙蓉鎮》等電影,寫出《威尼斯日記》、《棋王》等膾炙人口作品的著名作家、編劇阿城。在書本序言裏,我們得以瞭解背後創作的因緣:原來這是2005年他受邀到中央美術學院油畫系講課時的授課筆記,雖說學術性不足,但是作為一本課堂授課的筆記,對於喜愛為古文明中圖案、色彩和造型溯源的讀者來說,還是非常有趣且震撼的。

《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修訂本)》並非甚麼個人歷史研究成果集,我們無需拔高到這個高度來看,它是比較通俗的,內文中很多的陳述也是源於對古文明有深厚研究根基的學者學說,如阿城在採訪中提過的馮時教授所出版之《中國天文考古學》。不過,嚴肅學術作品未必能把學問開枝散葉到普羅大眾,而把作者身份放到阿城身上,倒是有點普及化的意義。按照阿城的說法,在古代,中國的天文學聚焦於北斗七星。西方跟我們不一樣,他們可能是天狼星,在東方,我們對北斗七星有原始崇拜情愫,北斗七星最核心的那個星,叫做天極,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北極星”了。所謂“洛書河圖”,在上古文明裏,洛書指向天文,河圖則指向太極和陰陽。

東方的文明,是以北極星作為代表的。阿城說,現在只有蚩尤部落後裔的遺存文化能比較完整地體現出來,西南的貴州、四川雲南的橫斷山地區,苗、彝、瑤、僮、黎等族群均有保留,其中以被稱為蚩尤後裔的貴州苗族所產之刺繡最為完整。“洛書河圖”,一般讀者可能對這個詞語感到陌生,它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古老傳說,影響力綿延至今。河圖就是陰陽圖,而洛書就是九宮圖,在當今苗族的鬼師服飾和青銅器紋路中,能窺見“河圖”的雛形,而苗族鬼師服飾刺繡也有很明顯的“洛書”。如果按照阿城的理解,商朝青銅器上的圖騰就可以順理成章地解釋了,但是,三星堆想必阿城還沒有太關注過,我認為裏面也有很多值得從洛書河圖角度考究的造型,就如民間收藏的廣漢三星堆出土的陰陽魚太極圖及天象圖組合的玉器,我身邊正好坐着一個彝族朋友,他也認同這點。

本書圖多字少,收錄圖片約400幅,為喜歡欣賞和收藏苗族服飾圖騰和青銅器圖案的讀者帶來驚喜。光是“天極”篇章,就有分門別類地收集了不少“天極與龜”、“天極與朱雀”、“天極與蝴蝶”等大量的圖案造型例子,看完後再去不同的歷史博物館看實物,你的理解又比別人更進一步,並且不由自主地驚歎我們祖先對天極的崇拜,簡直是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讀畢全書,我的另一位夥伴說:“青銅器上,說是甚麼神獸鬼怪佛。按照阿城的說法,中間那個點,是天極,這個“極”就是北斗七星的北極星。至於天狼星,我不想管了。後來,我們就各自根據雨水,在南方的在南方,在北方的在北方。”

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

▸ 洛書河圖——文明的造型探源

編著者:阿城

出版社:中華書局

出版年份:2015

生命線上的返程飛行 林格

80後,澳門土生土長。插畫師。著有繪本《麻雀細細》,短篇小說集《離調而鳴》,另以筆名霜滿林著有詩集《南客喃喃》。

https://www.facebook.com/boxlam1989/

生命線上的返程飛行

夢裏,靈魂飄離肉體,告別了熟悉的五官、身軀,穿過睡房的天花繼續往上升。萬事萬物,一切都在慢慢縮小,小到連尾指的指尖也能輕易蓋過一座城時,整個世界就這樣被擱在了眼前,如此清晰,卻又如此遙遠。在黑暗處迷了路的人,額角上滿是汗珠,驚醒後,我看見窗外鵝黃色的街燈,腦海閃過了聖修伯里《夜間飛行》的結局,擦掉額上的汗,低聲問了自己一句,回來了嗎?

