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完的结局 吴家强(Chris Ng)

香港资深媒体人及电影编剧,电影杂志《PATTERN》总编辑,过去曾担任《Men’s Uno》杂志主编,剧本作品包括《东京攻略》、《武侠梁祝》等。

未完的结局

因为冒出了美剧版本,引发我想要重温费兹杰罗(F. Scott Fitzgerald)这本未完成遗作《最后的大亨》的兴趣,庆幸台湾“野人文化”早有远见地交出首次中译本,让我在英文原版以外多了更妥贴的选择,全书严谨而富有感情的描述,配置充满情怀的装潢,为老故事还原本来气氛。

相对受众熟悉,行文流畅佳句处处的《The Great Gatsby》,这部只完成了不到六十巴仙的作品,我认为需要用阅读一部“过程作品”的态度去进行,表面上是阅读一个描写知名电影制片家爱上酷似逝去妻子女子的故事,但我得承认自己更想透过这些章节片段,去瞭解作者本身在人生最后阶段的种种。文句之中的各种落魄,却又怀抱天真自信的执着,去理解他在创作过程的状态和意图,我感受到的是每一个段落的字里行间充斥着快感与折磨,比他任何作品来得更为浓烈。

即使这様,费兹杰罗信手捏来的比喻,便是花开处处。较他的之前的作品,这些比喻往往不期而至,如同噼开云雾的闪电,让人眼前一亮之余,也有莫名的心惊。是那种无法推测作者究竟是如何交出这般绝妙比喻所产生的微妙感受,他已经是一头痛入心扉骨髓,步向黑暗的漂亮动物了。寻常事物在费兹杰罗笔下都被赋予全新的内涵。路灯,草地,一滴清晨从窗户滑落的雨滴,桌上的纸,主角眼睛不经意扫过的路人,组成把读者带往上世纪三十年代阿美利坚合众国的元素。殊不知原来那个年代的所谓真实性:每个人所嚮往的权力、金钱、色慾,放诸任何年代都是一样的。

费兹杰罗终其一生都在进出各种经典与垃圾、名留青史与遗臭万年、道德与罪恶、艺术与商业的殿堂之中。他知道所有爱情都带着讽刺,他总是能发现那其中隐藏的交易,同时却又浪漫至上地,在虚幻中找到了他实在的爱情信仰,如同他笔下的每个主角,等他想要寻回或终究寻回的时候,却被抓到了地狱或天堂。 这一次的主角无疑不曾堕落,即使他在事业上遭受各种严苛的挑战,还是举止高雅,从容不逼,可是,在他种种人生挫折中,妻子的死亡与新恋人的离开,给他带来的痛苦依然是最大的。

在现实世界,即便妻子赛尔妲(Zelda Sayre)已彻底精神崩溃,费兹杰罗依然相信爱情才是人生最大救赎的可能性。相信这和他在人生最后的三年,寻找到了另一段爱情有关, 电影及剧评人谢拉格拉姆(Sheillah Graham)陪伴费兹杰罗走过困顿的三年,她就像过去的赛尔妲,这正是小说里新恋长得极像逝去妻子的原因。

如果费兹杰罗没有那么早去世,他和妻子赛尔妲及新恋人谢拉格拉姆的故事,又会有着怎样的结局呢?会否改写了这本未完成作品的结局?

