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雅精緻過生活 陳偉嘉Gary

曾為藝文雜誌設計師,經營過音樂製作公司,現在是好設計士多北歐古董家居店老闆,閒時為音樂創作/策劃人,擁有自己的樂隊Monster KaR(怪獸阿佧)。

優雅精緻過生活

記得那年到東京愉快地購物,興致勃勃地走到代官山地鐵站,我調整好自己情緒及呼吸的密度上了車,車上的人比較多,但人和人之間都是保持著有序的距離。

這個時候,我看到一個介乎於上班族與夜店公關的男士站在面前,從頭到腳都很講究:低調華麗,其實對於代官山來說,又不算很受矚目那種,卻引起我的注意。當有座位的時候他用一種不緩不慢的速度坐下,然後從黑得發亮的硬皮包裡,掏出一張愛馬仕橙配咖啡卡其色的小毯子鋪在黑色精燙過的西褲上,然後把皮包放了上去,整個動作無論速度跟動作都恰到好處,又沒有打擾到別人。我想,就如一個鋼琴手一般,需要經過長期的鍛煉,才會有如此嫺熟自然的動作吧!但這對於日本代官山來說,就如內地城鎮人們圍爐吃大排檔一樣的平常。

我想,松浦彌太郎(MatsuuraYataro)先生正是這樣的東京雅皮士代表人物,看他的簡歷可觀一二:1965年出生於東京,現任《生活手帖》(暮しの手帖)總編輯,同時也是書商、作家。著有《最糟也最棒的書店》、《不能不去愛的兩件事》、《100個基本》、《自在的旅行》、“生活中的巧思與發現筆記”三部曲等作品。他主要的工作就是學習如何認真地去生活,然後怎樣優雅體面地死去,大家一周都只有七天時間,如何選擇適合的生活方式、購物頻率、乃至一個合適的伴侶……這都是日本中產階級知識份子的潮流議題。

身為日本“婦女新知”《生活手帖》主編的他之前幾乎沒有正經幹過工作,每天都想著怎樣努力優雅地生活。這樣的人生,讓他活成一本活體生活品味指南,這本《日日100》在很多年前基本是我的床頭書,先生介紹他極為鍾愛的生活愛物,從一個橡皮筋或奶紮糖,到和他同年份出產的保時捷911、老勞力士手錶等,選擇它們,就是一種絲毫不能妥協的生活狀態。

過去,把這本書放在床頭邊,隨便翻一頁就能感受到那種細膩光滑柔軟的生活感覺,然後就鞭策自己,要繼續努力奮鬥及不妥協地過生活,它是我好好生活的一個動力,再後來,又購下《日日100》的續集,同樣精彩,在書中又了解到更多有品質的小眾品牌,它的書本就如暢銷電影系列,正是因為銷量大佳,才會不停出續集。

近年我也從事有品位的“買買買”工作,買很容易,但學會如何選擇,在購買的行為後享受樂趣卻是有很大的學問,最近我有一個做雜誌的朋友去日本採訪松浦彌太郎先生,我想他這麼講究,和他一起生活工作相處,想必要小心翼翼精神緊張了……換一種思維,一個人要買過千件物件,全都是被公眾認為饒有品質已經很難,還能在購買後產出如此多的小故事和感觸,又再從中嚴謹地整理出100件,真是萬裡無一的。透過這本書,能很好地瞭解他的思維方式,配以很文藝且不太商業化的拍攝及微小說式介紹,看得賞心悅目。猜想其所花的時間和精力,沒有真正的熱愛也是做不到的,正如書中所說:

一百件物品,有一百個日子。

一百個日子,蘊藏一百種美好。

日日100

▸ 日日100

編著者:松浦瀰太郎

譯者:葉韋利

出版社:一起來出版

出版年份:2012

當“成為”大於“成就” 丁頁

看書人,也是個說書人。享受“書輸”的過程——從書本輸入知識的過程;看書多了就開始說書, 因為愛上了“輸書”的過程——將感悟書寫出來的過程。說到底就是“書與舒”,看書令人感到舒暢,書寫讓人得以抒發。

