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清新和重口味的綜合體 ——訪《霓虹餐廳》作者古冰

古冰,這個筆名和他筆下數個醇熟老練的短篇故事綜合起來,不禁讓人聯想到年紀不輕的寫作老鳥。然而,當他戴著黑框眼鏡略帶腼腆地出現在我們跟前時,才驚覺本人竟如此年輕!心思縝密的他在澳門文壇被譽為“新聲”,一鳴驚人的那款。不落俗套的寫法,時而小清新,時而重口味,“都很代表我本人”,他笑著解釋。正是這種題材迥異碰撞出來的矛盾火花,讓他的首本小說集《霓虹餐廳》內每一個小短篇都洋溢出迷人亮點,很難不被看見。

 

 

收集靈感的過程

“我小說中的人物非常意象化,有著鮮明的特徵,你看完之後就會深深記住了,像是《南太陽王國》的主角,是兩個喜歡在太陽底下倒立行走的少年。這個畫面本身就很電影。”從字正腔圓的中文系到天馬行空的電影系,古冰文字裡既有扎實的文學功底,也有不受束縛的映畫構像。《霓虹餐廳》中24個短篇故事,其實都取材自圍繞在他周遭日常生活的點滴和成長經歷,裡面的主角,也許就是他的朋友、親人,甚至是他自己。

小說集被分為早餐、午餐、下午茶和晚餐四部分呈現,早午餐比較清新,隨著天色漸暗,題材愈發重口味。最為人熟知的一篇,是科幻小說《NO.17》,剛剛拿下2018年的“紀念李鵬翥文學獎”一等獎。故事描述的是一個生化人女孩尋找父親的過程,在過程中她慢慢對自己的身份懷疑了起來……故事讓讀者有很強的代入感,您會不自覺地通過小說中的對話去思考女孩的真實身份。談到創作契機,古冰表示這是一個在香港閉關多日完成的故事,除了向喜歡的電影《銀翼殺手》致敬外,當時他在香港看到日本一蘭拉麵的工作人員動作表情劃一,太像生化人了,這瞬間的靈感被記錄下來,順利成為小說主旨。但他表示自己有了靈感並不會馬上寫作,而是把細碎點子一一收集起來,幾個月後若又有別的點子,便嘗試把不同日子的點子疊加,最後融合在一起,才誕生出我們現在看到的“成品”。又如《NO.17》的一個小細節:在便利商店的廣播中聽到別人的鼻鼾聲,其實這也是作者本人的親身經歷,有一次走進澳門某所連鎖超市,聽到廣播中傳來熟悉聲音,居然是自己朋友錄製的,那一刻覺得很奇妙,順理成章地,這也成為了後來小說的一個元素。

古冰的真實身份是澳門電影工作者,由他拍攝的短片《NO.19》,靈感來源是為《霓虹餐廳》寫序的其中一位台灣演員“十九”,這樣一路說開去,似乎他的每一個短篇小說都是有關聯的,因為“十九”和他在大學時代一同拍攝過書中另一個故事《236號房》。很有趣,“十九”形容的古冰是個溫柔有愛,單純浪漫的人,而古冰卻感覺自己是孤獨沉默的,這種矛盾從早餐到晚餐的“品味”過程中便能盡嘗。

 

當小說變成動畫

《白兔男和鱷魚少女》,一部被拍成了動畫短片出現在“澳門國際電影節2018”的作品,同樣給古冰帶來很多榮耀。這個粉紅色調的動畫主角“白兔男”,正是古冰本人的投射。故事中有一幕在澳門科學館裡無意中窺探到一對男女親熱的情節,就是古冰年少時的真實經歷。而鱷魚少女則是他多個女性朋友的綜合體,“鱷魚少女喜歡去的地方,都是我這些朋友平時愛去的,電影版本裡面還加入了一些澳門元素,如狗場等等,在小說裡面是沒有的。”

《霓虹餐廳》的書籍設計是由古冰和資深設計師林格共同完成的,由於出版社對書籍創作沒有太大限制,因此他們在成本範圍內更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做。四個單元的紙張用色是漸變的,從白、灰、深灰到黑,給讀者帶來一種心理暗示。林格按照古冰的要求,在封面用素描繪畫了白底桌布和餐盤黑洞,孤獨的客人對面有額外的空椅子,有一種“品嘗孤獨”的氛圍,而霓虹燈是一個特別的符號,最後定稿使用的紅綠兩色,為孤獨的步調帶來詭異扭曲的影子。不過,古冰表示詭異並非初衷,他更想要表達一種憂鬱的藍色調子,一種無法言喻的孤獨。

24個故事,記錄著古冰30年的人生,“這麼近那麼遠”的故事情節和人物,是《霓虹餐廳》的招牌大餐。一篇篇仔細翻閱後,仿如從作者人生路上經過。讀者對他報以微笑,一個不小心,就成為了餐廳的座上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