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古論今 西文古籍知多少

 

對於西文古籍私人藏書市場,中國國家圖書館副館長張志清曾在採訪中提到:“甚麼時候西文善本能夠引起我國藏家的關注,那就說明我們的收藏文化真正世界化了。”*1 同理可知,一個城市的公共圖書館,如果有豐富的西文藏書,證明這個城市也是緊密與世界文化接軌的。別看澳門面積少,人口不多,西文古籍藏書絕不容小覷,光是一個議事亭藏書樓,就蘊含無數“寶藏”。

 

*1:出自《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年7月1日第998期報道《在民間延續文脈》

澳門最大的西文古籍圖書館-議事亭藏書樓

 

無論是從網上看過圖片,還是親身到訪過議事亭藏書樓的人,都會瞬間被這裡彷如哈利波特電影場景的裝修設計圈粉,讓時光停頓的本領可不是甚麼圖書館都具備的,更何況這裡還是澳門西文古籍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單單這兩點,已經有千百萬個理由說服你前往一探究竟。

                                 

歷史和設計風格

議事亭藏書樓隸屬於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於1929年開始啟用,以葡萄牙瑪弗拉修道院的圖書館(Biblioteca do Convento de Mafra)為設計藍本,充滿優雅的古典氣息。館內保留兩個甚具歐洲古典設計特色的豪華房間,四壁建有一排排密密麻麻的木書架,直達房頂。舉目四望,天花板內有乾坤,飾有古典風格的金粉浮雕,再現路易十五時代洛可可的風格特色,讓人一邊感受書香氣息,一邊回味當年歐洲宮廷貴族的豪華生活。

澳門早在1895年已開設第一所公共圖書館:國立圖書館,當時該館附屬於澳門國立利宵中學(Liceu de Macau),並隨校多次搬遷。直至前市政廳大樓啓用後才遷入,成為當時澳門唯一的一所公共圖書館,就是如今的議事亭藏書樓,它同時也是澳門中央圖書館的前身。

 

 

海量西文古籍藏書

議事亭藏書樓內收藏了約2萬冊的西文書刊,內容所涉及的層面廣泛,語言種類亦很多,包括葡文、英文、法文、西班牙文、拉丁文等外語。書種十分豐富,當中不乏文學類、歷史地理類、醫學類、法律類、漢學類等。收藏的古籍有部份是居澳葡人及土生葡人捐贈的私人藏書,也有部份是舊部門機關所捐贈。

 

西文古籍研究員李淑儀博士-從西文古籍讀懂中文的美

 

“這本書300多歲了,是第一位來華的法籍耶穌會會士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撰寫的書,體積非常小,就像我們的口袋書一樣。因為當年人們出外都是騎馬,這個尺寸好讓他們把書放於皮帶的小盒子中,隨時拿出來閱讀”,圖書館的李淑儀(下稱Stella)熱情地介紹著平躺於桌上的種種古籍,“看完的古籍我就把它合上吧,畢竟它們年紀不小,一直這樣拗著腰會很辛苦喔”。Stella 像是疼惜朋友一樣對待古籍,並表示館中的古籍都是她最好的“啞朋友”,雖然它們不說話,卻藏有很多故事和知識。

Stella在圖書館從事西文古籍研究已有十多年經驗,精通英語、法語和葡語的她,認為一本書能被列作古籍,必須符合3A2S的條件,包括Age(年份)、Aesthetics(美學)、Association(關聯性)以及Scarcity(珍稀)和Subject(主題)。致力於研究與漢學相關類別古籍的她,希望可以改變大家對古籍“沈悶”的刻板印象,“我很想透過研究讓大家知道中國文化的美,中文字的美。其實早在幾百年前,外國人就開始學習中文以及中國文化。眼前的古籍都是見證,他們所編的字典不光是去解釋一個字,還有其背後的文化意義。”Stella帶上手套小心翼翼地向我們展示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所編寫之《英華字典》( An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 時說:“像‘燈謎’這個詞,字典上不但有字面解釋,還有舉例說明,而寫得歪向一邊的‘月’字,就隱藏了‘斜月’的意思,上面都清清楚楚記載著。”古籍研究絕非一時半刻就能完成的工作,它背後涉及的知識面很廣,“研究這些古籍的過程就像解謎,畢竟這是人文科學,每一個人看可能都會有不同的理解……我說的也未必完全正確。只是在這個過程中,我真的很享受。有時候在一本書中看到的點,你怎麼想都不通,那就先放下,突然有一天,另外一本書的一個點出現,它倆的相關就連成線了。繼續下去就到面,我的‘老朋友’就是這樣不斷推動著我去學習不一樣的知識,往深去研究,這是一種無盡的樂趣”,Stella笑著和我們說。