最后的大亨

▸ 最后的大亨

编著者:F. Scott Fitzgerald

译者:黄福海

出版社:野人文化

出版年份:2014

SYSTEM:严肃时尚

SYSTEM:严肃时尚

“服装即政治”。服装从最基本的遮身蔽体功能,逐渐演化成个体与族群的身体政治学,与性别议题、身份议题、环保议题等社会文化产生紧密联繫。以“服装”为切入点,可供讨论的点非常多。然而,过去二十年,以各种时装片来填满页面的读物泛滥,时尚类杂志长期缺乏营养,成了即阅即弃的代表。近年,终于出现一股清流,比如英国的《System》、《Vestoj》等杂志,以深度的时尚文化访谈为主,从具有批判性和思辨性的角度,来探讨时尚产业及其背后所紧密相关的社会、经济、文化以及审美等方面,为长期被诟病为“肤浅”的时尚圈注入思考的力量。

《System》编委会的四位成员都有着一定的时尚媒体从业经验。Alexia Niedzielski与Elizabeth von Guttman搭档工作数年,他们将环保及注重社会责任感的主张,注入到其参与的时尚类杂志之中,比如 《Above》、《Ever Manifesto》及《Industrie》,他们也为时尚品牌担任顾问,合作项目。另外两位编辑成员,Jonathan Wingfield是时尚杂志《Numero》的前编辑,Thomas Lenthal是艺术情色刊《Paradis》的艺术总监。“时尚是一个有趣的媒介,可以通过它来传播ideas,它所触及的东西极为广泛,并且拥有不错的预算。这是促使我们创立《System》的原因。但是,我们并非仅是时尚人士,我们拥有更为完整的生活。”Alexia曾如此解释到他们与时尚圈的关系。

从2013年创刊开始,编委会成员们颇为丰富的人脉资源,加上每期杂志达10万美元的制作预算(来自Alexia与Elizabeth为时尚品牌做项目顾问的收入),使得《System》杂志能不断邀请到全球时尚产业中的核心人物们,进行深度采访和圆桌对话。杂志不仅让Miuccia Prada、川久保玲等老一辈设计师们直抒胸臆,还适时抓到备受瞩目的设计师,比如彼时刚从Balenciaga卸任的Nicolas Ghesquiere、从Dior卸任的设计师Raf Simons等,反思时尚产业的规则。除此之外,针对时尚业的发展趋势,杂志也主动去促成业界交流,比如邀请知名精品买手店Colette的店主Sarah Andelman及Dover Street Market的掌门人Adrian Joffe,围绕实体空间体验及线上购物兴起等话题进行对谈⋯⋯不论是关注时尚还是当代文化的人,都可以从这些长篇幅的文章中,得到启发与思考。在时尚产业持续僵化,时尚变成哗众取宠的娱乐,媒体及资讯亦成速食的今天,《System》反其道而行之的做法,在短短几年内,一期发行量达五万,同时获得了丰厚的广告投放。2016年,《System》由知名文化人、出版人洪晃引进中国,出版了中文版。

大视野System

▸ 大视野System

编著者:出品人:洪晃

出版社:湖南人民

出版年份:2016

《奇蹟之屋》: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 陈力行

台湾大学歷史系及社会学系毕业,英国约克大学歷史硕士,专长是性别史和敍事研究。曾担任记者,现为中学教师。

《奇蹟之屋》:一个关于故事的故事

赛兹尼克的新作《奇蹟之屋》,齐集了一部少儿文学(middle-grade,对象年龄为8-12岁)所能有的各种票房毒药:厚达八百页;前半部由灰沉铅笔画组成,谈的是歷史;下半部则塞满了文字,谈的是哲学。然而此书出版时却横扫多个畅销书排行榜,这都得归功于作者说故事的独特技巧。

赛兹尼克以图文交替的手法呈现故事。他在谈到自己的铅笔素描时,曾说过自己喜欢画光,因此善于画影。于是,翻开《奇蹟之屋》的第一页,里面会涌出1766年某个晚上的茫茫夜色;在海中央的捕鲸船散发着柔和的微光,却在数页之后沉没了。唯一生还的小男孩获救后,流落到伦敦一家戏院打工,还收养了一个婴儿,从而发展出一个延绵百年的戏剧世家。作者以传统的编年式敍事串连这些绘图,却弃用教科书式的全知视角,反而故意突显铅笔纹理,让图画看起来像某位目击者在事发当下用铅笔忽忽完成的草稿。因此,当插图中止在大火包围剧院的一刻时,读者们会忍不住觉得,描述后事的图画肯定是存在的,只是被赛兹尼克收起来而已。