當“成為”大於“成就”

站在一個國家的權力頂峰,仿如立於刀尖浪口之上,可以是人生的一大轉機,更可以是一大危機,特別是當這樣的身份是“被”賦予的時候。說的正是前美國第一夫人米歇爾 . 奧巴馬(Michelle Obama),那位本來想嫁個普通男人卻剛好嫁了個總統的可愛女子。

用“可愛”來形容米歇爾是最貼切不過的,說的不是她的外貌,而是她那高尚又動人的個性。由最討人厭的政客,到大家爭相到現場聽她演講的“最受歡迎的第一夫人”,米歇爾走過了一條漫長的路。

如果你期待這本米歇爾的自傳《成為》(Becoming)要踢爆些甚麼當年奧巴馬參選的秘史,或是揭示甚麼美國白宮內的機密,那麼你必定會失望,因為這根本就不符合米歇爾的個性。這本書其實只是一位美籍黑人女子的成長史罷了,只是剛好她的身份是美國的第一夫人。這本名為《成為》主要分為 “成為我”、“成為我們”以及“成為更多”三個部份。第一部份是描寫米歇爾如何在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家庭出生,靠著父母教會她的許多好品格,以及她自身的天賦和不懈努力,成為了一名出色的黑人律師,要知道當年她的班上只有她一名黑人女生!

而“成為我們”則是說到米歇爾與奧巴馬從相遇到相戀,以及後來支持丈夫參選的過程。說來有意思,當初二人相識的時候,米歇爾已是初出茅蘆的律師,但奧巴馬還是個法學生而已。也就是說,優秀的米歇爾比奧巴馬更早步入社會並獲得成就。那怕後來成了兩個孩子的母親、奧巴馬的參選助手,她也依舊肩負律師的重任。米歇爾就是一個從小有目標和計劃,並且出色地透過不斷提升自我來達成目標的人,因此她在職場上能有極其出眾的表現。不過,這都是成為第一夫人之前發生的事。

奧巴馬當年參選時的政綱以“改變”(Change)為口號,說的不光是國家需要作出改變,更同時意味著米歇爾的人生起了重大的改變,這

是超乎她的預想,並且她無法從過去的經歷中推測的。米歇爾當然也有沮喪灰心過,然而就如同她自己所說的 :“沒有人可以執行我在醫院的專案計劃 ;沒有人可以以巴拉克 . 奧巴馬妻子的身份代替我助選 ;也沒有人可以以母親的身份,代替我陪伴瑪莉亞和莎夏上床睡覺”。她深深明白自己的位置和本份,並願意一直為眼前的需要作出靈活的改變而又不丟失自己——這是極其不容易的一件事。

在“成為更多”中說到的是當上第一夫人後所要面對的許多風雨,米歇爾以詼諧又坦率的口吻,生動地講述了自己家庭變得舉世矚目的情況,以及八年的白宮故事背後。許多人一開始只知道她是奧巴馬的夫人,然而米歇爾卻以優雅的姿勢、從容不迫的態度一點一點地向世人展現自己的光芒,所以她後來不光只是奧巴馬的夫人,她還是她自己。奧巴馬能夠成為總統,不得不歸功於他身邊這個將“成為”他的助理看得比個人“成就”更重的賢妻上。

本來自己就很出色,卻偏偏以成就別人為更大成就的動人故事,中國的可以看看錢鍾書愛妻楊絳先生,外國的可以一讀美國前第一夫人米歇爾。

成為:米歇爾.奧巴馬自傳

▸ 成為:米歇爾.奧巴馬自傳

編著者:米歇爾.奧巴馬

譯者:胡曉凯/閆潔

出版社: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9

從廣角看尤金・史密斯 黃文輝

作家、詩人、攝影師。著有詩集《因此》《我的愛人》《歷史對話》;散文集《不要怕,我抒情罷了》《偽風月談》;文學評論集《字裡行間》《穆旦詩學論》等。曾舉辦“死亡的姿態——詩‧相‧黃文輝”攝影展,作品獲澳門藝術博物館收藏。

