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德泉神父於1912年4月15日在葡萄牙北部山區 (Trás-os-Montes)
出生。1924年9月16日,十二歲的文德泉完成了小學課程後,與幾位準修士乘船往東方,經過了一個多月的旅程,終於在10月27日抵達澳門,進入聖若瑟修院。
1934年6月15日,文德泉在聖若瑟修院獲José da Costa Nunes主教為他主持了六品修士儀式。同年10月29日領神品聖事,並於11月1日在聖玫瑰堂向主奉獻了首臺彌撒。此後,文德泉神父一直擔任聖老楞佐堂的本堂神父,並兼任公教女青年會的神恩神父,直至1946年。
文德泉神父在二十二歲時,開始負責《澳門教區月刊》的編輯工作。其間,兼任修院教師 (1932-1946) 和利宵中學教師
(1942-1945)。在主持《澳門教區月刊》的十三年間,文德泉神父邀請了一些著名學者 (包括José M. Braga 和 Charles R.
Boxer等) 撰寫稿件,因而使該刊聞名於世。1942年文德泉神父創辦《號角》月刊的同時,也協助籌辦《聯合》週刊。
1948年文德泉神父到新加坡,負責當地和馬六甲的葡國教區工作,設立了多個宗教機構並創辦了英文版“Rally”雜誌。1952年,葡國政府為了表揚他的貢獻,向他頒授殖民帝國軍官級勳章。
1959年,他創立清貧學生基金會 (St. Joseph's Church Book Fund)。
1962年,文德泉神父返回澳門,先後任教於聖若瑟教區中學 (1962-1965)、澳門商業學校 (1962-1964) 和殷皇子中學
(1964-1970),隨後擔任 《澳門檔案》 (1976-1980) 和《賈梅士學會公報》兩刊物的社長。
1981年,文德泉神父憑《澳門的軍隊》 (Os Militares em Macau),獲古本江基金會(Fundação Calouste
Gulbenkian)的歷史獎。兩年後,他的另一部著作《澳門地名錄》(Toponímia de Macau),再次獲得該基金會的嘉獎。
文德泉神父曾任亞洲國際歷史學家學會會員、葡國歷史學會和葡國航海學會會員、里斯本地理協會會員、葡國天主教社會科學學會會員、海外歷史研究中心成員、東亞大學委員會成員以及該大學榮譽博士。他曾經代表澳門和葡國到馬尼拉、新加坡、臺北、巴黎、悉尼等地參加會議並發表論文。
除了學術成就以外,文德泉神父亦獲得多項嘉獎和榮譽,如殷皇子勳章 (1974) 和成就獎 (1985)。
1982年,文德泉神父被評選為該年度澳門的傑出人物。
1984年,文德泉神父在晉鐸金禧之際,以文德泉神父基金會名義,捐款逾港幣60萬元,支持澳門清貧學生。
1989年1月6日,文德泉神父成為葡萄牙歷史學會會員,同年6月10日又獲葡萄牙總統蘇亞雷斯頒授勳章。
1990年,文德泉神父捐贈90萬士姑度予葡國北部Chaves市的Casa Santa
Marta老人院。2001年返回葡國,直至2003年9月15日,於該老人院逝世,享年九十一歲。
作為葡萄牙人在東方的歷史研究者,文德泉神父真正繼承了18世紀聖方濟各神父傳承下來研究歷史的傳統。
文德泉神父曾經說過:“作為澳門的歷史學者,最重要的工作是記下澳門和教區一切重要事件,因為澳門教會歷史與本地區社會歷史有著密切的聯繫,兩者是不可分割的......”他亦說過:“人終歸塵土,所有的名譽如過眼雲煙,最後皆灰飛煙滅......,唯有我的書永遠長存......,這是我的慰藉!”
文德泉神父一生留下數以百計的著作,這些著作正好印證了他生前所說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