然而作者决绝地在作品的中段,把我们全推入纯文字的世界里。于是在1990年的伦敦雪夜里,我们和逃学的小若瑟一起撞进了亚伯特舅舅的家。现在我们必须倚靠想像力才能在字里行间重组那夜的漆黑、屋内的炉火、以及维多利亚时代的客厅陈设了。然而文字留下的空白却更能制造剧情的悬疑感:舅舅为何发疯似的要让全家的摆设乃至吃剩的食物,全都保持原封不动?而当我们读到若瑟从大屋里翻出各式各样尘封多年的古老画像、信件和剧场目录时,一种熟悉的感觉油然而生:我们不是早就在那些铅笔插图里看过这些旧遗物了吗?不是早就像约瑟那样翻阅着那些充满质感的史料,努力重组段段已逝往事吗?这里,作者先以图文交替的方式,打破以图辅文的童书传统,再在故事的某个点上把它们重叠起来,使读者感受到不同的敍事手法如何剥开同一客体的不同面向,以及自己在当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

然而作者的野心不限于此,他向小读者提出一个世纪大哉问:故事到底有甚么用?当若瑟发现自己重组出来的“家族史”不只和自身的家庭毫无关系,而且全是舅舅和他已过世的同性情人虚构出来时,我们也忍不住和他一起感到失望。可是,喂,等等,我们正捧在手里的这本砖头书不也“只是”个故事而已吗?它所产生的巨大真实感,到底来自何处?这问题对作者自身同样意义非凡:就像亚伯特舅舅用故事串连那些自己捡回来的烂铜烂铁捡那样,赛兹尼克不也是用各种敍事手法,把大家原以为沉闷无比的元素砌成一个个充满歷史感和哲学意涵的故事吗?故事和事实同样都是真实的。当舅舅这样告诉约瑟时,几乎可以肯定,这是赛兹尼克为自己的作品所下的註解。

奇蹟之屋

▸ 奇蹟之屋

编著者:布莱恩‧赛兹尼克 (Brian Selznick)

译者:周惠玲

出版社:小天下

出版年份:2016

一脚妙传现在进行式:读《足球帝国:一窥英格兰社会的华丽与苍凉》 陈玠安

生于1984年,台湾花莲人。着有《那男孩拦下飞机》等散文集。曾获台积电青年书评奖首奖。曾任《gigs摇滚志》与《BARK音痴路》音乐杂志主编,“金音创作奖”评审。现为专职作者/编剧/策展人。

一脚妙传现在进行式:读《足球帝国:一窥英格兰社会的华丽与苍凉》

若你是铁桿足球迷,一定明白这种感觉:不管自己的球队落后多少,一定把一场比赛完整看完。哪怕这会严重影响接下来日子里的情绪,真球迷,就是不离不弃。电影《猜火车》的标语“选择人生”(Choose life),你得先选择球队,才选择人生。每一次的比赛,都是人生的延续。

这样的情感,在尼克洪比(Nick Hornby)的《足球热》(Fever Pitch)中,一清二楚。当年中译本出版时,叫人忧喜参半。喜的是居然能够在台湾这足球沙漠,读到洪比的字字珠玑,忧的是,因为所描绘的时空情境有点儿远,虽为佳作,共鸣难寻。

运动与文学的连理,理应是跟“推理“、“歷史”、“传记”等类型文学一样被看待。“我不懂运动,所以我读不懂。”不——当《魔球》这样的书籍能跨越籓篱,甚至被拍成电影,不会有人说他只是一本“运动书”。本来就不该如此。

