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向社会民主的新想像 张铁志

台湾政治与文化评论家,活跃于台、港、中、马之主要媒体与公共领域。歷任《新新闻週刊》副总编辑、香港《号外》杂志总编辑、《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总主笔、《端传媒》特约主编、《数位时代》顾问。着有《声音与愤怒:摇滚乐可能改变世界吗?》等书。

朝向社会民主的新想像

在1989年的苏东波之后,有人宣称歷史终结了。二十一世纪西方最活跃的公共知识分子、歷史学者东尼贾德(TonyJudt)说,此后,「我们带着太多的信心、太少的反思,将20世纪留在身后,大胆地跨入新世纪,在自说自话的、半真半假的事实面前止步:西方的胜利,歷史的终结,单极的美国时刻,不可避免地迈向全球化和自由市场。」

难道,我们对未来的想像真的已经耗尽了吗?难道,只有当前主导西方的新自由主义资本主义和正在崛起中的中国模式,是我们未来的选择吗?我们能从二十世纪学到甚么教训呢?

贾德的这本小书《厄运之地:给崩世代的建言》就是要带领我们反思这个问题,尤其要拯救在欧洲已经几乎被扬弃的「社会民主」。

他说,值得我们追求或者捍卫的制度,既不是已经被宣称死亡的共产主义,也不是过去二十年支配全球但在2008年受到重挫的新自由主义─意指「对不受约束的市场的毫无批判的崇拜,对公共部门的蔑视,对无限增长的幻想」的教条,而是二十世纪战后到七十年代中西方主流的政治经济体制:社会民主。

而要进行社会民主计划,首先必须再一次学会「思考国家」,并解除我们西方根据冷战的胜利而产生的偏见。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社会民主的实践固然不容易,但也有新的契机。因为,「我们进入了不安全的时代:经济不安全,人身不安全,政治不安全……而恐惧─对变化的恐惧、对衰退的恐惧、对陌生人和不熟悉的世界的恐惧─正在腐蚀公民社会植根期上的信任和相互依赖。」面对这些恐惧与不确定,国家所扮演的角色,包括提供的社会服务,更为重要,「恐惧的重新出现,和其政治后果,是支持社会民主最有力的论证。」

近来希腊债务危机,就再次让我们见到一场对于国家角色与社会民主的激烈辩论:欧盟等债权国要求希腊实行「樽节」(austerity)政策,要消除国家对于弱势的保护。

这本书对港台澳都非常有启发性,因为社会民主想像从来没有在主流政治经济论述中生根过。我们眼前的政治体系只是为经济利益服务,贫富不均则是愈来愈严重。

贾德要西方人打开新的想像,要重塑公共对话、社会平等和民主参与─而这也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厄运之地:给崩世代的建言

▸ 厄运之地:给崩世代的建言

编著者:东尼.贾德

译者:区立远

出版社:左岸文化

出版年份:2014

探寻新生国 林君朗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国际关系学生,先后为《澳门日报》、《华侨报》的专栏撰文。喜欢用眼睛看世界,以不同方式记下片刻所想,如画画和写作。在外地时喜欢寄出一张张明信片,把你带到我身边。

探寻新生国

这个时代人人去旅行,个个写游记。当我们玩厌亚洲,有能力的会去欧洲,接着再去更冷门的角落,拍摄更独特的风景。然而,我们的旅游目的地,其实是有人安身立命的地方,一切都是有血有肉的故事。

张翠容是香港资深新闻业者,八十年代在英国完成高中及大学教育,曾任职多家国际新闻机构,如英国BBC World Service、法国「无国界记者」的通讯员等。她被誉为华人社会的「战地玫瑰」,糅合东方女性的细腻和国际观察家的敏锐来洞悉世界大事。很多时候,她要自付旅费,寻找愿意採稿的渠道,报导第一,报酬第二。

张翠容认为一个记者的任务,就是将实地消息和背景脉络传出去。记者不是医生,也不是工程师,能做到的,就是让人知道,让人思考。她走遍世上「生人勿近」的地方,如阿富汗、柬埔寨、巴尔干半岛,以华人战地女记者的身份,探寻主流媒体以外的论点。

今年七月,我把《行过烽火大地》放进背包,随着作者的脚步,到访战乱后独立了七年的新生国科索沃。笔者固然未能自称记者,但也许跟张翠容一样,有观察世界的欲望。

在这百废待兴的新国家,我感受到强烈的崇美情绪。到访那天刚好是七月四日,美国独立日的晚上,青年旅馆举行营火晚会,街头更传来欢呼与烟花声。在首都布里什蒂纳,更树立了世上唯一一个美国前总统克林顿的铜像,因为他当年主导北约出兵轰炸塞尔维亚,帮助科索沃自立为国。可是,从宏观的角度来看,独立真的是康庄大道的开端吗?

各项经济发展无从入手,倚靠外援也不能维持,大量科索沃人因此逃往德国、瑞士、奥地利等发达国家,形成难民潮。可是,国际新闻长期受英语传媒垄断,单靠翻译外电并不能知道得更深入。张翠容举例,在一九九九年曾想探访科索沃战事,但总编认为除非她能找些当地华人的故事,否则亲临现场也不会比外国通讯社做得好。华人新闻观点,自然由华人利益角度看问题,凡与此无关都不太深究。因此,多数人不太明白西方如何在「人权」与「主权」之间龙门任搬;传媒口中的「正义之师」北约究竟伤害了多少平民,也难以知晓。

这样的作品,让我们更加清醒地以人道看待世界。我们不一定要奔走战场,因为人的生活并不能复制,但太多事情都需要透过人生体验,尽在不言中。

编著者:

出版社:

出版年份: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