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者长者facebook电子邮件

延伸阅读的联想

劳建业*

 

1.延伸阅读

「延伸阅读」原是指出版商印刷在书本最后几页的书讯,近年借用到网路上,逐渐演变成网路术语,应用在不同范畴定义不一。维基百科英文网页以Further reading表示[註1],所以亦有人写成「进一步阅读」。对于技术人员来说有时候会联想到超连结(Hyperlink)。网路可以轻易地把两点联繫起来互传数据,在这个基础上发展出各种服务,包括电邮、行动应用程式及串流媒体等。虽然已经普遍使用了这些工具,但网路环境常见的「延伸阅读」是否能够带来一些有用的信息(Information)?它是用什么条件把信息联繫起来?可以离线吗?

先回到线上,「延伸阅读」通常出现在网页或讨论区文章的末端,快要读完一个篇章时,它会告诉你,如果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话,还可以读到的文章有哪些;当你兴致勃勃,不禁地又追看下去,有时还会指引你去到先前看过的文章,共读到多少个篇章就要视乎你追看的是不是热议的话题?有多少人参与讨论?「延伸」的条件通常是由编写网页或参与讨论的人设定的。

另一种「延伸阅读」的方式常见在购书网。网上商店当然想尽办法吸引顾客多买些商品,所以网站会在适当的位置告诉顾客这些信息:

「浏览此商品的顾客也同时浏览……」

「喜欢读『这本书』 的人也喜欢读 『哪本书』……」

「在哪儿看这部影片」

《这本书》的书评……

「经常一起购买的商品……」

可以想像,浏览旅游书的顾客也同时浏览介绍美食的书;喜欢读金庸小说的人也喜欢读梁羽生的小说;喜欢读刘慈欣小说的人也想知道「在哪儿看『流浪地球』这部影片......」。购书网根据顾客的行为设计出各种优惠方案,以达到最佳的促销效果。有趣的是,这些信息都是顾客在购书网选购时的浏览记录,是顾客把图书、网页、讨论区、影音或串流媒体联繫起来。

 

2. 阅读信息与阅读图书

阅读是获取信息的过程,描述「信息」并不容易,它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一段文字、一篇文章、图表、符号、影像、声音甚至各种感官知觉:失明人士可以读「有声书」或「凸字书」;学习语言要能够听与讲、读与写;观赏4D电影时,除了感受到立体的视觉和听觉以外,随着剧情起伏更运用了清风、溅水、冷热、烟雾、气味及摇动等触觉和嗅觉的特殊效果,营造出与影片内容一致的场景,令观众如同亲临其中,这些都是获取信息的体验,与阅读图书截然不同:图书是按着主题内容经过编辑的文字配合图像,用纸张印刷装订起来而成,它具备高广、册数、页数及字数计量单位的实体,所以描述图书时,它是信息载体的单位,现时流行称为「实体书」(Physical book)。

数字化的信息已经全部放进阅读器里!拿起手机就可读,图书、报章、杂志与媒体亦不例外,像图书这个载体容易在数字化的环境被分拆成片段,这些片段夹杂着每天发生的大大小小时事八卦,随着网路的扩张通通汇进传递信息的洪流中,各种应用平台提供阅读、讨论,还可以跨平台分享、转载。不知不觉间,我们都习惯了接收来自四面八方的信息片段。

图书被分拆了,对于学术着作来说,顾不及前文后理,引用、立论时容易造成断章取义;对于戏剧小说,故事情节亦变得支离破碎。时事新闻来不及等到明早的报章报道,偶尔发生严重交通事故,行动应用程式数小时甚至数十分钟已传出快讯,是机件故障?是人为疏忽?到底未知事故因由。网传、转发,像光速般一下子铺天盖地,有时候信息显得片面,未能了解事件的全貌。

 

3. 信息的性质

无论任何载体形态,某程度上信息和图书都同样具备可测量、可感知的物理性质,数字化的信息可用位元量度文字的字符数或字数,图像的像素、长度和寛度,影音可再加上时间的长短,所以「实体书」这个称呼相信是相对于「电子书」(E-book)而言,而电子书需要依靠阅读器将信息呈现。信息和图书既然可以因应大小长短的性质被分拆,也可以被剪裁,如能掌握重点剪裁得当,保存内容精要,亦能提升其应用的价值。

信息有时又可比喻为化学元素,例如:「水」是氢元素和氧元素的化合物。处理内容分析时会尝试把信息分解成若干元素,信息的元素包括:主题、地域、人物、团体、事件、时间范围、体裁及语种。当信息内容只围绕着单一主题,它如同单一化学元素,像前述的「氢」或「氧」,当信息包含多个主题,横跨地域,涉及人物、团体、事件时,它就像包含复杂元素的化合物,这些元素便可作为联繫信息的条件。

 

4, 不久的以前、不久的将来

不久以前,图书是信息的主要来源。

电视给了我们图文以外的选择,但消闲多于学习,且乐此不疲。

电脑未连线前像一座孤岛,所以拼了命把磁碟放进快装满的硬碟去。

电话连接电脑,寄出第一封电邮时还拨长途电话询问对方收到了没有?

电脑连接电视经歷了漫长岁月,红白黄、类比、数字,左转右转!

电视连上盒子,电视频道由几个变成几十个,不久盒子也放进了电视。

电脑放进手机,变得无所不能!

手机放大变成平板前,电视已放进了手机。

平板模仿图书,仿真度越来越高,在不久的将来……

科技进步,咄咄逼人,大概上世纪80年代,开始听闻「家用电脑」,当时简直无法想像电脑可以像电饭煲那样每个家庭都拥有一部,这是门多大的生意!后来又听闻「个人电脑」,一个家庭有四位成员,这门生意要再乘大四倍。除了萤幕变大以外,桌上型(Desktop)、膝上型(Laptop)、笔记本(Notebook)、个人助理(PDA)及手机(Mobile)都一直缩小,直至平板(Tablet)又变回图书的大小,就这样每天从早到晚都离不开一大堆科技产品,不断催促着你留意各种各样的信息--能否下定决心,至少每天预留三几十分钟,关掉不必要的设备,专注地阅读,自在地思考,我想这是必要的。

 

(完)

 

*劳建业,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文化局公共图书馆管理厅高级技术员

-----------------------------------------------------------------------------------------------

註1: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RC_standards 网页末端Further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