如果一项运动的延伸可以成就歷史、文化与私人情感的关照,足球,是一个题材,一扇门,而不该是门槛。

读着《足球帝国:一窥英格兰社会的华丽与苍凉》,我对“门槛”更有了新想法。这本书的地位,应跟《枪炮、病菌与钢铁》、《制造音乐》、《谁控制了总开关?》、《娱乐至死》等书放在一起。理所当然的,这些着作都可各自被分到印象中的区块,但更适合陈列在并不算新颖的概念,即是“当代”与“跨界”(听起来非常讨喜,不是吗?)当阅读因为题材而壁垒分明,生在当代文明里的人们,便缺少了多元,从而更难培养自己的视角。

《足球帝国》中,汗牛充栋,旁徵博引,亲访球场,爬梳球队与城市的歷史,功力无需赘言,最棒的是,原着完成于2014年,据书中内容,中译本看似又有跟上新的增修。这是“我们的年代”,我们熟悉的故事。对所有英超球迷而言,最粗浅的年代辨识,是英格兰足球联赛改制为超级联赛。这本书对于英超发生后所带来的正反效应,凡这二十年内方才开始投入的球迷,一定能够取得/投射自己的情感。当英超成为世界最具经济规模的联赛,作者透过写实论述,分析其中的幻灭与升起,类似“足球不是一门生意”这样醍醐灌顶的字眼,敲击了我这英超迷的想像。

一如足球的攻守流动,作者与读者的关系进阶累进。有千百种读法,让自己找到角度,攻入记忆球门。这本书的到来,对于「想太多」的足球迷来说,真是福音。文化辐射出的影响力千百种,作者针砭之余,平衡报导极好,始终将镜头拉高于整个英伦浮世绘,谈新世纪人性与聚落的启示录。笔触里的文学造诣,风格化的拉抬了阅读性,一如足球赛伤停补时的进球,在阅读结束的瞬间,格外的致命而美好。你知道,一个好的进球绝非偶然;一本这样的书籍,亦如是。因为知道了故事的真实面向,更庆幸于自己生为球迷。

足球帝国:一窥英格兰社会的华丽与苍凉

▸ 足球帝国:一窥英格兰社会的华丽与苍凉

编著者:大卫.哥德布拉特(David Goldblatt)

译者:韩絜光

出版社:商周

出版年份:2017

这就是爵士乐……吗? 小树

现为《The Big Issue》(大志)专栏乐评、StreetVoice音乐频道总监、见证大团诞生系列总策划。

这就是爵士乐……吗?

我们并不总是知道事物如何成形,比方爱情。又是如何以及何时产生歧异,导致分手。

爵士乐亦然。

尽管它的起源与族谱大抵都已整理得很清楚了,可它与摇滚乐一样,在时代里给人不只看衰,有时还判了死刑。散落在各处的这类提问,通常带着八成的认定,发话者根据各种在当代环境里捡拾的线索,比方风格的转变,流传度与谈论的方式,做出濒死或灭亡的价值判断。可愈是有人如此认定,愈是有人要揭竿而起改变之,革新之,变形之,再生之,同时基本教义派势必也会站出来,厌恶之,反驳之,捍卫之,正名之的力道也愈强。

从戏子到爵士乐,从练家子到改革者,美学的异议与观众的位移,只要是有个庞大祖产可考掘甚至是吃豆腐的行业,派系之争从来没有少过。

带着这样的准备心情,读起马沙利斯的这就是爵士乐,迎面而来还是一拳。

爵士乐迷鲜少有不知道他对前卫爵士之深恶痛绝,书中直接称之难以理解,可又忍不住想看他怎么说。老实说,听他讲小时候的故事还挺有趣,透过几段故事往復铺陈他的爱情是如何成形,但长辈的人生自述,目的多半没有这么简单,在他偶尔穿插的教训底下(比方第四章演奏的要件与感受,他直接挑明大多数人聆听的音乐都是由业余程度甚至对音乐一无所知的人演奏的,并表示这不是批评,只是陈述事实),似是要取得一个资格,一个他因为有此经歷所以能盖棺论定(又是死亡意象)的资格,关于他认为爱情,喔不,爵士乐是甚么。

