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巴仔”的不平凡

文字_余盈 圖片_楊弘迅

 

訪《歐風遺蹤——澳門聖若瑟修院與教堂》作者葉農

 

2020年恰好是澳門歷史城區成功申遺15週年,藉着這股世遺風潮,上一期《城與書》介紹了澳門作家黃文輝以澳門歷史建築文化為主題而撰寫的《儂家正住蓮花地》一書,一脈相承,今期繼續介紹另一本詳細解讀澳門世遺“三巴仔”的圖書《歐風遺蹤——澳門聖若瑟修院與教堂》。

 

“三巴仔”的完整面孔

作者葉農教授雖不是澳門人,卻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就對澳門作深入研究的暨南大學澳門研究院院長,可說是和澳門有深厚淵源的學者。《儂家正住蓮花地》是從本地人的視覺看世遺,《歐風遺蹤——澳門聖若瑟修院與教堂》則是以外來客的身份去考究世遺點滴,通讀兩冊圖書,也許你能更多面立體地理解這些飽經風霜卻始終屹立的建築背後真正意義。

《歐風遺蹤——澳門聖若瑟修院與教堂》一書的研究對象,正是被俗稱為傳道士“少林寺”的“三巴仔”(也稱小三巴)——澳門聖若瑟修院與教堂。比起“大三巴”的名氣,“三巴仔”明顯更為低調,但它的歷史價值和地位絕對不比“大三巴”低。作為澳門文化局策劃的《澳門文化遺産叢書》計劃其中一員,為了能更好地解讀這個文遺建築,葉農和文化局的專員,以及澳門資深攝影師陳顯耀一起,對修院的建築物及其藏品(包括圖書、各種聖品、檔案資料)進行了極爲細緻的考察與閱讀。葉農和陳顯耀更先後兩次,花了整整兩天的時間,走遍了修院的各個角落,生怕漏掉了某些細節。之後,修院開設博物館,更新資料也被同步錄入書中,在多方努力“修補”後,“三巴仔”的完整歷史面孔得以慢慢浮出書面。

 

 

嶺南文化的延伸閱讀

葉農對“三巴仔”的研究始於21世紀初研究著名葡籍漢學家江沙維(Joaquim Afonso Gonçalves)神父之時。江神父19世紀來澳門,一直都在該修院中擔任教師,教授語言等課程。透過對江神父的研究,他得以知道了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三巴仔’是一座巴洛克風格的建築物,當遊客進入其中,必然會被那獨特的風格所震撼,每處都有‘秘密’,也都是‘秘密’,如其雄渾的前壁、雙麻花柱的主祭壇、羅馬式穹頂、教堂左右側的幽深靜寂的通道--橫廊等。”葉農如是說,“它最初由耶穌會創辦,與大三巴不同的是,它是爲耶穌會中國分會創辦的,主要培養赴中國內地傳教的神職人員。經過一批耶穌會神父的努力,修院才得以在1728年開辦。”經歷了幾百年滄海桑田,如今的教堂修院依然保留着完整的面貌,實屬難得。

爲了豐富研究聖若瑟修院的成果,在金國平教授的支持下,葉農更曾遠赴里斯本的葡萄牙國家檔案館,查閱該館所收藏的、被送回的大批關於“三巴仔”的檔案。翻閱書本,你可以看到聖若瑟修院及教堂的建築特色、創辦的緣起變遷、辦學期間的文化藝術活動,以及當時經學院培養的澳門各界名人等幾個重要章節,從景到人再到事,方方面面地展示出這個重要的澳門世遺“美好”之處。

談到澳門世界文化遺產研究對未來融入大灣區文化的意義時,葉農認為,“融入粵港澳大灣區是澳門未來發展方向。大灣區的核心文化,是嶺南文化,而澳門的文化是更為獨特的——嶺南文化+拉丁文化(葡萄牙文化)。當澳門融入大灣區後,嶺南文化將會得到延伸,從而變得更完整。”因此,不論你是外來客還是本地人,閱讀世遺系列叢書,更有助於我們認識歷史,認識真正的嶺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