從廣角看尤金・史密斯

如果你期待一本像歐文・斯通(Irving Stone)《凡高傳》般的傳記,本書會令你失望。雖然它的副標題是“尤金・史密斯傳記”,但它沒有將傳主從出生到死亡以至後世影響等等按序鋪述給你看。

如果你期待從本書了解尤金 . 史密斯的方方面面,從讚譽成就到陰暗心理,本書會令你失望,尤其是當你不知道史密斯其人其事,也未曾看過他拍攝的照片的時候。你會覺得全書零零散散長短不一人物不一,時而攝影時而爵士樂時而作者自身經歷與感想,讓你摸不著頭緒。雖然主角是尤金 . 史密斯,20 世紀的偉大報道攝影師,但全書更貼切

的副題應是“史密斯和與他相關的人”——作者歷經 20 年橫跨美國遠赴日本千里追尋史密斯的親人友人情人熟人以及崇拜的人無關的人,500 次聊天訪談,以大量的史密斯檔案錄音和口述內容,於東拉西扯的草蛇灰線中隱匿著無處不在的史密斯幽靈。

本書作者山姆 . 史蒂芬森(Sam Stephenson)是個史密斯研究專家,寫有相關專著。以他對史密斯作品研究之深,以他訪談筆記積累之厚,要寫出本深入詳實旁徵博引分析精到的史密斯傳記,可謂易如反掌,但史蒂芬森沒有這樣做。他的目的,或者說,他的野心,在扉頁

中一段英國精神分析學家梅莉安 . 米爾娜(Marion Milner)關於“廣角注意力”的文字可見 :“如果你想要畫一個物件,請注視該物件周圍的一切,但不要看物件本身。”就是說,你要深入瞭解一個人,要去看他周圍的人如何回憶他談論他,包括他著迷哪位作家藝人音樂家,這樣做的結果,用史蒂芬森自己的話來說,“反而逐漸得到一幅更清晰的史密斯圖像”。用中國傳統文史研究方法來類比,就是箋證:箋註、考證。史蒂芬森寫的是《尤金 . 史密斯傳記箋證》。這是作者的野心,也是讀者(尤其是史密斯的崇拜者)必讀此書的原因。

在史蒂芬森苦心孤詣的追訪下,史密斯的形象冰山,其最倔強的意識和人格地核部分,終於從訪談者口中逐漸透露出來:自我中心、臭脾氣、偏執狂、酗酒鬼、精神病者、濫用藥物、完美主義者、人道主義者 ...... 叫追逐“羶色腥”八卦之士極感興趣的內容之一,是其中一位受訪者冷不丁地漏了一句 :你知道史密斯是雙性戀嗎?

幸好,史蒂芬森寫此書不是為爆料史密斯私隱,像“雙性戀”這件事,他只點到即止提了上面一句,沒去深究。史蒂芬森不是為醜化史密斯,相反從字裡行間處處可以讀到作者對傳主的無限敬意,也是這份敬意讓作者願意花 20 年時間去深入了解一個人。他想去拼湊一個立體的史密斯 :一個願意站在戰場前線拍攝爆炸場景差點喪命傷痕累累的攝影師 ;一個用三年時間揭露日本水源受化學污染致嬰兒殘障的攝影師 ......

我強烈建議讀者要先找尤金 . 史密斯的照片來看,看過後,你會想到中國有句話叫“不瘋魔不成活”,你會明白要是沒有些狠勁以至瘋勁,如何能抵受住那些酷烈場景對靈魂的煎熬而拍出震撼人心的照片?世人從史密斯那些黑白濃烈對比的照片中看清人間殘酷的真象,也要明白為成就這些照片攝影師付出的犧牲,而這本《浮與沉》可以坦蕩而赤誠地告訴你 :史密斯付出了甚麼代價。

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 浮與沉:攝影家尤金˙史密斯的傳奇人生

編著者:山姆‧史帝芬森(Sam Stephenson)

譯者:吳莉君

出版社:原點

出版年份:2019

無錢煩,有錢一樣要煩! 林伯

個人投資者,管理個人及家族資產組合。主力研究香港及美國市場。相信閱讀及思考。相信長線投資的前提是找到好市場及好標的;相信短線投機的前提是找到比你弱的對手。不投降買指數基金,享受選股帶來的樂趣與煎熬。

無錢煩,有錢一樣要煩!