再翻到本书的第六章,大师的教诲,更像是他对歷来大师的一一点评,通过这个方式,给自己的发言找到一个位置,更重要的,是再次确认爱的范围。爱是有范围有标准有其不可动摇的本质,这点显然他是坚信不疑的,也唯有如此坚信才能继续护卫着他的爱情他的家。

在这范围之外的呢?显然不能问他。

的确不少后进实验之作离开了蓝调离开了那个时代随之舞动的身体,一如当代对家的定义,爵士乐亦在产生巨变。价值观碎裂重组的时代怎样生活才算正确的人生观,这恼人的提问大概与这书给人的霸气感相符。

在某个点上我们会感谢他的教导与贡献,然后与他分手。

这就是爵士乐:温顿・马沙利斯的音乐与人生自述

▸ 这就是爵士乐:温顿・马沙利斯的音乐与人生自述

编著者:温顿‧马沙利斯、杰佛瑞‧沃德(Wynton Marsalis、Geoffrey Ward)

译者:Chris

出版社:大家

出版年份:2016

笑不出的快乐 林格

八十后,澳门土生土长。初哥插画师,抽屉内有一堆铅笔,也有一设计学士学位及一文化产业管理硕士学位。长年对生活过敏,偶尔文艺、偶尔毒舌,写文字,亦画插图,作品散见于本澳报章杂志。www.facebook.com/boxlam1989/

笑不出的快乐

我说,凡是创作都是快乐的。好友听后传来一万种反对的理据,我把目光转向另一好友,好友抬头望天,说创作根本不存在快乐与否;可我依旧固执,反覆念着创作不苦,创作不苦……才发现自己的声音细碎得连耳语也算不上。

“在山间迴响的烟火声盖过了我的声音,我对渺小的自己很失望,但我之所以没有被逼到绝望,只因为我对大自然与烟火抱有最崇高的敬意。”

《火花》的故事始于热海的烟火大会,夜空中,火树银花完全盖过了搞笑艺人德永的表演,前辈神谷用自己的方式替德永向冷漠的观众出了一口气,自此德永入了神谷师门,条件是要替师傅神谷撰写自传。获第153回芥川龙之介奖的《火花》不乏文学性的表述,但说实在,早段的故事节奏真的很……慢……,不断在两人耍废的日常生活里,穿插大量对表演的反思,试图扣问创作的本意,有一瞬间,我忘了自己读的是本小说,都快要拿起笔划重点了。

“就算是最坚持自我的发明家或艺术家,当面对的对象是小婴儿时,又有几人能够完全不改变自己的作品。”

面对哭闹不停的婴儿,神谷选择用自创的打油诗逗婴儿笑,德永却选择了一般人会装的鬼脸,这恰好点出了二人创作观上的差别,故事亦随之进入主轴,德永顺应时代的需求,改变外在形象后崭露头角,而神谷继续坚持贯彻自己,在算不上是女友的真树小姐的接济下度日。原本影像重叠的两人,不知不觉间走出了两条不同的轨迹。

“你一直在逗人笑对吧?那等于是培养出一种很厉害的特殊能力,就跟拳击手的拳头一样。”

日子一长,好像只要一个小岔就能把人分散到很远的地方,极其迷恋神谷的真树终于遇到真爱,神谷和德永师徒二人再会面时,一向不屑模仿别人的神谷,穿起跟德永一样的上衣,头上顶着跟德永一样的白髪,神谷当日反对德永做的,如今自己全都做了。《火花》有一种越读越痛,越读越真实的魔力,真可恶,而更可恶的是越往下读,越会发现早段所出现关于创作的探讨极为重要,要不是有了那段时光,往后发生的事根本不值一提,那让人意想不到的结局亦只会沦为譁众取宠,正因为那段载浮载沉的岁月存在过,被结局所击中的痛才如此令人信服。