“假如我聽了他的話,假如我憐憫他,假如我把他的空中歷險看得很大不了,他就會覺得自己從神祕國度歸來,殊不知,唯一讓人害怕的,正是神祕。一個人得下到晦暗的井底,再從井底上來,而且還覺得自己甚麼都沒遇到。”註

漆黑的夜空中藏着種種的不穩定,冒險進行夜間飛行,需要以飛行員的生命作為賭注;因此,在夜間郵務最初創立之時,惹來了不少爭議。這夜,飛行主管李維耶頂着沉重的壓力,準備迎接分別從三個地方返回布宜諾斯艾利斯的航班。智利號、亞松森號相繼降落,但停留在空中超過六小時的巴塔哥尼亞號,遲遲沒有現身,在場所有人的心都跟着懸在半空;而同時,歐洲號正整裝待發……

“若說人命無價,我們卻每每表現出好像有某樣東西的價值是超出人命的……但,那是甚麼東西呢?”註

生命是一場遠程飛行的話,應該要在返航的途中,我們才會懂得犯險的意義。從紀實角度去看,《夜間飛行》講述了航運業發展史中驚險的一段;但回到哲學層面,為了準時送達郵件,賠上飛行員的性命,當個人與群體的利益發生衝突時,最後到底是誰的犧牲,才讓眼前的世界得以延續至今?隨着故事中漸進的節奏,天上的雲不斷堆積,當讀者碰到第一滴雨的時候,早就已經被捲進了這場暴風之中。

“這些農民以為他們的燈僅僅照亮卑微的餐桌,殊不知離他們80公里外,早已有人受到這盞燈的召喚而深感觸動,彷彿這些不抱希望的人在一座荒島上,面對着大海,把那燈火搖晃。”註

我們總以為有光的地方便是終點,卻記不起最初是為了甚麼而啓程,離開燈火通明的家,走在陰暗的夜路上;或許,要前往的並不是未知的世界,而是找回那些被遺漏的人和事。在生命這趟旅程中,沒人能保證終點是否存在,但至少,我們可以肯定每段人生都會有那麼一個起點,要是活在世上有所謂的意義,大概,回到那個起點便是。正如小王子所說的,沙漠之所以美麗,是因為它在某個角落裏藏着一口井。或許,我們全都見過這口神秘的井,所以才費盡力氣,想要回去。

 

註:《夜間飛行》書中原文引用

夜間飛行

▸ 夜間飛行

編著者:安東尼‧聖修伯里(Antoine de Saint-Exupéry)

譯者:繆詠華

出版社:二魚文化

出版年份:2015

行為改變設計、設計改變行為 劉紹增

可持續設計碩士及澳門兒童館發起人之一。設計書設計郵票設計東設計西,東西因此太多,自始四出教授設計思維。對於未來,選擇追隨小朋友多於大數據,自選任務就是創作更多好玩的繪本和遊樂坊。

行為改變設計、設計改變行為

好看的設計書很多,但認真好讀的卻少之又少。此書作者匡山(Cliff Kuang),是名副其實的斜槓一族:Google的設計策略師、New York Times專題記者、FastCompany設計編輯、使用者經驗部門主管……一連串身份,固然呈現了設計業者的跨界現況,亦是此書眼光獨到之原因。

作者先從一椿40年前的大災難開始,解說錯誤的設計如何令意外變得必然。話說,1979年的某天,座落三哩島的核電廠,發生了事故,導致其中一座反應爐差不多徹底熔掉。及後的多份事故調查報告讓作者得出一個教訓,就是所謂的人為錯誤,與其歸咎於現場員工的操作不當,不如先去看看設計得糟糕透頂的控制室:

“儀表板的訊號安排完全沒有合理歸類,也沒有一般使用者能理解的固定邏輯、燈號有時甚至不在對應的控制範圍……”。

這些今天看來理所當然的互動設計邏輯,在當時還未得到科學家和工程師的注意。從三哩島而來的一課,為往後的友善設計打開了一道門。巧合地,在美國國會委託進行的芸芸調查報告中,作者發現了一位名字叫諾曼的撰寫人。而這位諾曼,正是創造“使用者經驗”一詞的Donald A. Norman。他所著的《設計心理學》(The Design of Everyday Things),自80年代出版至今仍是設計理論的必讀經典。諾曼從認知科學的研究發現,人類對周遭環境如何運作的理解,總不自覺地基於某套假定。環境縱使一樣,假定卻因人而異。要讓新事物設計令使用者覺得理所當然,之前就要好好瞭解這套假定。正如他的一句名言所講:真正的好設計,應是看不見的。只有不對的設計,才會被注意。