市場是一種很玄的東西,晦暗不明,陰晴不定。炒家要火中取栗,同樣要力求進化。不奢求時時刻刻穩站浪頂乘風,僅求免被怒海吞沒,注碼全失,翻身無望。

對筆者這種炒家而言,書,無論讀了幾多,還是永不厭足。求生技倆,誰會嫌多?永遠只差一點點,關鍵一招就藏在下一本書中,學懂了便有望打敗市場。

要學如何打敗市場,可看Howard Marks或Mark Minervini等著名操盤人的著作,蔡東豪這本書,談的不是炒賣之道,而是金錢之道。嗜讀財經報章或關注對岸時事者,相信對作者蔡東豪的名字不會陌生。作者經歷豐富,擁有CFA資格,曾任證券分析員及上市公司高層,也曾出任電台高層,創辦過兩間網媒,更長年寫作,由他來談金錢之道,難有冷場。

作者在書中指出,金錢是一個大家不敢在聚會中觸及的話題,因為“講錢失感情”。由於不談,很多人都對金錢認識不深,關係生疏,但又無法不理。找他人幫忙?銀行職員或保險經紀的利益往往與客戶有衝突。信自己?但在錢的問題上,偏偏自己是不可信的,因為我們的思維充滿偏誤,例如有人可以為一斤菜講價,為省回一角幾毫沾沾自喜,但卻會因為嫌麻煩、不想深究,而輕率地在保單上簽名,每年奉上逾萬元保費,供養經紀兼支撐保險公司股價。買餸時格價講價的習慣在重要關頭消失得蕩然無存,真箇是 “贏粒糖,輸間廠”。

作者並指,除了思維上的偏誤,不少人從小便被灌輸不少被奉為金科玉律的理財思維,如“不要先使未來錢”、盡力儲錢、減省消費、量入為出等,但這些教條卻未必永遠正確。例如儲蓄固然重要──月光族又哪來財可理 ──但單靠儲蓄,將錢放入銀行活期戶口便算,連定期都懶做,只會讓通脹蠶蝕購買力。若無殼蝸牛緊抱“勿先使未來錢”為原則,連借適量按揭買樓都反對,非“一炮過”不可,以免“蝕息”的話,在量化寬鬆年代,後果是非常嚴重。

對於金錢,作者態度明確,它只是工具,是達至目標的工具,而不是目標本身。至於目標是甚麼,則因人而異。對作者而言,金錢是用作購買難忘經驗,例如與家人外膳、旅遊,共渡與家人一起的時光。

除理財外,書中還談到投資及心理的部分。在已過知天命之年的蔡東豪筆下,一些在坊間不少理財或投資類書籍中觸及的題材,如儲蓄、複利、財務自由、分散或集中投資、心錨及確認偏誤、運氣的成份等,讀來並無老生常談之感。始終作者經歷過1997金融風暴、2000年科網股爆破及2008金融海嘯,體驗過負資產、恆指一年跌4成等大風浪,沉澱過後,更見醇香。

對於投資,見盡千帆後,作者對想長期打敗市場的自行操盤投資者的建議是:投降。買收費廉宜的指數基金。收工,專注生活,多好。

這選擇不無道理。只要在市場上有一定資歷,便能深切體會,要偶一為之、在個別曆年中打敗大市不算極難。但要長期且持續跑贏大市,幾近是不可能的任務,成功者會被 Jack D. Schwager的《金融怪傑》系列封神。原因很簡單。市場是所有投資人的集合體,市場表現就是眾人的平均表現。當你習得降龍十八掌等神功之際,其他市場參與者亦會練成乾坤大挪移、易筋經等絕學,繼而將令你暗爽的“超卓”表現拉回市場平均表現附近。

