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與書》專訪豆瓣副總裁姚文壇女士

知道豆瓣時間,是因為在澳門高校群裏看到不少大學生訂閱,它的幕後總製作人姚文壇女士也是這樣告訴我們的:很驚奇,在後台數據看來,購買豆瓣時間的港澳台用戶的確有一定的數量。
付費的線上知識產品,尤其是透過音頻形式輸出的閱讀方式已慢慢成為文藝青年的閱讀主流消費模式,即使在沒有自創閱讀消費內容的澳門,也開始慢慢被年輕人認識和接受。在克里斯·安德森《免費》一書中曾經提及一個有趣的早期互聯網消費觀——隨着資訊時代的到來,社會科學家赫伯特·西蒙在1971年的觀察:在這樣一個資訊極其豐富的世界,資訊的充裕,耗盡了資訊接受者的注意力,因此資訊的充裕造成了注意力的缺乏——隨着時間的推移,觀點被進一步證實。只要有平台願意為喜愛閱讀的讀者更好地篩選出優質內容,節約時間,目標用戶便會心甘情願地付費。
豆瓣時間就是這樣應運而生的。
今年三月,豆瓣時間上線第一期付費聲讀專欄《醒來——北島和朋友們的詩歌課》,由北島邀請西川、劉文飛、歐陽江河等十六位中國著名詩人、詩歌譯者和專家打造,一共102期節目,定價人民幣128元。上線五天銷售額過百萬,七天付費訂閱用戶過萬,豆瓣更乘勝追擊陸續上線了白先勇講紅樓夢、楊照講史記、姚謙教填詞的付費內容,均廣受好評。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豆瓣時間,我們特別採訪了豆瓣副總裁兼豆瓣時間總製作人姚文壇女士。

《城與書》× 姚文壇
城與書(下簡稱 C):作為豆瓣的內容付費嘗試,從第一期到現在推出的第七期專欄,在選題角度和主持人的選擇上,豆瓣時間有什麼偏好和方向呢?讀者群有何變化呢?
姚文壇(下簡稱 Y):製作節目前我們都有過一番思量,目前主要是為習慣使用豆瓣的用戶或者是喜歡豆瓣的用戶(或許他們還在路上)製作。集中在幾個領域,如讀書、電影、音樂、藝術、設計包括建築設計等等,偏人文和藝術審美。我們現在有個人和機構的合作方,例如北島的節目就是和大陸很出名的“活字文化”一起製作的;白先勇談紅樓夢則是和“理想國”製作。主講人選擇也是一樣的,藝術是一個重點。舉個例子,很多人都在講《紅樓夢》,但是白先勇先生在華語領域是獨樹一幟的,無論是他在美國還是在台大的演講都廣受歡迎。
至於讀者群,也是我們非常在意的。北島的讀者一般在27-35歲之間,白先勇稍微高一點點。我們發現其實85-90後的用戶居多,女性居多,豆瓣是女性用戶佔約63%的比例,這可能跟女性熱衷網絡消費也有關係。職業多是一線城市的白領,也有一部分大學生。
C:讀者目前主要是通過何種方式得知“豆瓣時間”的呢?有配合做一些線下的活動嗎?
Y:沒錯,線上線下的結合是我們現階段在努力做的,例如白先勇在付費專欄推出後就帶着“理想國”新推出的程乙本校注《紅樓夢》(絕版多年的台灣桂冠版經典復刻)到南京先鋒書店做首發直播,這是音頻節目的配套書。
C:製作音頻類的閱讀付費節目和我們一般看到的實體書有何不同?
Y:難度更大。像是北島老師的節目,一期節目可以錄製大半天,而這大半天之前寫稿和準備長達數周,北島錄製完跟我說緊張得不行,所以投注在音頻閱讀內的心血一定是更大的。
C:怎麼解讀“豆瓣時間”內的“時間”二字呢?
Y:過去我們想要獲取資訊和知識,更多是從“書本”上來,而書本這個媒介從來就不是免費的,因為它比互聯網繁雜的信息更有沉澱,邏輯更有體系。豆瓣時間也是同樣的出發點:像“書本”一樣為用戶篩選好內容。我們希望多花一點“時間”為用戶選擇,而用戶也可以省下更多“時間”。從另外一個層面來說,還有空間的概念,用戶可以在網絡上也能享受一個屬於自己的不太焦急的私密閱讀空間,讓閱讀回歸愉悅。
註解:至截稿日,豆瓣時間已經推出了七個同步更新的付費專欄,如果你有興趣,不妨前往豆瓣主頁(www.douban.com)或者下載豆瓣APP體驗一下這種用朗讀的方式來提交優質內容的閱讀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