這就是友善設計形成背後的思路。原則上,這是工業史上一次設計思維的範式轉移多於技術上的突破。但也正因如此,其影響卻更革命性。工業技術一下子轉型到人工智能,正是得力於心理學結合科技之後提出的回饋機制及其開展而來的機器學習新領域。作者由智能手機、無人車、聊天機械人、迪士尼樂園的魔法手環、豪華郵輪的客製化假期等等案例,追蹤項目背後的主理人,瞭解回饋機制如何成為當代以體驗經濟為本的營商魔戒。甚至單是回饋本身,就已足夠佔領每天數以億計網民的社交生活。

“創造新事物的真正素材既不是鋁,也不是銅線,而是行為。”

在電腦和電子裝置日常化的今天,使用者不知不覺亦成為了產品的協作者。每分每秒,你的數碼足印都被演算出新的選項去讓你心動。周而復始,我click故我在。走到這一步,以使用者為本的設計方向,彷彿正把大家帶到科幻劇般老掉大牙的題旨: 覺醒挑戰。不過讀者請放心,勇者無懼誓要破舊立新的奇人異士,在書的最後部分陸續有來。大數據已經現身,新世界也在設計當中。至於故事將如何發展下去?作者留下了這樣的預告:

“縱使友善使用者世界還在拼命更好地認識我們,並不代表它永遠辦不到。”

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友善設計如何改變人類的娛樂、生活與工作方式

▸ 我們的行為是怎樣被設計的:友善設計如何改變人類的娛樂、生活與工作方式

編著者:匡山(Cliff Kuang)、羅伯‧法布坎(Robert Fabricant)

譯者:趙盛慈

出版社:大塊

出版年份:2020

從突尼斯的夜未央到地中海最遙遠的曼尼 OR 伊森

自由文字工作者,舉凡音樂、書籍、電影、時尚均有涉獵,文章散見於《小日子》、《週刊編集》等刊物。現任職於媒體,策劃音樂及電影採購。

從突尼斯的夜未央到地中海最遙遠的曼尼

羅柏‧卡普蘭在2018年的著作《重回馬可孛羅的世界:戰爭、策略與二十一世紀的歐亞大陸新變局》裏,所闡述的是一個在歐盟各國日益弱化消失、亞洲各國經濟快速崛起的當下,世界將重回歐亞大陸一統無邊界的“馬可孛羅世界”。書中羅列了一名旅行作家與戰略分析家所描繪的新戰略地理學光譜;彼時這個世界尚未出現全球疫情、也尚未發生抗爭與國家等級的經濟對峙。

羅柏‧卡普蘭既是旅行作家、國際觀察家,同時也是戰略分析家;於是在閱讀他的著作時,每一位讀者幾乎都意會到的相同情況是,這些歐洲、中亞與阿拉伯國家之間的千絲萬縷,究竟是從甚麼時候開始產生連結?是戰爭?是文化傳遞?抑或是全球化所帶來的影響?對於羅柏‧卡普蘭而言,歐亞邊界早已模糊;當他數度穿越歐亞非三地,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半島與地中海,無論是縱橫千里的山系,還是遼闊卻也是最淺的海域的戰略水道,憑藉史料的引導,與自身探究的經歷,為讀者從文學、戰略及趨勢多方面,理出一條既古老卻又極其針對的路線。

今年重新出版的《地中海的冬天:從突尼西亞、西西里到希臘,探索神秘水域最古老的文明與歷史》,即是羅柏‧卡普蘭這條路線上的開端與回憶錄。從羅丹的旅行女神“老婦人”開啟了一段橫跨突尼西亞、西西里到希臘的地中海之旅。聖潔寓存於美麗的記憶,羅柏‧卡普蘭為該書寫下了這樣的開場,猶如他年少時在每晚的新聞聽見黎巴嫩內戰的消息,從而一心想要成為戰地記者,有朝一日他要將那些司空見慣的日常,用雙腳踏出一個與歷史真實對話的範圍,而那一天從福樓拜的《薩朗波》與李維撰寫的羅馬與迦太基之戰拉開序幕。

從佛州的報社工作,到踏上前往突尼西亞的船上,羅柏‧卡普蘭從惡劣的侍者馬賽,寫到吉卡筆下如詩如畫的希臘風景;終至重登《奧德賽》的英雄故土曼尼島。《地中海的冬天》佐以文學史料,深刻描摹了阿拉伯人的崛起與地中海至北非,那些一般讀者只能從書上或電影才能瞥見的片面印象,正是羅柏‧卡普蘭這趟旅行的意義。