行家一出手,就知有沒有。蔡東豪此書,絕對是行家之作。

與錢對話

▸ 與錢對話

編著者:蔡東豪

出版社:天窗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6

踏實地喚醒一地的遺產與生機 遊正宇

四川人,寫作是他進入世界的一個門徑,在閱讀和工作經歷裡,文化、藝術和可持續的社會發展是他一直關注的。現生活工作於北京。

踏實地喚醒一地的遺產與生機

《嵩口模式》一書紮實多層次的採訪撰文,與嵩口在做的延續活化更新是匹配的平行的,整體內容所傳達的“慢慢來”理念和“延續活化更新”的人文精神是值得參考的。從閱讀此書和在嵩口實地的體驗,發現嵩口的改造更新確實是在“尊重自然和尊重歷史”的方向下去做的,同時在“自然衣、生態骨、傳統魂、創業夢”的線索下去保護和發展。

嵩口古鎮的人家,只要屋後門前有空閒之地,都會精細地種上蔬菜,不管地有多大,有就非常珍惜。很多人家也喜歡種花弄草。植物和植物所形成的生態,養人。在嵩口,白天或者晚上走,就覺著這個鎮是一個田園城市。屋宇之間,也會因地形有限,珍惜用地,出現不規則造型的房子,這讓我想起東京的精細用地,因對土地有使用權或所有權,不是一大整塊土地的開發。在多年的生長和發展下,嵩口有不同時期的新舊建築雜融相處,歷史感和當下的時代感,形成並不斷變化。也許因為聚姓而居,所產生的凝聚力,把文化積澱下來,慣性使然,到如今還在傳續。文化的傳染力和相互的學習,在嵩口能看到很多,居民在吃住行上,一致的方式,這在城裡的(新)社區是很難形成的文化氛圍。

嵩口鎮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永泰縣西南,鎮內有大樟溪環繞而過,歷史上是臨近地方的物流集散地。與中國大部分鄉鎮一樣,嵩口面臨著經濟衰敗、人口流失等問題。本書編輯對於“嵩口模式”,這樣總結:“2014年嵩口鎮政府與台灣‘打開聯合’團隊,開始了嵩口古鎮的改造,採取的方式不是大拆大建,而是以‘針灸療法’從單點切入,投入試點空間,用實際行動來引導民眾瞭解古鎮的價值,通過幾年的改造與活化,吸引了不少本地人參與和年輕人返鄉”。

本書在內容上提供了一個古鎮的現狀與活化樣本,從現狀來說類似的古鎮或鄉村很多,有著歷史與文化積澱,面臨經濟方式在這個時代的變化之下如何轉換轉身,以及如何從一個整體性的因素與結構層面,去承繼煥新。這裡面需要綜合性的智慧、調動和行動。《嵩口模式》全書分為“嵩口改造全紀錄”、“嵩口的可能”和“嵩口慢慢走”三大章,以“1460天專案跟蹤、378人深度訪問、16萬字464張圖片”,來“呈現活化進行時的千年古鎮”,提供了一個可供參考的過程樣本。

“新舊雜糅的嵩口就是當下鄉鎮最常見的狀態,有些古鎮為了旅遊開發讓居民離開,但嵩口的古鎮改造不再以那樣的方式進行,而是在新舊銜接的狀態下找到共生的可能。”嵩口鎮和成都蒲江縣的明月村,是我住過並短暫停留過的,自然和歷史遺產都很好,同時在經濟和文化層面有新的可能的鄉村古鎮。我旅行中曾去過的一些其它村鎮,它們給我留有的印象是曾經的發展路徑的破敗與被動地跟隨城市化進程,失去了主體的歷史文化認知,在時代的發展浪潮下隨波逐流,缺少結構性的主動力量和良性的理念。在嵩口我看到了“結構性的主動力量”——政府、營造方、本地人、返鄉年輕人和深度跟蹤媒體等多方合力下,以“嵩口慢慢走”和“37ºC小鎮”的發展理念,踐行今天如何看待歷史與未來的恰當位置,以一種可持續的方式在活化與更新。嵩口古鎮是否能按這種方式繼續深入與持續走下去,是值得跟蹤與觀察的,要不然又是在歷史長河中的又一種新的衰敗方式。