 

圖說:

Stella 展示了擁有300多年歷史,由金尼閣編寫的Regni Chinensis Descriptio。

 

《碰撞與交流:澳門中央圖書館外文古籍提要》

《碰撞與交流:澳門中央圖書館外文古籍提要》Stella 把自己在圖書館研究過的外文古籍編寫成《碰撞與交流:澳門中央圖書館外文古籍提要》,裡面收錄了澳門中央圖書館館藏114 本最具代表性的外文古籍的書目及提要。當中包括第一份在中國領土上(澳門)使用西洋活字模印刷的葡文報紙;香港開埠前在澳門生活,後期為第二任港督的戴維斯爵士(Sir John FrancisDavis)在澳門出版的《漢文詩解》(On the Poetry of Chinese) 及《聖諭廣訓》英、法、葡、拉四種外語譯本等。

嚴選西文古籍(書本)

我們從館藏中選出幾本最有代表性的西文古籍書籍,有的是記錄了清朝時期中葡的通商條約,有的是當年傳教士用來傳播中西文化的字典。這些當年以參考工具為主要用途的書本,今天成為了擁有重要歷史研究價值以及澳門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見證。

 

1 - 英華字典》(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

 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

《英華字典》(An English and Chinese Dictionary) 是1807年來華的英國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傳教士馬禮遜(Robert Morrison, 1782-1834)所編著,於1822年在澳門由P. P. Thoms印製。《英華字典》屬三部六卷中《華英字典》(A Dictionary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in Three Parts) 的第三部。馬禮遜加插了不少專有名詞,將當時的西方知識與中國知識進行對照,引進了中國缺乏的西方觀念。

 

2 - Regni Chinensis Descriptio

金尼閣 (Nicolas Trigault, 1577-1628)

Regni Chinensis Descriptio 是一冊拉丁文古籍,由金尼閣(Nicolas Trigault,1577-1628)撰寫,是《利瑪竇中國札記》的第一卷,主要向西方人士介紹中國歷史、地理、文化,於1639年由埃爾澤菲爾家族(Elzeviriana)出版社發行,體積僅11x6x2厘米

 

3 - 《漢洋合字彙》Diccionario china-portuguez

por J. A. Gon.alves.

Macao: Real Collegio de S. José, 1833

葡籍漢學家編者江沙維(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1781-1841)可以說是同期中最具影響力的一位,他同時是澳門著名遣使會會士。《漢洋合字彙》為其中一本重要工具書,1833年由澳門若瑟堂書院 (Real Collegio de S. José) 發行,是澳門現存最早的中葡字典。

 

4 - A Chinese Dictionary in the Cantonese Dialect

by Ernest John Eitel

Hong Kong: Lane Crawford, 1877

歐德理(Ernest John Eitel, 1838-1908),出生於德國的符騰堡(Württemberg),早年加入巴色會(Basel Mission)成為牧師。他於1859年前後被派往廣東新安縣(又名寶安)李朗區會宣教,1865年轉入倫敦傳道會(London Missionary Society),在華時間長達30多年,負責在廣東客屬的博羅(Poklo)地區發展教務。1870 年,他加入香港政府工作,曾任洋務參贊,香港最高法院傳譯員,對香港保良局的成立有一定的貢獻。歐德理根據前人的成果,用粵語韻書《分韻撮要》去拼寫廣東音,希望能修正他們的誤點,將粵音標準化。

嚴選西文古籍(報刊)

 

除書籍以外,議事亭藏書樓也藏有1822年至1957年間的49種舊外文報紙。

 

1 -   《蜜蜂華報》( A Abelha da China )

