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
澳門公共圖書館現藏有古籍約四萬冊,收藏1950年以前的中西文古籍。中文及西文古籍分別藏於何東圖書館和議事亭藏書樓。何東圖書館的“何東藏書樓”現藏有二萬多冊中文古籍,其中以近代著名藏書家劉承幹“嘉業堂”舊藏的十六種善本最重要。而在這十六種善本古籍中,以《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最為珍貴。議事亭藏書樓現藏有二萬多冊西文古籍,收藏16世紀至20世紀葡萄牙在遠東的歷史文獻,前葡屬各海外領地的法令文獻等。
古籍推介

顏惠慶 (Williams, Wei-Ching Yen, 1877-1950),字駿人,中國著名政治家、外交家。顏氏生於上海,父母均為基督教徒。其父顏永京為聖公會牧師,1879年曾在上海聖約翰書院執教(Saint John's College, Shanghai)。【註】
顏惠慶早年就讀於上海聖約翰書院和同文書院。1895年赴美,在維吉尼亞聖公會中學就讀。1897年,進入維省大學 (University of Virginia) 為榮譽生,1900年畢業返國,在上海聖約翰書院執教。期間曾撰寫一些翻譯教材,和多篇譯著。1906年受商報聘任為英漢標準辭典主編。
1908年他主編《英華大辭典》(An English and Chinese Standard Dictionary: Comprising 120,000 Words and Phrases, with Translations, Pronunciations, Definitions, Illustrations, etc., etc. with a Copious Appendix )。而本古籍 A Manual of Translation: One Hundred and Twenty Lessons 《華英繙譯捷訣》,是繼他出版的辭典後,為中國學生學習翻譯的另一本專著。在書名頁上, 標明了顏惠慶為當時上海聖約翰書院 (Saint John’s College) 的教習,他收錄了120 課中譯英 (雙數課)和英譯中 (單數課) 的習作。每課練習是一篇約一百字的短文,把挑選好的詞組標上記號,配上對應的英或中文詞彙。他建議學習翻譯的中國學生,一週作兩課練習,按詞組和主題的深淺,從白話到文言,從淺入深,漸能掌握翻譯技巧。
翻譯專業出身的顏惠慶認為,人們不應高估翻譯的價值,因為翻譯是受制於文化和語言的差異,很難將原來的意思完全表達出來。為此,翻譯學生應該常常將兩種語言的文本作對比練習,以求擴大詞彙的用量,鍛練記憶,以便充分掌握母語,去精確縝密地思考,如何將原文的本意在兩種語言互換之下,找出最好、最對等的文字。
中國抗日戰爭期間(1937年7月7日-1945年9月2日),顏氏任國民參政員。1949年,他被派遣到西柏坡與中國共產黨和談,翌年病逝於上海,享年73歲。
【註】
上海聖約翰書院(Saint John's College, Shanghai)創建於1879年,是由美國聖公會上海主教施約瑟(Samuel Isaac Joseph Schereschewsky)將原來的兩所聖公會學校培雅書院和度恩書院合併而成,辦學初期設西學、國學和神學三門學科,用官話和上海方言授課。1886年由卜舫濟牧師(F. L. Hawks Pott) 出任校長,改用全英語授課。1905年,聖約翰書院正式升格為上海聖約翰大學 (St. John’s University, Shanghai)。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上海聖約翰大學與滬江大學、東吳大學、之江大學、金陵女子文理學院五校組成 “上海聯合基督教大學”。1950年,大學被解散。1952年,上海聖約翰大學、廣州嶺南大學與中國大陸原有的多所著名基督教大學合併後,在香港創立崇基學院, 1963年被併入 “香港中文大學”。
參考網址:
聖約翰大學 (上海).維基百科. 2013.12.30 下載自
丁慰慈.<顏惠慶 >.《中華百科全書》( 多媒體版 ) .中國文化大學.2013.12.30 下載自 < 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