嵩口模式

▸ 嵩口模式

編著者:《HOMELAND家園》雜誌社

出版社:福建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份:2018

離散的力學 孫松清

新加坡月台出版總編輯、詩人。滯留於馬來半島期間從事媒體工作,後負笈福爾摩沙埋首於藝術研究,如今落腳島國再續編輯生涯。曾主編過《蕉風》、《南洋藝術》、《致讀者:新加坡書店故事1881-2016》等。

離散的力學

或許,我們能藉由寫寫似乎可有可無的幾行詩句來平衡生命裡的不平衡,而詩句卻又似乎具備了“記錄”的功能,但在不乏媒介或平台充作記錄管道的時代,我們要藉由詩句來記錄甚麼?

以詩為憑,馬來西亞詩人游以飄即把30年的時光截成三段—“詩的現在·1999-2015”、“年少的城·1985-1991”與“大學的島·1992-1998”,這本詩集雖以“流線”為題,卻一反線性敘述:先是呈現客居新加坡這十餘年來的創作,再回首家鄉馬來西亞金寶的中學時代少作,接續重返檳城本科生階段的寫作。彷如時序的重置,詩人藉由審視當下進而回望自身的“原點樁”—“我經常凝望北方遠處那一點灰藍/就是我家,經常猜想何時才能/移居,從組屋到公寓”(《旅者五首·移民》)—其對時間的感受,必然先依賴過往的空間體驗,而所謂的“空間”(北方、組屋、公寓)不能單純地被理解為具有確定性的現實地理概念;這些被標示出的意象,所呈現出的是詩人情感投射的底色。

本名游俊豪(1970 - )的游以飄,現為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並身兼系主任、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與華裔館館長多職,這很難不讓人對其多重的“世俗”身份與“超然”的創作視角的交疊感到好奇。“歷史留下餘味,和一截跳騰的斷尾/廿一世紀即將來臨之前/看過殖民政府如何殖民,移民如何被移/走出館外”(《南洋博物館》)—捧讀詩集時一度誤以為,在其書寫中的意象空間裡隱含了熾熱的愛國情操或愛恨纏綿,然而又不時讀到“這次可以選擇不疏散嗎?/因為根在這裡”(《豬》)等句,讀者必然可以瞭解到:透過文字的中介,游以飄所傳達或經驗到的意識、感覺與價值,不僅記錄了日常與責任,更藉由拼湊這些殊輕殊重的片斷,建構自身流轉於故鄉與異鄉的身份認同。

“離散”,可說是這本詩集最為隱顯的母題。在其時光的流場裡,游以飄用詩句劃出了等量的鄉愁—“到後來我才發現,移民/仿佛就是我,以及這座城市無法脫軌的/宿命”(《旅者五首·移民》)—對於離散,“身份” 仿佛是借來的。然而,詩句不僅為當局者如詩人或旁觀者如你我的視線牽引出相對明確的坐標方向,游以飄更在建構於詩句內的空間裡,將對年少來時路的回眸提升至對國族身份的詰問—“設想你在異鄉裡,緬懷/一塊原始的土地,用心/或文字,你都會徘徊在迷津裡/有時彷彿‘國’沒有了圍牆/有時仿佛‘或’加上了心”(《字》)—這讓讀者能透過想像,揭開詩人記錄中隱含的寓意、寓意的多層次,或寓意空間中的重要線索。

從時序的重置過渡到重構人生軌跡,《流線》這本詩集對建構自身的空間概念並無停滯於時間的節點上—“而我們回顧後路時/逝去是我們,哀傷是我們”(《那瓶墨水》)—在更多的時候,游以飄這積累了30載的記錄所施展出的力道,伴隨著他流轉多處的身世,或許應當被歸類為象徵永恆的記憶。

