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图书馆风向标

文字_余盈、林春燕

图片_李佩祯、林春燕

部份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英语单词的“Library”(图书馆),源自拉丁文“Liber”(书籍)。顾名思义,早年的图书馆围绕书籍为主。随着时代改变,公共图书馆作为文化中心和社区中心的作用日益凸显,除找来各路知名设计师把其打造成嘆为观止的地标性建筑外,从内部功能上看,也展现了更多可能性。走进社区图书馆,公民与它密不可分:瑜伽(秘鲁利马南方图书馆)、电影院、创客空间(芬兰颂歌中央图书馆)、甚至是专为孩子设计的“手脑结合实验室”(芝加哥公共图书馆)等等进驻其中,从幼到老,都能够在此找到阅读以外的社区生活乐趣。大数据年代,图书馆更加走在智慧凝聚点尖端,为读者提供丰富而珍贵的电子资料库和各种智能设备,是迈入智慧城市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当我们提到图书馆的时候,话题再也不会局限于书籍了,澳门公共图书馆在以上提到的世界各地公共图书馆发展风向中,找准了自己的定位,正迈步向前。想了解更多?请继续翻看本期专题介绍。

 

图书馆空间创意化


何东图书馆


石排湾图书馆

作为社区图书馆,馆内的空间佈局更现代化及人性化,才能联繫社区,方便市民使用。近年有不少图书馆因为独持的设计成为网红打卡热点。说何东图书馆是澳门的网红图书馆一点都不为过,因为它是港澳地区唯一园林式设计的图书馆。此外,馆内的两座大楼建筑设计相差百年,因图书而相连,新旧融合。你可以在旧大楼看到拱券式窗、爱奥尼柱式壁柱的欧洲建筑特色,又可以在新大楼中看到现代玻璃建筑的通透明亮,如此独特环境自是吸引游客读者争相到访。此外,去年启用的石排湾图书馆也成为城中热话,它位处于公交站旁,不但便利附近社区,更令各区市民都能轻易前往该馆。馆内儿童图书区色彩缤纷的墙、有趣的特色桌椅,为小朋友们营造出充满想像力的亲子活动空间;而馆内的团体讨论室、多功能室、影音资料区同时运作互不干扰,满足不同读者的需要。

图书馆建设社区化


图说:“图书馆e学堂”课程

澳门公共图书馆正以良性姿态在社区间枝蔓藤生,这种社区化不是表面的让图书馆向社区民众开放那么简单,而是促成一种值得信任的人际连结网络和分享机制。透过举办实用而具生活化的活动,照顾社区各年龄层面读者的需求,形成各种带有创造性和兴趣分享性质的互动。例如已举办多年的“图书馆e学堂”课程,报读的学员大部分为长者,导师围绕“移动设备操作系统设定及应用课程”等紧贴潮流却又十分实用的手机应用程式课题开展教学。另一项举办多年的“养生保健系列讲座”,亦请来如中医师、气功师等不同领域的导师,向市民普及相关知识。在儿童领域,图书馆亦经常举办各种故事分享或亲子互动活动,以绘本演说、肢体游戏和手工劳作等形式,拉近家长和孩子的距离。同时,亦有各种不同类型的讲座、工作坊、社区游歷、展览等活动给市民参与。

在日本……


小平市图书馆外观

在社区图书馆遍地开花的日本,图书馆社区化从建筑和空间利用上有进一步延伸,值得澳门借鉴。如由着名设计师妹岛和世设计的,位于东京都小平市的小平市仲町图书馆,三层独特造型空间建筑,把公民馆、图书馆和地面社区空间完美融合在一起。一楼是烹饪活动室、陶艺活动室,办公室在院子里,地下一层则有舞蹈教室,二楼和三楼的图书馆因为改变了屋顶高度,和附近住宅区及绿化带无缝衔接。人们可以通过门口和通道自由从图书馆切入公民馆与社区之间,从空间上实现了每个功能区既有独立功能,也能满足作为公共场所的需求。

图书馆资源数据化

紧贴世界发展风向,大数据应用在图书馆创新服务中更显地位。澳门公共图书馆的馆藏资源数据化进程亦在积极推进中,去年年底推出的四个电子资料库,包括抗战时期澳门新闻剪报资料库、馆藏外文报刊资料库、馆藏海报资料库及澳门华侨报歷史档案资料库,对于需要做学术研究的学者,以及想要瞭解更多本土歷史资料的民众来说,都相当便捷实用。(具体使用方法参考本期“图书馆手册”)

在欧洲……


纽约公共图书馆(摄影师:George Hodan)

 

海内外不少图书馆积极推出自家特色移动端APP应用,尤其是大学图书馆。这些应用让用户更方便地进行图书文献检索、图书借阅等。把特色馆藏转化到APP上的例子多不胜数,如纽约公共图书馆的“NYPL Biblion:Worlds Fair”集成了1939―1940年“世界博览会”的收藏;英国国家图书馆的“British Library 19th Century Collection”集成了该馆19世纪的图书收藏列表;法国国家图书馆的“Lge dor des cartes marines”集成了该馆14―18世纪航海时代的羊皮卷地图等。

 

*参考文献:

1)邓景贤(2016年4月26日),《国内外移动图书馆APP服务的对比研究》, 东莞图书馆

2)张掖文化(2017年6月21日),《大数据时代图书馆的业务创新与发展》, 每日头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