《蜜蜂華報》1822年9月12日創刊於澳門,由多味尼加會修士(改革派代表)主編,是當時在澳門的葡人中的立憲派推翻君主保守派後創辦的,因葡萄牙復辟君主制,該報被迫於1823年12月27日停刊,共出了67期。

 

2 - 《鏡海叢報》(Echo Macaense)

葡文版 Echo Macaense: Seminário Luso Chinez,中文版《鏡海叢報》於1893年(清光緒十九年)創刊,中文版於1895年停刊;葡文版於1899年停刊。中葡文版的《鏡海叢報》內容有異,主要包涵政治、經濟、社會等資訊,署名刊行人是飛南第(Nicolau Tolentino Fernandes),由創於1855年的“鏡海印務總局”梓印。《鏡海叢報》是中國近代第一份資產階級與民主革命密切相關的報紙,此報亦記錄了孫中山在澳門和廣州之活動,是研究孫中山事蹟的重要參考文獻。

 

如何借閱外文古籍?

市民訪客可以於開放時間(星期一至六,下午一時至七時)內進入議事亭藏書樓參觀,館內部分古籍備有複製本供讀者查閱。但是所有古籍不提供外借,倘需要閱覽原件,必須提前以書面向文化局公共圖書館管理廳申請並需述明原因,待獲得批准後,方能在館內閱覽。

你所不知道的西文古籍小常識

 

水漲船高的西文古籍拍賣市場

 

西文古籍在華文地區是在近十年慢慢走進大眾視野的,而拍賣是不少圖書館和西文古籍私人收藏家獲得書籍的最主要渠道。西文古籍拍賣在世界上有超過260年的歷史,蘇富比與佳士得最初的拍賣中,不少都是西文古籍拍賣。前文介紹的,在議事亭藏書樓收藏之Regni Chinensis Descriptio袖珍本就曾出現在中國內地的拍賣場上,引起眾多藏家爭相競投,最終以人民幣72,800元的高價成交。

與傳教士身份同樣受到重視的還有公使這一特殊的作者群體。他們通過公職之機在18世紀陸續到訪中國,回國後出版見聞錄,其中最著名的當屬副使斯當東爵士的《英使謁見乾隆紀實》(An historical account of the embassy to the Emperor of China)。該書1797年在倫敦出版兩卷英文版,卷一首為隨團畫師亞歷山大精心繪制的乾隆皇帝像,卷二為馬嘎爾尼伯爵像,出自希基手筆。該紀實的英、法文版各一套在早前舉辦的專拍中分別以人民幣24,640元及35,840元的佳績拍出。

(資料出處:《中國報》2010年11月19日報道《中國書店2010秋拍品種新亮點多 首拍大字線裝本》)

 

大灣區還有甚麼西文古籍圖書館?

 

中山大學圖書館

位於廣州的中山大學圖書館聚珍廳,同樣有不少珍貴的西文古籍,包括從17世紀到20世紀初的英文、德文、法文、拉丁文文獻,其中不乏初刻初印本,尤以與中國相關的此類書籍最為有特色,如《中國叢報》(Chinese Repository)為近代外國人眼中看中國的典型文獻,參考利用價值很高。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

香港中文大學圖書館特藏收錄了1900年以前出版的西文著作,珍本包括 Sir George Staunton(1798) 所寫之名著An Authentic Account of anEmbassy from the King of Great Britain to the Emperorof China, George Henry Mason (1800) 所寫之 The Costume of China, Pierre Henri Stanislasd’ Escayrac de Lauture (1877) 所寫之La Chineet les Chinois, Alphonse Favier (1897) 所寫之Peking: Histoire et Description 等等。

 

澳門大學圖書館

澳門大學圖書館古籍館的藏書主要來自何賢和陳君葆的贈書,也有部份古籍是來自捐贈和購買。西洋古籍及早期出版品館藏約有1,250種,主要為1890年至1920年間歐美出版的文學作品及澳門早期出版品。1999年7月,澳門鮑思高學校葡文部結束,經該校教師Ana Bella協助,校方把圖書館2,500冊藏書捐贈給大學,其中約有500種為較早期之西洋古籍及澳門出版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