“他存在,心脏在跳,在呼吸,在此处。神谷先生吵吵闹闹地以全身全灵活着。只要还活着,就不算是悲剧。我们尚在途中,今后仍要继续。”

原以为《火花》只是治癒系日剧《你只想住在吉祥寺吗》的小广告,但多得剧中的置入,好让我读到一个敲动内心的故事。回头看看被自己惹怒的好友,忽然明白,我就是偏激到所有人说你痛苦我也要说你快乐,那些任性,狂傲,自以为是……我通通都认了,作为同路人,我就是要把你当成快乐的创作人,继续沉迷这种笑不出的快乐。

火花

▸ 火花

编著者:又吉直树

译者:刘子倩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年份:2016

你的西瓜从远处看又连着谁的根 郑奋

职业选书人,业余写作者。

你的西瓜从远处看又连着谁的根

爱读小说的人,大概有几种情绪,一口气读完一个完整的故事,看男人女人如何降生,一方母或父早亡而一方同床异梦平淡如水,其间夹杂两代情感投射,于青梅竹马之际离别,重逢于海水火焰之间,读的人完全沉浸其间,幻想若是自己会做如何抉择,执念点的怕是会把情境延续到梦里,甚至短短的午睡。无疑,我爱看这样的小说。双雪涛《平原上的摩西》第一篇就带来足够多的阅读惊喜,多声部的叙述被一种更强大的暗示推行,一颗火花点燃陌生人的情愫,更远背后那不动声色的默许来自歷史,年少的人们牢记简单的承诺,要把儿时的火苗做一场焰火,烧的高高的,火做的圣诞树也绕进成人世界,人们都在做着自己认为正确的事,只有摩西是被选中的,“我不把湖水分开,我把这里变成平原,让你走过来”。

还有一种也很典型,读着读着就开始自由联想不受控制,比如“你妈走的时候连家都没有收拾……早上吃过的饭碗还摆在桌子,菜都凝了……无论甚么时候,用过的东西不能扔在那,尿完尿要把裤门拉上”,此类联想未必直指真实经验,它连接着一种更深远的记忆。但文本还是被你的经验私自拉长,它开始自我复制,“我和父亲都有一颗痦子长在眉毛尾处,上面还有一根黑毛。我们二人都得了黑毛的绰号……十五岁的我也有了自己喜欢的女孩,头髮短短,屁股有点翘,笑起来嘴里好像咬着一线阳光……没有人把我当孩子,城里的棋手提到黑毛,说的是我,傻掉的父亲很少有人再提”,我们也都有一个朋友安德列,他一个人围着墙角就能造出一个世界,拿简易的自制反光镜洞悉一切成人的秘密。他们有着相同的样子,穿初中时候的校服,几乎没怎么长个儿。在我痛哭的时候,被人围着一个也不认识,和尚让我叫来父亲,欺负孩子你不对,输了你就多叫一个爸,输了一辈子就有人和你下,父亲走后,你的棋平庸了,安德列从精神病院出来,大字报的透明胶还在他身上,别哭,我在这儿呢。

父亲和安德列让一整个下午都恍恍惚惚,你不确定刚才读的还算不算小说,他们的结束也没有出现平原。据说生活与小说中间总有一层膜,只是材质不同,有些坚硬如铁,有些过于透明,你夹在中间被相互呈现的晕晕乎乎,直到有只冰凉的小手捂住眼,让你猜猜我是谁。有句话叫后脑勺没长眼,是好事儿,长了眼就没法走道,但你我知道,有这样的两个人,我们以后所有的偏离都显得不那么没心没肺。

双雪涛在最后的跋中写过,“外公去世前,给我买一个大西瓜,翠绿非常,我看见他从远处怀抱西瓜走来,面带微笑,似乎西瓜的根蒂就长在他身上。”我十分喜欢这句话,一个大西瓜,翠绿非常,这一定是个好小说,但从远处看,我更爱它的根蒂连着一个老人。