流線

▸ 流線

編著者:遊以飄

出版社:光觸媒

出版年份:2016

放風識食 鄧小樺

香港作家、文化評論人、“虛詞”、《無形》總編輯。著有詩集《不曾移動瓶子》、《眾音的反面》、散文集《斑駁日常》、《若無其事》等。現任香港文學館理事會召集人、總策展人,策劃歷屆香港文學季及多個跨界藝術項目。曾任多個文化節目主持人,包括電視清談節目《文學放得開》。

放風識食

《放風》是黃仁逵先生(阿鬼)的著名散文集,香港文學經典之一,有一段時間是香港中學生的讀物,那幾年出來的學生多有對香港文學有熱情者。書後來絕版,一度成為傳奇——香港文學館去年乘《放風》出版 20 週年之際,修訂再版《放風》。黃仁逵重新繪“四百擊”部分的插圖,“畫外音”部分插圖亦重新掃瞄改善畫質;封面設計意念仍是一條特地去找的紅線,但換了新的酒印,阿鬼說,換了飲一個新牌子的威士忌。

本來想嚴肅處理《放風》中的工藝精神與工匠形象,但結果還是被牽引到飲食去。《放風》其實是很好的飲食教材(或曰明燈),無論在寫法上,還是吃法上。

常說“識食要富三代”,吃過好東西才懂吃的門道,在香港、在黃仁逵那裡,則睥睨富貴,單要講平價庶民好吃之處。香港好食之處在於多元混雜,這或者是一個轉口港的交匯特色,也是一個難民社會的階級流動重新洗牌。老香港說,香港勝在可以平價吃到本來大廚之作,因為走難時很多官家和大店的名廚都到了香港,混跡巿街江湖。就像書中《夜巿》一章,梁廿七的煲仔飯,因為燒得好,門前聚集大量豪華房車,富人們叫司機買了飯在車裡吃。

我常用《夜巿》來做教材,因為寫得實在精緻。400字的短文分兩段,第一段是動作片,梁廿七如何一個人打理27個爐頭,如何打蛋灑蔥花揮乾鍋再澆浸透絲苗開水,電影感極強,併句製造快節奏,“三號土魷肉餅飯走得!”的對白有聲有色。第二段是靜態概括敘述,六輛勞斯萊斯停在店前,交通警禮貌超好。直到不三不四的人上門敲榨,梁廿七才緩緩轉過身來,原來他身上有大大小小廿七條刀疤,惡人見此馬上低頭走路。首段之快與次段之緩的對比,乃是結構上的精緻;吃貨們則學得如何以米水澆起火頭,左手敲蛋右手蔥花。

黃仁逵寫動作,點名詞,見門道。《日中》寫做蝦醬的老婦陳嬌,如何守日頭渡老年懷昔日,那鹹蝦醬曬了晚上收回甑裡,放一夜還是暖的——這就是門道了。靠天吃飯的舊日恩義,一勺一勺的溫柔動作。我不大吃蝦醬,讀來竟覺得是自己唔識野。這不是最好的教育嗎?不一定要作推銷狀,單單說出製作的人花了多少時間工夫心思,還有他們不應至於此的境況,足以動人。

識食不一定在錢,像《遊俠》中的肥庚享受閒靜,只有電車這樣的舊交通工具,才讓他有時間好好用自攜的鐵茶匙,吃一盒四寶飯。茶匙小,慢慢吃,還能把鹹蛋殼仔細刮一遍,絕非一般人可想到。黃仁逵會嘲弄太講究的湯瑪士.馮,老去的上海少爺,能喝出羅宋湯是新鮮蕃茄還是罐裝西紅杮,可惜太過沉緬昔日,黃仁逵給他一條諷刺的裂痕。

名篇《粥王》如何體現舊日飲食技藝與工匠尊嚴,大家都知道了。《打牙祭》單寫十叔公的刀功、食相,菜肉都讓給貓兒喫,亦是一種落魄王孫。更慘的是《美食家》裡的總廚油豆腐,什麼菜餚都為了研究而只吃一口,最後死於營養不良,得了“一代喉舌”的稱號,單這一句,就有辛棄疾“了卻功名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的意境。做電視節目《文學放得開》時,張婉雯曾提到老舍短篇小說《斷魂槍》中的“不傳”,我想黃仁逵亦甚得這種“不傳”境界的意趣。