地中海的冬天:從突尼西亞、西西里到希臘,探索神秘水域最古老的文明與歷史

▸ 地中海的冬天:從突尼西亞、西西里到希臘,探索神秘水域最古老的文明與歷史

編著者:羅柏‧D‧卡普蘭(Robert D. Kaplan)

譯者:鄭明華

出版社:馬可孛羅

出版年份:2020

與植物一起並肩生活 木子小魚

園林工程師,市政工程師,風景園林碩士,高校教師。著有短篇小說集《時光匣子》。記錄畫畫,植物與四季。

與植物一起並肩生活

相信你對於用植物點綴家居的最直觀印象,大概源於我們經常使用的各大社交平台:INS風格的小清新居家擺設、網紅熱愛的打卡點、明星紅人的家居規劃等等,各種饒具特色的綠色植物映入眼簾,看似輕描淡寫的“幾筆”,就能為環境帶來很大改觀。但實際上,這樣的“植物生活提案”又全是學問,要學懂這個學問,除了需要專家,還可以依賴圖文並茂的工具書,《植物風格》就是這樣一本實用性高的作品。

《植物風格》由2014年創辦的澳洲墨爾本植物工作室“繆斯”(Ivy Muse)創始人——室內設計師阿蘭娜‧蘭根(Alana Langan)和藝術策展人雅基‧維達爾(Jacqui Vidal)共同完成,英文原名為Plant Style。作者的職業背景,造就了全書的美感,阿蘭娜的作品素來備受室內設計雜誌編輯青睞,我就曾看過她多幅作品被Elle Decor UKReal Living等權威雜誌選登,每個設計圖都不是冰冷的,你可以深刻感受到作品本身的流動性,很有生命張力。植物就是她們眼裏的有機藝術品,也許綠意盎然的空間,充滿生機的妙趣和意境,更能激發創作者的創造力,如同阿蘭娜在隨書附贈的書簽所寫:“沒有一往無前的熱愛,生活將是平淡而毫無意義的”,傾瀉而出的對植物的熱愛,藏都藏不住。

作為一名園林專業的教師,在習慣了記錄四季的日常裏,植物也已經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不記得從何時開始,成為了一名植物愛好者,對植物相關事物的興趣濃厚,因此,此書的出版成為我最近研讀的重點。

其實,雖然作者來自海外,但就中式室內設計上看,“用植物塑造室內風格”並不是甚麼新興的概念,也沒有固定的原則。植物在室內空間的運用,在某種意義上,甚至定義了那個年代的家庭裝飾風格。由古到今,藝術作品裏那些入詩入畫入景的植物,總是能喚起我們對大自然的嚮往,讓我們感到靜謐與喜悅。時至今日,用植物柔化硬線條空間、與自然重新建立鏈接,已經與現代的家庭裝修風格相伴而來。也許花費不多的價錢,就能為空間塑造與眾不同的風格與氣質,這是植物裝飾的優勢。

梳理下來,全書章節共有六個部分,涵蓋了室內植物搭配與養護的整個流程與細節,即使你對植物設計一竅不通,仍然可開始嘗試從一張白紙開始,學習如何設計植物裝飾,進而用不同的植物把室內房間聯繫起來,使之成為統一而又充滿生機的整體。需要提醒的是,本書的專業度較高,設計感重,如果一般植物愛好者不擅長設計,也可以嘗試來個復刻,為家居增添一些澳大利亞式的綠意。

本書圖文並茂地通過設計與美學原則的應用教學,教授人們如何利用植物創造美好的室內空間。首先,從與植物一起生活的習慣說起,而後,從選擇植物組合、植物配件,談到塑造植物風格的原則。我們可以運用色彩、形態、質感及植物種類,用植物去裝飾不同的功能空間,小到一張桌面,大到整個房間:臥室、浴室、廚房、客廳和工作空間等的具體打造策略。當然,每一個房間的環境條件有所不同,而光照、溫度、濕度和通風情況都影響着植物的生長狀況,我們可以進一步去瞭解植物需要甚麼,把不同的植物打理好,讓每一處空間都因為植物成為獨一無二的存在。

