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邱敏儀 圖片/邱敏儀
一個國家或地區在特殊教育方面的投入和發展,影射其精神文明和社會文明的發展建設,也是一個社會在教育制度方面完善的標誌。中篇小說《燈海尋星》的作者鏏而,以特殊兒童為引子,帶出了一個關於愛情、親情及特殊教育的故事,同時希望喚起大眾關注弱勢及特殊兒童的教育問題。
楊穎虹離開前線教職後,換一個方法以生命影響生命。
衝破牢籠的蝴蝶
鏏而,本名楊穎虹,有關注澳門文壇的,相信對她都不陌生,她曾創作多部短篇小說、散文及劇本等不同作品,更是澳門兒童文學的重要推手。她不僅是作家,也是教育工作者,曾為中學教師及大專院校教育課程講師。《燈海尋星》是楊穎虹第一本中長篇小說,作品靈感來自一名香港前線教育工作者轉為性工作者的真實個案,透過探索這位前教育工作者的轉變,發現其痛苦源頭在於特殊教育。於是,她結合自身教育生涯遇到過的人和事,把多年所見所聞、所思所想,以特殊教育為題,寫下《燈海尋星》,希望透過文字跨越各類邊界,促進個人和社會的反省和自新。
為創作《燈海尋星》,楊穎虹在調研部分下了不少苦功,包括訪問學校、前線教育工作者、社工及特殊教育學者,甚至到特殊教育機構做義工,與特殊兒童相處,設身處地體驗各方的處境,再將資料及採訪內容轉化為故事素材。楊穎虹笑言自己熱愛辯論,所以這次的整個創作運用了正反雙方的角力,對教育使命進行了一場思辯。
作品中多次出現的關鍵字“牢籠”及“蝴蝶”,楊穎虹表示前者就是我們社會規範及社會價值,後者則專注自身,彰顯自我的價值。“像特殊學生或患情緒病的朋友,都無法達到一些社會標準,在這個情況底下,除了努力達到標準外,是否有突破的可能?這個‘牢籠’就是社會約定俗成的標準;蝴蝶是後期才出現的,在主角曉月的繪本中,有一隻紅霞仙子,告知所有蝴蝶,紅色是最美麗,以致所有蝴蝶都力求將自己染紅,如同讀好書、考好大學就能有好出路,這就是固有價值。但其實不同顏色、不同路向,都是有其本身的意義。這就是建立自我認同,就算我不是最厲害、最棒,但都是有價值的。”
文字是最輕盈的思想載體
談及首次挑戰中長篇小說,楊穎虹表示難處在於段落與段落之間的鋪排尚未純熟,“雖然也觀看不少中長篇小說,事實上自己寫起來會有一點困難,當故事不只有一條伏線時,應如何做到錯落有致,不拖泥帶水地呈現故事張力,就是這次寫作的挑戰。”她笑言這次新嘗試十分有趣味,在於自己彷如上帝,可以操縱人物的命運,能從中得到掌控的快感。
文學作品不只是對話社會,更重要做到傳承的作用。在寫作路上耕耘15年的楊穎虹,認為文學創作雖然在現今的網絡時代,略顯吃力不討好,但她始終認為文字是不可被取代的載體,同時也鼓勵年輕人多創作。“文字是最輕盈的思想載體,只要有想法就可以創作,先別想得獎或賺錢,而是寫作這件事就能豐富個人思想。‘表達’更是一種探索的過程,好多事物不是一開始就預計結局,而是在經歷中豐富自我,每一次的經歷都能成為寫作的素材。我很少感到無聊,因為文學創作這件事,令我多了一份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