放風(再版)

▸ 放風(再版)

編著者:黃仁逵

出版社:香港文學館

出版年份:2018

從日常瑣事中發現時代的荒謬 古冰

影像工作者,寫作人。長年慢活,霧中賞景,讀字迷影。著有短篇小說集《霓虹餐廳》。

從日常瑣事中發現時代的荒謬

帕達・雲是當代泰國重要的小說家,其成名作《(P)》(泰文原書名有“或然率”的意思,與書中某篇小說有關)更為他摘下泰國文學獎的最高榮譽--東南亞文學獎。如讀者抱著想了解泰國文化的心態翻閱這本小書,或會大失所望,因為在他簡約的行文中,甚少出現對泰國文化與環境的細緻描寫。他的故事地域色彩較淡,卻聚焦於一個又一個不太“正常”的人物。

《(P)》是一本難以被歸類的短篇小說集,12篇小說,寫的大多是非常瑣碎的小事,比如與一個坐在公園內看人跑步的男人聊天,弄丟睡衣扣子的人回想扣子是怎麼弄丟的,兩群人討論消失不見的吸血鬼去向,等等。要怎麼把聽起來無聊而不具故事性的瑣事寫得有趣?帕達・雲的小說告訴我們,重點在於人物。他小說中的人物極少按牌理出牌,不被生活的單調重覆同化,反而以鮮明的個性對抗乏味的世界。不相信1+1=2的小孩,誤打誤撞成了出色廣告導演的年青人,對別人寫文章時字與字之間的距離感興趣的人,一心要回到死去朋友的公寓辦一場奇怪派對的老朋友們,戲劇性都藏在人物與日常生活環境的碰撞之中。12則故事,不如說是12個人生處境,人物在不同的處境中觀察與思考,對生活抽絲剝繭,引領讀者發現時代的荒謬。這些寓言式的故事提供了解讀日常生活的有趣角度,這就是為何故事看似缺乏戲劇性,卻又神奇地使人讀得津津有味。

帕達・雲在很多小說中嘗試以邊緣人的目光,把我們習以為常的世界,塑造為使人浮躁不安的“他者”,犀利地批判我們身處的時代。《秘密》一篇中,全世界都對旅行者發現的一個小“秘密”趨之若鶩,卻對他曾踏足並讚嘆不已的自然界美景不屑一顧。這種誇張而寓言式的敍事是對現代人渴求八卦的尖刻諷刺;又如在《心悅的世界》一篇中,作者以小孩的視角表達出對理所當然的世界的懷疑;在《世界末日》中,主角想不惜一切掙脫現代社會的困難,與只需一瞬間就被世界末日摧毁之輕易,形成了強烈對比,從而表現出我們受現代社會拘束奴役之可悲。

除了對時代的反思,帕達・雲亦對文字以至文學創作進行反思,最明顯是在《看海的瑪魯》一篇中,藉由尚未被賦予生命的小說人物的敍述自嘲一番。而在其它小說中,也不難發現作者對語言使用常規的顛覆與嘲諷。此外,帕達・雲常常使用抽離的敍事手法,嘗試以“非人”的視角描寫眾生,不時能寫出人類作為一種生物,在日常生活中衍生出的荒誕感。如《天台上的N與O》一篇中,戀人之間的對話總令人失笑,而他們竟在剛發生意外的天台上,冒着大雨享受肉體歡愉,生物性的衝動在此顯得尤其荒謬可笑。

《(P)》是一本能充份顯示作者聰明才智、慎密思維與幽默感的天才之作,處處流露出作者對人生與世界的看法。更可貴的是,對於複雜而充滿可能性的世界,他始終保持既冷靜又敏銳的光。

(P)

▸ (P)

編著者:帕達.雲

譯者:梁震牧

出版社:害喜影音綜藝有限公司

出版年份: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