最後寫到了如何養護植物並配以植物索引,用圖表梳理了養護要點,這個小細節部分就很實用,適合家中養護了很多不同植物,又懶得去一個個翻查網絡資料的“植物系懶人學生”,如同一部字典,翻一翻就能查閱到明細。

在城市生活越發忙碌,也越脫離生活本質的今天,我們更加渴望感受大自然,以及追求內心深處的一片靜謐——這大概是促進我們與植物共生的動力。全書賞心悅目的圖文內容會讓你有信心去栽種一片茂盛的室內綠洲,開始與植物一起並肩而行的新生活,去感知植物生長的美好,把家變成舒心的“叢林”。

植物風格

▸ 植物風格

編著者:阿蘭娜‧蘭根(Alana Langan)

譯者:余傳文

出版社:中信

出版年份:2020

別再“擬人”了,讓我們一起“擬樹” 鄒欣寧

自由撰稿人,也做企劃&編輯,平日遊走於家、山林、劇場之間。參與《打開雲門》、《偏偏遇見台南》、《種樹的詩人》、《如此台南人》、《咆哮誌》等出版品撰述或編輯工作。

別再“擬人”了,讓我們一起“擬樹”

在科學研究動植物的領域,“不擬人”是個基礎前提,亦即,不要用人類的感知方式揣摩、假設動植物的感知方式。於是“擬人”頂好留在文學藝術或倫理學的世界,作為一種想像、同理他者的“觸角”。話雖如此,小說《樹上的時光》(The Eagle Tree)卻採取了似同實異的路徑。愛樹成痴的14歲主角彼得‧馬奇‧王,與其說視樹如人,反更接近視人如樹——因為他在人類族群裏,被劃分在“自閉症譜系”的區域。

馬奇擁有許多可被指認為自閉症患者的特徵:感官對某些外界刺激異常敏感,出現不斷擺動手臂等重複動作,鮮少與人眼神接觸,同理心、覺察力和社交能力較為不足,欠缺與人情感交流的能力,對特定物品十分着迷依戀,會滔滔不絕談論自己着迷的事物……註這些徵象,讓馬奇在面對難以理解的人類和從四歲起一見傾心的樹木時,更能理解、認同後者,也因此,他必須藉由“擬樹”來建構對人類社會與自我的認識。

作者韓奈德(Ned Hayes)曾擔任自閉症學童的教師,這個經驗或讓他在以第一人稱描述馬奇的所思所感時格外有說服力。馬奇在書中愛樹成痴、酷嗜爬樹,到最後甚至為將被開發商砍除的私人森林挺身而出,到市議會發表護樹演講(早於2019年瑞典少女葛瑞塔‧童貝理Greta Thunberg以“為氣候罷課”聲名鵲起之前!),他的內在思考和外在行動的邏輯是清晰一致的。書中也幾度出現馬奇以樹自況的孤獨,例如自己就像在地下龐然伸展卻無人看見、知曉的樹木根系,面臨雙親離異、搬家、生活劇變,想爬樹慰藉,卻被家人和鄰居視為麻煩製造者,因而形容自己是被連根拔起、隨意棄置的樹,“在那裏,沒有人知道關於樹的任何事情”,是更讓人心痛的神來一筆。

自閉症患者的同理心,透過樹與人的主客優先序位重置而能跳脫人類本位主義重新發展。馬奇質疑老師只教人類史而略過樹的歷史;他恐懼樹的滅絕,為了幫樹請命,他開始結交朋友、串連群策群力……這些小說描述不知在有自閉患者共處經驗的讀者眼中會否太過浪漫,卻充滿“自然能夠培力人類”的樂觀希望。雖然,最後被馬奇命名為“鷹樹”的那棵50呎高西部黃松和其所在的森林能成功被保住,是因為樹上有聯邦政府保護的瀕危鳥類斑海雀棲息,相較於樹的費氏數列、固碳、反照率等訊息,“一隻鳥之類的就比較好理解”,不過,能短暫跳離人類思維,哪怕從一隻鳥、一棵樹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不就是一個生態觀點的開始?

註:以上自閉症描述引自安德魯所羅門之《背離親緣》。

樹上的時光

▸ 樹上的時光

編著者:韓奈德(Ned Hayes)

譯者:魯夢珏

出版社:寶瓶文化

出版年份: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