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书》专访豆瓣副总裁姚文坛女士

知道豆瓣时间,是因为在澳门高校群里看到不少大学生订阅,它的幕后总制作人姚文坛女士也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很惊奇,在后台数据看来,购买豆瓣时间的港澳台用户的确有一定的数量。
付费的线上知识产品,尤其是透过音频形式输出的阅读方式已慢慢成为文艺青年的阅读主流消费模式,即使在没有自创阅读消费内容的澳门,也开始慢慢被年轻人认识和接受。在克里斯·安德森《免费》一书中曾经提及一个有趣的早期互联网消费观——随着资讯时代的到来,社会科学家赫伯特·西蒙在1971年的观察:在这样一个资讯极其丰富的世界,资讯的充裕,耗尽了资讯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资讯的充裕造成了注意力的缺乏——随着时间的推移,观点被进一步证实。只要有平台愿意为喜爱阅读的读者更好地筛选出优质内容,节约时间,目标用户便会心甘情愿地付费。
豆瓣时间就是这样应运而生的。
今年三月,豆瓣时间上线第一期付费声读专栏《醒来——北岛和朋友们的诗歌课》,由北岛邀请西川、刘文飞、欧阳江河等十六位中国着名诗人、诗歌译者和专家打造,一共102期节目,定价人民币128元。上线五天销售额过百万,七天付费订阅用户过万,豆瓣更乘胜追击陆续上线了白先勇讲红楼梦、杨照讲史记、姚谦教填词的付费内容,均广受好评。为了能更好地了解豆瓣时间,我们特别採访了豆瓣副总裁兼豆瓣时间总制作人姚文坛女士。

《城与书》× 姚文坛
城与书(下简称 C):作为豆瓣的内容付费尝试,从第一期到现在推出的第七期专栏,在选题角度和主持人的选择上,豆瓣时间有什么偏好和方向呢?读者群有何变化呢?
姚文坛(下简称 Y):制作节目前我们都有过一番思量,目前主要是为习惯使用豆瓣的用户或者是喜欢豆瓣的用户(或许他们还在路上)制作。集中在几个领域,如读书、电影、音乐、艺术、设计包括建筑设计等等,偏人文和艺术审美。我们现在有个人和机构的合作方,例如北岛的节目就是和大陆很出名的“活字文化”一起制作的;白先勇谈红楼梦则是和“理想国”制作。主讲人选择也是一样的,艺术是一个重点。举个例子,很多人都在讲《红楼梦》,但是白先勇先生在华语领域是独树一帜的,无论是他在美国还是在台大的演讲都广受欢迎。
至于读者群,也是我们非常在意的。北岛的读者一般在27-35岁之间,白先勇稍微高一点点。我们发现其实85-90后的用户居多,女性居多,豆瓣是女性用户佔约63%的比例,这可能跟女性热衷网络消费也有关系。职业多是一线城市的白领,也有一部分大学生。
C:读者目前主要是通过何种方式得知“豆瓣时间”的呢?有配合做一些线下的活动吗?
Y:没错,线上线下的结合是我们现阶段在努力做的,例如白先勇在付费专栏推出后就带着“理想国”新推出的程乙本校注《红楼梦》(绝版多年的台湾桂冠版经典復刻)到南京先锋书店做首发直播,这是音频节目的配套书。
C:制作音频类的阅读付费节目和我们一般看到的实体书有何不同?
Y:难度更大。像是北岛老师的节目,一期节目可以录制大半天,而这大半天之前写稿和准备长达数周,北岛录制完跟我说紧张得不行,所以投注在音频阅读内的心血一定是更大的。
C:怎么解读“豆瓣时间”内的“时间”二字呢?
Y:过去我们想要获取资讯和知识,更多是从“书本”上来,而书本这个媒介从来就不是免费的,因为它比互联网繁杂的信息更有沉淀,逻辑更有体系。豆瓣时间也是同样的出发点:像“书本”一样为用户筛选好内容。我们希望多花一点“时间”为用户选择,而用户也可以省下更多“时间”。从另外一个层面来说,还有空间的概念,用户可以在网络上也能享受一个属于自己的不太焦急的私密阅读空间,让阅读回归愉悦。
註解:至截稿日,豆瓣时间已经推出了七个同步更新的付费专栏,如果你有兴趣,不妨前往豆瓣主页(www.douban.com)或者下载豆瓣APP体验一下这种用朗读的方式来提交优质内容的阅读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