平原上的摩西

▸ 平原上的摩西

编著者:双雪涛

出版社:百花文艺

出版年份:2016

在荒谬中取暖 黄咏思

曾在报馆担任记者和编辑,现为自由文字人,闲时做刺绣,在绘本书店打工。

在荒谬中取暖

荒谬,有时是另一种天马行空。日本已故童书作家寺村辉夫及绘本大师长新太的作品大概让大人觉得荒谬可笑,二人共同操刀的绘本《来!煎一锅大象蛋》正是如此,不按理出牌的古怪情节却让不少人为之着迷,1984年初次出版便深受大人小孩喜爱,30多年来依然是一部经典之作,而中译版亦于今年推出。

有“无厘头大神”之称的长新太生于1927年,2005年逝世,多产的他曾绘画超过400本童书,画风不难辨认——用色简单,大片的色块鲜明大胆;童趣的笔触、简洁的构图也贴近小孩的感官和视角,如《橡皮头蹦太郎》里蹦太郎在粉红色的天空里冲撞、《高丽菜弟弟的星期天》里的巨型猫咪无不令人佩服其想像力。若你喜欢怪人,那必定会爱上长新太。

《来!煎一锅大象蛋》以蓝、绿、黄三色作主调,躺在芸芸绘本堆里不算突出,不过总是看得小孩哈哈大笑。书名乍看之下没甚么可疑之处,一边翻书一边才犹豫起来:“大象⋯⋯好像不会生蛋?”是的,故事讲述国王喜获麟儿,爱吃蛋的他决定广邀全国上下一同吃煎蛋卷庆祝,可是国家却没那么多鸡蛋供应给全国人民啊!国王忽发奇想,既然鸡蛋很小,那么,大象蛋该很大吧?找来大象蛋烹制出全国最大的煎卷蛋不就行了吗?任性的他下令大臣和士兵四出寻找大象蛋,还要建造一个比大象大两倍的平底锅、比一座小山大两倍的炉灶。大臣带领着一队士兵翻山越岭,途经一间村中小屋时,向小孩询问到底哪里有正在孵蛋的大象。小孩偷笑,但没说出真相,反而指出大象的栖身处。一行人按照指示继续走,但只看到小象一只,最后只好把小象运送回去。在漫长的过程中,大臣才勐然惊醒,大象不生蛋!

跳跃式的表现手法、抓不着头脑的脉络是寺村辉夫的拿手好戏,别树一帜的风格前卫大胆,被奉为日本儿童幻想故事作家的代表。他比长新太年轻一岁,二人在同年分别去世,大概冥冥中就有着微妙的默契,因而共同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之作,如“国王系列”里另一部作品《爱说话的荷包蛋》,国王不小心放走笼里鸡却贼喊捉贼,以为讲大话没人知,原来荷包蛋默默洞悉一切。最后,秘密没被拆穿,与其指摘说谎是不对的,作者选择给予国王下台阶,一笑置之。

《来!煎一锅大象蛋》同出一辙,寺村辉夫没打算讲一个寓言故事,也无意教育小孩大象是胎生还是卵生。大象不会生蛋,明明是常识,可就是没人发现这件事或揭穿事实。我们有时也会依循错误的方向不断走啊走,固执地把“真理”抱实不放,这是如此荒谬却又如此贴近现实。作者认为,为甚么不可以轻松的方式面对?去到故事结尾,他也没有责怪谁是谁非,反而以小象与小王子开开心心地生活下去作圆满结局,再一次说明错误是可以被包容的,温暖而有力量。

来!煎一锅大象蛋

▸ 来!煎一锅大象蛋

编著者:长新太

译者:游珮芸

插图:寺村辉夫

出版社:小鲁文化

出版年份:2017